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顺口熘-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本定型 代议制与多党制,政治模式初定型。 
 政局稳定少革命,各国政治有特征。 
3、列强政治 列强政治不平衡,民主专制两分明。 
 不平衡 相对民主英法美,社会转型靠革命。 
a民主盛行 彻底铲除旧势力,启蒙思想印人心。 
 民主建设长久远,民主宪法较稳定。 
b专制浓厚 相对专制俄德日,社会转型靠维新。 
 封建残余多保留,民主建设缺环境。 
三、列强外交 
1、殖民体系 垄断组织越国境,殖民扩张达峰顶。 
 最终形成 列强控制亚非拉,殖民体系终形成。 
2、争霸战争 列强发展不平衡,争霸拓殖多矛盾。 
 军事集团又形成,世界大战终发生。 
'注释' 
①割地赔款:指法国对德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和赔款50亿法郎。②容克:原为普鲁士贵族地主,长期垄断军政要职,19世纪中后期成为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③赔款:指甲午战争后,日本勒索中国二亿三千万两白银。  
 
  
 
 

 
108 回复:历史记忆顺口溜(超全~~)  
 第三节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世纪之交列强侵,瓜分世界为特征。 
 列强控制亚非拉,殖民体系终形成。 
 商品资本双输出,掠夺东方民抗争。 
 亚洲拉美封建主,勾结列强压人民。 
2、经济因素 东方经济不平衡,亚洲拉美较先进。 
 资本主义初发展,两大阶级初形成。 
 非洲经济较落后,领导革命旧阶层。 
3、外交因素 东方经济不平衡,任务相似性相近。 
 亚拉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最典型。 
二、概况 
1、亚洲的觉醒 世纪之交民抗争,亚洲人民新觉醒。 
①重大事件 朝鲜反日兴义兵,伊土①两国资革命②。 
 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反大清。 
②印度民解运动 印度民解新特征,资产阶级初产生。 
(1905…1908) 成立国民大会党,要求自治求平等。 
 宣传革命提拉克,遭捕激起民抗争。 
 孟买政治总罢工,工人登台高潮兴。 
2、非洲反帝斗争 瓜分非洲列强侵,民族矛盾最典型。 
①埃及抗英斗争 埃及运河③英法争,英国独吞民抗争。 
(1882) 爱国军官阿拉比,亚历山大④抗英军。 
 开罗失守多原因,地主背叛英增兵。 
②苏丹马赫迪起义 苏丹起义马赫迪,号召“圣战”反外侵。 
(1881…1899) 重创英国殖民者,英勇斗争二十春。 
③埃塞抗意斗争 意军侵埃兴战争,孟尼利克⑤发号令。 
(1895…1896) 抗击侵略各阶层,挫败意军获全胜。 
 和约签字有意义,主权完整意承认。 
3、拉美民族民主运动 拉美独立空虚名,大地产制广盛行。 
 ①原因 封建独裁考迪罗,天主教会影响深。 
 专制独裁迪亚斯,勾结列强压人民。 
 ②墨西哥革命 推翻独裁迪亚斯,工农武装立功勋。 
(1910…1917) 民主革命初获胜,革命成果法保证。 
③墨西哥宪法 生产资料国所有,收回资产反外侵。 
 国家拆散大地产,工人权利有保证。 
'注释' 
①伊土:指伊朗和土耳其。②资革命:指资产阶级革命。③运河:指苏伊士运河。④亚历山大:指埃及亚历山大港。⑤利克:指埃塞俄比亚国孟尼利克二世。  
 
  
    
 

 
109 回复:历史记忆顺口溜(超全~~)  
 第四节 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一、第二国际(1889…1914) 
1、背景 
①经济因素 国际成立多原因,西方经济又跃进。 
 垄断形成促发展,资本主义达全盛。 
②阶级因素 欧美工人又猛增,工运高潮罢工频。 
 要求缩短工作日,芝城①工人目标明。 
③思想因素 科学理论广传播,马恩晚年勤耕耘。 
 指导工运传经验,功勋卓著永扬名。 
④组织因素 各国工运领导人,宣传马恩政党兴。 
 德美法俄②工人党,联系加强团结紧。 
2、主要决议 第二国际兴巴黎,历次大会多决定。 
①军事方面 庆祝五一劳动节,反对军国反战争。 
②政经方面 工时劳保要立法,经济政治多斗争。 
③民解方面 民族自决反殖民,合法斗争最典型。 
 独立自主各政党,欧美工运有促进。 
3、破产 
①理论因素 国际③破产多原因,后期分裂三派分。 
a修正主义 伯恩斯坦新理论,反对革命反专政。 
 合法斗争反暴力,理论产生有原因。 
b修正主义 矛盾缓和多民主,资产阶级策略新。 
产生的条件 合法斗争有成果,工人领袖渐变更。 
 政治经济新环境,各种思想宜滋生。 
②组织因素 修正主义广泛滥,执掌国际多部门。 
 伯恩斯坦考茨基,修正主义为首领。 
③直接因素 一次大战兴风云,各国政党多逆行。 
 支持战争助争霸,国际破产待复兴。 
二、列宁主义的诞生(1903年) 
1、背景 
①经济条件 俄国废除农奴制,资本主义有精进。 
 工业革命初完成,沙皇专制多弊政。 
②阶级条件 无产阶级人数增,独立力量初形成。 
 反对专制反剥削,革命需要新理论。 
③思想条件 科学理论普宣传④,新型小组⑤亦形成。 
④列宁实践 组织工运勇斗争,理论宣传民欢迎。 
 批修坚持说革命,建立政党立功勋。 
2、概况 
①纲领 社民“二大”⑥党形成,党纲党章初确定。 
 工人专政进纲领,坚持革命反修正。 
②机构 中央机构多数派,拥护列宁民欢迎。 
③理论 名号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喜诞生。 
3、影响 列宁主义初诞生,马恩理论有继承。 
 新时代,新理论,指导工运方向明。 
 二月十月闹革命,社会主义喜来临。 
'注释' 
①芝城:指美国芝加哥工人在1886年5月1日,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进行大罢工。②德美法俄:指德国社会民主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法国工人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③国际:指第二国际。④普宣传:指19世纪80年代,普列汉诺夫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⑤新型小组:指19世纪80年代俄国出现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⑥社民“二大”:指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110 回复:历史记忆顺口溜(超全~~)  
 第五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背景 
1、经济因素 列强经济不平衡,美德超越目标明。 
 瓜分世界按实力,英法等国不甘心。 
2、政治因素 列强政治不平衡,侵略扩张为共性。 
 军国主义德日俄,兴风作浪好战争。 
3、外交因素 列强争霸争殖民,激烈斗争多矛盾。 
①列强主要矛盾 法德英德和俄奥,三对矛盾最典型。 
 普法战后法卧薪,复仇雪恨多扩军。 
 德国强大全球侵,英国霸权遭敌人。 
 俄奥争夺巴尔干,列强插手势严峻。 
 意法争夺突尼斯,意军失势恨法人。 
②两大军事集团 列强争霸多矛盾,利益接近签协定。 
a三国同盟 德奥结盟①反俄军,意军加盟反法军。 
 三国同盟德核心,一八八二终形成。 
b三国协约 法俄签约反盟国,两大集团初形成。 
 孤岛英国新策略,企求欧陆势均衡。 
 英法英俄订协约②,两大集团终形成。 
二、概况 
1、导火线(19146) 萨拉热窝有事件,奥匈王储双殒命。 
2、开始(1914。7) 对塞宣战燃战火,两大集团兴战争。 
 意军转入协约国,日侵山东俘德军。 
 欧洲战场东西战,西线惨烈炮声声。 
3、发展(1914) 德军首败马恩河,速战破产德怨恨。 
 东线俄军又进攻,两面作战势严峻。 
4、高潮(1915…1916) 战略决战一六年,索姆河,日尔登。 
 俄军反攻在夏季,英德海战③英获胜。 
四大战役德败北,胜败趋势初奠定。 
5、尾声(1917…1918) 大战后期变风云,参战退战两分明。 
 美中参战壮阵营,俄国革命枪声停④。 
 奥匈瓦解德投降,大战结束民欢欣。 
三、影响 
1、性 质 帝国战争非正义,争夺霸权争殖民。 
2、对全人类 参加战争三十国,物质精神遭巨损。 
3、西方方面 四大帝国⑤被摧毁,大战削弱意法英。 
4、社运方面 十月革命获全胜,社会主义国建成。 
 战后工运兴高潮,国际社运又前进。 
5、民解方面 大战促进民觉醒,战后民解高潮兴。 
'注释' 
①德奥结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谛结“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②协约: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③海战:指1916年日德兰海战,英德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但英国始终控制制海权。④枪声停: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宣布退出一次大战。⑤四大帝国: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111 回复:历史记忆顺口溜(超全~~)  
 第五部分 世 界 现 代 史 
第一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解运动高涨(1917…1925)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1925) 
A、俄国十月革命(1917…1918) 
一、背景 
1、经济因素 世纪之交多风云,世界历史渐变更①。 
①帝国特征 俄国工业亦革命,帝国主义渐形成。 
 垄断组织为主体,俄国社会有特征。 
 军事封建色愈浓,依赖西方缺资本。 
②矛盾聚焦 俄国社会多矛盾,沙皇专制民怨愤。 
 矛盾聚焦势严峻,列强链条有裂缝。 
2、阶级因素 经济发展影响深,工人壮大要革命。 
 马列主义来指导,工农联盟渐强盛。 
3、组织因素 世纪之初有政党,布尔什维远扬名。 
 与时俱进定策略,正确领导民欢欣。 
4、直接因素 俄国参战激矛盾,前线失利民更困。 
 反战运动潮流急,俄国革命终发生。 
二、概况 
1、二月革命 俄历二月兴革命,民主革命为特征。 
 推翻专制建两权②,革命发展待指针。 
2、《四月提纲》 列宁回国作报告③,分析国情作决定。 
 民主革命已取胜,新型革命④续前进。 
 政权全归苏维埃,游行示威难取胜。 
3、彼得格勒起义 布党中央作决定,武装起义唯可行。 
 (1917.11.7) 兵工起义克冬宫,彼得格勒红旗升。 
 资产阶级被推翻,社会主义最鲜明。 
4、专政措施 政府工农苏维埃,列宁创立举措新。 
①政治上 建立国家新机器,民族平等建红军。 
②经济上 生产资料⑤归国有,分配土地民欢腾。 
③外交上 俄国危机源战争,摆脱一战策略新。 
 忍痛对德签和约⑥,割地⑦赔款利人民。 
 德败乘势收国土,废除条约民心振。 
④军事上 击败外敌与内匪,卫国战争三秋春。 
三、影响 
1、性 质 十月革命新特征,社会主义最典型。 
2、俄国方面 暴力推翻旧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兴。 
 经济发展除障碍,新型强国有保证。 
 社会主义初探索,革命建设有经验。 
3、西方方面 一统天下成历史,重创列强格局新。 
 马列主义成现实,消灭剥削为特征。 
 新型社会民作主,共同富裕为人民。 
4、民解方面 十月革命影响深,工人领导获全胜。 
 东方各国受鼓舞,民解运动方向明。 
5、社运方面 俄国十月闹革命,世界工运大促进。 
 马列主义成现实,暴力革命与专政。 
 各国成立共产党,共产国际⑧为统领。 
 世界工运有领导,世界革命高潮兴。 
B、向社会主义过渡(1918…1927)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 景 十月革命虽获胜,内外敌人不甘心。 
①外部因素 地主俄资⑨频叛乱,西方干涉⑩势严峻。 
②内部因素 苏俄政权初形成,国力弱小物资紧。 
 集中力量卫祖国,战时政策初诞生。 
2、内 容 战时政策多特征,生产关系大变更。 
①农 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交售产品民贫困。 
②工 业 大中企业归国有,监督小企为战争。 
③商 业 商品贸易全取消,产品交换禁施行。 
④分 配 物品分配唯平均,强制劳动广施行。 
3、影 响 战时政策三秋春,击败敌人有原因。 
①积极方面 集中财力与物力,政权巩固民欢欣。 
②消极方面 战时政策有局限,超越国情多矛盾。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 景 苏俄社会势严峻,七年战争⑾民贫困。 
①经济危机 社会经济濒崩溃,天灾人祸民饥馑。 
 战时政策非时宜,经济恶化步步深。 
②政治危机 农民暴动局不稳,水兵暴动在喀城⑿。 
 经济政策待变更,俄共“十大”作决定。 
2、内 容 战时政策全变更,苏俄经济政策新。 
①农 业 实施固定粮食税,农民租地可雇民。 
②工 业 恢复私人小企业,重要企业国经营。 
 本国外国资本家,中小企业皆经营。 
③商 业 产品交换初施行,自由贸易市场兴。 
④分 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符国情。 
3、影 响 俄国经济政策新,符合国情独创性。 
①经济方面 市场经济利生产,经营形式多样性。 
 国民经济渐恢复,生活改善民欢欣。 
②政治方面 工农联盟得巩固,苏俄政权根基深。 
③理论方面 俄国小农漫如海,社会主义怎建成。 
 实施多种所有制,利用市场多商品。 
 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过渡渐强盛。 
三、苏联的成立(1922) 
 1.成立 苏联“一大” ⒀多决定,宣言盟约喜确定。 
 宣告建立共和国,俄外乌白⒁初加盟。 
 2.国体 二四⒂宪法说联邦,社会主义是特征。 
'注释' 
①变更:史学界有些史学家认为世界现代史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两政权:指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③报告:指《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④新型革命:指社会主义革命。⑤生产资料:指大企业、土地、银行、铁路等。⑥和约:指《布列斯特和约》。⑦割地:《布列斯特和约》规定,德国占领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红军撤离爱沙尼亚、芬兰和乌克兰。⑧共产国际:亦称第三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共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一个支部。⑨俄资:指俄国资产阶级。⑩西方干涉:指一战后英、法、美、日等国,出兵干涉苏俄。⑾七年战争:指四年一次大战和三年卫国战争。⑿喀城:指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 ⒀“一大”:指苏联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⒁俄外乌白:指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⒂二四:指1924年。  
 
  
  
 

 
112 回复:历史记忆顺口溜(超全~~)  
 第二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25…1941)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25…1936)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条 件 新经政策四秋春,经济恢复局稳定。 
 工农联盟又巩固,全面建设喜来临。 
②方 针 联共召开“十四大”,经济建设定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重点重工为特征。 
③实 施 两五计划①初施行,建设成就举世惊。 
 工业总值欧第一,工业国家初建成。 
 农业耕种机械化,工业体系较完整。 
2、农业集体化  
①条 件 十月革命民欢庆,分配土地民耕耘。 
 小农经济漫如海,农业改造定方针。 
②方 针 联共召开“十五大”,集体经济为核心。 
 实施农业集体化,个体经济不留存。 
 新经政策渐取消,私营企业无踪影。 
③实 施 土地公有强施行,集体农庄多农民。 
 消灭富农地没收,生产关系大变更。 
 超越农村生产力,农业落后有原因。 
3、评 价  
①主要成就 经济建设势喜人,工业国家初形成。 
 生产资料公有制,苏联宪法明确定。 
②局限方面 苏联建设快迅猛,问题严重略说明。 
a比例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②落后民贫困。 
b质量问题 强调产值与产量,质量低劣少产品。 
c农民问题 积累资金掠农民,损害生产积极性。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936) 
1、形成标志 苏联“八大” ③定宪法,社会剧变法确定。 
①国家性质 工农联盟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新。 
②政治基础 各级代表苏维埃,人民当家喜执政。 
③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最典型。 
2、体制特征 宪法颁布两标志,制度体制④两形成。 
 苏联体制多特征,计划经济多命令。 
①经济方面 排斥商品与市场,价值规律全否定。 
②政治方面 权力集中少监督,党政不分独专行。 
3、评 价 体制形成多原因,列强包围势严峻。 
①形成因素 经济文化俱落后,专制残余根基深。 
 党内斗争权集中,独行专制斯大林。 
②积极作用 高度集中新体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