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康生秘闻-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勾结,重新凑在一起,兴风作浪。没写过文章,也没有发言支持过“合二而一”的韩树英,一向谨慎行事,这次也被列
为退回辽宁。最滑稽的是哲学教研室的王哲民、启先,还有早已调走的朱明,以及中央党校的管理处长郝沛霖、校辩主
任王介山这些与“合二而一”素不相干的行政干部,也统统成了“合二而一”集团的分子。
    只要康生和曹轶欧看不顺眼的,或者哪位校领导厌恶的,不属于他那个“山头”的,平时没有机会下手,这次便成
为“合二而一”分子,趁此良机,扫地出门。

第十五章乱世奸雄
    一九五九年四月,春天的上海,树木开始吐百花竟相开放,微风轻轻拂面,使人感到无限舒坦。南京路,淮海路上,
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这一片喧闹的景象中,人们谁也没想到,这里发生的一桩看似普通的事件会在日后上起惊天动
地的后果。
    当时,中共中央正在上海举行工作会议。白天开会,晚上备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天傍晚,毛泽东乘车来到剧场,他是兴致勃勃地前来观看湘剧《生死牌》的。这出戏,情节曲折动人,扣人主弦,
催人泪下。戏的半尾,南包公海瑞出场了。为了搭救无辜者,他不顾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大义凛然,挺身而出。对海瑞
这种无私无畏的形象,人人都肃然起敬。毛泽东也深深地受到感动。
    第二天,他让人把《明史》找来,专心阅然了《海瑞传》。随后,毛泽东在一次会上的讲话中,特地谈到了海瑞。
他深有感角地说:“海瑞这个人,对皇帝骂得很厉害,说‘嘉靖’,‘家家皆净’也。这句话他还写讲了上疏里。后来
他被关进监狱。有一天,牢头给他端来了酒、菜,刚吃下去,知道嘉靖死了,他便嚎啕大哭起来,把刚吃下去的东西都
吐了。可见,海瑞虽然批评嘉靖很厉害,但他对嘉靖还是忠心耿耿的。”
    毛泽东在讲话中,针对当时党内存在报喜不报忧的严重问题,号召大家学习海瑞的这种精神。他提出:“要刚直不
阿,直言敢谏,不怕丢官,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劳改,不怕坐牢,不怕杀头,要做到五不怕”。毛泽东这时已经发觉,
这几年来,党内假话,大话,空话成风,就是不敢讲实话,因而造成了触目惊心的后果。他向大家推荐《海瑞传》的用
意,就是要扭转这股不正之风。
    具有崇高威信的毛泽东,一言既出,全国自然就闻风而动。他提倡学海瑞,各地就马上停蹄地去贯彻了。会议一散,
回到北京,胡乔木立即向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传达了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并约这位学者为《人民日报》写一篇
介绍海瑞的文章。吴晗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欣然从命,接连写了《海瑞骂皇帝》、《谈海瑞》、《海瑞故事》等文,
颇受读者好评。他还表示要写一部以海瑞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剧。
    文艺部门一听说毛泽东号召学习海瑞精神,也都争先恐后地要演海瑞戏。于是,各地立刻掀起了一股“海瑞热”。
在南方,京剧大师周信芳上演了《海瑞上疏》、《海瑞背纤》,不甘落后的北方戏剧界,一看南方抢了先,也急得像火
烧火燎似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亲自来找吴晗,请他谈谈海瑞这个历史人物。(马连良早年曾经演过《大戏袍
》,这是一出有关海瑞的戏。)谈完之后,又请吴晗忙动手写剧本。吴晗答应了。但他是历史学家,不是戏剧家,写起
剧本来感到有些吃力,不过既已答应,只好“破门而出”,硬着头皮写了第一稿。剧团看后,不大满意,提出一些意见,
请吴晗修改。就这样,其稿,最后终于写了出来。吴晗的老朋友,云南桂研究所所长蔡希陶看过后,建议将剧本名称改
一下,以别于其他海瑞戏。吴晗接受了这个建议。第四稿时,便改名为《海瑞罢官》。一九六一年剧本发表了。
    后来北京京剧界就把这个剧本搬上舞台,马连良扮演了海瑞这个角色。这出戏的上演,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轰动,
观众也一致好评,剧场里满是叫好声。
    一天傍晚,毛泽东在住处召见马连良,马连良一进客厅,毛泽东就热情地起身同他握手。马连良见日理万机的毛泽
东舞出时间接见自己,心情激动不已。谈了一会儿,服务员便进来如呼说:“主席,请用饭。”毛泽东领着马连良走进
餐厅,一边饭酒,一边谈论《海瑞罢官》演出的盛况。
    “海瑞是个好人,太难得了!”毛泽东兴致勃勃,“听说你这次演海瑞很叫座。剧本写得很好。我们应该大力提倡
学习海瑞这样的人。”“这都是主席的功劳”,马连良谦虚地答道:“如果没有主席的批示翔,我怎能演海瑞,吴晗也
不会写海瑞的剧本。”第二天,马连良特意去吴晗的家里。“告诉你一个喜讯,”他一进门,便急不可待地说:“主席
称赞你的《海瑞罢官》写得好。”他把毛泽东召见他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吴晗。
    从《生死牌》引出了《海瑞罢官》,按说,这一出悲剧也该到此结束了。可是,谁又能料到,这出戏的登台,竟孕
育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可怕灭难,又在人间给千百万家庭造成了永远不能忘怀的悲剧。
    一天晚上,几辆高级小轿车,人长安街奔驰而过,驶入一间剧场大院,戴着大口罩的江青——她一向自称是毛泽东
的“哨兵”,“在思想战线巡逻、放哨,发现了什么情况,向毛主席报告人声,”在随从人员陪同下,颇有派头地走进
剧场。
    她全神贯注地看着舞台上正在演出的《海瑞罢官》,像一位严历的审判官一样,脸始终绷得很紧。几个敏感的人,
望着她的这种表情,不由地吸了一口凉气。他们有一种:“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感觉。
    不错,他们看对了江青的心思。江青看完《海瑞罢官》一言没发就扬长而去。事后,她一口咬定:这出戏的内容很
不好,它不是香花,而是一株窥测方向,等待时机,以求一道的毒草。她越想越觉得问题严重。一闭上眼睛,仿佛就有
一群面目狰狞的敌人,从四面作方扑了过来。这还了得!再不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红色江山便会丧失于旦夕。自己岂
能袖手旁观!应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她自我感觉真理在握,只有自己才有这样的“慧眼”,一下看穿问题的本质。她将自己的想法报告了毛泽东:“《
海瑞罢官》有问题。这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地对着我们来的,是一株大毒草,是非常大的大毒草。”她有板有眼,绘
声绘色地说:“现在社会上正埋怨粮食不够吃,没有 。不早不晚,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把海瑞搬到舞台上,臭骂一
通皇帝,还捧得那么高。这是偶然的吗?要进行批判!不批判不得了!”
    毛泽东知道这位“哨兵”的脾气,一阵风一阵雨的,没有听她的意见,“你有空,还是多看点书吧!”他冷冷地对
江青说。
    她讨了个没趣,但并不在乎这个。夫妻之间,谁说谁两句,这是常事,不必计较,颇有心计的江青知道,这样的大
事,哪能一说就成呢!需要多说几次,迟早会说通的。俗话说:“耳边的风,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
    不久,她专程去向康生求教。在江青眼里,康生既是肝胆相照的密友,又是足智多谋的军师。“我看《海瑞罢官》
这出戏有问题。”她对康生诉说了与毛泽东谈话的经过。
    康生注视了江青一阵,并没有立即搭腔。江青的看法,正中他的下怀,他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也想利用《海瑞罢官
》这出戏,做点文章。但他又深感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步棋的成败同样在于能否了得上方宝剑,他是既想吃,又怕烫嘴,
所以迟迟没敢行动。现在好了,有江青这位宫廷内线的配合,就有指望了。但他又一想,现在还不是时候。“眼下时机
不成熟,”康生谨慎地说:“全国都在饿肚子,瓜菜代粮,人心思安,谁还有那份闲心思来关心什么罢官不罢官的问题。
现在关心的是吃饮肚子的问题。”他劝慰江青说:“不必慌,再等等,经济形势好了以后,政治问题自然要提到议事日
程上来。现在就要用心搜集材料,到时候,咱们一起上,准保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对!”江青哈哈一笑,“到那时候,各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里外配合,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康生和江青忍耐了三年,到了一九六四年底,能吃上几顿饱饭了,有一点劲头了,该开始折腾了。批判“合二而一”,
康生已尝到了甜头,这次他要亲自出马了。一天傍晚,康生来到中南海,走进毛泽东的书房。“主席在八届十中全会上
讲过:现在风行写小说,利用小说反党,是他们一大发明。由此,我想到当时演的一出戏,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
“那出戏?”毛泽东问。“就是《海瑞罢官》,我考虑了两三年了,我看这出戏跟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有关系。这不是
巧合,而是有意的配合。这出戏贯穿着一个思想,是为彭德怀鸣冤叫屈,为彭德怀翻案吧!美化彭德怀,把彭德怀说成
了海青天,为民请愿。海瑞在戏中逼着土豪退田,当时彭德怀不是叫嚷着要我们准许农民单干么?!我们批彭德怀,他
们美化彭德怀,这不是唱对台戏吗?”
    毛泽东初时并没有把问题看得那么重,后来听康生讲得活灵活现,神色开始变得严肃了,但仍没有说什么。康生见
毛泽东未明确表态,忽然想起三年前,江青在反映这个问题时曾碰过钉子,不免有些紧张起来。沉默片刻,仍然没有回
音,他失望了,立刻来个急流勇退,自我解嘲地说:“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不一定成熟,只是提出来供主席参考。”
    告辞了毛泽东,坐在轿车里,他想,这步棋是不是走得太冒失了。“唉!”他责怪自己,为什么这么不老练,应该
让江青打这个头阵,用“火力”侦察一下虚实,火色老了,再上阵也不晚。现在一下子把自己摆在第一线上了,他心里
有点七上八下。
    康生走后,毛泽东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吸着。烟雾在他眼前轻轻飘动。他在聚精会神地思索,考虑着重大的决策。
    黄昏,华灯初上。上下班的高峰已过,北京的繁华街道上,行人已逐渐减少。一辆黑色高级轿车,直奔旧鼓楼大街
小石桥胡同。康生热情地把第一夫人江青迎进客厅。“情况怎样?”江青还没坐下,便迫不急待地问。
    “该说的都说了,”康生回答道:“可是主席一言不发,表情很严肃,究竟是什么态度,我还摸不透!”
    “康老呵!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江青笑了两声,她心里已经有底了:一言不发,就是默许,默许便是
同意。“我要找笔杆子写文章了,”她满有把握地说:“准备开战!”“在北京恐怕找不到可靠的人,”康生说:“这
必须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进行。”
    江青干什么都是一阵风,她立刻来了上海。这位负有特殊使命的第一夫人,以挟天子令诸候的身份,找到上海市委
第一书记柯庆施。柯庆施巴不得能给这位通天的第一夫人效劳。以便为自己在宫廷内部找一个靠山。他百依百顺地按照
江青的要求去办。这既要下笔如神的毛杆子,又要懂政治,有理论,靠得住,这样的人,谁合适呢?忽然,他想起来了,
迫在眼前嘛!张春桥、姚文元最合作。他向江青推荐这两个人。江青很满意。
    这两位笔杆子一听说让完成这样一件“神圣”的使命,受宠若惊,他们一丝不苟地按照江青的意图,起草了一篇把
中华民族引向空前灾难的文章。
    从一九六五年初开始,他们用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评新编历史剧》这篇文章,由姚文元署名,于当年十一月十
日发青在上海《文汇报》上。在康生,江青的导演下,一出当代的人间悲剧开演了。
    人们不禁会问:不就是一篇评论文章吗?它怎能有这么大的妖法来倒转乾坤呢?然而,天下事无的就硬是这样怪。
    这篇含有杀机的文章发表后,从中共中央党委,政治局到书记处,除康生以外,其余人都被蒙在鼓里,谁都不知道
主的由来。什么叫阴谋?就是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施展诡计,加害于人。这篇文章。从炮制到出笼,都是在绝密的情
况下进行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
    就在这时,中共中央也已决定成立五人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彭真被委任为组长,康生担任副职,但康生同小组其他
成员,貌合神离。这位两重身份的人物,对他同江青合伙经营的秘密使命,暗中积极进行,对外守口如瓶。同时,他却
把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活动情况,一五一十地及时透露给江青。康生所扮演的这样一个角色,对江青掀起天下大乱十分
重要。没有康生这位深谋远虑的“军师”,靠江青单枪匹马冲锋陷阵,是无法点燃这漫天大火的。
    当时中共中央成立五人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宗旨,同康生、江青策划的那一套,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前者是为提
高全民族文化科学水平,提倡学术讨论自由,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同康生、江青的预谋,是水炭不能同炉的。
    江青把姚文元这篇开头炮的文章抛出来之后,指望着能立刻在全国引起一场在地震。哪知,完全出乎她的预料,文
章发表了十九天,全国报刊都没有理这个茬,等于放了一枚“空炮”。
    这可激怒了江青,她暴跳如雷,像一头发了疯的野兽。人们竟敢对这样一篇重要的文章,采取抵制的态度,这口气
非同小可。她恶狠狠地对康生说:“他们和我们分庭抗礼,有意和我们作对,这笔帐,非算不可!”
    康生望着一脸怒气的江青,沉思良久,“这个问题,阵势已经摆开了,”他吸了口烟说:“想收兵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光靠你我,还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人多热众,一切宣传工具,都在他们手里控制着。要想旗开得胜,不取得上
方宝剑是寸步难行的。”
    心有灵犀一点通,江青恍然大悟,“唉?真把我气糊涂了,怎么把这个问题忘了呢!我有办法取得上方宝剑。”她
立刻返回中南海。
    江青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把北京各报刊拒不转载姚文元文章的情况,添油加醋,还有煸动性地告诉了毛泽东。
“他们这是对我们的挑战、抵制、蔑视。这说明什么?说明北京已经是不是我们的天下了,在这块天地里,我们说话等
于放屁。”她又进一步挑拨说:“在他们的眼里,我们还有地位吗?如果说我们在他们的眼里,还有半点地位的话,他
们应该闻风而动。现在可好,是雷打不动,再这样下去,还得了吗?”
    人,不论是手握国家命运、民族兴衰大权的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是血肉之躯,也都有七情六欲,难免会受人煸
动。演员出身的江青,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蛊惑人心的言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毛泽东有些被激怒了,他说:“他
们不转载,就印小册子。”
    在征求打数时,北京新华书店也同样不会看个眉高眼低,只要了几千本。这种无意识的行动,又等于是火上浇了油,
使江青和康生对中央、北京市的许多单位,都恨之入骨。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杭州,陈迫达也别有用心地向毛泽东谈到了这件事,他挑动说:“北京市是针插不
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这出戏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一九五九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毛泽东说。
    康生的创造和发明,不仅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而且还变成了毛泽东自己的东西。康生的目的已达到。在制造天下
大乱上,他再一次立了头功。正是他的这一步棋,使他后来一步登天,取得了显赫一时的中央文革顾问的职位。
    姚文元的文章发表后,戚本禹又根据“这出戏的要害是‘罢官’这个精神,突击写了《要害是罢官》一文,从侧面
加以配合,继续发动进攻。可异中宣部也不会看火色,仍然未予理睬。它们哪里知道戚本禹的文章,来头这么大。反馈
过来,这又触怒了毛泽东,他说中宣部扣压左派文章,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一句话,判决
了中宣部的死刑。顿时,中宣部大祸临头,土崩瓦解,成为黑帮窝子了。
    打蛇先打头,由此又波及以中宣部长陆定一。他针对这种来势,说了句不合时宜的话:“社会科学、文学方面的题
目,多得很。解决这些问题,要一、二百年。”这句话不仅触犯了康生、江青,也触犯了更上一层的领导,这岂不是公
开对抗么!
    在这磨刀霍霍,一片杀声之际,另一个临危不惧,敢于据实说真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