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院正在制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政策文件,在投资、土地和行业准入门槛上都会有新的规定;三是当下的宏观调控只针对过热的行业,不是针对民营企业家群体。

  从事房地产、制造业的民企难免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在这一年的百富榜上的排名都有所下滑。虽然房地产仍是产生富豪最多的领域,从事该行业的上榜富豪有45人,但与上一年52人相比有所减少。从事基础设施的民营企业家也由上一年的11人下降到了8人。不过整体来看影响不大,房地产富豪的财富积累还在继续,他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我们在这一年第一次发布零售富豪榜(“2004胡润零售富豪榜”),共有20位富豪上榜,黄光裕以90亿元的零售业资产荣登榜首。前五位零售榜富豪分别为黄光裕、李金元、杜厦、米恩华、黄茂如,他们的零售业资产占了整个零售榜的2/3。从黄光裕和李金元的资本运作可以看出,零售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同样愈发紧密,此外,张文中的物美和张近东的苏宁电器也于这一年分别在香港、深圳上市,郭广昌参股的联华超市则已于上一年赴港上市。

  张近东在这一年的零售富豪榜上落后于黄光裕,主要与两人分别所持苏宁和国美的股权比例悬殊、两家公司盈利水平不同有关。不过,3年之后,在“2007胡润零售富豪榜”上,张近东以380亿元的零售财富高高在上,黄光裕位居第2,零售财富为280亿元。

  在这一年我们推出的IT富豪榜(“奥迪2004胡润IT富豪榜”)上,共有50人上榜,前三位分别为陈天桥、丁磊和李彦宏。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IT公司掀起了第二轮海外上市高潮——从2003年年底的携程开始,到2004年的灵通、Tom、腾讯、中芯、盛大、空中网、51job和金融界等企业海外上市,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陈天桥以88亿元财富成为这一年百富榜的“榜眼”,同样得益于年中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及后来股价的一路狂升。 

  从其他行业来看,大成生化的股价飙升使刘小明首次出现在百富榜上(第48位,身价19亿元),汇源果汁掌门人朱新礼也首次上榜(第66位,财富为1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石油行业的民营化发展呈加速趋势,徐明获得了成品油贸易牌照,并开始与沙特合作一个几百亿元的石化项目,总部设在新加坡的石油大亨蔡天真亦榜上有名,财富为19亿元,他执掌的泰山石化于2002年在香港超低价买壳上市,然后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发展迅猛。

  显而易见,这一年的百富榜中,“资本”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越来越多的上榜富豪穿上了“资本红舞鞋”, 后来者同样跃跃欲试,生怕掉了队或失了先机。

  事实上,尽管这一年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年中又有中小企业板推出,以及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等法规的出台,但市场熊态不改,全年沪深两市发行的98只新股募资353亿元,创下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的最低点。然而即使如此,那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民企丝毫没有停止与资本联姻的步伐,纷纷借道海外资本市场便是明证之一。据统计,2003年中国企业海外新上市者48家,募资金额为70亿美元,而2004年的数量达到84家,募资金额为111亿美元(约920亿元人民币),是国内市场募资额的26倍。

  这一年,我们还首次推出慈善榜(“2004胡润慈善榜”),共有50人上榜;前5位分别为黄如论、张芝庭、李金元、余彭年、陈一丁,他们在2003年的捐赠总额达52亿元。新华社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慈善意识受到关注》对慈善榜加以报道,《东方早报》一篇题为《行善是富人本能》的报道称:“如百富榜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民营经济的勃兴一样,慈善榜的出现表征着中国社会新财富观的渐生渐长,继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 


潮汕大腕黄光裕

 2004年“胡润百富榜”上,黄光裕以105亿元的财富成为中国首富。家电零售与平常百姓生活有关,黄光裕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黄光裕第一次登上百富榜是在2001年。那一年,黄光裕一边开始在资本市场寻找壳资源,一边加大马力跑马圈地、扩张门店,2001年年底国美共32家门店,黄光裕坐上中国首富宝座的2004年年底,门店数量已达144家。

  非常有意思的是,2001~2003年,黄光裕连续3年在“胡润百富榜”上的名次都是第27名。这种巧合连我们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特别是在2003年,百富榜草样出炉后,我们发现由于疏忽把陈天桥遗漏了,陈天桥2003年财富为40亿,排在第10位,如此一来,草样上第10位之后的名次都要退后一名,黄光裕于是由第26位临时成为第27位,与前两年的名次完全一样!

  无形中的强势

  2004年对黄光裕来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6月,他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令人惊讶——他让一家市值仅两亿元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换股票据的方式,掏出88亿元收购其全资拥有的国美电器65%的股份。这是奠定他坐上百富榜头把交椅的关键一步棋。

  也是在2004年,黄光裕对众家电生产巨头的软硬兼施,令他们既爱又恨。这一年年底,国美实验室对外公布,首批供检的20余家高清电视品牌中仅6家合格。这一消息引起业界强烈反应,平息之后,不少家电老板再去找黄光裕喝茶时,总感觉是赴鸿门宴。

  同年,黄光裕的疆域从家电零售业向房地产业扩张,年底推出“国美第一城”(国美家园),口号是“像卖电器一样卖房子”,一箭双雕的营销阳谋,气势汹汹。

  黄光裕1969年出生于广东潮汕,2004年拔得“胡润百富榜”头筹时,他只有35岁。然而他非常低调,不愿在传媒上抛头露面,有人问他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回答是:“除了接受采访,其他都是我的主要工作。”

  2004年国美成功借壳上市后,黄光裕的财富猛增。我们在评估后,确定他将会位居这一年百富榜前三位。就在榜单出炉前不久,我们见到了黄光裕,并告诉他,他在百富榜上的排名可能比较靠前,需要核对一些数据和资料。黄光裕听后,比我们想象得要轻松许多,丝毫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显得很平静。

  之后便是众所周知的黄光裕一跃成为首富,并成为百富榜历史上第一位资产破百亿元(105亿)的富豪,媒体聚光灯“咔嚓咔嚓”一下子投过来,使得他也有些不自然了,说:“我肯定不是最有钱的,胡润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十年百富榜,批评我们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富豪,一个是横店集团的老掌门徐文荣,一个就是黄光裕。如果说徐文荣执掌的“横店王国”股权结构确实比较特殊,令我们对“国情”有更深的了解的话,黄光裕的话则更是一种粤式或说是潮式低调。

  2005年,黄光裕以140亿元蝉联中国首富,他再度被聚焦和热炒。此时的黄光裕正好剃了个光头,显得十分可爱。民间的一些声音很有趣,比如有人说:“首富黄光裕光了头,是要说明他的每一分钱都赚得亮堂吗?”

  2006年10月11日,新一届“胡润百富榜”上,首富是270亿身家的张茵,黄光裕屈居第2(200亿)。榜单发布前我们打电话给他,说今年你可能排不到首位了,他在电话里习惯性冷笑了几声。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电话打得可能不合时宜,彼时他似乎正在周旋什么事情。

  后来我们才恍然大悟。10月30日,《财经》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黄俊钦、黄光裕受查》的报道,报道开篇写道:“39岁的黄俊钦正面临一项针对其早年贷款的官方调查;这项调查,也涉及比他名气更大、财富更丰的弟弟,37岁的黄光裕。”

  黄光裕于是成为焦点中的焦点,不过,后来的媒体报道,只是拿他的“首富”说事,因为在11月1日,大多数媒体收到一份上级指令,不得转载《黄俊钦、黄光裕受查》一文或作相关报道。

  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黄光裕力量的强大。他说话不多,但眼神流露出一种强势。他在实业界是位大佬,在资本市场是位腾挪高手,在处理政商关系和传媒关系上,也是位不折不扣的能人。 

  速度与安全的辩证

  黄光裕属于“江湖派”。这与他的经历有关——自幼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1986年,17岁的他与哥哥黄俊钦一起,用之前攒下的钱加上贷款与借款在北京前门一条街道盘下一家门店,先卖服装后卖进口电器。

  “我心太粗,布料、季节性等问题让我头疼,我干不了。而电器,大家都要用,风险也不大,作为当时的几大件,电器比较昂贵,也不会很快被淘汰,比较定型,我做起来比较合适。”这是黄光裕在回忆他与家电零售结缘时的描述。

  1991年,国营商店对广告的认识还停留在“卖不动才需打广告”的层面,而黄光裕开始在北京的媒体上打起中缝广告来,同时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使得国美的生意日益兴隆。黄光裕于是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国豪”、“亚华”等门店。两年后,门店达到七八家。就是在1993年,黄氏两兄弟分家,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一牌子和一些现金。同时,他意识到建立自己品牌的必要性,于是把所有门店统一叫作“国美”。

  之后的国美在服务上创新不断,如脱离中间商、与厂家直接接触,率先提出免费送货上门、免费上门安装等。黄光裕总能在道路分岔时找到合适的出口。比如,1996年,以海尔和长虹为首的国内家电企业开始崭露头角,黄兴裕及时将自己的产品结构从单纯经营进口商品转向兼营国内品牌。

  1999年,国美开始走出北京,在全国范围内布局。黄光裕常嫌国美扩张速度不够快,规模不够大,甚至到2004年和2005年蝉联中国首富时,他仍然很谦逊地对我们说:“我们的公司还很小,尤其是和世界级的大公司相比。”他显示出远超他年龄的城府:“如果通过自己的工作能获得社会尊重,我会感到很自豪。”

  彼时,在黄光裕北京的办公桌上,一头鹰(模型)俯视着前方,墙上挂着一幅有24枚中国古代玉玺的画作。

  其实在国美上市过程中,黄光裕秉承的同样是“速度为王”的策略。在香港上市受阻后,马上转道借壳,这使得国美上市时间比既定计划提前了十多个月,这一做法与当年香港“小超人”李泽楷将旗下的盈科公司借壳上市非常相似。黄光裕说:“再耗下去会拖累公司的发展。”

  国美在并购道路上走得可谓慓悍。2006年国美收购永乐,2007年又吃掉大中,使自身的规模进一步迅速壮大,门店数量于2007年年底达到1074家。

  并购永乐与大中的过程中,外界对国美的整合能力进行了质疑,黄光裕并没有马上作出回应,直到2008年5月底,国美发布这一年的一季报时,公告中短短写了一句:“在经历投资期后,公司开始收获过去两年门店迅速扩张而形成的网络和规模优势。”

  在快速构建他的“国美帝国”过程中,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他不在乎外界给他的各种称谓,比如“价格屠夫”、“午夜杀手”等。

  “午夜杀手”的典故挺有意思。国美在各地开业时,习惯选择午夜,据说常出现当地万人空巷的景象。有媒体报道称,在每次扩张计划实施前,国美团队都要开会商讨,会议可能会连续开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连续开上几天几夜,黄光裕手下一个个快要倒下了,而他依然很有精神”。这种描述显然有些演义的成分了,不过黄光裕对我们说:“我确实是个夜猫子。”

  二是黄光裕在完成对永乐和大中的并购后,慢慢从“速度为王”转向“安全第一”。他一开始对国美是绝对控股,但从2006年年末开始不断减持,后来持股量仅略高于香港联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控制人股份的最低临界点(35%)。在“2007胡润套现榜”上,他高居榜首,历年套现金额达93亿元,可谓疯狂套现。

  与此同时,2007年,黄光裕旗下的国美置业、鹏润投资,先后与新加坡太平星集团和美国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成立两只投资基金,将分别投向内地房地产界和零售业。这与之前联想产融结合的路径类似,联想当初也是在主业扎稳脚根后,先后向风险投资、并购投资和房地产三大领域扩张。《中国企业家》杂志对黄光裕转型的解读是——

  作为黄光裕帝国的旗舰,面目一度模糊甚至混乱的鹏润,在一系列看似冒险的手法重构之后正变得逐渐清晰,从零售到地产再到私募基金,从实业到金融,这位一度被质疑隐藏各种风险的企业家不仅满足了自己日益膨胀的产业雄心,而且正试图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安全。 

  上阵兄弟兵

  有趣的是,黄光裕、黄俊钦兄弟两个,与张近东、张桂平兄弟二人,创业伊始走的路线非常相似。都是弟弟(黄光裕和张近东)做家电零售,哥哥(黄俊钦和张桂平)做房地产,两对兄弟一开始都是先一起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分开来。

  唯一不同的是,黄氏兄弟分家后不共用“国美”品牌,张氏兄弟分开后,共用“苏宁”这一招牌。更有趣的是,两兄弟中的哥哥,都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借壳,实现后来者居上——张桂平借壳*ST吉纸,后易名苏宁环球,股价从315元,最高曾暴涨至5111元!黄俊钦的新恒基地产借壳*ST金泰,曾创造过连拉42个涨停的“中国奇迹”!

  家电零售与房地产,是可以优势互补的两个行业,前一个行业充裕的现金流可为后一个行业输血,而后一个行业的暴利又能助推前一个行业迅速扩张。两对兄弟殊途同归,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2007年“胡润百富榜”上,四人都是上榜富豪,黄光裕、黄俊钦分别居第4位、第25位,财富分别为450亿元和200亿元,张近东、张桂平分别居第9位、第21位,财富分别为380亿元和230亿元。如果要把两对兄弟的财富分别合到一起,黄氏兄弟财富650亿元,张氏兄弟财富610亿元,可谓不相上下。

  不过,张近东专注于零售,在2007年“胡润零售富豪榜”上,他首次超过曾连续三年蝉联零售榜冠军的黄光裕,以380亿元的零售财富位居榜首,黄光裕以280亿元的零售财富位居第2。

  相比较而言,黄氏兄弟在产业和资本市场上的手法要凌厉、诡异一些。这也与他们的出生地广东潮汕(潮州)的商业文化有关。

  潮汕人商业意识非常强,俗语“饿死不打工”就是专门说潮汕人的。许多潮汕人十多岁就开始帮家里看店、做生意,或是几个同乡或兄弟一起到外面打拼,他们重义气、家庭观念较强,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表现得最为明显。

  如果要溯源的话,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文化历来比较发达。共产主义理论家恩格斯曾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头是中国唯一具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让人惊叹的是,黄光裕兄弟是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是潮汕人,泰国首富苏旭明也是潮汕人,“胡润百富榜”上潮汕人随处可见,如合生创展的朱孟依、侨鑫集团的周泽荣、腾讯的马化腾等。“潮商”这一群体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非公36条”来了。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七大项36条(俗称“非公36条”)。民营企业家们群起振奋。

  “非公36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专门规划非公经济的政策性文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提法,意味着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系统形成。

  一个月后,“奥凯航空”飞上蓝天,实现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航空运输企业的首次航班;6月底,由三十多家民企入股、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综合性石油企业长联石油公司成立……

  10月中旬,我们发布了新一届的百富榜(“观澜湖2005胡润百富榜”),基于宏观环境回暖等因素,百富榜大幅扩容——由100人增至400人(上榜门槛5亿元)。黄光裕以140亿元个人财富蝉联首富。

  百富榜发布后,作为官方媒体的新华社发表一篇题为《胡润中国“百富榜”:为中国民营经济写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