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征欧亚-美军反法西斯著名战役纪实-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对国防圈上的前卫据点 
  弹丸小国日本无论从哪方面讲,实力都比不上工业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因此,尽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一度肆虐太平洋西部,但在中途岛之战以后,美国军力大增,日军元气却大伤。已从战争初期的创痛中缓过劲的美国人稳步在太平洋展开攻势,日本人只能疲于应战,已无主动进攻之力。 
  1942 年8 月17 日,尼米兹曾派一支小部队袭击了马金岛,顿时引起日军恐慌。日本战时大本营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海军提出了太平洋孤岛防卫的战略,即加强一向为构成飞机侦察网所必需的诸占领岛屿的防御。但是,海军战略的重点仍放在舰队作战上,当时日军还没有充分认识局势的严峻,过分相信各岛屿本身的防御强度,认为只要配备必要的航空兵力和若干陆上及海上警备兵力,就足以确保这些岛屿。因此,在塔拉瓦、马金、威克等岛以及马绍尔群岛,日军守备兵力并不多。 
  然而,日本人实在低估了他们面临的对手。美国人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大败日军后,开始从西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实施反攻,日本人不知所终的隐忧愈来愈重,对凭基地航空兵力维持局部地区的制空权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认识到岛屿的防御强度实际上远比海军以前所估计的要脆弱得多,痛感要想确保太平洋孤岛,除了加强岛屿的地面防御兵力以外,还要整备基地,以便于移动和集中航空兵力,围绕将来出现的孤岛攻防战,实施舰队决战。 
  于是,日本战时大本营决定采取“确保要域”的防御战略,即在西南方向以腊包尔为核心的惮斯麦群岛建立一条防线。对防线两翼的前哨要地布根维尔岛、肖特兰岛、新乔治亚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等全力固守,以阻止盟军的反攻。 
  1943 年3 月25 日,日本海军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海军大将根据上述战略,制定了《大东亚战争第三阶段帝国海军作战方针》,其中心内容是以岛屿基地群为支撑点,以陆军进行独立持久的防御作战,保证海军有充分时间集中兵力,在有利情况下实施舰队决战。 
  同时,根据这个作战方针,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确定了《联合舰队作战方针准则》,指出“将航空母舰兵力的主力部署在太平洋方向,将其部分兵力适当部署在西南方向,随时实行机动作战。同时使其集中和分散作得恰当,以保证在迎击作战时歼灭敌舰队”。 
  把太平洋已占岛屿由飞机侦察的基地改为吸引美军进攻、为海军主力集中兵力争取时间的支撑点,说明日军在劣势下迫不得已进行了战略调整。 
  但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的果雄山本五十六没有等到“以迎击作战 
  歼灭敌舰队”这一天的到来,就于4 月18 日上午被美军飞机击毙在所罗门群岛的巴拉尔岛。 
  根据上述方针,日军开始进一步加强太平洋诸岛的守备,即尽量在每个岛屿群上设置迎击地带,使岛屿群的防御加大纵深,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防御强度。 
  从1943 年初,日本海军就向各守备岛屿增兵。2 月25 日,日本海军编成第3 特别基地,负责担任吉尔伯特群岛、瑙鲁、大洋岛一带地区的防务。为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力量,永野将海军第6、第7 特别陆战队编入第3 特别基地。第3 特别基地司令部和主力均部署在塔拉瓦环礁,其余兵力部署在马金岛、瑙鲁岛和大洋岛。6 月10 日,驻横须贺的海军第2 特别陆战队也奉命编入第3 特别基地,6 月25 日进驻瑙鲁,担任该岛的守备。 
  在增加兵力的同时,为了强化局部地区的防御,抵御预料中的敌机轰炸和舰炮射击,海军在各重要岛屿装备了20 厘米以下大炮的炮台和大批高射炮,使局部工事要塞化。 
  永野还觉不妥,认为舰队迎击决战必须有强有力的陆上机场,于是下令在塔拉瓦环礁的贝蒂奥及瑞鲁新建机场,将第22 航空队之一部部署在中太平洋的吉尔伯特群岛,进行空中巡逻。 
  这时,永野的副官长新岛信夫海军大佐提醒他:“海军单独进行陆战是否力量太薄?” 
  永野猛然想起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教训。按照分工,海军负责中太平洋岛屿的作战,但是海军不习惯陆战,曾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吃够了苦头。永野立即与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会商,请求陆军派兵上岛。杉山元也觉得海军独自守岛,会贻误大事,遂同意了他的请求。 
  4 月中旬,日本陆军向吉尔伯特群岛派遣了南海第1、第2 守备队,每个守备队约一个大队的兵力。不料,南海第1 守备队在海上运输途中触礁全部遇难,不能进抵该群岛,日军又新编和派遣了南海第4 守备队,约3 个步兵大队、1 个炮兵大队的兵力。6 月,杉山又把南海第3 守备队派驻到威克岛。 
  恰在此时,中部所罗门群岛战况告急,加强北部所罗门群岛的防务已成日军燃眉之急,因此战时大本营急速改变预定计划,将南海第4 守备队转而从吉尔伯特群岛调往布根维尔岛之南部。吉尔伯特群岛的防务准备从驻菲律宾的第65 旅团调出第122 联队充任。不料,第122 联队在向吉尔伯特群岛开进途中,杉山突然又改变决定,让他们进驻马绍尔群岛。永野闻知此事不由大怒。日本陆海军向来不和,围绕着“陆海并重”这个问题,陆海军打了近一个世纪的架。太平洋战争开战后,日本陆海军按照分工,各打各的,互不介入,以免矛盾加深,不利战事。这次,海军为加强吉尔伯特群岛的防御,主动请陆军介入,已是破了例,想不到陆军却把海军耍了,永野不能不动气,他立即找到杉山责问此事。杉山也觉不妥,怕事情闹起来,于己不利,但是他又实在抽不出兵力进驻吉尔伯特群岛,只得好言道歉,答应除南海第2 守备队受陆军横须贺镇守府指挥外,中太平洋诸岛陆军均受海军节制。陆军受海军指挥,在日军历史上也是破了例。同时,他又派陆军筑城本部长秋山德三郎少将率领一个工兵团,帮助海军修筑吉尔伯特群岛的阵地工事。永野这才暂平怒气,指令联合舰队新任司令官古贺峰一海军大将:“如果敌向中部太平洋方向——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瑙鲁岛等地进攻,应由第2 舰队司令近藤信竹海军中将统一指挥井上成美海军中将的第4 舰队、清水光美海军中将的第6 舰队与敌决战。第4 舰队应加强吉尔伯特群岛的防御。” 
  但是,古贺是个保守的人,比起前任山本五十六,他的指挥能力差得太远。他认为,美军在中太平洋方向反攻作战的可能性甚小,不必大惊小怪,依然把用兵重点放在西南太平洋上。 
  日本军队的最高统帅裕仁天皇自1942 年夏季以后,屡屡听到日军战败的消息,心情十分沉重。近来,又传来意大利退出战争、德日意三国协同作战的基本设想宣告崩溃的消息,使他意识到战局已变得对轴心国不利。9 月30日,他召集文武大臣参加御前会议,神情忧郁地发问:“近闻大东亚战争形势严峻,战场对帝国不利,诸位有何良策?” 
  首相东条英机大将奏答:“昭和17 年(1942 年)3 月7 日,帝国曾议定的战争指导大纲是迫使英国屈服,使美国丧失战斗意志。但是一年来战争局势的演变,已使该指导大纲无法指导战争,有彻底修改之必要,故而几天前内阁与战时大本营召开了联席会议,提出建立‘绝对国防圈’的新的战争指导方针。” 
  天皇让东条详述“绝对国防圈”的含义。 
  东条说道:“目前,美国人在太平洋方向反攻的速度和规模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在战略上,意大利己宣布退出三国轴心,德国在北非和俄国连遭失利,自顾不暇,三国轴心已经崩溃。在这种局势的逼迫下,联席会议决定从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以后,陆续在西南太平洋方向同敌军进行决战而造成的激烈消耗战中腾出手来,确保绝对的防卫圈,即在千岛、小笠原、内海洋及新几内亚西部、巽他、缅甸等地区建立必守之战线,造成不败之战略态势。” 
  天皇问:“选定这个防卫圈有什么依据呢?” 
  东条让杉山回答。 
  杉山奏答:“选定这个防卫圈主要考虑到既要保持内线打击敌人的自由,又要满足下述战略要求,即阻止敌军对帝国本土及大东亚圈内重要资源地区的侵入;确保国内陆海空运输之安全;控制大东亚圈内各主要民族。” 
  天皇听毕,让众大臣议论。大家早已议过此事,一致同意。天皇遂准奏:“依卿之见,望能各按职守,全力以赴,立即贯彻,以突破严重之战局,完成战争。” 
  众文武大臣出宫后,立即落实新的战争指导大纲。 
  根据划定的“绝对国防圈”,吉尔伯特群岛是这个国防圈的前卫据点,必须固守。日本海军分析,以美军现有航空母舰的兵力,目前马上攻占中太平洋诸岛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本年末则很可能力配合腊包尔方向的攻势,进攻吉尔伯特群岛。 
  为此,永野命令联合舰队进一步加强吉尔伯特群岛的防御,制定作战预案。 
  古贺根据永野指令,组织参谋人员制定了一份作战预案: 
  1.令在腊包尔方向的潜艇进到吉尔伯特群岛作战;2.联合舰队快速水上部队进抵蜡鲁西北和北方海面,诱来敌舰队,由腊包尔的陆攻部队予以攻击后,向米利方向挺进,继续作战;3.必要时,东南方向舰队所属水雷战队也进抵吉尔伯特群岛海域,协助快速水上部队作战;4.机动部队航空队也参加此次作战; 
  5.进一步加强吉尔伯特群岛的岛上防御。这样,日军大体完成了吉尔伯特群岛坚守岛屿的部署,并定出了水上和航空部队的作战指挥方案。 
  100万大军打100年,也未必能攻下它 
  海军少将柴崎惠次身材矮小,又瘦又弱,远远看去像一个儿童。与身材相比,他的脑袋大得出奇。圆不隆咚的脸说不上是胖还是肿,两只黑溜溜的眼睛嵌在上面。由于剃着光头,他的头盖骨显得凹凸不平。他身着热带作战服:短裤、半截袖衬衣,但瘦削多筋的手上却戴着一副白手套,显得有些不协调。 
  别看外表枯干瘦小,他的躯体内部却藏着强悍,隐着精明。他是仙台人,仙台人的特点就是精明能干。他的父亲是个做小买卖的生意人,遗传基因使他精明中又带着几丝狡诈。他具有一般商人后裔的特点:拼命干、不择手段地向上爬。他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他的父亲厌恶了生意场上的艰辛与欺诈,把他送到少年军校、士官学校和海军大学学习。在以尚武为荣的日本,要改变家族发展的轨迹,最好的途径就是从军打仗。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是:欧洲人认为脸上有刀痕是丑陋,而日本人却把与敌人面对面战斗而在脸上留下的刀伤当成是种荣誉,为夸耀脸上的刀痕,他们竟不好好治疗,从而越发显得难看。 
  然而,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日本,像他这种出身的人升迁不是容易的事,没有裙带关系的柴崎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晋升一级。这也更促使他加倍拼命地干。数十年寒来暑往,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那一年,50 岁的柴崎终于晋升为海军少将,担任海军第6 特别陆战队司令官。1943 年春天,永野军令部长将他调到吉尔伯特群岛,担任第3 特别基地司令,负责防务作战。 
  黄昏降临,又圆又大的落日像鲜红的珊瑚球一样,整个海面笼罩在一脉淡淡的红光中。 
  柴崎脱下笨重的海军将校靴,在晚风的吹拂下,捂得发白的汗脚泛着热气,臭烘烘的,他却感到很舒坦。 
  他有些悲哀。从军35 载,虽付出比他人多得多的艰辛,却仍无大建树,没有那种戎马征战而带来的荣誉感。与他同期的许多将领,都在这场圣战中比他多缀上了一个将花:第25 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在东南亚连克两国,被誉为“马来之虎”;第14 军司令本间雅晴在菲律宾大败麦克阿瑟,“儒将”之名传遍全军;第15 军司令饭田祥二郎弄兵缅甸,人称“雨林莽蛇”。。至于海军的近藤信竹、井上成美更是在山本五十六的统帅下,劈波斩浪,名扬世间,唯有自己仍默默无闻。 
  每逢想到这里,血管中流淌的红色液体又将小商人那种一定要捞本、要出人头地的遗传基因传动起来,柴崎感到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每一个关节都带着一股冲动。他相信自己多舛的命运会有转机,命运会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现在机会终于来临了,这就是塔拉瓦环礁! 
  开战后,他一直驻守本土,没有机会到前线作战。当永野修身军令部长调他到吉尔伯特群岛担任守备任务后,接到命令的那天夜里,他竟失眠了。月光下,他呷着清酒沉思:“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上报君恩,下耀祖宗!”柴崎带着这股劲,辞别妻儿老小,来到了塔拉瓦。但是,他却未想到这是一次将把他带进坟墓的使命。 
  柴崎手中的兵力并不多,作战部队的官兵只有2619 人。后来,海军临时调来第111 轻工兵联队(1247 名官兵)和第4 舰队工程队(970 名官兵)上岛修筑工事,被他强留下来守岛。虽说这些工兵作战能力不强,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儿力量。 
  他手中的装备也不充足:各种口径要塞炮20 门、各种口径野炮25 门、坦克7 辆、13 毫米口径机枪31 挺,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他只有精打细算地使用他的家当。不久前,一艘运送兵员的轻巡洋舰行驶至马绍尔群岛海域时,被美国海军的潜艇击沉,舰上搭载的千余名官兵全部丧生,联合舰队为免遭第二次劫难,不准备再增兵塔拉瓦了。柴崎这才真正意识到前程多舛,生死未卜。他必须把每一名士兵、每一件装备用到最恰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功效。 
  他一眼看中了与塔拉瓦紧密相邻的贝蒂奥,把它作为塔拉瓦岛最好的防御门户,以重兵防守。 
  他手中有一支特殊的工兵部队,都是从朝鲜强征来的劳工。这些人穿军眼而无武器,专门修筑工事。这些沉默、疲倦、表情呆板的朝鲜军工,上岛后如同一群蠕动的牲口,除了腰间那块遮羞布外,全身赤裸地干着不堪忍受的重苦力活。 
  他们把岛上大块土地掘成密密麻麻的土拨鼠洞,然后盖上椰木和波纹铁皮,再覆盖上珊瑚沙,构成隐蔽暗道、地堡和暗火力点。每个重要支撑点都配置了机枪、火炮和坦克,构成控制海滩的交叉火力网。 
  在贝蒂奥岛中央,朝鲜人修筑下一个有3 条跑道的机场,3 条跑道呈三角形,主跑道呈东西走向。跑道四周是高射机枪阵地,必要时,100 多挺12,7 毫米高射机枪可以平射攻击机场的敌步兵。 
  沙滩和浅水处的礁盘是障碍区。军工们把一个个三脚架夯进礁盘或沙滩,这些三脚架用骑马钉和铁丝固定,高不过2 米,犹如一排排矮小的金字塔,专门用来防止敌登陆艇冲滩。一艘油漆斑驳的拖轮有气无力地鸣叫着,把驳船拽到礁盘区,倒下粗糙的混凝土三角锥,制造一个个人工暗礁。 
  布满地雷的海滩构筑了要塞炮阵地,每隔300 米配置一门岸炮,一共25门,都是从新加坡运来的缴获英军的8 英寸维克斯炮。当年英国人将这些炮用于同一目的,但未发挥作用,现在却被日本人用上了。 
  贝蒂奥西侧环礁的切口与塔拉瓦咸水湖相连,沿着这个水道,运输舰船可以把货物卸上岛。但是,贝蒂奥岛向咸水湖的一边有道很宽的礁盘,使船无法停靠在岛上。柴崎让那些军工用椰木修筑了一道600 米长的栈桥,无论潮涨潮落,船都可以停靠在栈桥北端的码头上卸货,十分方便。咸水湖成了一个巨大的避风港。 
  一切工事构筑都严格按图纸施工,一丝不苟,稍有偏差,就推倒重来。这可苦了那些在烈日下劳作的朝鲜劳工,由于缺少淡水,不能洗淡水澡,身上的盐垢一层叠着一层,只有在热带午后的雨水中才能痛快地沐浴,但手中还要不停地干活,日本监工不时大声吆喝,监督他们劳动。 
  夕阳,由橙黄、橙红,变得鲜红,由大圆变成了扁圆,终于落到地平线下,被汹涌的海潮吞没了。在嫣红姹紫的晚霞中,一艘“曙”丸货轮从水道驶入咸水湖,靠上了人工栈桥,把带来的各种物资卸下。码头上顿时忙碌起来。 
  柴崎还在思考着怎样把工事修筑得再坚固一些,副官木村一郎海军大尉跑来,气喘吁吁,旁边还跟着一个人。 
  “哎哟,是贺川君,你怎么来了?”他认出这个人是《读卖新闻》的记者贺川英良,他的同乡。 
  “就是坐那艘货轮来的,”贺川指着远处栈桥旁的“曙”丸,兴奋他说道。 
  柴崎穿上靴子,和贺川回到他的指挥部休息。 
  指挥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