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烟土全部当众销毁。禁烟运动获得初步胜利。

  战争过程鸦片贸易被严厉取缔后,英国资产阶级立即策划发动侵略战争。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向中国出兵的决定。次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并派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通过支付军费案。

  在中国境内,义律继续进行破坏禁烟的活动,阻止英国商船具结入口贸易。1839年9~11月(道光十九年七月下旬至九月末),英国兵船先后在九龙和穿鼻洋面多次袭击中国水师,都被击退。

  1840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船舰四十余艘及士兵四千余人到达中国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这次战争持续了两年多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开始,至1841年1月20日义律公布《穿鼻草约》为止,历时约七个月。

  广州虎门威远炮台遗址

  英军到达中国海面后,首先封锁珠江口。懿律看到广东军民早有戒备,决定率主力北上,7月,英军进犯福建厦门,被已调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督师击退。接着,北犯浙江,攻陷定海。8月,英舰抵达天津白河口,投递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致清政府的照会,提出赔款、割地、通商等无理要求。道光帝被英军的武力恫吓所动摇,派直隶总督琦善到天津海口与英军谈判。琦善向懿律表示将查办林则徐等,希望英军返棹南旋,等候清政府处置。英军乃于9月折回南方。道光帝即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与英方继续谈判。

  11月底,琦善到达广州。他一反林则徐所为,撤除防务,遣散水勇,镇压抗英群众。此时,义律接替懿律为英国全权代表,步步进逼。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陷沙角、大角炮台,琦善急忙求和,义律乘机提出《穿鼻草约》,并于20日单方面公布,其中包括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恢复广州通商等条款。

  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9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开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四个月。

  沙角、大角炮台失陷后,道光帝决定宣战,任命御前大臣、宗室奕山为靖逆将军,调派大军开往广东。2月下旬,英军先进攻虎门炮台,琦善拒派援军,守将关天培等壮烈牺牲,炮台失陷。4月,奕山到达广州,奉行“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方针。5月,他贸然发动夜袭,英军乘机反扑,占领城郊各据点,炮轰广州城。奕山派人求和,与英订立《广州和约》,其中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向英军缴纳“赎城费”六百万元。

  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犯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为止,历时一年。

  英国政府对《穿鼻草约》的内容不满,决定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8月璞鼎查率领援军到达香港,不久即攻占厦门,清总兵江继芸力战牺牲。9月,英军北犯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等英勇战死,定海再陷。10月,英军进攻镇海,两江总督裕谦坚决抵御,城陷时投水自尽。宁波旋也陷入敌手。同时,英舰窜扰台湾,被台湾军民击退。

  浙江连失三城,清政府决定第二次出师,派协办大学士、皇侄奕经为杨威将军,率军驰往浙江。奕经到达绍兴后,企图侥幸取胜,分兵进攻三城,结果惨败。英军反攻陷慈溪,奕经等逃至杭州。清政府鉴于两次出师失败,转而一意求和,派盛京将军耆英前往浙江主持对英交涉。但英军决定乘虚而入,按既定计划侵入长江。1842年5月,英军攻陷乍浦,6月再攻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据台死守,力竭牺牲,宝山、上海相继陷落。英军溯长江西上,于7月下旬进攻镇江。清副都统海龄所部顽强抵抗,经过激烈巷战,终于失守。8月初,英舰直抵南京江面,耆英等赶到南京议和。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此结束。

  第一次鸦片战争

  战争期间,英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太仓、江阴、瓜洲等地农民奋起袭击英军。台湾各族人民击退闯入鸡笼(今台湾基隆)的英国军舰。广东人民,特别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群众,与英军进行了激烈搏斗,使英军遭到很大损失(见三元里抗英斗争)。中国军民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自卫战争。但因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人民的巨大力量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无法扭转战争的结局。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及其影响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清钦差大臣耆英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亦称《江宁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为:①中国割让香港;②向英国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对外通商,英国可派驻领事;④废除“公行”制度,英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进行贸易;⑤中国抽收进出口货的税率由中英共同议定。条约签订后,双方在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公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耆英与璞鼎查在虎门签订《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亦称《虎门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被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该约中,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同时还制订了海关税则。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分别强迫清政府订立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两国借以取得了《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五口通商、派驻领事等权,此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加强了协议关税权。条约并准许在五口建立教堂、医院等,准许外国兵船到中国沿海各口岸“巡查贸易”。后来,法国还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它们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战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逐渐破坏了中国封建经济基础。从此,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参考书目

  齐思和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北京,1964。

  梁廷枬著,邵循正校注:《夷氛闻记》,中华书局,北京,1959。

  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新知识出版社,上海,1955。

  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北京,1957。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科学出版社,北京,1958。

  (胡滨) 
 


    
牙行
    牙行

  清代寄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居间经纪行业。主要职能是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评定货物价格及质量,司衡商品斤两,判断银水成色,防止买卖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并对买卖双方负责。

  牙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①领帖牙行(即“官牙”);②无帖牙行。清政府规定,开设牙行之前,须由地方官查明是否“身家殷实”,再由同行一人担保,出具证明其为殷实良民的“甘结”,然后上报布政司,由布政司发给牙帖,才能开张营业。牙行领取牙帖时,须向官府缴纳帖费。这种由官府允许开设、并领有牙帖的牙行,称“领帖牙行”或“官牙”。领帖牙行每年要向官府按税则交纳牙税,牙税税率因地区而异,如江西牙税分上、中、下三则,每年上则纳银三两,中则二两,下则一两;湖北牙税上则纳银二两,中则一两,下则五钱;其余僻邑村镇,上则纳银一两,中则五钱,下则三钱。清政府利用领帖牙行作为统制市场、管理商业的工具。领帖牙行有官给印信凭簿,每月将客商、船户的住贯、姓名、路引、字号、货物、数目登簿,送官府查照,并且帮助官府检查商人纳税与否。有时还替官府采办货物,征收商税。

  清政府规定各地布政司颁发牙帖有一定的限额。除了新开集场准其添设牙行之外,不许官吏任意颁发牙帖,增设牙行。地方上的某些势要之家,见开设牙行有利可图,在领不到牙帖的情况下,就私设牙行。这种牙行没有牙帖,故称无帖牙行。有些领帖牙行亦采取“朋比”的手段,一人领帖,数十人藉此开业,或者一家领帖,其兄弟子侄数十家藉此设行。这类牙行也属无帖牙行。有清一代,虽然私设牙行属禁革之列,但因官吏执法不严,无帖牙行几乎各处皆有。

  牙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向买卖双方抽取牙佣(亦称牙钱、佣金)。牙佣是商业利润的转化形式,一般是“值百抽一”,规模较大的牙行,由于提供存货的仓栈和商人的膳宿,抽取牙佣大抵占货物总额的百分之三左右。

  在商品经济和分工发展的条件下,牙行的经营范围益广。举凡牲畜、农产品及丝绸、布匹等手工业产品均须经牙行买卖,客商不得直接收购,小贩亦不得自卖给客商。同时,清代也形成各种专业性的牙行,如米行、豆行、布行、丝行等等。这种不同行业间的专业性牙行约有三百余种。此外在航运业中经营牙行业务的则称为“埠头”。

  牙行对商品交换起着双重作用。牙行熟悉当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情况,通过它的经营活动,帮助外地批发商把本地分散的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集中起来收购;又帮助外地贩运商把整批的货物分散到各布镇集场的铺户商贩手中,以便于销售;它还为外地商人提供膳宿、存放货物以及寄存钱财的便利,因此有利于商品流通。但是,牙行在经营活动中,利用其居间地位和封建特权,甚至采取贿赂的手段,与官吏相勾结,垄断市场,操纵物价,对买卖双方敲诈勒索。他们诓骗商人,侵噬客货,侵吞客商资本,与商人争夺商业利润。有时还勾结地方上的流氓势力,采取种种手段剥削小生产者,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

  清代乾隆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牙行之间出现了竞争的现象。为了防止竞争的发展,有些同行牙行组织了自己的公所,以保证加入公所的牙行对经纪业务的垄断权,避免牙行间的竞争;禁止未加入公所的“散帮”、“私牙”对市场经纪业务的争夺,同时在公所内部保证按等级分配牙佣。此后,在商人势力发展、商人会馆不断兴起的情况下,某些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牙行制度开始进入衰微期。如在土布等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客商开始在产地自行设庄收购,从而逐渐把牙行从商品流通领域里排挤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牙行自己垫支商业资本收购农业和手工业产品,而成为批发商;有的牙行不得不放弃经纪业务,专营旅店客栈业务,而成为服务业、仓储业的业主。鸦片战争后,上海等城市的商人会馆、公所发展迅速,牙行日益成为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逐渐被取消。但牙行仍在广大内地城镇市集的农副产品买卖中发挥作用。

  (萧国亮) 
 


    
牙军
    牙军

  唐朝节度使的亲兵名称。主将所居之城因建有牙旗,故称牙城。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或称衙兵。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

  牙军是藩镇中最精锐的军队,由节度使派遣心腹将领统管,是他们对抗朝廷、进行割据的重要工具。如田承嗣于广德元年(763)任魏博节度使后,在境内征召十万军队,从中挑选强壮者万人组成牙军。魏博节度使依靠这些牙军,长期窃据于河朔地区,直至天祐三年(906),朱温一举消灭魏博牙军八千人,魏博节度使才臣服于朱温。

  由于牙军在藩镇军队中地位重要,故所得赏赐极为优厚。他们往往父子相承,世代从军,姻族相连,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有的节度使反而受到他们的控制。牙兵们稍不如意,就聚众闹事,废立主帅,有同儿戏。唐后期不少节度使就是由牙军所废立的。

  参考书目

  堀敏一:《藩镇亲卫军¶;權力構造》,《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0册,东京大学,1960。

  (方积六) 
 


    
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

  17世纪80年代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17世纪40年代,沙俄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在今漠河东,黑龙江北岸)、尼布楚等地。杀掠骚扰。中国军民对沙俄的侵略进行了自卫反击。至顺治十七年(1660),雅克萨一带和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者全部被肃清,不久,沙俄侵略者又卷土重来,在雅克萨故址筑堡盘踞,四出掠劫。清政府多次要求俄军撤出雅克萨,但沙俄置若罔闻。于是,清政府决定用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被占领土。

  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火炮

  康熙二十四年(1685),都统公彭春等奉旨统率一支由满、汉、蒙古、达斡尔等族官兵组成的,约三千人的军队从瑷珲出发,至雅克萨城下,清军先向俄军发出通牒,劝其投降,遭沙俄督军托尔布津拒绝,于是清军水陆列阵,开始攻城。清军用炮猛轰,鏖战彻夜,敌军死伤惨重。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向清军乞降,彭春等准其所请,并允其退回尼布楚。清军将城焚毁,旋即班师。同年,托尔布津背信弃义,再次率领侵略军乘隙占据雅克萨。次年,康熙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乌喇(今吉林市)、宁古塔官兵及八旗汉军内福建藤牌兵等两千余人再次攻取雅克萨。清军兵临城下,开火炮向城内轰击,并击退出城搦战之敌,又在城下东、南、北三面掘壕筑垒,在西面断其水道。托尔布津被清军炮弹击中,伤重毙命。俄军被围困五个多月,弹尽粮绝,死者枕藉。正当孤城指日可下之际,清政府得知俄方同意举行谈判,乃下令撤雅克萨之围。历时两年多的雅克萨之战至此结束。但1858年沙俄又依《瑷珲条约》将雅克萨割占。

  (郝建恒) 
 


    
嚈哒
    嚈哒

  (Ephthalites, Hephthalites) 古代中亚游牧部族。亦作嚈哒、嚈哒、滑等,即西方历史上所谓“白匈奴”。嚈哒人起源于塞北,4世纪70年代初越阿尔泰山西迁粟特;5世纪20年代中渡阿姆河入侵萨珊朝波斯,被巴赫兰五世击退。30年代末又南下吐火罗斯坦,逐走寄多罗贵霜人,遂以此为基地屡犯波斯。453年打败伊嗣俟二世,484年杀死卑路斯,一度夺取了呼罗珊东部。迫使波斯称臣纳贡,以后双方长期对峙。6世纪初,北上同高车争夺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扶植傀儡,控制高车。同时,东进塔里木盆地,城郭诸国多被役属,南道抵于阗,北道达焉耆,经由南北道与北魏、西魏、北周、萧梁频繁交往。5世纪中,嚈哒人乘打败伊嗣俟二世之机,曾南侵笈多印度,不久,被塞建陀笈多击退。70年代末,灭亡了乾陀罗的寄多罗贵霜残余势力,立特勤为王,统治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6世纪初再次大举入侵印度,一度推进至摩揭陀,终被马尔瓦的耶输陀曼战胜,撤至印度河以西。约558~567年间,萨珊波斯与北亚新兴的游牧部族突厥联姻结盟,夹击嚈哒。嚈哒国破,领土被分割,部众散处中、南、北亚各地。

  嚈哒人从事畜牧,长期逐水草移徙,进入中亚后,才走向定居,兼营农业。有刑法,盗一责十;葬以木为槨,累石为藏;有殉死、剺面、截耳等习俗,而以一妻多夫最为特异。其原始信仰不得而知,西徙后独尊祆教。随着景教势力的东渐,部分成了景教徒。进入北次大陆者则逐步改宗婆罗门诸教派。嚈哒人不信佛,但未必迫害佛教,历来认为嚈哒兴起乃中亚佛教一劫之说不足凭信。嚈哒人无文字,语言系属不明。其族源、族属异说纷纭,如中国古史有高车、车师、大月氏、康居诸说。亚美尼亚、拜占庭、波斯、阿拉伯史家把它和匈奴、突厥乃至贵霜混为一谈。近人除敷衍旧说外,更创悦般、柔然、蒙古、伊朗、鲜卑等说,迄无定论。

  (余太山) 
 


    
《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

  1876年(光绪二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名《滇案条约》、《芝罘条约》。

  1874年(同治十三年),英国陆军上校柏郎率领一支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