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或说饮毒而亡。参考书目陈世松:《余玠传》,重庆出版社,1982。

  (胡昭曦) 
 


    
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

  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以所绘田亩状如鱼鳞而得名,简称鱼鳞册。据文献记载,南宋绍熙元年(1190)漳州等地即开始编制这种图册,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进入清代后渐废。洪武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二年,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具体办法是:根据各县税粮多少,将一县分

  洪武鱼鳞图册

  为若干区,每区又按土地的自然形态分为若干地段,由粮长率里长、甲首进行丈量,以田地为主,编排字号,详列土地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优劣及上中下等税则。有的图册还有“分庄”一栏,以备土地买卖时粮差过户或父子兄弟析产之用。各州、县、都、里将所辖境内的田地图编在一起,栉比排列,制成鱼鳞总图册。各州县年终统一造册解府汇编成一府总册。图册一式四份,分存于县、府、布政使司、户部。

  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多顷。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多顷;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也由洪武十四年的两千六百一十万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余石。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明代中叶后,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而流为具文。清朝建立后,已名存实亡。

  (黄启臣) 
 


    
虞集
    虞集

  (1272~1348) 元朝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

  先世为蜀人,生于衡阳。南宋亡,随父汲侨居崇仁,与吴澄及南宋名公遗老交游,以能文章著名。成宗时被荐举为大都路(今北京)儒学教授,自此,先后供职于国子学、翰林院、集贤院、奎章阁等,历仕八朝,秩至从二品。朝廷诏告典册、四方碑文,多出其手。元文宗图帖睦尔时修《经世大典》,先与赵世延同任总裁,后又专领其事,对该书的编成作出了贡献。虞集曾奉文宗之命起草诏书,说明宗和世■素来认为妥欢贴睦尔不是他的亲生子。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继位后,虞集惧祸告归。晚年乡居,仍颇受尊崇。虞集诗文都享有盛誉,被视为中元以后的文章大家。他曾建议在京畿濒海筑堤围田,募富民经营屯垦。元末置海口万户,便是受该建议的启发。虞集自题其存稿名《道园学古录》,至正元年(1341)由幼子翁归等编定,又有《道园类稿》,均为五十卷,并行传世。

  (姚大力) 
 


    
虞洽卿
    虞洽卿

  (1867~1945) 航运业资本家。名和德。浙江镇海人。生于1867年6月19日(清同治六年五月十八)。十五岁至沪入瑞康颜料行当学徒。1895年起,先后任德商鲁麟洋行、华俄道胜银行、荷兰银行买办。1908年在沪集资设立宁绍商轮公司。1914年辞宁绍公司总经理,独资创办三北轮船公司,继而又创办宁兴、鸿安两轮船公司,到抗战前夕,三公司共有船三十余艘,总吨位为九万一千余吨,为民营之冠。此外,他还投资于上海中法大药房、信谊化学制药厂、大华无线电公司、江南造纸公司、宁波永耀电灯公司等企业。

  虞洽卿为江浙财团的“台柱”,在政治上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右翼。他历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淞沪市政会办、公共租界工部局华董等职。五四运动时,他以上海总商会会长身分操纵会务,阻挠罢市斗争;五卅运动爆发后,又操纵上海总商会,破坏“三罢”斗争。1926年11月,亲自前往南昌谒蒋介石,代表江浙财团许以金钱资助。翌年“四·一二”政变后,被聘为上海警备司令部顾问。从此,虞一直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政策。1927年后,历任上海特别市市政会办、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租界纳税华人会主席、上海市轮船公会主席等职。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后,任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理事长,打着“救济”旗号,利用海轮运输洋米牟利。1941年,虞离沪去渝,在重庆与王晓籁等合组三民运输公司,又与缪云台合营三北贸易公司。1945年4月26日在重庆病故。

  (熊尚厚) 
 


    
虞允文
    虞允文

  (1110~1174) 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累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南宋王朝再度岌岌可危。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内部矛盾激化,金海陵王为部下所杀,金军北撤,南宋转危为安。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

  绍兴三十二年,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宋孝宗赵眘即位后,因反对朝廷放弃陕西五路之议而罢官。后出任湖北、京西宣抚使,又因反对放弃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再度罢官。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改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同年秋,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他到任一年多,因筹划四川地区的出师北伐,积劳成疾,淳熙元年(1174)病死。

  (郦家驹) 
 


    
《舆地纪胜》
    《舆地纪胜》

  南宋地理总志。编纂者王象之,字仪父,婺州金华人。父师古,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象之青少年时期,随父遍历江、淮、荆、闽等地。庆元二年(1196)登进士第,宝庆元年(1225)前后,任潼川府(今四川三台)文学,又曾任知县等职,以博学多识著称。仕宦之余,收集地理书及诸郡县地志、图经,随时编集,于嘉定十四年(1221)开始综合编纂,州县沿革一般亦以此时为限,约于宝庆三年成书。该书以南宋统治区为限,起行在所临安府,迄剑门军,共计府、州、军、监一百六十六,有些府、州分为上下两卷,合计二百卷。每一府、州,一般分为府州沿革(为监司等机构驻地,另叙有关沿革于后)、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上、景物下、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十二门,间亦变通而有所分合。《舆地纪胜》主要是节录当时数以百计的各地的方志、图经编纂而成,对各种方志、图经中的山川、景物、碑刻、诗咏,一概收录,而略于沿革,以符合“纪胜”的要求,受到南宋史学家李■、目录学家陈振孙的赞赏。王象之对各书记载的异同,加案语进行考订,“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另有《舆地图》十六卷,逐路为卷,尤详于四川各州。《舆地纪胜》宋时有刻本传世,明代曾将其中的《碑记》,辑为《舆地碑记》四卷刻印,其时《舆地纪胜》全书已缺七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刻时,全书已缺三十一卷,另十七卷亦有缺页。刘文淇(1789~1854)及其子刘毓松,依据清张鉴、吴兰修的校记、按语,车持谦、许瀚的《舆地碑记》校记,以及史书、文集等,于道光二十七年撰《舆地纪胜校勘记》五十二卷;岑建功(?~1848)于次年撰成的《舆地纪胜补缺》十卷,基本上是据各书所引《舆地纪胜》的原文辑录而成,两书对《舆地纪胜》的整理,甚为有益。《舆地纪胜》引用的大量方志、图经,绝大部分早已散佚,所引《高宗圣政》、《孝宗圣政》、《中兴遗史》等,亦已早佚。该书保存了不少史料,对研究宋史,尤其宋代地理,颇有裨益。该书有清道光岑氏刊本传世。

  (陈振) 
 


    
宇文护
    宇文护

  (515?~572)北周权臣。小字萨保。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之侄。早年跟随宇文泰征战,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又与于谨南征梁朝江陵。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诸子幼小,遗命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护名位素卑,在于谨的支持下统理军国大事。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权势和影响尚存时早日夺取政权,因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周。次年,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旧日与宇文泰并肩的大将赵贵、独孤信对宇文护不服,宇文觉也不满他专权,图谋诛护不果,反被其先发制人,杀赵贵,令独孤信自杀。宇文觉被废黜而死。宇文护迁大冢宰(当时的宰相),并拥立宇文泰另一个儿子宇文毓(周明帝)。明帝好学有识,为宇文护所畏,武成二年(560)又被他毒死,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周武帝),改元保定,实际大权仍由宇文护掌握。护虽性宽和而不识大体,委任非人而久专权柄,又素无戎略,两次伐齐都大败而归。诸子贪残,僚属恣纵,蠹政害民。宇文邕与弟卫王宇文直策划,于建德元年(572)杀死宇文护。

  (周一良) 
 


    
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

  (?~619) 隋末叛军首领。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将宇文述之子。年少时不守法度,长安人称他为“轻薄公子”。杨广为太子时,他领禁军,出入卧内,很受宠信。隋炀帝杨广即位,授他为太仆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阳公主。化及受宠骄横,曾违禁与突厥交市,因公主的缘故,才免一死。宇文述临终前乞求炀帝看顾其子,炀帝于是授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大业年间,义军、叛军蜂起,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不敢回京城,而称为“骁果”的随从禁卫多关中人,不愿从炀帝久驻扬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统领骁果的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等得知此状,便集兵数万,于大业十四年(618)发动叛乱,推化及为主,缢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化及自称大丞相,引兵十余万西归。不久发生内讧,德勘等被杀。时东都群臣奉越王侗继帝位于洛阳,招瓦岗军领袖李密为太尉,使讨伐化及。双方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北),化及屡败,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将士屡叛归李密。化及自知必败,叹曰:“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毒杀杨浩,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东走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时窦建德已立夏国,遂以讨逆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闰二月,建德攻陷聊城,擒化及,槛送襄国(今河北邢台),与其两子同时处斩,许亡。宇文化及被杀地点,《隋书》本传作河间;《北史》本传、两《唐书·窦建德传》作大陆;《资治通鉴》作襄国,今从《资治通鉴》。

  (胡守为) 
 


    
宇文恺
    宇文恺

  (555~612) 隋代建筑家。字安乐。祖先是鲜卑族,西魏以来汉化。父亲宇文贵,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仕周,位至大司徒。次兄宇文忻,周、隋时名将,隋时官至右领军大将军,为隋文帝杨坚所忌,被诛。宇文恺为武将世家,父兄皆以弓马显名,他独好学,擅长工艺,尤善建筑。隋代著名工程,他多参预。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以恺为营新都副监,时高颎虽为大监,不过总领大纲,而规模计划皆出自宇文恺。开皇三年,新都建成,而仓廪尚虚,需要大量转运关东米粟,渭水多沙,不便漕运。四年,下诏兴建漕渠,令宇文恺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水通黄河,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叫广通渠。渠成后,转运便利,隋唐关中的富庶颇得益于此。其后,他受到其兄宇文忻被杀事件的牵连,一度罢官居家。开皇十三年,隋文帝要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建仁寿宫,经右仆射杨素推荐,文帝任命恺为检校将作大匠,后又拜为仁寿宫监、将作少监。在杨素主持下,仁寿宫建造得非常华丽,成为隋文帝经常临幸的别宫。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要营建洛阳,又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后迁将作大匠。宇文恺把东都建筑得极其壮丽,因此被升为工部尚书。他曾经建造大帐,帐下可以容纳数千人。又造观风行殿,殿上可以容纳侍卫数百人,行殿下装轮轴,可以迅速拆卸和拼合。他曾建议按古制建筑明堂,“下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并曾用木料制作了模型。虽然没有兴建,却表现了他的巧思和学识的渊博。大业八年(612)宇文恺卒。

  宇文恺设计和督造的工程中,以两都的营建及广通渠的开凿最有影响。长安(大兴城)及洛阳的建筑规模使后代学者为之倾倒,并为后代王朝所仿效,为邻近国家所学习。他著有《东都图记》、《明堂图议》、《释疑》。除《明堂议表》见于本传外,其他均已失传。

  (陈仲安) 
 


    
宇文泰
    宇文泰

  (505~556)北周的实际创建者。小字黑獭(一作黑泰)。其先出于匈奴,自后燕归魏,徙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泰子宇文觉称帝后,追尊为太祖,谥文帝。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参加鲜于修礼和葛荣的起义军。尔朱荣镇压葛荣后,宇文泰随例迁晋阳,隶尔朱荣部将贺拔岳麾下。永安三年(530)尔朱天光、贺拔岳入关中镇压万俟丑奴起义,宇文泰从贺拔岳平定关陇。尔朱氏失败后,高欢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宇文泰是他的有力辅佐。永熙三年(534)党于高欢的侯莫陈悦在平凉(今属甘肃平凉西南)杀死贺拔岳,宇文泰继统其军众,击败侯莫陈悦,东进据长安。魏孝武帝与高欢不睦,入关就宇文泰,任命其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政权实际掌握在宇文泰手中。

  宇文泰善于谋略和指挥。在军事上主要依靠来自北镇尤其是武川的镇人,他们以后又成为西魏、北周政治上的支柱。宇文泰与东魏多次作战,互有胜负。大统三年(537)春,东魏攻潼关,宇文泰率精锐出潼关左面的小关,攻其不备,大败东魏军,东魏大将窦泰自杀。秋间,东魏十万人进至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宇文泰以不满万人的弱势兵力,乘东魏军轻敌不为行列,亲自鸣鼓奋战,获得大胜,俘虏七万人。西魏军曾两次进到洛阳。九年邙山之战,宇文泰率军黑夜登山进击,高欢仅而获免。次日再战,宇文泰军不利退还。西魏财力兵力都不如东魏,军事上以守势为主,如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曾多次抵抗东魏来攻。西魏的东境,大体与东魏以黄河为界。

  为了集中力量与东魏争强,宇文泰与柔然妥协,以巩固北边。西魏文帝娶柔然公主为皇后,并废原来的皇后为尼,最后赐死,以取悦于柔然。对于突厥,亦曾遣使通好。但宇文泰对南朝则采取攻势,先后夺取了益州和荆雍之地。废帝二年(553)他计划伐梁武陵王萧纪于蜀,而众议畏缩。只有尉迟迥认为蜀与北方隔绝一百多年,恃险自守,如以铁骑急行袭击,定无不克。宇文泰遂遣尉迟迥从散关进军,围成都五旬,取得胜利。次年,宇文泰利用梁元帝萧绎(据荆州)与萧■(据雍州)叔侄间矛盾,和萧绎的懦而无谋,多疑少断,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进攻江陵。经过激战得胜,虏获大量财宝,又取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驱归长安。立萧■为梁王,自襄阳徙镇江陵,成为西魏政权控制下的傀儡,史称后梁。宇文泰注意屯田以资军国之用,同时十分关心行政效率,大统元年采纳苏绰建议进行改革。他制定了公文格式,以朱色、墨色区别财政支出与收入,定出户籍册和胪列次年课役大数的计帐制度。大统十三年的计帐残卷,在敦煌石室里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