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还没有说完,杨嗣昌就上前一步:“启奏陛下,臣以为宣、大一线甚为要紧,还得让他来坐镇为好。可免去卢象升总理南方五省军务事一职,调任宣大总督。”

    静舍中顿时安静下来。

    崇祯吃惊地看着他:“杨阁老,刚才朕已说得明白,贼军虽然已被我朝廷官兵击溃,可依旧有残余贼众逃如河南山区。卢象升威名赫赫,正该奋起余勇,将贼人一网打尽。战事正在关键之时,如何能够临阵换将,将天雄军从前线撤下来?”

    “是啊,陛下之言极是。”内阁首辅温体仁喝道:“若是将天雄军撤下来,东南不就空了吗?眼见着贼人就要被我彻底剿灭,现在却要放他们一马,打虎不死,将来可是要受天谴的,杨阁老这话究竟是何用心?”

    他最近已经失了势,自然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讨好皇帝的机会。

    这已经是很严重的指责了,其他人对杨嗣昌本就没有好感,同时点头道:“首辅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看杨嗣昌的目光中也多是鄙夷。

273。第273章 历史又回到原点

    听到温体仁这话,杨嗣昌却不后退,反一振衣袖,朗声道:“杨嗣昌做人做事胸怀坦荡,也无惧他人评说。”

    他回头朝崇祯皇帝一拱手:“陛下,卢象升在南直隶是取得了空前大胜,可以说,如今的贼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需再加上一把劲,就能剪除困扰我朝多年的大患。不过,臣刚才进西苑时听人说,建奴调动频繁,有南犯迹象。如今,我大明朝对北用兵鲜有胜迹,若这次建奴南来,试问,又有谁能抵挡?放眼天下,我朝有统军之才的不过洪亨九、卢建斗、孙传庭三人。如今,洪、孙二人在陕西脱不了身。对北用兵,只怕也只能让卢象升领衔了。否则,一旦建奴南来,试问,又有谁能抵挡?贼军远在黄河以南,不过是远虑;而建奴就在辽东,快马几日就能跑到北京城下,那可是心腹之忧啊!”

    温体仁被杨嗣昌驳斥,心中不喜,道:“危言耸听,建奴就算要南来,难不成我辽西关宁军,以及耗费千万两银子,历经天启、崇祯两朝构筑的防线都是摆设?”

    其他几个阁臣都微微点头,只周延儒一副若有所思模样。

    杨嗣昌摇头:“首辅此言大谬,建奴未必就通过辽西入寇,他们不可以从科尔沁草原过来吗?须知,奴酋黄台吉刚拿下科尔沁草原,他要想寇掠我大明京畿,不可以从那边过来吗?只要破了长城边强,朝发可夕至。到时候,诸君又如何自处。难不成,还要重蹈崇祯二年的旧事,各位到时候有置君父于何地?”

    所谓崇祯二年旧事,指的是崇祯二年十月下旬,因为蒙古诸部至受严重灾害,势力受损巨大。建州皇太极趁蒙古虚弱,无力抵抗建州的机会,兵分三路,绕道蒙古草原,分别从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突袭长城边墙,只十余日就打到北京地区。

    整个明朝的京畿重地都受到了建州人铁蹄的践踏,竟概不能抵。

    无奈之后,崇祯皇帝只能发诏命各地军队进京勤王。可这一仗最后的结果竟是以明朝的空前惨败,建奴劫掠之后大摇大摆北归而告终。

    战后,崇祯皇帝因为袁崇焕畏敌不前。在开赴战场之时,不但不奋勇杀敌,反要求崇祯皇帝打开北京城,让他带着大军进城躲避一事,怀疑袁勾结建奴,判了他一个剐刑。

    此事教训深刻,听到杨嗣昌这话,崇祯皇帝如同被一盆冰水浇到头上,顿时凉透了心。活捉高迎祥一事所带来的狂喜也冲淡了许多。

    这可是崇祯皇帝刚登基三年,所经过的最狼狈的事情。当年的他刚诛杀了魏忠贤,又手握大权,圣恭独断,可谓是意气风发了。只觉得自己就是有史以来,除尧舜禹汤、唐宗宋祖以来的又一明君。重振太祖、成祖时的大明天威当不在话下。

    可自己信重的一手扶持起来的袁崇焕,自己每年靡费百万武装起来的关宁军在建奴大军面前,就如同纸糊一样。他们若是肯于敌血战,将来这仗即便是打败了,还好说。可袁崇焕却畏敌不前,让崇祯在天下人面前丢了个大人。

    这个时候,百姓才突然发现,表面上看来圣明无过的崇祯皇帝其实也没什么本事。否则,怎么被建奴欺负成这样,还不敢还手?

    这也是袁崇焕当年为什么被崇祯处死的主要原因。

    袁案表面上说是袁崇焕是建奴奸细内应,事后,崇祯皇帝也冷静下来想了想。其实,就算统帅关宁军的不是袁崇焕,换成孙承宗或者其他人,以明军的实力,遇到建奴主力,只怕也是一触即溃。

    说句实在话,明朝边军和建奴八旗主力的战斗力的差距,就如同天堑一般。

    到如今,建奴已经彻底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而京畿也好象成了不设防的地区,八旗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只要他们高兴,或者辽东受了灾。

    听到杨嗣昌的话,温体仁面上一变,又要厉声呵斥。

    崇祯皇帝却是一摆手,转头问周延儒:“周阁老,今年辽东建奴的收成如何?”同草原蒙古不同,建奴并不像其他北方邻居一样是游民民族。实际上,这几十年来,建奴已经逐步变渔猎为农耕,推行中原汉文化制度,已经同山海关内的大明朝没有任何区别。

    周延儒:“禀陛下,这两年冬天都冷得厉害,辽东那边建奴的日子也不好过。最近,建奴在与我朝接壤处聚集了大量军队,说不准会在青黄不接的日子南下寇掠。臣以为,杨阁老的顾虑有几分道理。”

    说到这里,他挑衅地看了温体仁一眼,缓缓道:“臣以为,可急调卢象升天雄军进驻宣府,就任宣、大总督一职。”

    温体仁心中恼火,插嘴道:“陛下,若将卢象升和天雄军调回京畿,南方剿局又该如何?如今,贼人眼见着就要被我全歼,关键时刻,如何能够松劲?”

    周延儒冷笑一声:“首辅这话说得好生没有道理,难不成,南方剿局离开了他卢象升别人就不成了?难不成,洪承畴、孙传庭他们都是摆设?首辅没打过仗,也不知兵。这打仗的事情,一支部队若是连续作战一年,自然兵疲军劳,毫无战心,得撤下来休整。如今天雄军刚经过一场血战,也是该退下来。让别人也得些军功,有报效君父的机会不是。卢象升如今已经封为太子少保,他若是彻底歼灭贼寇,又该如何封赏。且,他又是带兵统帅,总不可能封他一个节度使,做个藩镇吧?首辅如此替卢象升说话,究竟是何居心。哦,我却是忘记了,春节时,卢象升派人给首辅送了五千两炭火。”

    温体仁没想到周延儒连这种事情都知道,一张脸气得通红,怒喝道:“周延儒,你血口喷人!卢象升功在社稷,利在千秋,你却污他为安禄山、史思明,国家的事情,都坏在你这种奸佞手上。”

    两人开始激烈的争吵起来,崇祯皇帝只感觉一阵头疼。好好一份大捷报,最后却变成这样,这又是怎么了?

    揉了揉隐隐发涨的太阳穴,不理睬相互攻击的温、周二人,崇祯皇帝问杨嗣昌:“杨阁老,你接着说下去。”

    杨嗣昌一脸平静,只说了一句话:“贼军远在河南,而建奴却在踹天子家门。”

    崇祯一凛,猛地挺直了胸膛,道:“周延儒。”

    周、温二人立即闭上了嘴巴。

    崇祯:“拟旨,命卢象升立即北上就任宣大总督。命天雄军、宁乡所有功将领率部进京参加献俘大典。至于南方剿局,依照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法,由各地巡抚、总督协剿。”

    “是,陛下。”

    就这样,转了一圈,历史又回到了真实的原点。

274。第274章 诛心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滁州大战之后,农民军受损巨大,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农民军就是一群因为吃不起饭而聚集在一起的流寇,这个时期的农民军根本就没有任何政治理想和战略目标,也不过是走一地吃一地,混一天算一天。

    被卢象升打得灰头土脸之后,都动摇了。于是,滁州大战之后,大量农民军头领接受了朝廷招安,解散军队,做起了明朝的官员,就连势力最大的张献忠也接受了招抚。

    只少量如李自成等巨寇,带兵躲进了河南南方山区打游击,并流窜到陕西和河南交界一带混日子。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杀向河南。

    当时,卢象升正催促着各路兵马进山围剿。按说,以他的军事才华,明朝剿局形势又是一片大好,再加上一把劲,最多一年时间,整个农民军都就被他彻底扑灭。

    只可惜后来因为北方战事吃紧,崇祯皇帝逼不得以,只得将这个明朝最能打仗的统帅从南方调回宣、大一线,主持京畿地区军务事。

    后人读史每每看到这一节时,都扼腕叹息:假如当年崇祯没有将卢象升从南方前线调走,贼军也不会死灰复燃,而卢象升的天雄军也不会因为受到诸多掣肘全军覆灭京畿地区,就连卢象升也死抗清战场上。假如一切可以重来,历史或许是另外一番模样吧?

    孙元当初劝卢象升不要急着北方,也是基于对历史的先知先觉,他想试试,看自己这个穿越者能不能对历史产生影响。如此,不但能够改变大明朝的命运,也能改变卢象升的个人命运。

    只可惜,历史固有的惯性实在太大。即便因为孙元而发生一些小小的变化,但依旧固执地回到它本来的轨迹。

    北京,西苑之中,经过杨嗣昌、温体仁、周延儒这么一闹,滁州大捷,生擒高迎祥的天大喜讯也仿佛冲淡了许多。

    又议了半天,崇祯皇帝感觉有些疲倦,就道了乏。

    众内阁阁员,这才起身告辞。

    周延儒指了指温体仁,又指了指杨嗣昌,咬牙切齿想说些什么,但最后只是闷哼一声,调头扬长而去。

    其他阁员也都摇了摇头,鄙夷地看了杨嗣昌一眼,然后一涌而散。

    杨嗣昌心志坚定,只咬了咬牙,也不再说一个字。

    正大步离去,温体仁跟了上来:“杨阁老。”

    “温阁老。”杨嗣昌脚下慢了起来。

    温体仁:“年纪大了,腿脚比不上内阁中的青壮,凡事老朽都要落到最后。杨阁老且慢行,陪老朽说说话。”

    杨嗣昌对温体仁这个崇祯年的权臣本没有什么好感,面容淡淡地道:“既然阁老相邀,杨嗣昌敢不应命。”

    他的冷淡,温体仁自然看在眼里,却不在意。笑了笑:“腿脚慢,那就慢点走,只要走得稳,早迟都会走到。这些年,这内阁如走马灯一样,不知道换了多少人。今上用人极骤,喜欢你时,你就好到极处。若是厌烦了,那就是恨你到十分。”

    杨嗣昌:“为尊者讳,温阁老慎言。”

    温体仁却不在意,他伸出鼻子嗅了嗅路边树上一朵盛开的白玉兰,接着说下去:“自崇祯一年到如今,这内阁究竟进过多少人,老朽都记不清楚了。不过,老朽和周阁老却一直都在。所以说,这人走路慢些却是不要紧的。老朽和周阁老都是年纪一大把的了,杨阁老你年富力强,又知兵,这内阁将来还得由你撑起来啊!”

    杨嗣昌心中升起了警惕,紧紧地抿着嘴巴。

    温体仁:“十面张网,四正六隅,真大手笔啊!也只有杨阁老这样的人物,才有如此大格局。若是真的实施,将来这拟票之权,还不是你的。可这次周阁老好象一心照应卢建斗,嘿嘿,要知道周阁老以前和卢建斗可是有过过节的,现在却尽弃前嫌疑,当真叫人意外啊!若是让卢大人在南方彻底剿灭贼寇,他老周一个知人善任的功劳怕是跑不掉的,将来简在帝心,说不定就会做到首辅一职。所以啊,杨阁老你将卢建斗调任宣大总督的觉得是非常不错的。”

    听到这话,杨嗣昌心头有火拱起,缓缓张口,森然道:“首辅的话,在下听不明白。”

    温体仁摆了摆手,打断杨嗣昌的话:“某年纪大,心窍也有些迷糊,说过什么话杨阁老你也不用放在心上。咱们少有往来,今后倒不妨多走动走动。周阁老做了多年次辅,这山望着那山高,若是让他主持内阁,非国家之福。文弱,我是看重你的。”

    杨嗣昌终于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喝道:“首辅,这次我提议调卢建斗回京畿,乃是出于公心。相比起南方贼寇,建奴才是我朝大敌。况且,卢建斗去年也上表请回京城,主持长城防务,只不过,当时南方战事正酣,一时也脱不了身。杨某襟怀坦荡,别人要说什么,由他说去。”

    一想到自己因为被皇帝夺情而受到的委屈,杨嗣昌心中一酸,禁不住眼眶微红。

    温体仁见杨嗣昌已经控制不住情绪,心中冷冷一笑:杨嗣昌,年轻人,你还是嫩了些。周延儒那畜生觊觎某的首辅一职多年,又纠集了大量党羽。如今,某已失去了陛下的欢心。倒是这个杨嗣昌,圣眷正隆,倒是可以争取一下。若有他从旁襄助,倒是可以同那姓周的畜生抗衡一下的。此人看起来精明,却是个冲动之人。这做官啊,尤其是做内阁辅臣这样的高官,血气这种东西最是要不得地!

    他淡淡道:“杨阁老也是两榜进士出身,圣人有云:吾无日不三省其身。咱们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这每日都会扪心自问,我等所说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是否都符合圣人的道理。杨阁老这次大力推动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一事,诛心说来,还不是生怕卢建斗一口气将南方贼乱给平了下去。如此,你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法,还有实施的可能吗?”

    “正德年间,王阳明乃是开创一代学派的大儒,又知兵善战。如此人物,若是依着官场的规矩,将来入阁为相,位居人臣当不在话下。可惜啊可惜啊……”

    温体仁不住地摇头,而杨嗣昌则紧咬着牙关。

    温体仁:“为相者,当知阴阳,晓进退,好事不能占全,好处不能拿尽。当年寰濠之乱,宁王谋反,多少文武官员,勋贵骁将摩拳擦掌想效靖难旧事,打一个公侯万代,打一个世袭惘替。嘿嘿,可惜王阳明就用了一个月就拿下了宁王,绝了他人上进之路,你说,他能不招人恨吗,他以后还能入阁吗?”

    “如今,卢建斗正在走王阳明的老路啊,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杨阁老你将他调回宣大,却也是为他好。”

    这已经是诛心之言了,杨嗣昌紧紧地捏起拳头,哑声道:“首辅这是在说我杨嗣昌为了个人荣华权位,这才将调走卢建斗?”

    “吾无日不三省其身。”温体仁淡淡一笑,也不在说话,慢慢地走远,只将杨嗣昌一个人丢在原地发呆。

    看着他的背影,杨嗣昌喃喃道:“难道我是真的嫉妒卢象升,甚至怨恨他破坏了我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不,不,不,我不是这样的小人啊!可是……扪心自问,难道我就没起过一丝这样的念头。小人,小人啊!”

    他狠狠地给了路边玉兰树一拳,有白色花瓣飘落而下。

275。第275章 江南可种田

    阳春三月,一连出了十几天太阳,气温骤然升高,身上的袄子都已经脱掉,换成了单衣。

    孙元骑着战马,慢慢地在官道上走着。眼前全是正在给田地放水的百姓。再过得一阵日子,就该到禾苗育秧的日子,最忙的日子要到了。

    一年之际在于春,农时不等人。在已经变得寒冷的明末小冰河期,土地的粮食产量比起以往要低上许多。大家一年的口粮都着落在这一季粮食上,因此,无论是民户还是军户都忙着耕种,丝毫不敢马虎。

    说起明末的小冰河期,在过去的两个冬季孙元感受尤为强烈。在后世,江南地区一年中也就半个月最冷的日子,但气温也不过零度左右。可在这片时空,数九日子,却是满天大雪,犹如北方。

    因为天气实在太冷,整个北中国水旱灾害不断,粮食减产,这也是农民军作乱造反的主要原因。据孙元所知,这个小冰河期还将持续十多年,真到那个时候,这天下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形?

    明、清两朝正是中国人口大膨胀的时代,按照孙元手头所掌握的不完整的资料来看,自嘉靖年起,中国的人口就超过了一亿。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分外突出,一句话,地里粮食的产量已经跟不上人口的增长,于是大家都开始吃不饱了。到清朝初年,等到红薯、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粮食问题才得到缓解。当时,中国人也付出了营养不良的代价。

    这十多年正是最为动荡的乱世,普通百姓要想熬过去,却是分外地艰难。

    他莫名其妙地想起后世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台词:凛冬将至!

    想到这一句话,他突然咧嘴忍不住苦笑起来。

    孙元回宁乡已经一个月了,看着眼前忙碌的春耕场景,清流关的雪白血红,滁州的满地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