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带回辽东做奴隶。

    正因为建奴暴虐,山东百姓纷纷向南逃入泰山和鲁南山区。

    看到这一片萧条景象,孙元简再帝心的喜悦顿时荡然无存,据他说知道,崇祯十一年建奴南下侵略,多尔衮的左翼军共俘获人口二十五万七前;岳托的右翼军俘获人口二十万四千。

    四十多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山东人。

    再加上济南屠城中的十一万,以及死这场空前大劫难中的老弱腐儒,孙元估计至少在百万以上。

    也就是从这一战起,山东一地在今后几十年内一直没能恢复元气。

    崇祯十六年年底,李自成进京,建奴入关的明亡之战时,崇祯皇帝下圣旨命山东总兵刘泽清带兵勤王。结果,这鸟人不但没有出兵,反带着全军直接南逃到江苏。除了这人人品实在卑劣,且胆小如鼠的缘故外。也是因为山东实在是太破败,养不了那么多兵。于是,这个卑鄙的军阀索性南逃以兵就食。

    城外到处都是明军营帐,各营旌旗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关宁、宣大,更多的是山东各地的杂牌。联营二十里,表面上看起来颇为雄壮,但真实的战斗力嘛,鬼才知道。

    德州城墙高厚,又驻了这么多兵,建奴也懒得攻打这座坚城,民心倒也安稳。

    此次朝廷解济南之围的中军行辕就设在城中的知州衙门里。

    查验的凭信进城之后,刘宇亮和孙元第一件事就是去驿馆安定下来。但两人都是爱干净的,一想到这个年代朝廷驿馆的脏乱差,都大觉头疼。自崇祯初年裁撤偏远地区驿站,并大大压缩各地通讯系统的费用之后,各地驿站简直就是个叫花子窝,背子一年洗一次就算是业界良心。

    想了想,两人还是决定先去客栈住上一晚。等到德州军议结束,尽快返回老营爽利。

    正要走,突然听到一阵轰隆的马蹄声,就有人喊:“可是刘相和孙元将军。”

    刘孙二人抬头看去,就看到一个五短身材,黑壮的将军带着几骑飞奔而来,然后如陀螺一般从马上跃下,直接拜在刘宇亮面前:“卑职山东总兵刘泽清叩见刘阁老。”

    一听到是刘泽清,孙元顿时来了精神,这可是个历史名人啊!打仗虽然不成,可这人却是南明时期江北四镇中实力排名第二的大军阀。也因为有刘泽清等人的扶持,弘光帝才能在一众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得登大宝。

    也因为此人在清朝大军南下攻打弘光小朝廷时,不放一箭,直接丢掉军队逃去海上避难,这才有后面的南明痛史。

    不管怎么看,这就是一个废物。

    这人打仗不成,但残虐起百姓起来却是得心应手,心冷似铁,端是恶棍人渣一个。

    不过,眼前这个刘泽清讨好起人来却颇有一手。在刘宇亮虚扶一把之后顺势起身,然后又握住孙元的手笑道:“果然是天下第一铁军的统帅活张飞孙太初啊,今日一见,果然是龙行虎步,跟那庙里的关二爷一样。多看太初你一眼,刘某就觉得浑身发热,力气也涨了几分,只恨不得立即提着刀子上战争同建奴拼命。”

    按说,刘泽清是山东总兵,而孙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参将,两人身份相差悬殊,他也没有讨好孙元的道理。

    可刘泽清却将这事想得清楚,孙元简在帝心的事情他虽然不知道。可堂堂东阁大学士刘宇亮得圣旨视师之后,就一直呆在宁乡军中一刻也不肯挪窝。这说明,孙太初和刘阁老关系特殊,乃是刘相心中一等一的亲信。如今,刘相刚取得泊头大捷,在皇帝心中有极重的分量,将来搞不好又是另外一个杨嗣昌。讨好了孙元,就是讨好了刘相。

    所以,他也顾不得什么体面,折节下交,一口一个太初地叫得亲热。

    孙元被他胖胖的湿滑的手一握,浑身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急忙甩开去,淡淡道:“刘总兵过誉,末将当不起。总兵官将孙元比拟成关羽,是说末将要走麦城吗?”

    这已经是大大地不客气了。

    刘宇亮人老成精,自然知道孙元对这个刘泽清很不满意。

    老刘头对刘泽清没有任何成见,可既然孙元要整治刘总兵,他也无所谓,就道:“确实,这话说得丧气,极为不妥。”

    刘泽清身后的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脸一变,喉咙里低低咆哮一声:“放肆!”

    “混帐东西,老子和刘相、孙将军说话,也有你开腔的份,滚!”刘泽清对那年轻人厉喝一声。

    那人这才忿忿地退到一边。

    刘泽清又赔笑道:“阁老、太初勿怪,犬子年少无知,等下末将回去之后家法须饶不了他。”

    又说了半天好话,孙元才弄明白这个二十出头的少年乃是刘泽清的长子刘春,如今正在山东军中任游击将军一职,乃是刘部未来的接班人。

    说完,刘泽清又一挥手,一个随从立即将两份礼单送过来,一份给刘宇亮,另外一分给孙元。

    对于有人给自己送礼,孙元倒是无所谓,老实不客气地收了。

    刘阁老得了孙元许多财物,寻常物件也瞧不上眼,看也不看地就扔给了随扈,表示领了刘泽清的心意,再问刘泽清怎么知道自己进城来的,又有何事?

    刘泽清忙道:“先前阁老和孙将军进城的时候,早有儿郎来报,特意过来迎接。”

    又说他在城中置有宅子,还请阁老个孙元赏个面子暂时住在他那里。

    明朝的军官是出了名的富有,一省总兵官的宅子自然不错。刘宇亮和孙元自然是大大地愿意,又问其他大人和将军们是否也在那里?

    刘泽清回答说,州衙如今住着洪总制,高公公自住在军营里,距离德州城三十多里,要明日午时才能赶到。至于其他还没安置的将军们,大多由他接回府去暂住。洪承畴说了,明日午时升帐议事,讨论如何解济南之围困军务事。

    又道:“阁老和孙将军也不用担心,不是自夸,末将的宅子大得紧,基本能做到一人一院,也不会有闲杂人等来打搅。”

    到了地头一看,孙元和刘阁老才知道刘泽清所言非虚,大,果然是非常地大,这他娘简直就是后世的一座公园。占地至少五十亩以上,亭台楼榭,步移景生,用的竟然是江南园林的归制。

    据说,刘泽清在山东其他几座大城也置有同等规模的宅弟,当真是富得流油。

    刘泽清宅子里还住了几个各军的将领,听说刘阁老和大名鼎鼎的孙元进了刘府,纷纷过来拜见。刘泽清长袖善舞,忙整治了一桌酒宴,宴请众人。

    他非常会说话,见了人将姿态放得很低,不觉中,孙元对此人的观感好了些。

    ……

    刘泽清府中华灯初上,此刻,远在三十里外的关宁军大帐中,高起潜坐在那里,一身紧绷地在手中捏着一把战国时的齐国刀币。

    自从卢象升阵亡沙场,天雄军全军覆没之后,他就有种大祸临头的感觉。脾气也是一日坏过一日,这些天,跟在他身边的小太监们几乎人人都受了他的鞭挞。

    卢象升和他不协,杨延麟更是同他有一鞭之辱。天雄军覆灭,本是一见痛快之事。可高起潜通过自己的渠道知道,皇帝对他已是极为不满,朝廷中更是涌动这一股追责的暗潮:“天雄军一脉,宁乡孙元打一仗赢一仗,统帅卢建斗甚至以身殉国。就这样一支军队,这样的统帅和冲锋陷阵的大将,平日间有功不赏赐,反受到诸多制约,连饭都吃不饱。反倒是兵强马壮的关宁军,遇敌一触即溃,一溃即散。朝廷每年给他们那么多军饷,你们总该有点象样的战绩才说得过去吧?”

    “就算没有战绩,死几个人流点血也可以吧?”

    “可是,无论比死人的多寡,阵亡人员官职的高低,还是战绩的大小,天雄系都甩关宁两条街远。”

    “看来啊,一定是统帅出了问题。一头猪做统帅,就算手下全是老虎,他娘的也都会变成废物。”

475。第475章 济南之战也不难打

    听完侃侃之言,高起潜看了一眼恭敬地坐在下首的王允成,心中顿时升了一阵恨意:这个二五崽,胸中就没有半分忠义可言。你平日里投到咱家门下却也罢了,偏偏选在这个骨节眼上。

    朝中已经有言官在说怪话,说卢象升之所以全军覆没,他高起潜和陈新甲难辞其咎。

    天雄军之败,首先是因为分兵之后,兵力不足,这才被二十倍于己之敌包围而无力突围逃生。先是昌平分兵,接着是陈新甲分兵。

    最关键的是川军整个地投到他高某人的门下,这支川军可是天雄军的精华,所部占卢象升手下主力战兵的六成以上。如果王允成部尚在卢象升麾下,就算不至于绝地反击获得贾庄之战的胜利,可全师而退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接纳了王允成的高起潜罪责当排第一。

    也因为有这个歪歪理,一时间,群情汹涌,人人喊打。

    高起潜听到京城传来的消息之后,顿时有些坐不住了。

    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还是地位好象都比陈新甲高上许多。可自家事自家最是清楚,自己说穿了不过是皇帝家奴,其地位是建立在皇帝宠信上面。如今,自己已经有失去圣眷的趋势。而文官们有天生拿内侍当敌人,一旦咬上自己,不死也得掉下两块肉来。

    相比之下,陈新甲是文官,上头又有杨嗣昌照应。以皇帝如今对杨阁老的信任,估计这家伙也不会有什么事。

    而自己,麻烦就大了。

    这一切,全因这个混蛋。

    作为一个知兵的统帅,高起起潜自然知道,即便川军没有投入自己门下,在贾庄战场上,估计也就死个精光的下场。

    他心中悔啊:咱家已经位极人臣,权势不可谓不大,怎么还想着要扩充实力,接着招入了王允成这个丧门星。

    高起潜的心意,手下人如何不知道。对王允成的态度也恶劣其实,尤其是那些受过鞭挞的小太监们,这些日子更是对往允成诸多刁难。

    王允成也敏锐地察觉到高公公对自己态度的变化,等到大军开到德州驻扎下来之后,第一时间就跑过来解释。

    中军节帐中进进出出的小太监们人人都忍不住横他一眼,那高锦更是命人连一杯茶也不给他上,言语中也满是刻薄的挖苦。

    高起潜也不看王允成,只不住把玩着手中那把齐刀,上面清晰地刻着一行小字“齐建邦长法化。”

    王允成却一脸镇定地坐在那里,神情自若。

    高起潜虽然把玩着刀币眼角余光却一刻也没离开王允成,见此情形,恶向胆边生,突然拍案而起,一刀朝王允成投去,正住他的额头,顿时将血都打了出来。

    又高声骂道:“肮脏货,你嫌咱家还不够麻烦,竟说出如此荒唐之言?我关宁军自入卫京畿以来,通州,通州大溃;鸡泽,鸡泽大溃。如今,贼厮鸟却要叫某带兵直趋济南,与那岳托沙场较量。且不说我关宁如今还否有这样的心志,且不说那建奴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这沙场征战,态势瞬息万变,谁知道又会有什么反复。”

    “就算咱家顺利解了济南之围,哪又如何?说不定着关宁军又付出如何的死伤,如今,关宁军那群白眼狼见咱家有麻烦,同我已经离心离德。但凡部队有所损伤,这群混帐东西就会闹出什么事来,到时候,朝中有心人借机发难,咱家又能如何?”

    “打仗打仗……仗是那么好打的?”高起潜愤怒得一张青白的脸涨得通红:“滚下去,给咱家滚下去!”

    当初王允成投奔高起潜的时候,高公公直将他当成一个宝。如今,察觉这个王允成已经变成一个大麻烦之后,高起潜直恨不得这人立即就死在自己面前。

    王允正站起来,只恭敬地站在那里,也不去擦额头,任由鲜血一滴滴落到地上的毡毯上:“公公之患,患在这一月来没有丝毫拿得出手的战绩。如今关宁乃是天下第一大镇,坐拥这么多剽悍之士,却无寸箭之功,无论公公得天子怎么样的信重,可在天下人面前,说话却要软上几分。”

    “试问,若是公公这一月来同建奴像模像样地打上几场,就算丢些人马,死些士卒,对陛下对朝廷也有个交代。只可惜,关宁军那群人各有各心,盘算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肯为公公效死。所以,末将以为,这群人都不值得信任。惟独末将对公公一片赤诚,愿为公公流干最后一滴血。若公公依旧如此待我,末将无话可说。”

    这话说得很是无礼,高锦等人面色大变,同时骂道:“狂悖之徒,打将出去!”就要动手。

    高起潜突然叫了一声:“住手!”

    他背着手在大帐里走了几步,良久才道:“确实,自洪老亨来德州之后,关宁诸将纷纷想其示好。却想不到咱家往日是给他们的好处。对那群白眼狼,咱家已经失望了。倒是你这个混帐东西,对某还算有几分忠心。说吧,你究竟想做什么?”

    高起潜打仗不成,可他这几十年能够够一个小太监成长成司礼监首席秉笔,但就把握人心和朝廷政争上,已经磨练得炉火纯青了。

    最近,朝堂中又有大变。

    孙承宗满门殉国之后,朝野大震。有鉴于河北已经急剧恶化的局势,崇祯皇帝急调洪承酬和孙传庭的陕军参战。

    这已经是明帝王最后能够调动的敢战野战军团了,不过,等孙、洪二人一到京城,却引发了一场政治大风波。事情发生在孙传庭身上,他以前本是陕西总督,这次进京,朝廷升孙传庭为兵部右待郎兼右佥都御史,指挥各路援军,地位和权力尚在洪承畴之上。

    可问题是孙传庭和杨嗣昌以前就因为政见不和势成水火,杨阁老自然不想看到孙总督手握军权,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

    因此,在孙传庭抵达京郊后,杨嗣昌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让天子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见,而洪承畴则在京郊受到慰劳,并奉旨进殿拜见崇祯帝。

    孙传庭对此不平待遇自然大为不满,说了许多皇帝是昏君的话。

    他本是东林出身,东林党人最大的毛病是喜欢张嘴乱说话,且只图自己痛快,全然不考虑后果。

    这些话传到崇祯皇帝耳朵里,自然令天子极不高兴。

    而就在这个时候,杨嗣昌又向皇帝提出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并主张将陕西军全部留下,用于守卫蓟辽。毕竟,表面上看来,这一时期的大明朝内患已经得到初步的平定。而建奴已经成为明朝最大的威胁,关宁军好象也不太好使。倒是陕西秦军,兵强马壮,这些年算是在战场上磨练出来了。

    崇祯皇帝听到杨阁老的提议,深以为然。

    孙传庭对此极力反对,认为“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孙传庭对此不胜忧郁重重,在京城勾留了数日,突然病倒了,双耳再听不到声音。

    一个聋子自然无法带兵打仗,也没办法做官。

    没无奈之下,孙传庭只能交出兵权,在京城休养。

    如此一来,各路援军,整个明朝黄河以北的军队都归洪承畴节制。

    高起潜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是太拙劣,战后搞好不好还要被追究责任,别说官职,性命能否保住都成问题。而洪承畴就战后出任蓟辽总督,全面主持关宁军军务事已经是扳上钉钉的事情。没有节操的关宁军诸将自然要跑去洪总制那里讨好,也没有人再来烧高公公这口冷灶了。

    这个时候,还真的只有王允成一人跑自己这里来表忠心。若是就这么叉出去,今后还会有人来投效自己吗?

    听到高起潜问,王允成道:“高公公想必也看得清楚,如今济南被围。而多尔衮和多铎两路大军正在向岳托部靠拢。以我军现在的兵力和志气,这一仗是必败无疑的。就算有洪亨九坐镇,也扭转不过这个局势。况且,秦军现在还在河北,急切之间也赶不过来……”

    “……末将听人说,孙元那贼子如今已经入了天子的法眼,究其原因,还不是在打了两场胜仗,而这两场胜仗却是我大明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这让陛下和朝廷总算能够对百姓有个交代。”

    “……但这两场胜利,末将觉得水分颇多。比如夜袭一战,建奴主力都去了通州,留在黄村的偏师兵力不足,又要分出一大半去追击卢总督。宁乡军面队的建奴自然不多,在加上孙元本就能打,侥幸斩了些人头罢了。”

    “至于泊头镇之战,更是不值一提。听人说,泊头镇的守军都是孔有德的兵,和咱们大明的军队也没有区别。拿下那里,也算不得什么。就算换末将去,也有信心赢下这一场……”

    “……这点战绩,若是放在平日,也没什么了不起。再说,孙元的斩获中,未必就没有浮夸和杀良冒功。可陛下就信了,朝廷就信了。至于为何如此,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