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6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走了一气,远远就看到地平线上有一座点满了灯火的村庄。

    这里已经属于地理意义上的北方,地势平坦,再不似扬州地区的河流纵横,湖泊遍地,战马也走得轻快。同北方的村庄一样,这座村庄颇大,适宜驻扎军队。

    还没等孙元他们进村,就有一群人马乱糟糟地跑过来,领头几人同时大喊:“什么颖川侯,在哪里?道长,你竟然领了这么多人马过来!”

    虚玄哈哈一笑,喝道:“谢迁,赵头领、秦头领、郭把牌、翟头领,你们往日不是常在贫道面前念叨孙如皋孙侯爷吗,还说如果能够见上侯爷一面,就算是死了也甘心。如今人都在你们面前了,还不快快过来磕头!”

    虽然不大,也就是平日说话的模样。却中气十足,远远地传了过去。

    孙元只感觉就好象有人在自己耳边说话,心中微微一惊:这个道人,好象有些门道,修为不错啊!

    “啊,原来是孙侯爷,天下第一军的孙侯爷!”那群人慌忙跳下马来,在地上不住磕头,同声道:“咱们还担心怎么打徐州呢,如今有侯爷在,拿下徐州真是易如反掌。”

    孙元也跳下马去,扶起一人,道:“都起来都起来,某早已经听说过各位义士大名,今日见面,心中也是非常欢喜。”

    虚玄就在旁边介绍说:“这就是小徒谢迁。”

    孙元端详着谢迁,却见这人大约三十出头,国字脸,显得甚是雄壮,一看就是个有气概之人,是个不错的带兵大将。

    心中就有了好感,笑道:“原来你就是谢迁,山东排名第一的豪杰。”

    “我我我……末将当不起侯爷夸奖…。”谢迁有些不好意思,一副老实模样。

    孙元开玩笑地拉着他的手说:“谢迁,你这个名字可是大有来头的啊!我朝孝宗弘治年中内阁有三个阁李东阳、刘健和谢迁谢文正公。可以说,弘治盛世皆是此三相的功劳。后人提着三阁老都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谢公谈吐尤健,口才天下第一,想来谢迁你必辩才无碍。”

    谢迁没想到自己的名字竟然有这么个来历,吃了一惊,很不好意思:“这个……这个……是父母给的名字,我我我……”他以前虽然是个豪杰,可见到仰慕已久的孙元,竟然口吃起来了。

    虚玄知道自己貌不出众,相比只下,自己这个俗家弟子却是相貌堂堂,又是个有气概有手段的干练之才,正要用他来得孙元的欢喜。但关键之时,谢迁一紧张,却是说不出话来。

    心中却是岸自恼火,道:“谢迁,侯爷同你说话呢!”

    谢迁越是局促,孙元却越是喜欢,看得出来这个谢头领是个赤子,也合他的心意。

    就笑道:“这人做事做人,问行不问言的。谢迁,你也无需紧张,口才不好也是无妨。三国时有个叫邓艾的人说话口吃,每次说话提到自己时老是“艾、艾”连呼,司马昭故意戏弄他,便问:你老是‘艾、艾’,究竟有几个‘艾’啊?邓艾回答:所谓‘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凤而已。”

    “依某看来,谢迁你就是这么一个人中龙凤。”

    得到孙元的夸奖,谢迁在众英雄面前大大地露了一个脸。心中感动,眼睛湿了,说话也麻利起来:“末将承蒙侯爷夸奖,当不起,只愿惟侯爷马首是瞻。侯爷但一句话,水里火里都去得。”

    孙元放开他的手,笑着指了指各路头领,道:“谢迁,你是这众英雄的头领,且帮某介绍一下,也好让本侯认识认识你们山东豪杰。”

    “是,侯爷。”谢迁忙将赵慎宽、秦尚行、郭把牌、翟五和尚等人介绍给孙元认识。

    很快,大家就将孙元迎进了存村庄,又把骑兵军安置下来,送来上好草料。

    并在中军大帐里设宴款待孙元,显得异常恭敬殷勤。

    席间,孙元命人将那些早已经填好的告身递给众头领,大家都是一阵欢呼,又将头磕了下去。

    吃了几杯酒,在谢迁的主持下又开始商议起进攻徐州之事。

    其实,这一战也简单,反正是骑兵军打头阵,趁内应开城门的一瞬间,一口气冲进去。至于各路义军则随后跟进,在城中展开。

    大家决定,等下吃过饭,养好力气,一刻也不耽搁立即出发。

    这一战的关键是这么多义军要急行军两夜一天,最后能够抵达战场的究竟还剩几人。

    不过,也管不了这么多,按照谢迁的说法,那就是:“直管走,到地头有多少算多少。”

    在他算来,能够顺利走到徐州的士兵怎么这也有一万出头,足够占领整个徐州了。

    老实说,孙元并不看好,但看谢迁信心满满的样子,也不再多说什么,气可鼓,不可泻。

    最后,他将杯子放下,道:“酒足饭饱,某也是精神抖擞,事不宜迟,淮安那边战局瞬息完变。我们早一日打下徐州,淮安早一日能够解围。对了,十一路义军什么时候可以出发?”

    “一个时辰之后就能出动,部队也已经开始准备了。”谢迁回答说。

    这个时候,突然间郭把旗却道:“禀侯爷,谢头领,宋烟袋还没到,他那路人马咱们可指挥不动,是不是再等等。”这是一个清瘦的高个,身材同旗杆一样,说话的时候眼睛里精光闪闪,显然有使不完的精力。

    “啊,宋烟袋竟然还没到?”谢迁吃了一惊,忍不住顿足道:“这个姓宋的真是懒散,不可相信。他迟迟不到,若是坏了侯爷的大事,我第一个砍了他。别以为他是头领,我就斩不了他。”

    “宋烟袋是谁?”孙元疑惑地问。

    谢迁:“回侯爷的话,宋烟袋是我们十一家结盟的义军头领之一。他以前是个骡马贩子,平日里一根熟铜烟秆不离手,所有大家都叫他宋烟袋。这次结盟,此人可是出了大力的,散尽家产,招募义士。部队中的辎重都是由他提供,如果没有他的粮草,咱们可走不了多远。先前末将约他带兵来这里汇合时,宋烟袋也是同意的,人马物资也陆续开到,可人却还没有来,说是尚要去办一件很要紧的事情。他如果不来,他的部队和粮秣咱们可派不动。”

    孙元:“宋烟袋要去办什么事?”

    孙元这么一问,众义军头领一脸的尴尬,却不说话了。

    虚玄才小声将事情的原委同孙元大约地说了一遍,原来各路义军虽然定下了打徐州的计划。可打下徐州,将城中的财帛一分之后,难不成大家还一哄而散,又将徐州还给建奴不成?

    所以,大家都觉得索性将城池给占了,设立官府衙门,让徐州重新回到明朝的版图之中。

    但这里又个很大的麻烦,众义军头领都是草莽英雄,根本就不懂得治理地方。而且因为出身的缘故,感觉做地方官有点心虚。

    这些头领在以前基本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要么是流民,要么是商贾、侠客,就连土豪出身的谢迁一家以前也做过豪门望族的附庸,威望不足。要想治理徐州,还得拉出一面大旗。

    于是,宋烟袋就提议由他出面去请已故崇祯朝内阁大学士张至发的次子张泰瑞来做这十一路义军的头领,也好能够得到徐州士绅的认同。

    这个张泰瑞乃是济南府淄川人,字汝符,号辑五,是个庠生,有功名的读书人。

1237。第1237章 让人意外的义军

    听到虚玄道长向孙元禀告此事,众头领都甚是尴尬。

    孙元却只笑笑,表示理解。

    在古代,但凡像谢迁这样的草莽英雄要举义,一般都会拉一个有身份,能够服众的人来当旗帜,如此才能收拢人心,造成影响,最大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当然,这也同他们底气不足有关。

    虽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中国人从来都是最具备造反精神的民族。但经过两千多年封建伦理和登基制度的熏陶,大字不识几个的义军普通士兵还是很自然地崇敬权威。在他们看来,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已经是上层建筑,是个大人物了,尤其是这个张泰瑞还是崇祯朝内阁阁老的儿子。

    又在后世的一九一七,武昌起义时,义军直接将当时清朝在武汉的督军黎元洪抓了出来,命令他做众人的领袖。后来,这个黎督军甚至成为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此事说起来,还真叫人哭笑不得。

    见孙元并不见怪,翟五和尚叫道:“这个宋烟袋也真是多事,早知道侯爷要过来,去请什么张二公子过来做头领,一个读书人罢了,能比得上侯爷的威名吗?只要有侯爷一出马,整个徐州都要摄服。”

    另外一个义军头领也叫起来:“是啊,张二公子不过是一个庠生,无官无职,又算得了什么。别忘记了,方才得了侯爷的告身,咱们也是将军了。和尚,你现在是游击将军,只怕张二公子见了你也得喊一声老爷吧!”

    翟五和尚一呆,醒悟:“是啊,是啊,咱们都是老爷了。”

    然后,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都是山东豪杰,跑惯了江湖的人,当下,众人就相互拱手,你一句“将军”我一句“老爷”地相互恭维起来,场面上顿时热闹成一团。

    “干什么,当在侯爷的面,成何体统。别忘记了,你们的官职可都是侯爷许的。”见实在不象话,虚玄忍不住大喝一声:“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简直就是沐猴而冠。”

    郭把牌好奇地问:“仙长,什么叫沐侯而冠?”

    谢迁:“就是猴子戴上人的帽子,不成人形。好了,大家都别闹了,一切听侯爷的就是。”显然,他在义军中威望极高,一说话,大家都安静下来。

    孙元:“既然宋头领赶不到,咱们也不能再等,就不管他了。粮秣一事,谢总兵你怎么看?”

    得了孙元的告身之后,谢迁如今已是登州总兵,当然朝廷也没有承认。这可是一个光荣的职位,曾经属于大英雄戚继光。

    听到孙元喊自己的官职,谢迁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戚继光的接班人了,面上一阵激动:“侯爷放心,宋烟袋的兵我会去劝说的。如果他们不答应为大军提供骡马和粮秣,末将也不是好惹的,直接以贻误军机之罪拿了。”

    孙元点头:“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某准了。但有一条,不可杀人,毕竟都是为国出力的好汉。”

    谢迁:“是,末将省得。但末将还有一个请求,请侯爷恩准。”

    孙元:“讲。”

    谢迁:“侯爷的告身务必请留下一份给宋头领。”

    孙元:“不是宋头领,是宋将军。宋部能为大军提供粮秣和骡马,也算是为本次徐州之战立有大功,某不会忘记他的功劳。”

    军议结束之后,各路大军就开始集结。

    毕竟不是正规部队,加上又分属十一路人马,究竟有多少人马,一时也清点不出来。其实,谢迁他们也就只知道自己手头直接掌握的亲卫、家丁的数目,谢迁手下的亲卫大约二千出头,其他各部,有千余,也有三四百的。十一路人马,可用战兵也就一万出头,其他两三万都是流民、家属,也没人当回事。

    等到部队开始朝前开拔,谢迁回来禀告,说他已经控制出宋烟袋的人马,将所有的粮秣都运了过来。

    “等到再次见到宋指挥的时候,末将亲自登门请罪。宋指挥要打要杀,末将绝无怨言。”谢迁说。

    孙元在宋烟袋空白告身上填的职位是山东青州府安东卫指挥使,也因为这张告身,才让谢迁顺利地说服了宋部人马。

    说是粮秣,实际上也支撑不了这支三万人马的大军走多远路,也就一日的用度。

    义军在此前毅然结盟攻打徐州,支援淮安前线,是非常叫人敬佩的。但考虑到他们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准备又差,孙元对他们还是没有任何期待的。

    义军存在的价值,不过是方便他将来控制徐州罢了。

    打仗的事情,还得靠骑兵军。

    于是,孙元也不等义军,让骑兵军一路朝前急奔。至于义军,能够跟上多少算多少。就连谢迁他们也不认为经过两夜一天的狂奔,这三万人马就能一个不少地被他们带到徐州。反正,到时候有多少算多少。

    一夜打着火把狂奔,到次日上午快接近中午的时候,部队已经抵达双沟,过了双沟就是徐州地界了。

    战马都已经跑得浑身是汗,马毛湿漉漉地贴在身上。

    孙元本以为义军应该没有跟上来多少,可回头一看,却是大吃一惊。只见,满上遍野都是黑糊糊的人潮,几万双脚板飞快地踩在地上,腾起层层黄土烟尘,就如同起了大雾。

    那些精瘦的义军士兵看起来好象风一吹就能被吹倒,可走起路来飞将两腿迈得飞快,有的人甚至没有穿鞋,有的人脚上的草鞋早已经破得不成样子,脚板都磨出血来。

    靠着一双脚就能跟上骑兵部队,这就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了。

    汤问行也是抽了一口冷气:“山东好汉果然名不虚传,开眼界了。”

    回想当初的一箭不放就丢掉整个山东逃去淮安的山东军,再看看眼前这些韧劲十足的义军士兵,刘泽清若是泉下有知不羞愧吗?

    另外一个骑兵军将领忍不住朝谢迁一拱手:“佩服,你们山东人直他娘能走!”

    听到孙元等人的夸奖,谢迁心中又是自豪又是得意:“侯爷和各位将军过奖了,其实,为了让大家赶路,末将也是使了手段的。”

    孙元好奇:“什么手段?”

    谢迁:“就是所有士卒都在规定的时辰在规定地点用饭。”

    孙元不明白:“何解?”古人当兵吃粮,吃粮当兵,将官为手下士卒提供维生所需饮食天经地义。一支军队,除了主力战兵以外,还有辅兵和民夫。后者的主要任务是运输钱粮,为作战部队提供衣食住行等后勤保障。因此,每支部队都要统一设置伙房,士兵统一用餐,否则部队就会乱成一团。

    谢迁解释说:“禀侯爷,为了让士卒赶路,末将和各路头领,不……各家将军们商议出一个对策,部队每日提供两顿伙食,中午和傍晚各一次。伙房随主力部队行军,等到吃饭的时候,士卒若是跟得上,自然有饭吃,跟不上,只能怨自己两腿不争气,饿着。为了吃上饭,大家只能拼命朝前走。”

    孙元吃了一惊:“还有这个法子,辅兵和民夫怎么跟得上主力部队,想来定然又不少人掉队吧?”

    谢迁:“侯爷放心好了,方才末将大概看了一下。我部有三千多人马,大多跟上来了,没多少人掉队。想来其他部队也是如此,至少有**成人马是跟上来了的。”

    孙元更惊:“掉队率却是如此之低,真让人意外。那你觉得,最后究竟有多少人马能够赶到徐州?”

    谢迁:“部队已经急行军一夜连带半天,掉队一成。接下来还有一个下午连带一个夜晚。据末将对部队的了解,明日黎明到徐州的时候,应该能有个七成弱。”

    “七成弱,也就是两万人左右。”孙元赞了一声:“不错不错,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一仗咱们赢定了。”

    谢迁仿佛为了坚定孙元的信心,继续说道:“侯爷放心好了,您不知道这义军士卒大多是来自鲁南山区的穷苦百姓。鲁南穷,到处都是寸草不生的山地,却出煤炭,山民大多是矿工和运输煤炭的脚夫,平时担着挑子一天走上百里地也是常事,根本就不觉得苦。这急行军一天两夜也不过是累些罢了,只要给一口吃的,身上就有力气。”

    说到这里,他苦笑一声:“去年末将去山东蒙阴、费县、泗水招募勇士的时候看到的情形真是叫人吃惊。泗水产煤,煤炭从矿里挖出来之后需要用船沿泗水河运去兖州,再在那里通过大运河北上或者南下。可冬季里泗水上冻不能行船,就得靠挑夫一担一担地挑去兖州。”

    “从泗水到兖州有一百里路,如果靠走,怎么着也得走上一天。按照商行的规矩,脚夫只在出发地用饭,收货方为了节约本钱,可不会管脚夫的。至于一路上的吃喝,都靠脚夫自己解决。”

    “于是,这些脚夫通常都会半夜出发,一路急行,走上百里,在黎明时分到兖州将煤炭交了,然后又赶回泗水,如此,还能赶上泗水这边提供的午饭。”

    “一口气走上一个来回,就为节省一顿饭钱……这……”孙元彻底震撼了。

    如此坚韧而勤劳的百姓,真真是好兵坯子。看来,中国从古到今并不缺少好士兵,所缺的只不过是一个英明的领袖和强有力的组织罢了。

    而且,说起自然界中耐力最好的动物,一般人都以为是狼和野狗,这种两种犬科动物能个追踪猎物一口气跑上三十多公里,直到猎物累得走不动为止。但真说起来,要论起耐力,犬科动物还真比不上人类。

    孙元记得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上说,非洲有一个部落的猎人在打猎的时候基本都是靠追,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