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小知小事上受人赏识。
  ②大受承受重任。
      析论
  孙中山先生曾经呼吁青年学子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他对“大事”的定义是:“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这是一种观念革命,用意在期勉国人踏实做事,彻底做好对社会有益的事,以谋求大众幸福。虽然说任何一件正当的事,对社会都有贡献、都具意义,不过,我们还是会衡量重要性,来分辨事情的“大”、“小”。例如经营杂货店与统理国家、处理婚丧事宜与折冲外交情势、设计发型与规划城市,两两相比,孰为轻重,孰为小大,乃不言可喻。“小事”的落实,往往凭靠技术或苦干;“大事”的进行,则每须靠谋事者宽阔的胸襟、缜密的布局、能容忍、能沉着、能安于寂寞、能知所变通……这些都属于精神层次的人格特质。(新浪读书独家首发)若要从小事的干练上测试出“君子”,是有所困难的,因为君子虽有德,但某些才能却不见得比其他人强;反之,小人也有天生长才,又为求表现,倒容易做得巧。然而,当面临大事时,君子小人的精神素养便一览无遗了,只有注重内省、和以待人的君子足堪大用啊!
    (十)
  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述而》第七·三六)
      章旨
  孔子描述君子、小人不同的心境。
      注释
  ①坦荡荡坦,舒坦。荡荡,宽广的样子。
  ②长戚戚长,长久。戚戚,忧虑的样子。
      析论
  胸次心境不是可以勉强装出来的,那是人格定型后的自然呈现。君子所以坦荡荡,小人所以长戚戚,乃是从他们心志的发端便已注定。他们的志趣,指引了人生的方向;他们的信念,影响了处世待人的原则;他们的行事,塑造了整个人格,终至于喻义怀德、成人之美者为君子;喻利怀惠、成人之恶者为小人。小人的心境如此,而君子的胸次如彼。小人的忧戚不安,来自追逐利益时的苦求不得,也来自既得利益之后的担心失去,既患得又患失。不止如此,往往也羼有因为非作恶、伤天害理而生的恐惧:一怕仇敌报复,二怕上天难容,三怕良心谴责。君子虽然也有忧惧,但显然与小人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同,他们忧惧德业不修,忧惧天理不明,这种忧惧,只有促使他们更加努力修为,积极教化,只有让心境更加清明,俯仰无愧于天地,而非徒生扰乱、烦躁心绪。他们的人生境界,也将因心境平和而无限宽广,无限祥和,无入而不自得。
    问题与讨论
  1。 是否有过义、利交战的心理经验?结果如何?
  2。 想法、生活习惯与你差异很大的同学,你会如何和他相处?你会考虑自己来适应他吗?
  3。 对于别人骄傲、骄纵的行为,你作何感想?自己是否也曾有骄傲的心态与举止?改正了吗?
  五、论好恶
  本单元讨论的都是对人的评论,君子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对众人的好恶应留意分辨,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君子能赞美人的好,也会责斥人的恶,如果不分善恶,一律赞美,那就是被孔子批评为“德之贼也”的乡愿了。孔子对人的好恶最为注重,后来孟子主张知人论世、汉末流行月旦人物,应该都是由这样的认识而发展出来的。
  (一)
  子曰:“众恶①之,必察②焉;众好③之,必察焉。”(《卫灵公》第一五·二七)
  章旨
  孔子以为君子判断是非善恶有一定公正客观的标准,不能随人俯仰。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17)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注释
  ① 恶音wù,厌恶。
  ② 察仔细地探察。
  ③ 好音hào,喜爱。
  析论
  君子判断是非善恶,要有客观而公正的标准,不能只以众人的好恶为好恶。照一般人的想法,大多数人喜爱的,应该是对的;大多数人厌恶的,一定是错的。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是也。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众人所讨厌的,未必是错的;众人所喜欢的,未必是对的。春秋时代,子产在郑国执政,前两年他整治田里,调整赋税;提倡节俭,压抑奢侈,人民都很讨厌他,最后子产却成了郑国的大功臣。齐简公时,田常为相,人民对他非常爱戴,田常最后却杀了齐简公,独揽齐国大权。由此看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才是知识分子独立判断精神的最高典范。
  (二)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里仁》第四·三)
  章旨
  孔子以为只有仁人,心中没有偏见,所以好恶能得其正。
  注释
  ① 好人能公正地喜爱好人。好,音hào,作动词用。
  ② 恶人能公正地厌恶坏人。恶,音wù,作动词用。
  析论
  喜爱好人,厌恶坏人,本来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心不得其正,那么该喜爱的好人也不能客观地喜爱了,该厌恶的坏人也不敢厌恶了,这么一来,坏人没有公义的制裁,即使有法律也不能伸张,整个社会就会走上“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恶质化境地。仁者秉心平正,能够客观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社会的公理正义才能得到伸张,并走上“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境地。
  管仲对小节不甚注意,一般人不敢说他好,只有鲍叔牙勇于保举他,因此为齐国发掘了一位了不起的治国人才。这是仁者能“好”人。孔子任鲁国的大司寇,第七天就诛少正卯,原因是少正卯“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像少正卯这种人很能得到一般不明事理的人的欢迎,只有仁人君子才能勇敢地“恶”他。仁者用心如秤,明理如镜,善善恶恶,嘉善而矜不能,人类社会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三)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②者;恶居下流而讪上③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④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⑤者;恶不孙以为勇⑥者;恶讦以为直⑦者。”(《阳货》第一七·二四)
  章旨
  孔子和子贡讨论君子之所恶。
  注释
  ① 恶音wù,厌恶。
  ② 称人之恶播扬人的过错。恶,音è,过错。
  ③ 居下流而讪上在下位而诽谤在上位者。下流,下位,与今语“卑鄙下流”的意义不同。讪,音shàn,谤毁。
  ④ 果敢而窒果决勇敢但不通事理。窒,窒塞不通。
  ⑤ 徼以为知抄袭人说以为自己有智慧。徼,音jiāo,抄袭。知,通“智”。
  ⑥ 不孙以为勇把不谦逊当作是勇敢。孙,通“逊”。
  ⑦ 讦以为直把攻击别人的隐私当作正直。
  析论
  君子追求仁义,善善恶恶,是是非非,所以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孔子讨厌的第一种是“称人之恶”的人,因为君子进德修业,不暇方人,何况是称人之恶呢;第二种是“居下而讪上”的人,因为那是不尊重制度;第三种是“勇而无礼”的人,因为无礼则不得义理之正,最后会伤了礼义;第四种是“果敢而窒”,果敢而不通事理,其残害生灵、违背礼义,可以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子贡厌恶的第一种是“徼以为知”的人,因为剽窃是不诚实;第二种是“不孙以为勇”的人,因为“不逊”不是真勇敢;第三种是“讦以为直”的人,因为讦是为了私利,直是为公义。孔子所厌恶的人是把恶德、失德显现在外的人,子贡厌恶的是把恶德当作是善德的人。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18)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四)
  孔子曰:“益者三乐①,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②、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③、乐佚游、乐宴乐④,损矣。”(《季氏》第一六·五)
  章旨
  孔子以为人类都有爱好,有些爱好对人有益,有些爱好对人有害,不可不注意。
  注释
  ① 益者三乐对人有益的爱好有三种。乐,音yào,爱好。
  ② 节礼乐礼乐有节,得其中和。乐,音yuè。
  ③ 骄乐以骄佚为乐。乐,音lè。
  ④ 宴乐酒食之乐。
  析论
  人的爱好,有损有益,不能不注意。礼贵中节,乐贵和谐,接触久了,自然能发而皆中节;乐道人之善,则人乐于向善;乐多贤友,则有贤友相互砥砺,每天都有进益。相反地,骄傲是人与人之间最难跨越的高墙;而佚游、宴乐都是感官之乐,接触久了,就会蔽锢心灵,不知道人类的道德善性为何物了。
  问题与讨论
  1。 在本单元中,孔子很强调君子也会有讨厌的人,这和君子量大能容的德行是否相冲突呢?
  2。 和众人的好恶不一样,久而久之,是否会养成与人难以相处的孤僻习性?
  六、论刚毅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最完美的是得其中庸;但是大多数人日常所呈现的,不一定都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刚毅之气,虽然有时会过于切直,可是在各种天生气质之中,仍然是属于正面的。只要能得义理之正,“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刚者;坚守义理之正,匹夫不能夺志;当众人都随波逐流、背信忘义之际,他仍然能够坚守义理之正,像风雪中后凋的松柏。
  (一)
  子曰:“吾未见刚者①。”或对曰:“申枨②。”子曰:“枨也欲③,焉得刚?(《公冶长》第五·一〇)
  章旨
  孔子叹惜刚者难得。
  注释
  ① 刚者坚毅不屈的人。
  ② 申枨姓申,名枨,字周,一作子周,鲁国人。枨,音chéng。
  ③ 欲多嗜欲。
  析论
  人的性格有刚有柔,刚者宁折不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人很少,所以孔子感慨说他没有见到这种人。宋末的文天祥,亡国被俘后,元世祖以相职来引诱他投降,文天祥仍然不为所动,最后从容就义,丹心汗青,光耀千古;相反的,明末的洪承畴,也是亡国被俘,起先也是刚正不屈,但是禁不住美色的诱惑,最后还是投降了。《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俗语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真是一点也不错!
  (二)
  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二五)
  章旨
  孔子谈论立志之重要。
  注释
  ① 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代大国可以有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其后三军遂成为军队的通称。
  ② 夺夺取。
  ③ 匹夫一个平民。
  析论
  三军人数虽然多,但是和主帅是不同的个体,军士的力量再强,也不能保证必然能保卫主帅。项羽曾经号令天下诸侯,手下猛将如云,兵强马壮。但是被刘邦步步逼退,最后在乌江自刎,这就是何晏《论语集解》说的:“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三军夺帅,并不是太难的事。但是,匹夫立志之后,(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却是任谁也无法夺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是古代有名的例子;武训兴学、证严弘法,这是近代有名的例子。一个人心志既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谁也无法改变。因为志是由内发出的,可以操之在我;主帅是由他人任命的,是不能操之在我的。因此,人只怕不立志,不必怕志气被夺走。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19)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①也。”(《子罕》第九·二七)
  章旨
  孔子赞美君子能坚守道德。
  注释
  ① 彫通“凋”,凋落。
  析论
  春夏之季,草木繁盛,看不出谁的生命力比较坚强;但是,天气寒冷之后,一般的草木枯的枯,秃的秃,只有像松柏之类的树木仍然苍劲挺拔。好比人在顺境中,看不出谁的道德操守好,但是一到逆境中,就高下立判、好坏立分了。文天祥《正气歌》说“时穷节乃见”,便是这个意思。今语说“树倒猢狲散”、“西瓜偎大边”、“有奶便是娘”,都是讽刺不能坚守道德原则的人。
  问题与讨论
  1。 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向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
  2。 试举出历史上三位够当得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人物。
  七、论士
  士是周代社会贵族的最低层,但是基本上每位贵族都要经历过士的阶段,因此士人教育是周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孔子的心目中,士要能够接受低标的物质水准,但是要有高标的人生理想。不要局限在天生的狭隘地域,而应该开拓出恢宏的天下意识。把仁当作是生命理想的最高鹄的,把义当作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行己有耻,待人以诚,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每位士人都能这样,国家自然强盛,社会自然安和。
  (一)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①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九)
  章旨
  孔子勉人要注重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不要在意物质生活的粗劣。
  注释
  ① 恶音è,粗劣。下“恶”字同。
  析论
  知识分子以求道为志,理应念兹在兹,用心于讲求学问、修养道德,以求日新又新。如果不用心于此,而每天追求口体之养,以恶衣恶食为耻,那么哪里还有心问学修道呢?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穿着破袍子,和穿着貉袍的人站在一起,心中一点也不觉得丢脸。颜回和子路都是“志于道”的人,能够不耻恶衣恶食,所以在道德学问上有很高的成就。
  (二)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一四·二)
  章旨
  孔子以为士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不能只留恋安居。
  注释
  ① 士而怀居士人留恋安居。
  析论
  士应该有高远的志向,志在四方,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能只留恋安居,做一个只知道照顾自己的自了汉。士是得到国家教育出来的人,在文化上是受到传统累积所熏陶而成的,因此他应该回馈社会国家全人类,士如果只知道留恋安居,那真是不足以为士了。汉朝末年,刘备当面批评许汜只知“求田问舍”,不知拯救国家人民,所以被人看轻,原因就在许汜“士而怀居”啊!
  (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②,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六)
  章旨
  曾子勉励士人要以仁为己任,终身努力以赴。
  注释
  ① 弘毅弘,宽广,指宽大的心胸;毅,坚忍,指坚强的意志。
  ② 仁以为己任把行仁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为了强调“仁”,所以把仁放在前面,这是先秦常见的句法。
  析论
  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他有理想。最大的理想是在行仁,因此知识分子是“仁以为己任”的。这样的理想非常重大,而这样的理想,又是终身行之,死而后已的。由此看来,知识分子怎能不宽宏坚忍呢?诸葛亮在隆中高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呀!但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之后,从此他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任重道远的最佳典型。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20)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四)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第一九·一)
  章旨
  子张论士人应该见危致命,重义轻利,恭敬虔诚。
  注释
  ① 致命把生命交付给别人,有不怕死的意思。朱熹《论语集注》:“委致其命,犹言授命。”
  析论
  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人类是动物,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身为一位士人,受过高等教育,应该懂得进德修业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地方。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为了义,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何况是利呢!由此可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