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聂荣臻我从《当代长篇小说》杂志上看到了魏巍同志的新作《地球的红飘带》,兴奋不已,接 连十几天,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地球的红飘带》是用文学语言叙述长征的第一部长篇巨 著,写得真实,生动,有味道,寓意深刻,催人奋进,文字简洁精练,读来非常爽口。读完 全书,我仿佛又进行了一次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我党我军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 富。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作者抓住这一 伟大的历史题材,搜集了大量史料,两次到长征路上探胜,又经历了几年的精雕细琢,小说 写得非常成功。它高屋建瓴,着重从敌我双方的最高层活动来反映长征壮举,艺术地再现了 这段历史。过去一写长征,就是雪山草地,这次则写了内部斗争,更充分地显示了党的力 量,使读者得以全面地了解长征。作品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王稼祥、彭德 怀、刘伯承、叶剑英等的形象,写得很象,很活,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领导和战友,差不 多就是那个样子。他们在革命最危急的时刻,忠贞不渝,从容不迫,使红军每每绝处逢生, 不断走向胜利,情节真实感人。对于蒋介石、王家烈、杨森等敌方人物,同样写得有血有 肉,性格鲜明。对其他典型人物,也都刻划得细致入微。这就构成了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 必将对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起深远的重要作用。
  魏巍同志是大家熟知和喜爱的作家。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等作品,在人 民中广为流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就认识魏巍同志,他有文学天赋,又经过革命战争的 锻练,是位难得的人才。以后,他长期在文学战线上耕耘,成就卓著。今天,他以接近古稀 之年,又为我们奉献了《地球的红飘带》这样一部优秀作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难能 可贵的。
  一九八七、十、六。
       黄金书屋 youth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地球的红飘带  卷首语
  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 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它象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 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长征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它的历史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现在回头来看,历史本身已经 显示得很清楚了:正是长征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所留下的火种,孕育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 由于抗日战争中人民力量的壮大,才迎来了解放的曙光。这样来看,长征正是中国漫漫长夜 的第一缕躁动的晨曦。在中国黎明之前展开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它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 命运有着多么深刻的关联!
  而历史的昭示决不止此。长征留给后世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中国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 所经受的艰难困苦,是人间罕见的;他们所显示的勇敢和坚毅,是人类美好品质最辉煌的范 例。这一点,对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建国事业,对全人类争取进步争取解放的人民,都会 从中汲取取之不尽的鼓舞力量。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充满着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任何时期也都有令人感泣的英雄人 物。可是,那些成百上千次的农民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归于失败,或者为另一个封建王朝所 代替。为什么象长征这样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会取得胜利呢?历史已经作了回答:长征有近 代无产阶级的领导,它的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
  长征是我心中的诗。自我投身这支军队之日起,就一直倾慕着它,向往着它。可是由于 它本身非凡的壮丽,一想到从文学上反映它,就自愧才疏学浅,因而却步。现在随着岁月过 多地流逝,不得不提笔了。当这支英勇无敌的军队建立六十周年之际,我谨以此粗疏之作, 作为对培育我的党,培育我的军队和人民的报答。
  伟大的长征,是由红军的三大主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完成的。其内容极为丰 富,要全面反映这段历史需要多卷著作。这本小说,着重反映的主要是中央红军,想来读者 不会求全责备。
  在本书写作之前,作者曾访问和请教了许多革命前辈,并两次在红军长征路上进行考 察,受到各地同志和群众的亲切接待。同时作者对当年红军战士的亲身经历是重视的,在写 作中曾认真研讨和汲取了他们回忆录中的素材,这里谨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
  已经长眠在长征途中的烈士们与健在的长征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和伟业永垂不朽!
       黄金书屋 youth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地球的红飘带  (一)
  湘江,是一条宽阔的碧绿的江水,今天却成了血的河流。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的最后几天,从江西苏维埃区域过来的中央红军,在桂林以北的湘江 边被阻止住了。在此以前,他们已经冲破了三道封锁线,转战了两千三百余里。不消说崇山 峻岭间的崎岖道路,林莽荆榛,早已将他们的草鞋磨穿,军衣挂得破破烂烂;而连续的转战 奔波,敌军的穷追不舍,难免使具有钢铁意志的人也感到疲惫。中国当时的统治者,也是中 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反共人物蒋介石,又一次看到消灭红军的极好机会,于是调集了四十万人 的兵力,企图将八万之众的红军消灭在湘江之滨。
  而红军却必须拼死突过湘江。这不仅因为,他们的战略意图是要进入湖南,与红二、六 军团会合,以求新的发展,而且在此时此刻,任何的后退甚至犹豫就是死亡。于是,红军的 统帅部将它的最有力的一、三军团置于两翼,以五军团殿后阻止追击之敌,决心掩护中央纵 队和军委纵队迅速渡江。位于右翼的第一军团,本来要抢占全州,由于何键指挥的湘军已先 期占领,只好占了全州以南三十里脚山铺一带小山。这时何键将军被蒋介石委任为追剿军总 司令,这等厚恩岂可不报,于是日夜督促他的四个师实施突击。这样,脚山铺一带小山就日 夜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位于左翼的第三军团,这时正与桂军激战于灌阳,也杀得难解难 分。红军总部选择的渡河点,是南起界首北到凤凰嘴的几个渡口。因时届冬初,有些浅水处 可以徒涉,要过起来本不是难事,但是由于中央及军委纵队,负载甚重,行动迟缓,所以掩 护部队不得不坚持苦战,付出沉重代价。
  昨天,十一月三十日,两军的激战进入高潮。扼守在脚山铺一带小山上的红一军团,在 优势敌军连续的冲击下,伤亡惨重,米花山、美女梳头岭、尖锋岭等阵地先后失守,不得不 退入夏壁田、水头、珠兰铺、白沙,构成第二线阵地。整个看,这一带地形相当开阔,从湘 江两岸直到西面一带大山,几十里内,全是坡度很缓的起伏地,高处满是幼松,低处尽是稻 田。稻田已经收割完毕,原野显得十分空旷。加上一连几天都是响晴天气,这就给敌人的空 军以极好的机会。从早到晚,几十架敌机大显身手。它们飞得只比树尖高一点,得意洋洋地 轰炸扫射着渡江的红军。那些从浮桥上行进的和在江中徒涉的红军战士竟无能为力,成批地 倒在江水里,漂在江水上,把碧绿的江水染成了红色。
  按红军总部命令,今天,是突过湘江的最后一天,也是何键将军作最后努力以求一逞的 一天。这样,战斗就比昨天还要激烈。从一早起,隆隆的炮声和稠密的枪声,就象海水起大 潮似地一阵高过一阵。尤其北面白沙、夏壁田一带显得激烈。飞机也从微明时分出现,沿着 湘江盘旋飞翔。所幸的就是红色指战员望眼欲穿的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终于踏上了在界首 镇搭设的湘江浮桥。
  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天空只有几片薄云。这时可以清楚看到中央纵队从东山里出来, 越过湘江,正向西面一带大山急促行进。他们多数着灰布军衣,缀着红领章,戴着有红五星 的小八角军帽,身后背着斗笠,脚下穿着草鞋。还有不少穿着便衣、头上缠着黑布的农民羼 杂其间,他们是长征前的那次“扩红”到部队来的。如果细看,很容易看出,这是一支非战 斗部队。行列里骡马多,担子也多,还抬着一些笨重的东西。看样子他们已经走了整整一 夜,脸色发青,显出相当疲倦的样子。但早晨的冷风一吹,加上盘旋的敌机在头上不断光 顾,把瞌睡都赶跑了。他们只在敌机轰炸扫射时,稍稍躲避一下,飞机刚刚越过头顶,就又 紧张地向前赶去。
  这时,在湘江东岸,从队伍里出来两个人,一个骑着红马,一个骑着黑马。他们岔上一 条江边小路,似乎要赶到前面的样子。后面还跟着十几个人。骑在红马上的那个人,面容消 瘦,神情严肃,颔下飘着长须,实际上不过三十八九岁的样子。从他那充满着聪颖、智慧、 坚毅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很容易看出,他就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 政治委员周恩来。骑在黑马上的那个军人,年纪大一些,完全象个老农民,满脸都刻着皱 纹,就象赤铜雕刻一样,显得十分坚实。他的神态虽然也相当严肃,但从他的嘴角,甚至从 那些皱纹,都可看出他本性的慈祥。这正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朱德。他俩的眼睛都布满红丝,仿佛有几个晚上不睡觉了。今日凌晨一时半,他们给一军团 下了紧急命令,要求一军团“无论如何,要将向西的前进诸道路保持在我们手中”。紧接 着,又在三时三十分,以中央局、军委、总政的联合名义,指令一、三军团严格执行。直到 凌晨五时,他俩做了最后布置才从后面赶来。尽管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正在渡江,但随着北 面一阵紧似一阵的枪炮声,两人的心情仍然十分沉重。他们在马上不时转首向北,望着炮弹 掀起的一片浓烟,判断着战场的形势。
  前面不远处就是湘江。红军沿路丢下了不少笨重东西,愈往前走,丢弃的东西愈多。在 一处稻田里,他俩看到有好几架铅印机和石印机歪倒在那里,上面还缠着粗绳,插着杠子, 附近却是一摊一摊的血迹,想来是刚才飞机轰炸,抬机器的人死的死,伤的伤,就把机器委 弃在这里了。他们很熟悉,这正是中央苏区印刷厂的东西,许多印刷品,包括《红色中华》 和中华苏维埃的钞票,都是这些机器印制的。他俩皱了皱眉头,谁也没有说话。
  在前面一行柳树下,燃着几堆大火。旁边站着几个红军干部,神色黯然。周恩来和朱德 下了马,走到近处一看,原来他们正在焚烧书籍文件。秋风卷着火舌,一本本《共产党宣 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等等他们平日 奉为珍宝的书籍,正在化为灰烬。
  周恩来忍痛问道:“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我们是中央党校的。”一个干部答。
  几个人见是周恩来和朱德,神色十分激动,纷纷说:“周副主席,朱总司令!你们处分我们吧!这些东西我们实在背不动了… ”
  “许多同志都负伤了… ”又一个说。
  他们说着,难受得哭起来了。
  周恩来看见文件已经烧完,书籍还要烧很长时间,就挥挥手说:“快走!再晚就过不去了!”
  说过,就和朱德一起来到江岸上。往下一看,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触目惊心的场面,使 他们的脸色立刻变了。面前,在二三百公尺宽的江面上,星星点点,不断漂过红军战士的尸 体,死亡的骡马,以及散乱的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钞票,还有红军战士圆圆的斗 笠… 红色指战员的鲜血已经染红了江水。
  这种场面,使久经战阵的人也不免痛心疾首。周恩来不禁低下头去。朱德那张农民脸绷 得象铁板一般。他们竟好半天没有说话。
  “快走吧,飞机又转过来了!”周恩来的警卫员小兴国尖着嗓子喊道。
  周恩来和朱德这才转过身来,沿着江岸向南面界首渡口走去。警卫员为了减小目标,隔 了一段距离,拉着马走在后面。
  界首,坐落在湘江西岸高高的河岸上,南距兴安三十余里,是一个约有三五百户的小 镇,一色青砖瓦房。红军用许多小船相联接,在这里搭了一座浮桥。浮桥上正川流不息地通 过红军队伍。周恩来和朱德从队伍旁边走了过去。桥头上一片人声,骡马的嘶叫声和杂乱的 脚步声。在高高的江岸上,有一座高高的祠堂式的房子,两边翘着风火墙,门上刻着“三官 堂”三个字。房子前面,有一个颇为粗壮的军人,在那里背着手踱来踱去。他不时地看看浮 桥上行进的部队,向旁边的人说一两句话。周恩来立刻认出,那是彭德怀,他正同他的参谋 人员在这里指挥渡江。
  彭德怀也看见了他们,停住脚步,不无埋怨地说:“你们怎么现在才来呀?”
  “拖不动哟!”朱德一面说,一面同周恩来上了江岸。“带这么多东西,象打仗么?” 彭德怀带着一股气,又说。
  “这问题要解决,代价确实太大了。”周恩来深有感慨地点了点头;又望着彭德怀问, “博古同志过去了吗?”
  “过去了,还有那个李德。”彭德怀扭扭脖子。
  “毛主席呢,过去了吗?”周又关切地问。
  “没有看见,”彭德怀摇摇头,“也许还在后面。”
  “还有稼祥同志、洛甫同志呢?”
  “也没看见。”
  这时,周恩来眼睛暗了一下,添了一层愁容。朱德也不免有些着急,问道:“老彭,现在情况怎么样?”
  “就是北面何键攻得凶,这个狗娘养的!”彭德怀狠狠骂道。“刚才我还同林、聂通过 电话,他们打得苦哦!有一个团被敌人包围住了,后来突出了两个营,又钻到敌人堆里去 了。伤亡很大!有好几个团的干部负伤、阵亡!我再同他们联系,电线断了… ”
  “南面呢?”
  “灌阳也打得很激烈。伤亡也不小。”彭德怀指了指西南方向,“兴安这边缓和一些。”
  “白崇禧这家伙很狡猾。”周恩来微微一笑。“他就是要保住广西,既怕红军入境,又 怕蒋介石的中央军进来。”
  这时,忽然响起防空号声,接着下面一片惊喊:“飞机过来了!飞机过来了!”说话 间,几架敌机已经擦着地皮猛袭过来。“轰”、“轰”几声巨响,浮桥两侧的江水里,立刻 腾起高高的水柱。桥上顿时人喊马嘶,乱做一团。由于人们争着过桥,拥挤不堪,有许多人 和马掉到江水里。后面的敌机紧跟着发射机关炮,射杀着桥上和落水的人们。红色战士的圆 圆的斗笠,顷刻又在江面上星星点点,漂起了一层。
  “你们快到那面去!”彭德怀一面推着朱德和周恩来到北面一带柳丛里,一面对着下面 高声喊道:“不要拥挤!不要停止!不要管天上,它抓不了人!”
  周恩来和朱德也站在江岸上,挥着手喊:“同志们!快走呵!这里停不得!”
  那些趴在地上和乱藏乱躲的人们镇定了。他们从地上爬起来,在机关炮“咕构构”的射 击声中站起来,继续前进。伤员们也挣扎着站起来,互相搀扶着,一拐一拐地走着,在他们 走过的地方,洒着斑斑血迹。轰炸的烟尘过后,江面上又是一片片红军战士的尸体,圆圆的 竹斗笠,缀着五星的军帽,文件和中华苏维埃的钞票…
  彭德怀偏起头看了看低飞的敌机,骂道:“好个狗娘养的!”一面对参谋吼道:“防空 哨怎么还不打呀!快打!”
  三声长号音过后,隐伏在江岸上的轻机关枪猛烈地对着敌机射击起来,敌机眼看着飞得 高了。渡江的红军更加沉着地向前行进。
  而这时北面的炮声却愈来愈近,枪声也响得更加繁密,这是阵地有可能南移的征兆。
  彭德怀望望周、朱二人,不安地说:“总司令,我看您和周副主席快走吧!”
  “恩来,你先走。”朱德说,“我还要到一军团看看。”
  “算喽,我看不要去吧!”周恩来说。
  “不,情况可能有变化。”他谛听着炮声。
  周恩来还想劝阻时,朱德摇摇手,诚恳地说:“恩来,你先到油榨坪去吧,赶快把电台架起来,掌握全盘要紧。”
  “好,那就听你的。”周恩来说过,转向彭德怀郑重地说,“老彭呵,无论如何,你们 要守到下午五时,掩护全军渡江完毕;一定要等毛主席他们过了江才能撤退;撤退前还要向 军委报告。”
  彭德怀点点头,以一个老军人的风度接受了命令。周恩来同朱、彭握手告别,率领着他 的一行人向西去了。
  西面是一带大山,全笼在紫郁郁的云霭里。这里进入广西有三个山口,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