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与执行,以及战略与细节之间争得不可开交。
“战略派”是更多地将他们的关注重心放在长远利益上了,而“细节派”则更多地将关注的重心放在短期的战术配合与执行上,以获得更为现实的利益。
在这里,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姑且不去评说“始终如一”、“一贯有效”的战略是否存在,也不去讨论“细节”到底能否决定成败。单就双方所争论的话题来说,恐怕都是有其前置规则的。
第5节:什么是首善?(4)
战略也有不能实现的时候。有时外部环境一旦发生改变,战略制定的依据也就改变和消失了,不利的环境条件增加了完成战略目标的难度甚至导致战略的失败。
上世纪7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迅速恶化,仅从1978年到1979年一年时间,美国各大汽车公司就从盈利走向亏损,其变化幅度之大让人吃惊,如:福特公司1978年盈利15亿美元,1979年就亏损10亿美元,而1980年亏损15亿美元。
可见,“时代的大势”及经营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企业的成败真的就仅取决于战略与细节这两个因素吗?有没有更为重要的因素呢?
诸葛亮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顺天应人”是制定战略的一条前置规则。在制定战略之前,就应该思量好这个问题,我们将之称为战略之前的首善。如果未做好战略之前的首善,单纯去谈战略与细节,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我们很难笼统地去评说到底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白:
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永远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而战略与细节之争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难缠,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看到最终的结果。
离开了战略的细节和执行最大的可能是步入歧途,而离开了细节和执行等战术动作的配合,战略也必定会成为一纸空文。例如,销售部的眼睛是盯着当年的业绩,而市场部的眼睛是看未来3~5年,这样一个企业才会平衡。大家都看眼前,容易急功近利;大家都看未来,往往好高骛远。
话虽如此,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又会是另一番景象。那些执拗于战略的企业可能会受到市场的“嘲弄”,而专注于细节和执行的企业也往往会被市场“搞晕”。
谈到细节和执行,我们不能不去谈战略。在战略未确定的前提下去做细节和执行,很可能会陷入细节性复杂之中,导致“走火入魔”。
所以说,战略是细节和执行之前就应该做的工作,我们谈细节和执行,一定是在战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去谈论的,这是一条潜在规则,换句话说,战略是细节和执行的首善。
无数中餐连锁店败倒在麦当劳、肯德基面前,其中一个人所共知的原因是,中餐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远远不如他们。如,麦、肯的店面服务生从不闲着,地面卫生都按时清扫。中餐要达到同样的“细节”,在战略层面没有做改进的情况下,就只能依赖“管理”、“培训”等技巧。
接下来就是请来一大帮的“成功学大师”、“激励大师”,让员工听课时热血沸腾,决心改进服务,下课则“回归自然”,打回原形。
有人统计,“成功学”、“激励学”对员工“细节”的改进作用于一周后就下降到不足3%。成本进一步上升,企业文化变得虚伪、形式主义猖獗。
我们虽然很难笼统地谈论战略与细节到底孰轻孰重,但可以肯定战略是“细节”的首善,如果在战略层面未做改进,为了“细节”反复折腾,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欲速则不达”。
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企业,“细节”的完美形成是那么自然而然,就像人需要呼吸一样自然。原因是,麦、肯之类的“细节”来源于战略,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自然“外化”;管理、培训是辅助手段,是锦上之花,而不是取代替代战略本身。
但是,要谈论中国企业的是是非非,以及成成败败,单纯从战略、执行或细节的角度,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因此,要探析中国企业短命的真正原因,我们不能不去“追本溯源”。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智慧进行了潜心研究,以希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法则和准则,并致力于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及企业存在的疑难问题。
跳出战略与细节的窠臼,笔者研究发现,那些越是短命的企业越是缺乏首善之举。能否做到首善,才是中国企业能否“长命百岁”的“大本大源”。
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首善不光是对企业,对国家、组织、家庭直至对每个时代的“精英”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做到首善,才能在时事变局中应对自如,从而在世事沉浮中“立于不败”。
第6节:什么是首善?(5)
因此,能否做到首善,是我们谋求“全胜”和成功“晋级”的根基。
?誕 孔明空降:意在笔先
如前所述,中国许多的企业之所以都摆脱不了短命,与他们草创前的谋篇布局缺乏首善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办企业,还是为官为政,其实都需要一种“意在笔先”的首善。
对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以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毫不夸张的称之为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空降兵”首善智慧的鼻祖。在这里,我们就先管中窥豹,来观摩一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如何执导其“出山”的首善之作的。
诸葛亮“空降”蜀营的首善
“敲边鼓”“跑龙套”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已有水镜先生和徐庶“三荐诸葛”。水镜先生先后两次推荐诸葛亮,他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很受刘备器重,他也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当刘备造访诸葛亮时,屡逢农夫、樵民、隐士、老汉做歌,这些歌谣皆出自“卧龙”之手,真正创造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境,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早已营造出来。
这让人联想起京剧里的“敲边鼓”和“跑龙套”,两者都是京剧人物出场前的首善。这种首善能够深刻烘托出现场的气氛和意境,否则便让人觉得索然寡味。诸葛亮不愧为首善“大家”,未出场就已敲响“开场锣鼓”。
“先声夺人”“壮声威”
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调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能失去。但是,诸葛亮深知蜀汉中刘、关、张的关系,如果贸然进入蜀营,必然是势单力微,难有修为。诸葛亮作为“空降兵”的典范,他营造“先声夺人”之势,再布局让刘备“三顾茅庐”,完全是为了“壮声威”,以奠定他在蜀汉中的地位。
“献大计”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再施以隆中对,直抒“三分天下”的谋篇和布局,其起势不凡。隆中对还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务,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卧龙这种未出天下而胸中已有大局,真的有如小说中所阐述的那样,好似是神的化身,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吗?当然不是,之所以身在隆中,着眼未来,心系天下,是因为他为他的出山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分析、判断、抉择等等,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不是上天赋予的超能力,而是经过千锤百炼、深思熟虑的结果。
“掌帅印”“扶亲信”“首战告捷”
诸葛亮甫一步入蜀营,就让刘备亲自登台授印,还抬举在刘、关、张阵营之外受到排挤的赵云,扶植自己的“亲信”。之后,诸葛亮果然不负众望,他火烧新野,首战告捷,才华显露。这一系列的首善之举,最终使刘、关、张阵营中最棘手的人物都拜服于他,也为诸葛亮一展生平之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不愧为一位伟大的首善大家,他“空降”蜀营的首善可谓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最后水到渠成,妙手天然,毫无修饰与“炒作”之嫌。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品牌传播能力,及其一鸣惊人的杰作。
诸葛亮的首善在于他立意高远,不仅有自知之明,还能摆正其在蜀汉阵营中的位置。
其实不仅为官为政需要如此,其他诸如吟诗作画和写文章等,其实也都是“意在笔先”,意就是下笔前的首善。
首善营造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意境,这种意境就是“大手笔”。
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是《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第7节:什么是首善?(6)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这首诗之所以是写景佳作,主要就在于表露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绝佳意境。离开了这种意境的抒发,该诗的韵味也会很平常,不过是普通的应景诗罢了。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涵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无论是胸襟恬淡,还是情怀忧伤,都在这种意境中自然抒发出来了。
同样,说到画家的立意的重要性,也往往会超出画家本身的绘画技艺。那些名画家往往在立意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种绝佳立意与画家的高超技艺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卓尔不群的传世之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天才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誉满天下。该画中主人公的微笑一直是个谜,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正因为达芬奇创造了一种“神秘”意境,才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它。过去数十年,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在研究具有500年历史的《蒙娜丽莎》,试图解开这幅名画及“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先后已有200多部研究这幅名画的专著问世。仅西班牙、英国、法国就有38位学者在殚精竭虑、年复一年地探讨《蒙娜丽莎》的神秘之笑。
除了《蒙娜丽莎》外,在意大利还有一位最具神秘感的著名画家,他是马佐里尼。
马佐里尼,生于1870,死于190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二十岁起客居法国巴黎,后又移居英国伦敦,他坚持传统的古典主义油画路线,但作品大多以罪恶与死亡为题材,风格诡异,色调阴暗,虽然马佐里尼在欧洲已有成就,但批评界对于他的画颇有微词。
据说曾有人购买了他的画后不久,便突然神秘地自杀身亡,更有人在参观完他的画展后,就直接跳入了伦敦泰晤士河溺死。于是,他的画展无法再举行,作品也受到了排斥,马佐里尼决定离开欧洲。1900年,他远渡重洋到了中国的上海,在中国隐居了大约三年,于1903年回到了欧洲。
我们看到,无论是为官为政,还是吟诗作画,这种意境的营造是多么的重要!这种意境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可能使人误入歧途,不能自拔,甚至走向自我的毁灭!
在一个国家或企业、组织中,立意也是国家或企业、组织的首善。这种立意是否高远既能决定这个企业能走多远,也能决定一个国家或组织发展的高度和速度。如果立意不高或者定位不准,就有可能无法扎稳牢固的根基,直至在纷繁的时事变局面前加速败亡。
?誕 “入城”史鉴知兴亡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领袖人物“入城”的首善故事,这三个领袖人物分别是刘邦、李自成和毛泽东。他们的首善之举各有千秋,但其结果却相差甚远,足可见起笔和立意的重要。
虽然历史传闻刘邦在少时是个“打鸡斗狗”的十足无赖,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就拿刘邦打进咸阳的“入城”来说,他也不愧为一位首善大家。我们来看看刘邦是如何做好入城的首善的。
“称王关中”的刘邦
“秋毫无犯”
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秦朝正式灭亡。刘邦入城后,依从樊哙、张良的谏议,先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做到了秋毫无犯。
第8节:什么是首善?(7)
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大志向为小行动的首善。
这与项羽入关后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项羽入关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屯兵坝上”
因时机不成熟和势力不如项羽,为避免与项羽为敌,主动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并屯兵坝上,造成并无独占关中之意的假象。审时度势为待机而动的首善。
而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称王关中”
刘邦入关以后,即召集三秦之地各县有德望和名声的耆老豪杰说:“父老乡亲们遭受秦朝暴政苛法的苦害已经很久了,说一句对朝廷不满的话就被诛灭三族,聚众谈论就被斩头弃市,我曾与各路义军首领有约,首先入关进阳者就在当地为王。现在我自然应该称王关中之地。”
“约法三章”
刘邦还说:“我与诸位父老订立简明扼要的法规,仅有三项条款:杀人者要偿命斩首,伤害人或抢劫盗窃者论罪惩办。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全部废除。各级官吏都各自按原任职务坚守岗位,执行公务!”接着,刘邦立即派人和秦朝旧吏们到各县乡村镇张贴告示,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收买人心”
三秦之地民众十分高兴,人们纷纷送牛羊酒食慰问刘邦的军队将士,刘邦一再推辞不肯收下,说:“仓库里粮食很多,战士们并没有挨饿,我不想再给父老乡亲们添麻烦,使大家破费财物了!”当地民众更加欢喜,唯恐刘邦不在三秦大地为王。
刘邦的“仁慈”并非出于一种天性使然,而是政治的需要。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挟计划因之破产。
刘邦入城的胸怀大志、待机而动、示弱等一系列的首善之举,其中“约法三章”是刘邦入城最重要的首善,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待时机成熟时,刘邦号令天下群雄,打败英雄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