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待时机成熟时,刘邦号令天下群雄,打败英雄盖世的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坐稳了江山。
另一位颇具争议性和神秘感的历史人物是李自成,他“入城”之后没能坐稳江山。其败亡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他的首善未做好。他的迅速败亡让世人扼腕叹息。
李自成搅乱了明室江山,千辛万苦打下了天下,进入了象征皇权的北京城,看似九五有份,谁料到他根本不是个政治家,只不过凭着一点军事才能,趁着明朝千疮百孔之机,做了一个先行的破坏者,为更有抱负、胸怀和才能的政治家做了“嫁衣裳”。
未能“慎终如始”的李自成
“不纳粮”
李自成进北京时盛况空前,这得益于他手下有一名有政治头脑的大将李岩,在打向北京的一路之上做的舆论工作,老百姓曾盛传一句口号:开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当众立誓”
其实当时北京人在迎接闯王时的心情也是忐忑不安的,甚至在反映情况之时也是面临难以抉择之境。一来是苦于明朝的压榨,有改天换地的愿望;二来是被舆论所引导,怀着希望;三来也担心是否言行一致。李自成被欢迎的气氛所感染,曾当众立誓: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
“整体腐败”
第9节:什么是首善?(8)
真能做到如此,李自成就是个政治家了,天下可能也要坐稳了。只可惜他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码事,当时李自成的部队已经从上到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很短时间就完成了整体腐败。
“深宫淫乐”“胡作非为”
李自成更是连入城时自己发的誓言也抛在了九霄云外,一味地在深宫淫乐,任由军队在城内胡作非为,甚至于打了吴襄,霸占了陈圆圆,难怪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打破了李自成的美梦。
“所用非人”“流寇战法”
李自成的另一大失误是所用非人,刘宗敏等大将都是武夫,目光短浅是必然的,就连手下的大谋士牛金星、宋献策也无不是贪婪阴狠的小人,入城后只知道自己攫取权位,谋取私利,勾心斗角,排斥有政治头脑的大将李岩,没有给李自成出过一个好主意,再加上他们采用的流寇战法,不注重根据地的建设等众多因素促成了李自成的速败。
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李自成连战将都派不出去,兵无战心,士无斗志,只好亲征,在一片石,一战崩溃,一败涂地了。
可以说,李自成入城是做了相关的首善工作的,但不是完全的、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首善,在贯彻过程中也出现了偏差,未能做到“慎终如始”;眼光的局促也使他的立意并不清晰,也谈不上高远。
政治是军事的首善,如果不懂政治,其立意就完全可能是“一介武夫”;如果不懂政治,其军事才能再高,也可能做不成一国之君。李自成之败完全在自身,在其根本不是个政治家,只是个流寇,或能强盛于一时,决不会长久。
李自成之败也给了后人深刻的教训。毛泽东就很注重借鉴李自成败亡的教训,靠一批伟大的政治家,终于打下了江山并坐稳了江山。
“以史为鉴、以李为戒”的毛泽东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不做李自成”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定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而在进入北京城之前,对于革命胜利后,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问题新考验等,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先知,是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的,对建设新中国是有前瞻、有先觉的。他说:我们这是在进京赶考,绝不做第二个李自成。
“敲响警钟”“两个务必”
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响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提醒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他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话语,语重心长,字字珠玑,成为共产党人防微杜渐、抵制腐化的座右铭之一。
“六不规定”
为了防止党内骄傲自满,脱离群众和突出个人的现象的发生,七届二中全会采取了防范措施: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不送礼;不敬酒;不拍掌;不以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不要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这“六不规定”,为新中国的清新之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毛泽东的首善之举有着非同寻常的内涵和意境。它的内涵与意境就存在于以史为鉴,以李为戒的强烈的警醒和反思之中。毛泽东的首善所集聚蕴涵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因素,也是他留给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和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2 基点:不败在己,可胜在敌
?誕 “元论”:欲善其事先利器
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核是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根本法则的辩证法,首善根源于中华文化独特的思维模式。因此,首善就是本源学,是“元论”,是为万事万物之始所立的“规”,所定的“则”。
第10节:什么是首善?(9)
全球外贸的立“规”定“则”
在全球外贸牛津规则、全球信用证制度出现以前,国际贸易中的尔虞我诈和“海盗行为”横行。结果,卖家要求“款到发货”,而买家则要求“货到付款”,极大地制约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全球外贸牛津规则、信用证制度出现后,国际贸易有了通行的标准和规则,上述难题因此迎刃而解。
全球外贸牛津规则、全球信用证制度的制定,就是一种立“规”和定“则”,是全球外贸经济运行的首善。外贸牛津规则,包括后来的关贸总协定、WTO等机制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体现的是一种首善法则。
笔者研究发现,在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俗语中,有许多都暗含着首善智慧。而那些古圣先贤在不经意间说过的话语,也透露出些许的首善意境。
这绝非巧合!
只有那些有着首善意境的俗语和“贤语”,才最能揭示事物的本源,从而能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也就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
例如,俗语“糊涂庙,糊涂神”,说的是庙不正则神不正,因此“庙正”是“神正”的首善。
俗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是“善其事”的首善。
宋代大贤朱熹也说过:“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如许”的首善是“源头活水”,如若源头堵死,不能保持源头的畅通与永不停息,封闭的池塘就会变成易腐的死水。
俗语“风生山洞,云长山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明了“根”和“本”的重要。
我们说首善就是要“顺天应人”,也就不能不去关注事物的深层根基。
只有一切从源头出发,去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善要解决的就是“正本清源”的本源问题。
在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中,笔者并不希望首善成为一种单纯的学说,而希望它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行事态度,并最终转化为一种行动。对于首善的探究,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找到破解中国企业及社会疑难问题的密钥。
这里所讲的首善,也并非是通常所讲的战略,不会过多地去关注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首善是战略之前的战略,是战略之前的一种法则、准则和思维模式;首善是视野后面的视野,是开局、中局、终局发展全过程中的眼光和胸怀,体现出的是一种最高智慧。
可以说,首善就形同是“棋道”、“茶道”、“哲理”以及集大成的“兵法”,它创造的是道家“无为而治”、棋道“中的精神”、兵法“不战而胜”的意境。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追本溯源之后就会发现,世间的最高智慧最终都有一个汇聚点,笔者称这个汇聚点为“元”,而首善就是“元论”;在“元”这个点上,它们不谋而合,而这正是首善的最高境界。
?誕 “举势”:稳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世界的首善智慧,无有出《孙子兵法》之右者,《孙子兵法》就是一部首善智慧的集大成作品。
《孙子兵法》通过“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一系列深刻的首善理念展示出来,充分揭示了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首善智慧。
《孙子兵法》:远胜欧美的管理智慧
20世纪60年代,日本将《孙子兵法》引入到了企业管理中来。
日本学者村山孚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个是《孙子兵法》的策略和智慧。
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撰写了《兵法经营学》,讲述如何将兵法理论运用于商战,其中特别强调以《孙子兵法》管理企业。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公开宣称《孙子兵法》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他说:“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第11节:什么是首善?(10)
日本麦肯齐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写了《孙子对日本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一文,指出日本企业所以能战胜欧美企业,原因就在于日本“采用中国兵法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比美国的企业经营管理更合理有效”。他在《战略家的头脑》一书中,大量引证《孙子兵法》的内容,宣称《孙子兵法》是日本企业的“最高经营教科书”。
《孙子兵法》认为“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战争以极少的兵力打败敌方大军就自吹自擂,尚不足以称大将之才,孙子指出战争谋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和“全胜而取。”这真正是一种至高的首善智慧。
如何不战而胜呢?孙子进一步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从企业经营管理来看,《孙子兵法》中不战而胜的战略目标,对当今企业战略目标中的产业决策很有启发意义。企业经营者要注意产业边界的可变性,不要纠缠在一个特定产业中进行残酷竞争和价格战。产业决策时要通过价值创新创造企业间的战略差异,产业决策战略的最高首善境界就是“不让竞争对手成为对手,而不是打败对手。”
《孙子兵法》有“先为不可胜”的防守反击思想。《孙子兵法》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说:先设法创造有利的战场态势,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要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至于敌人能否被我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犯错出现可乘之机。
《孙子兵法》还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孙子兵法》强调的“立于不败之地”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说法,如果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即是最好的方式。在主动进攻之前,先要做好防御,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抓住打败敌人的机会,这显示了中国人独到的智慧。
要达到目标,并能把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一定要先站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之上,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无死地”,这是战争的最高原则。
企业经营管理何尝不是如此呢?从防御策略开始,先为不可胜。企业防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控制现金流的平衡;防止组织失控;防止重大人事动荡;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在此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高效管理团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营能力。
我们不妨回味一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善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在“地狭粮少”,“孤军独守”南京时,没有被暂时的胜利所迷惑。而是选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采取巩固发展战略,先立于不败之地,结果成就帝业。
相反,目前急于称王的企业太多,略有成功,便急于称王称霸,结果成功来得快,失败来得更快。成功是把双刃剑!企业经营是否也应学习一点朱元璋的谋略呢?
当企业资源处于劣势,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行业利润下降,市场前景不佳时,采用防御型战略;当企业资源处于劣势,但市场环境机会好时,采用巩固发展型战略;当企业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市场环境机会好时,采用进攻扩张型战略;当企业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市场竞争白热化使行业利润下降,市场前景不佳时,采用竞争转移型战略。企业经营要在先为不可胜的基础上,学会运动中进行战略转移,寻找“待敌之可胜”之机。
我按自己的思路将《孙子兵法》的十三篇分为三部分:立事、举势和造势。
立事就是确立方向、树立信念、立事正名,这是做任何事的第一步。在《孙子兵法》中第一篇就首先提到了这一点。“道者,令民与上同义也”这就是立事。方向决定着所立之事的成败。立事的最高原则在《孙子兵法》中可体现在他的“慎战”思想中。
第12节:什么是首善?(11)
军事是在政治无效的前提下的一种极端的政治表现形式,但如果能在政治的层面有回旋余地就不是发起战争的时机。
这一思想对现在的台海局势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在微观经济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价格战真的是市场成熟的表现吗?不是,至少不是中国市场的成熟;我想反映的是国外尖端技术市场的成熟可能比较贴切,中国的市场千万不要做别人的嫁衣,不要总是受制于人,中国的企业千万不要成为西方某些管理新理论的试验田。
举势就是分析条件,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从兵家角度来讲,对抗不仅是战场之上的,更重要的是综合的国力。对于经济、对于企业来讲,竞争比的是内部和外部两个环境。总之,举势一定要周到全面。
这里结合《孙子兵法》,穿插一段笔者自拟的《举势》之文,表达一种首善的思想。
举 势
古人云:君子不轻举妄动,待势而已。起而动之并不难,难的是动前的静候待变。君且看那小鸡整天在动,又有何作为?而苍鹰则居于悬崖峭壁之上,久伏不动,动则飞高致远,揽天下于一任。兵法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夫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之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是故,轻举妄动,凶也。
世人皆尚术,术者,投机取巧之谓也。势至,术可发挥作用;否则,徒砸自己的脚也。这正如平地滚木石,全凭力敌,一不小心,就会被木石所伤。故曰:势利,势利,有势才有利,势具则利易取!
世人多沽名钓誉,浮躁冒进,然成少败多。吾小时曾读《三国》,曹操与孙权几次三番想拉诸葛亮入伙,他却高卧隆中,寂然不动。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显然不比隐士,想有所作为。正因如此,才更守得住寂寞,拒绝饥不择食。就像诸葛亮,不该动时,不著一言。奉劝诸位,一心本职,待时而动。待势如圆石转千仞之巅,不须劳神费力,成功便如探囊取物耳!
东洋、西洋人要想成功,便对着镜子大吼:我能行,我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