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插上信息网络的翅膀,能“飞得更高”。
比尔?盖茨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世界首富,杨致远、张朝阳、丁磊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只用了2年时间,英国的阿塔拉从穷学生到亿万富翁的历程只有5个月,索罗斯在3个月内赚12亿美金,而李泽楷一夜之间赚了他父亲李嘉诚一辈子的钱……
这些奇迹,用传统思维是无法想象的!
“选路”是“赶路”的首善,“路子”是“步子”的前置,定向影响这些在所谓正事之前的“首善”,才是我们要把握的重点。缘起何处,因出何方?这是在前期要把握的方向问题。路子走得正了,才能越走越顺;方向走得对了,路才能越走越宽。
具体到个人和组织,选定目标、明确方向就是个人与组织的首善。就如企业的成长,它是一个系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追求速度,还要讲究健康;不仅要量上的规模,还要质上的指标;不仅要做优和做大,还要做强和做久。
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一张白纸好做画”,在开局就做好“选路”的首善显得极为重要。
方向对了,走一小步也是前进;方向错了,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正如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所劝喻的。
在坎坷崎岖的漫漫征途中,我们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山路十八弯”的复杂情形需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需要我们成竹在胸。
没选好路就忙于赶路,这是人生的首善没有做好。这样做的结果,就很有可能在漫长而匆忙的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以致追悔莫及。
每个人的人生大环境其实和别人都差不多,为什么有些人上去了,功成名就了,而有些人则平凡了,关键是自己方向的选择。做事情不在于你做好了,而是你做了正确的事情。
方向和目标都未定就去赶路,如果在中途发现错了,就可能“覆水难收”,无法再复归原位,即使可以从头再来,也将带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誕 放长线钓大鱼
战略与战术,到底哪个更重要?
战略为战术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是战术发挥的基础。而战术的良好发挥,又为战略目的的实现提供了良好保证。
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从首善思维的角度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你站在企业或组织的什么位置、什么高度,也看你谈论的时机。
战略和战术是有先后顺序的,在没有清晰的战略之前大谈战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无益。
战术必须是服务于某个战略的动作分解,是在战略的指挥下的行动,而不是脱离战略的单独存在。
战略在整个所有的战役中始终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17节:什么是首善?(16)
有人说,日本是个有战术而无战略的民族。姑且不论对错,我们就来看看六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日本在一个星期天对美国珍珠港的突袭,迫使美国参战,使得盟国增加了有生力量,最终导致自己在“二战”中的失败。
在珍珠港之战中,日军虽重创美军,使港口基地设施尽毁,但并未伤及美军的有生力量——航空母舰。当时,日军主帅本可再组织一轮攻击,给美军航空母舰以重创的,但他们捞一把就走了。结果,美军实力尚存,并很快修复港口基地,恢复了元气。
当日本在珍珠港得手时,远在柏林的阿道夫?希特勒却气急败坏,认为日本简直就是胡来,原因就是,如果要征服欧洲甚至世界,就不能让美国参战。只有在完成对其他地区的征服后,再慢慢地将沉睡的美国“老虎”稀里糊涂地打死,这才是高于战略的考虑。
可现在倒好,美国有了最好的出兵理由。所以日本珍珠港一役,虽然在战术上小赢了,但在战略上却大输了,等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因小失大。
我们再来看看二战中的日美萨沃岛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主将同样徒有战术而无战略,作战的效果等于零。
萨沃岛海战:虽胜尤败
二战期间,日本在经中途岛一战后元气大伤,而此后的瓜岛争夺战,则彻底地使日本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在中途岛海战和正式的瓜岛之战中间,日美双方还爆发了萨沃岛海战。此战如同袭击珍珠港一样,日军主动出击,其战斗结果则对以后的瓜岛争夺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萨沃岛海战中,日军三川军一率领舰队夜袭萨沃岛,一举击沉美军四艘万吨级巡洋舰,剩余一艘逃离战场,另有两艘驱逐舰被击伤,美舰队一败涂地,损失惨重,日军取得了赫赫战果。
如果三川军一此时发动进攻,一举消灭美军运输船队,则瓜岛美军必将陷入绝境,日军可很快收复瓜岛,也许此后的历史或将改写。
与偷袭珍珠港的南云忠一一样,三川军一也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们像小偷一样,捞一把就跑,这不知道是否是日本人的性格弱点,关键时刻就显现原形出来了。因此,这次交战日军战绩虽丰,但美军实际从宏观上说算是筋骨未伤。
萨沃岛海战,是日军在中途岛大败后的第一次胜仗,三川军一也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但他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战果,无战略眼光,虽然此战他获胜了,但是从后来的形势发展来看,唾手可得的真正战果他并未取得。他的这场胜仗,效果等于零,甚至适得其反。
此后半年,瓜岛血战,清醒过来的美军屡屡给日本海陆军以重创,日军被迫放弃瓜岛;瓜岛之战后,日军彻底失去战略主动权,从此一步步走向失败。究其根源,萨沃岛之战,至为关键。
毛泽东有一个经典论述,就是:“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日军从出击主动到结果被动,其实是有局部战役战术的主动,而缺乏全面战局战略的首善。
战略常常决定战术,正因为有“歼灭敌人大量军队”的战略指导思想,拿破仑才会去寻找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从而产生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手段。
在历史上,中国最有名的名将应该是项羽了,项羽勇冠三军,力破秦主力。然而,项羽何以败亡?!其“功败垂成”,便在战略失当。其在战略目的,后勤补给,扩军整饬,每每失当,又轻视政治宣传。终于把天下败“送”给了对手刘邦。
汉尼拔被誉为军事战略之父,其在远征罗马的过程中更是充分运用战略思想,获得了十五年中无往而不胜的战果。如在特拉西米诺湖战役后,汉尼拔对俘虏中罗马的同盟者不取赎金立即释放,并告诉他们自己是为了意大利的自由和解放才对罗马作战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汉尼拔可谓深知战略思想的精髓。
同样的,竞争中企业的战术服从于战略是不言而喻的。若把产品比喻为船的话,那么品牌就是帆,如果产品之船还漏着水的时候,帆再好再大也是等于零。
第18节:什么是首善?(17)
中国有句俗语,叫“放长线钓大鱼”,从首善的角度来说,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由战略层面决定的,而怎样完成这个目标,则是战术的功能。战略无论从把握全局的视角,还是涉及到各力量要素及所产生的后果,其影响强度都远远在战术之上。
?誕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出自宋?苏轼《成都大悲阁记》及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诗:“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比喻触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应用到现实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要抓事情的要害,抓住了要害就是抓住了关键。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说:“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其意思是双方相斗中,不扼住对方的咽喉,击其背后,就很难制服对手。
象棋对弈中也是如此,谁能控制要害,谁就为夺得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俗语“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过人的天赋和极好的运气,不可能四处开花八方结果。与其什么都通,却是浅尝辄止,还不如就某一领域钻研精通。
马其诺防线:重点突破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以当时法国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号称固若金汤。
英法两国相信,马其诺防线是一条不可能被攻破的军事防线。他们认为,只要坚守在马其诺防线后,与德国长期对峙,挫其锐气,逐渐消耗德军兵力,就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就是这样一条曾经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可笑恐怕就在于,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尔山地区,绕道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执着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防线建设之初战略思想的片面,导致防线的不攻而破。战术优势的丧失殆尽源自战略布局的首善不足。
以一种竞争的格式来说就是:
高明的战略家在设计竞争路线时都是选择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所谓孙子之“攻其不备”。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娃哈哈的“非常可乐”也是“农村包围城市”。要理解“农村包围城市”,就要知道其实是在优劣势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进攻,所谓扬长避短。
再强大的对手,也有它的“命门”、“死穴”,所以设计合理、做到首善的战略,就可以在每一次的交锋中与“可战之敌”而战,从而在竞争中壮大自己,逐步而又稳健地走向成功。
在这种战略选择上,我们还可看到古代的战略与现代商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鲁夫说英特尔是“只有偏执狂才生存”,英特尔做出转向微处理器行业的决策方式和诸葛亮是一样的:诸葛亮认为曹操占尽天时,拥兵百万,事实上已经坐大,“不可与争锋”;英特尔判断日本的存储器生产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竞争下去已经注定必败;
诸葛亮判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英特尔判断信息产业将进入微机时代,微处理器芯片会成为核心;
诸葛亮认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有自己入川的优势条件;英特尔认为在微处理器上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相比于其他对手有开发优势;
所谓的路径选择,就是如何利用已有的优势,选择可以战胜的对手并在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首善过程。
第19节:什么是首善?(18)
毛泽东说过:“抓战略主要抓两点,一是抓主动权,二是抓战略方向。”抓重点,抓关键,在这个前提下兼顾全面,这是很重要的首善思维方法。孙子也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最怕的是不分主次轻重、主从缓急,眉毛胡子一起抓。
《孙子兵法》中重要的作战原则还有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孙子特别重视以多打少,以强打弱。一定要以十攻一才有把握夺取胜利,而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到处进攻或防备就显得到处兵力不够。
《孙子兵法》里面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之都有相通之处。
所以,集中精力处理重要问题是很关键的首善策略。
要辩证看待利和害
孙子特别强调事物的两重性,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去掉他缺点的同时也等于去掉了他的优点。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孙子特别强调“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知用兵之利也。”
历史上好多高明的统治者用人,就是能容忍不足,用其所长。跟孙子齐名的一个军事家叫吴起,道德很差,为了自己建功立业把妻子也杀了。但这个人确实能打仗,在卫国的时候,跟秦国大战六十七场,从来没打过败仗,是常胜将军;到楚国去搞改革,也搞得相当不错,当时雄霸天下。统治者用人的时候就要把坏的因素撇开。因此,利和害要辩证地看待,没有单纯之利也没有单纯之害。
利和害是并存的,富裕了一部分人,可能从局部或一定阶段来看是以牺牲很大一部分弱势群体为代价,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引进新观念新方式,又可能以部分传统道德被冲击为代价。所以,我们当年讲发展经济是对的,现在讲科学发展观也是对的,不同时候有不同的强调重点。
高明的战略家孙子认为要把利和弊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要让任何一面无限制地膨胀,而且在看利和害的时候都要分清轻重主次;利有根本之利,有眼前之利,有长远之利,有局部之利,有大利小利,看你对利是怎么理解的。利和害在《孙子兵法》里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内容。正确权衡利弊就是决策要做的首善。
不撞南墙心不死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是绝不值得提倡。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曲折而行;成者,另辟蹊径。”杀身成仁,知其不可为而为,对于智者而言,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倘若一以为之,则必是情非得以;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是故无人与其争”。
所以,许多事情最忌讳全盘通吃,一点好处都不留,事业和计划更是如此。计划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人才任用上不能太过求全,要求样样都好,其实有一样好就可用之。“牵一发”就是“动全身”的首善。
?誕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还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
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在生活里面看见很多例子,现在很多人讲求急功近利,发财要快,做什么都要快。没有做好首善,就仓皇进发,最终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20节:什么是首善?(19)
古代有一个年轻人想学剑法。于是,他就找到当时武术界最有名气的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与他,并叮嘱他要刻苦练习。
一天,年轻人问老者:“我照这样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呢?”老者答:“三个月。”年轻人又问:“我晚上不去睡觉来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用来练剑,吃饭走路也想着练剑,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
年轻人愕然……
年轻人练剑如此,我们生活中要做的许多事情同样如此。欲速则不达,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还应顺其自然,才能够成功。
世上有两类人,一类人才华外露,似乎很易出成就;另一类人则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获得成功。
拒绝急功近利,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