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缘,第一个因。第二个缘叫「所缘缘」,也是属於自己的,你所缘的那个缘,也就是说,你这一生当中,我们中国人讲立志,佛法里面讲发心、发愿,你有一个方向,你有一个目标,这个方向目标是我所缘的缘,我这一生一定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我会达到这个目标。在我们修净土的,这就很好讲话,我们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我们亲近阿弥陀佛,依阿弥陀佛做老师,我们向他学习。你看多清楚、多明白!我们这一生来干什么?就是来干这个的,就是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
  第三个缘还是属於自己的,叫「无间缘」,你这种发心、这个方向目标不能中断,念念不舍,你才会有成就。你一中断,或者改变方向目标,那你永远达不到。你看,这三种缘是自己,合起来叫善根,自己里头有善根。后面一个非常重要,后面一个讲「增上缘」,外面的缘分。外面缘分,老师,这最重要,老师属於增上缘里头的。增上缘头一个是老师,第二个是法门,第三是同学,第四个是护法,少一个都不能成就。不但祖师大德常常赞叹,佛在经上也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闻佛法,这个缘算是具足一半。闻了能信能解,这就说明我们自己有善根。问题,我们所缘缘是不是一门深入?无间缘是不是长时薰修?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缘缘具足了,无间缘具足了,下面就是外缘,遇到好老师帮助你。
  大乘佛法的典籍在中国中文《大藏经》里面,可以说是相当完备。这么多法门,取舍是大学问,我们取哪个法门?这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如果这个法门太深,学起来不容易,我们很难成就;希望在一生当中能成就的,最好找一个简单的法门,稳当、可靠、快速,这些条件统统具足那就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经论不多,全部的经论只有六种,五经一论,装订成一本也不过薄薄的一小册,五经一论就全了。五经一论还是太多,我还是没有办法学,行,这六样东西随便用一样都能成功,最少的一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就能保证你到极乐世界,你到哪里去找这个法门?所以你遇到好老师,遇到法门,遇到好的同学,老师是指导,同学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老师好比指路,指示你的;同学是作伴,我们一同去走这个道路,你在菩提道上有伴侣;后头得有个最重要的,护法。如果你没有护法,菩提道不好走,为什么?无始劫来我们跟众生结的怨太多,所以冤亲债主他要来找麻烦,他不让你成就,为什么?他要报复你,你杀了他,你还欠他命,没有还他命;你夺取了他,你还没有把债务还清,你想走,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自自然然他们来扰乱,你必须要一个有力的护持。
  所以护法的人,实实在在说,多分都是菩萨再来,他的任务很大。为中国传统文化,为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他要尽心尽力帮助底下一代人才培养的功夫,他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提供他修学的环境。佛、祖都说得好,为什么?无论是世法、是佛法,道理是一个,一定要懂得「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才真正能够学得成功;不能吃苦不会成就,不守规矩不能成就,这是两个基本态度。有这两个态度,我们就必须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有时候帮助他到一个程度,他变心了,他烦恼心生起来,不再遵守佛的教诲,依他自己的意思,他去创业去了。真正明心见性,行,他创业,他就另立宗派,在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在日本十三个宗派,他自立宗派去了,行;如果不是明心见性,那他就背师叛道,搞什么东西?搞名闻利养去了。这些人,他也有一点福报,他也有才华,他也会有群众,他不是正法,表面上看他是正法,你细心观察,他不是正法。这桩事情,我们要记住孔老夫子的一句话,《论语》上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这是孔老夫子教我们看人。他有什么毛病?他有傲慢,他有吝啬,虽然教人,自己留一手,不肯完全教人,为什么?防止、怕别人超过他,他有这种心态,嫉妒。夫子说,有这样的心态,他不是真正圣贤;他如果是命里有福报,他也能盛极一时,到最后下场他是失败的。这要很细心才能看得出来,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
  我们很小心谨慎,也没有办法真正像佛菩萨看得那么仔细,我们还是会把人看错,但是我们始终有个感恩的心,批不批评人的过失?决定不可以,为什么?各人有各人的因果。一定要记住佛陀的教诲,称赞别人,不批评别人。他的长处赞叹他,他的缺点不说、不批评,这就对了。我们遇到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讲,我们在受教育,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会了,往后再看人的时候就很注意这桩事情。你看,增长自己的德行,增长自己的智慧。别人在那里做表演,表演的人到底是魔、是菩萨、是佛,我们不知道,我们统统要把他当作佛菩萨看待,那你就完全对了。你的菩提道决定是顺畅,是畅通无碍的。所以心地一定要善良,一定要厚道。我们从正面做,人人都有个良心,只是一时被这外面的境界所诱惑,名闻利养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他的定力不够,接受这些境界,他就动摇了,动摇之后迷在里面,他晓不晓得?有的人晓得,为什么回不了头?面子问题,这面子很害人。所以对於一些很爱面子的人,我们也要明了,爱面子的人不容易在大众当中发露忏悔,这他做不到。在大众当中发露忏悔,那个忏罪的效果最大,真的改过自新,中国古谚语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指这些人,能够在大众面前认错,我做错了,我从今之后决定改过自新。
  所以成德没有依缘是不能成就的,因缘具足,我们才能成就。由此可知,老师教导我们的恩德,同学辅助我们的恩德,护法护持我们的功德,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所以世间圣贤,出世间佛菩萨,基本的,第一个依靠是什么?孝亲尊师,这是第一个依靠。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头一句就是讲「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你看把父母跟老师摆在第一。不孝父母,不懂得尊师重道,他不会成就,无论做得怎么样辉煌,最后会失败。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道理有很深因果的道理在里头。圣贤人的成就是孝敬,佛菩萨的成就也是孝敬,在大乘教里面讲,证得圆满的佛果,那个孝敬才圆满,那叫大孝。
  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说过很多次,四十岁之前要扎根,根深蒂固;四十到六十要弘法利生,学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六十以后,要当护法,培养下一代,帮助下一代,全心全力照顾底下一代。协助弘法利生的人,就是四十到六十的,辅助他们;培养四十岁以前的,好好照顾他。这个时候的护法内行,知道应该怎么护法,为什么?自己亲身经过的!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在弘法过程当中,我需要些什么,你是过来人,过来人护法是内行。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的过来人,有的时候护法还变成了障碍,但还是有功德,为什么?没有护持是非常非常艰难,还是有好处,不过不圆满。我说了很多遍,但是真正听懂了,肯照这样做了,不多,我不但没有看见,我还没有听说过。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常常教导我们,从我做起,我要真正这样干法。我今年八十岁,我要退下来当护法了。这部经没人讲,所以每天讲两个小时经,其他的时间我都在做护法的工作。
  弘法的人才,最重要的是有他上台讲经的机会,这个要护法帮忙。我这一生能有这一点小成就,完全得力於韩馆长,她要不发心帮助我这桩事情,我就不能成就,那就是什么?舞台,你唱歌要有表演的舞台,没有舞台不行;我们讲经要有讲台,要有听众。韩馆长帮助我三十年,就是让我天天有讲台,天天她去张罗,邀人来听,有听众。我跟她讲,听众多少没有关系,三个、五个都行。所以她很开心,并不是我要她找几百人、几千人,那她就头痛了,她就为难了。三、五个人好找,她的交际很广,亲戚朋友很多,而且大家听了欢喜,这听众当中他又去带听众。所以我们确实是从三、五个人开始,到以后有一、二十人,到最后经常差不多有五十人左右的样子,最初的十年。以后欢喜听的人愈来愈多,这都是听众去拉听众,去介绍佛法。所以这个护持比什么都重要,你讲经讲得再好,没有场所讲。
  我们过去在台中学教,台中有两个讲堂提供给学生用的,灵山寺每个星期讲一次经,是男生用的,台中莲社每个星期六讲一次经,灵山寺是星期天。台中莲社的莲友来听经,人数大概一百人左右,两个地方练习讲经。一次两个同学上台,讲演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但是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好像是翻译一样,其实他们同用一份讲稿,讲稿是相同的,就是一个人讲一段,我们是这么练习出来的。讲稿全是复讲老师的,这在佛法里叫科班出身,我们是从最基层的地方来学起,学出来的。可是这个要成就难,一个星期只能上一次台,两个人,一个人实际上四十五分钟,那学到哪一年才能学得出来?所以我就比较著急。还好,我的法缘还不错,我就找这些老同修,我到你们家里去讲好不好?行!所以我到同修家的客厅里,没有正式的讲台,到人家家里面,三、五个,六、七个,他的邻居、朋友邀集起来,一个星期讲一次,在张三家里讲一次,李四家里讲一次。我一个礼拜就至少有三次到四次,这样练才能练得出来。以后到台北去讲经,有好几个道场邀请,我全部答应。道场是一个星期讲一次,这个道场星期一讲《普门品》,那个道场星期二讲《地藏经》,那边那个道埸讲这个,我记得一个星期讲五种经。每个道场,道场它不能连著的,它没有这个时间,一个星期一次讲经的法会。这些都是韩馆长去联系,她打听哪个道场喜欢听什么经来告诉我。要不是这样的练习,搞不成功。所以对於讲台,我们自己锲而不舍,天天有机会,我天天都要讲。我记得最兴盛的时候,大概有几个月,不到一年,我一个星期讲经超过三十个小时。早晨,这上午、下午、晚上统统有,很热闹。那个时候,这准备的时候是一点妄想都没有,为什么?你要讲好多种经,好多地方讲,这么密集,那个心都用在经教上,不能懈怠,不能懒散。好机会一定要抓住,这才能成功。
  所以自己要勇猛精进,护持的人对你照顾面面周到。弘法能成就,最重要的靠护法。老师教给我们这条路,教给了方法,如果没有得力的护持人,自己要不肯发心的话,你还是不能成就。我们在台中当年跟李老师学习经教的,他有个经学班,就是台中莲社经学班,办了两年,二十多个同学,真正成就没几个人,什么原因?就是长时薰修,要不能把握这个,常常中断,就不行。讲经的人如果说半年不讲经,他就完了,他要再想讲经的时候,他就接不起来了。所以从前老师比喻给我们说,打拳的人天天要练,「拳不离手」;唱歌的人、唱戏的人天天吊嗓子,「曲不离口」,他才能成就。一中断,气就没有了,再接就很困难了。这你就知道,护法要对你鼓励,要对你帮助,你自己不能懈怠。这样一配合才能成就。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哪里去找个好护法?可遇不可求。为什么?护法人要长远心,韩馆长碰到我之后,一直到她老人家往生,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这个恩德大,在这个世间确实不多见,这么样的热忱,面面都想到,成就一个人。她成就我弘法,我成就她护法,都不容易。
  这一句讲的是「成德依缘,故生佛前」,这个缘是第一殊胜,不是容易碰到的。佛陀生在这个世间,刚好我们也生在这个世间,同一个时代,而且还同一个地区,你才能遇得到。在佛陀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旅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骑马、马车,再就是风船、帆船,哪有现在这么方便?从台北走到高雄,总得走十几天你才能走到,哪有现在这高铁一个半钟点就到了!这古人不能想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运用这些好的工具。这桩事情,早年方老师就常常提醒我,虽然我们没有能力,也不敢想,可是他讲过很多次,我们印象很深:要利用电视,要利用大众传播。在那时候有无线电台,利用电视,利用这种工具来讲经教学,弘法利生,听众就多了。可是我们那个时候出家,没有人供养,这需要很多钱,到哪里去找?而老师教导我们,督促我们很严格,就是不化缘,这是我们一生都遵守老师的教诲。别人自动供养可以收,不能伸手向人要钱,绝对要禁忌。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都守住这一条。老师说,如果一个道场,人家来讲经你常常来化缘,吓得那些听众下一次不敢来听经,为什么?听经要钱的。这就是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他自动捐献的可以接受,还得要问清楚,他钱从哪里来的。如果他有钱,所谓是净财,可以。如果他知道佛法好,自己贫穷,去借高利贷来供养,这决定不能要,为什么?这财不干净。或者他变卖他的家业来供养,都不可以,都不许可。所以佛法,真正佛法,确实值得人尊敬。我们没有财供养,我们宣传就好,我们赞叹就好。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来做弘护正法的事业,这就是如法的,这是对的。下面第七句:
  【方便演说寂静三昧。】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疏,「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我刚才讲的这些话,老师教导我们,与这一句有关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佛法,这是如来家业,我们看到这四个字,就能深深体会得什么是佛法,上求是求智慧、求德行,下化是教。你学成之后干什么?教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从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上求。在那个时代,印度宗教学术很发达,好像我们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很类似。印度无论是宗教还是学术都重视禅定,所以他这里有个「寂」字在此地,重视禅定。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见到不同维次空间的真相,这种知识是现量的,不是推想的,让你亲自能够接触到。所以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状况非常清楚。释迦牟尼佛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孝亲尊师,我们相信他的定功绝不在别人之下。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就是那个时代在印度普遍流行的。四禅八定修成了,上面你能够达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狱,整个六道的状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诸位要记住,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时尚风气。这个定从什么地方传来的?记载里面,从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很古老的宗教,它能够传到现在,有它的道理,就是它著重修定。我在这些年当中,最近十几年跟他们有往来。他们的历史,根据他们说,至少比佛教要早一万年,他说一万几千年的历史。佛教就算中国的记载才三千年。那真是个古老的宗教。
  所以,释迦牟尼佛出去求学的时候,这个肯定就学成了。他学了十二年,从十九岁学到三十岁。孔子也讲「三十而立」,自立了,释迦牟尼佛也是三十而立。孔子是十五岁有志於学,立志就是他的一生的方向目标确定,他学成就了。释迦牟尼佛立志於学绝对不是十九岁,十九岁是出去参学,离开家庭出去参学。这大圣大贤给我们做的示现,给我们做的榜样,好样子。学了十二年,应当在印度所有的学派、宗教他都学过了,广学多闻。对於一个好学的人来说,我常常想到,他肯定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第一个,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问题在印度宗教学术界里都找不到答案。所以释迦牟尼就跑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在大树下面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入更深的禅定,他突破了,突破了四禅八定,这问题答案解决了,这就是后人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做到了,於是就开始教学。你看,彻悟之后,上求下化。上求,求到了,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教学四十九年。这是经上所讲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教学四十九年。他是从开悟就教学。孔子不是,孔子三十而立,没有开始教学。为什么?目标方向不一样。孔子的目标是寻求诸侯里头国君能重用他,他是想做官,施展他的抱负,为国家为人民造福,圣贤之志,他目标在此地。所以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周游列国,见到不少国家领导人,没人肯用他,为什么?他太能干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