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记(印顺-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卮鹚担菏堑模雷穑∥颐嵌荚敢馓愕慕袒澹�
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约全经文义次第说,当然是指如来下文开示。但古德曾解说为:如上文所说的〓〓乞食、著衣、持斳稡入城、洗足等,那样安住,那样降伏其心。须菩提的‘唯然’,即契见如来的深意,这真是富有新意的别解!

    丁三 正说
  戊一 发心菩提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发心菩提,即初发为度众生而上求佛道的大愿,也称为愿菩提心。自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至而灭度之,是菩萨的大悲心行。自如是灭度至即非菩萨,是与般若无相相应,要这样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悲愿为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而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的简称。萨?是众生〓〓新译有情,菩提是觉。发心上求大觉的众生;或上求大觉,下化众生的,名为菩萨。菩萨以菩提心为本,离了菩提心,即不名为菩萨。摩诃萨,是摩诃萨?的简称。摩诃译为大;菩萨在一切众生(凡夫,小乘)中为上首,所以名摩诃萨。还有,萨?,在凡夫以情爱的动为中心,生存争,一切互相的争执、残杀,都由此情爱的妄执所引发。众生的情爱胜於智慧,所以一言一动,都以一己、一家、一族、一国的利益为前提,甚而不顾众生多数的福乐。菩萨发菩提心,以智慧?化情爱,发为进趣菩提,救度众生的愿乐;於是乎精进勇猛的向上迈进,但求无上的智慧功德,但为众生的利益,此心如金刚,勇健、广大,所以又名摩诃萨?(萨?即勇心)。应如是降伏其心,即於菩萨应发的度生大愿中,不著一切众生相。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是总举一切众生。众生是五众和合,生死流转的众生。一切众生,可以分作三类说:一、从众生产生的方式说,有四种:卵生,如飞禽等。先由母体生卵,与母体分离,再加孵化而产生。胎生,如人兽等。起先也类似卵,但不离母体,一直到肢体完成,才离母体而生。眔生,如昆虫等。先由母体生卵,离母体後,吧闶芤恍┧旨拔露龋槐湓俦洌糯锏匠沙娼锥巍;缣焐系闹谏际怯梢盗Τ墒於鋈徊摹6⒋又谏蕴宓挠忻挥猩ā镏仕担卸啵河猩模缬缬肷绲闹谏N奚模俏奚缰谏9仂段奚纾兴凳敲挥校可干怯械摹S兴担合干裁挥校鲇行氖兜幕疃H⒋又谏挠忻挥行氖端担腥啵河邢氲模缛死嗉耙话愕奶烊ぁN尴氲模馐峭獾牢尴攵ǖ墓ǎ尴胩臁U馕尴氲闹谏兴担褐皇敲挥校肯缘男氖叮⑾傅男氖妒怯械摹S械乃担菏谗嵝氖兑膊黄稹7窍敕欠窍氲模俏奚绶窍敕欠窍氪Φ闹谏K翟谑怯邢氲模《饶承┳诮淌Γ晕酱锓窍敕欠窍氪Γ褪悄拷馔蚜恕K裕鸱ㄖ谐浦窍敕欠窍耄此涿挥校肯搿怯邢耄褂邢赶搿俏尴耄换谷≈缦耄挥心芙馔涯兀�
发菩提心,本经以大悲大愿去说明;可见离了大悲大愿,即没有菩萨,也没有佛道可成。以度生为本的菩提心,第一,是广大的:不但为一人,一些人,或一分众生,而是以一切众生为救拔的对象。又是彻底的:众生的苦痛无边,冷了给他衣穿,饿了给他饭吃,病了给他医药,都可解除众生的痛苦;政治的修明,经济的繁荣,学术的进步,也著实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但苦痛的根源没有拔除,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非彻底的救济。所以,菩萨的大菩提心,除了这些暂时的局部的而外,要以根本解脱的无馀涅?去拯拔众生。涅?为名词,指解脱生死苦迫的当体;灭度是动词,即使众生於涅?中得到众苦的解脱。涅?本不可说一说多,然依世俗施设来说,即有凡外与佛法的不同。世俗有人说:冷了饿了,有饥寒的苦迫;如生活富裕,丰衣足食,这就是涅?。涅?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所以俗人拍著吃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为涅?;不知这笆嵌ň车淖晕姨兆恚菔卑材皇浅沟椎摹7鸱ㄋ的浚卸阂弧⒂锈牛ㄒ溃┠浚和ù镆磺蟹ǖ募琶鹦裕敕衬斩玫侥谛牡慕馔眩词悄俊5汕吧笠邓械墓ㄉ砘乖冢由硖宥吹耐纯啵刮茨芙獬K裕词故前⒙藓海⒑喜〉纳砜啵故且谎摹6⑽掴牛ㄒ溃┠浚何扪迳矶胛蘖课奘姆ㄐ裕辉儆形镂摇⒆运⑸硇牡木邪掴拧F腥⒃付壬甘姑恳恢谏嫉么司烤菇馔眩运担何医粤钊胛掴拍慷鸲戎N掴拍浚耸フ咚踩耄腥不峁殪洞恕F腥沧∥拮〈竽浚创宋掴拍康奈薹酱笥茫鼙肝蘧。恢な导拾樟耍”揪晕掴拍慷韧岩磺兄谏幢眷度送胍环ㄐ裕送靡唤馔训牧⒊。灰簿鸵虼恕ń倘恕腥�
菩萨愿灭度无限量、无计算、无边际的众生,但在菩萨的菩提心行中,不见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般若经也说:‘我当以三乘法拔济一切有情,皆令入无馀涅?界而般涅?;我当以三乘灭度一切有情而实不见有情得灭度者’。何以不见有情?因菩萨观缘起相依相成,无自性可得,通达自身众生身为同一空寂性,无二无别,不见实有众生为所度者。必如此,是菩萨的大菩提心,能度一切众生。否则,即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空无我慧〓〓般若的悲愿,即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菩提心了,即不成其为菩萨了!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於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於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後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果相续,生死轮。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馀涅?。
菩萨发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即菩提心由大悲而发起;大悲所发的菩提心,非般若空无我慧,不得成就,即要以般若为方便。悲心不具足而慧力强,要退堕声闻乘的。慧力不足而悲心强,要流於世俗而成所谓‘败坏菩萨’的。必须大悲,般若相辅相成,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般若经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即般若空慧为方便’;发菩提心者,不可不知!

    戊二 伏心菩提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发菩提心,不单是心念而已,要有踏实的事行去救众生。从救度众生中,降伏自己的烦恼,深入清?的实相,达到自利利他的圆成。所以,在发心菩提〓〓愿心菩提以後,应进而修行〓〓行心菩提,渐能折伏烦恼使不现行,七地以前,名为伏心菩提。
论到菩萨的修行,总括的说,不外乎六波罗蜜。此六度以般若为导,而实彼此相应相摄,一波罗蜜即具足一切波罗蜜。本经发菩提心,以大悲度众生为首,这与布施〓〓以自己所有的给予众生,使他离苦得乐,尤为吻合,故本经即以布施为主而统摄利他的六度行。布施如何能摄六度?布施有三:一、财施:以财物躳济人是财施,以体力甚至牺牲生命去救助人,也是财施。所不同的是:衣食等财物为外财施,体力、心力以及生命等为内财施。这财施,即狭义的施波罗蜜。二、无畏施:令众生离诸怖畏,这就是持戒与忍辱二波罗蜜。持戒,能处众不碍大众,不使人受到威胁不安。如杀人者,使人有生存的威胁;偷盗者,使人有外命(财物)丧失的恐怖等。如能受持禁戒,洁身自守,即不会侵害他人,能使人与人间相安无事了。但人类个性不一,你以戒自守,他却以非礼待你;如不能感化或设法避免,不能忍受而突起来,仍不免相杀相夺,造成人间的恐怖。必须以戒自守〓〓克己,又以忍宽容他人〓〓恕人,才能做到无畏施。三、法施:即精进、禅定、般若三波罗蜜。般若是明达事理的,没有智慧,即落於颠倒二边,不知什麽是佛法?是邪是正?那怎能救人?禅定是砲机的,如内心散乱,贪著世间,我见妄执,即不能洞见时机,不知众生的根性,即不能知时知机而给予适宜的法药。精进是雄健无畏的,有了精进,才能克服障难,诲人不倦,利人不厌。这样,六波罗蜜统摄於布施,为菩提行的根本了。要救众生,不能不牺牲自己去利他〓〓布施:这必须具足物质救济,以达到众生生活等的满足;必须以戒忍的精神,达到人与人间和乐安宁;又必须以进、定、慧的教化,革新众生的思想意志,而使之归於中道。从前,僧团中的‘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见和无诤’,也即是六度精神的实施!
佛对须菩提说:菩萨行布施(六度)利他时,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这即是说:不要住於色境而行布施,不要住於声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於法应无所住的法,指一切法说;香味触法的法,但指意识所对的别法尘。住,是取著不的意思。众生在六尘境(认识的一切上)起意识时,都有自性的执见,以色为实色,以声为实声,总以为是确实如此存在的。因为取著六境,即为境所转而不能自在解脱。菩萨为度众生而行布施,对於施者、受者、施、施时、施处、施因、施果这一切,当然要能远离自性的妄取,能不著相而布施,才能真实利济众生。否则,觉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报答,希望未来的福报,甚至因而贡高我慢,这都从住於法相而生起来,这那还像菩萨行?所以,佛总结的对须菩提说:菩萨修行,应这样的不住於相(相即六尘境相)而行布施!
不住於相的布施,能降伏烦恼,能安住菩提心,而且所得的福德,广大得不可思议!有相布施,不能通达三轮性空,所得功德即有限有量。无论功德多麽大,总不过是人天有限的福报。但如能以般若相应而布施,将此布施融归於法性,向於一切众生而同趋於大觉,功德即无限而不可思量。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即擁膉海的水性而不可穷尽。为了说明这个,佛便问须菩提说:你的意见怎样?东方的虚空可思量吗?南方、西方、北方的虚空,以及四维、上方、下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须菩提一概否定的说:不可。佛即说:既知道十方虚空是不可思量的,也应该知道菩萨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也同虚空一般的不可思量。这?不是以虚空的广大,形容福德的广大,而是以虚空的无所有,不可住、不可著、不可说边际数量,如无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样。菩萨是应该这样的安住,这样的行施,所以如来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无相布施,指空相应布施,通达能施所施毕竟无自性的布施。即空如幻的布施,如此因,如此果,如此利他,如此自利,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坏。佛怕人以无记心布施,或执理废事,所以特举不可思量的功德以显示布施因果。
前发心菩提,以愿度众生为主,所以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我空。伏心菩提以实行利济为主,所以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法空。

    戊三 明心菩提
  己一 法身离相而见

【‘须菩提!於意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明心菩提,约七地菩萨定慧均等,现证法性,得无生法忍而说。证法,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佛之所以为佛,即在究竟圆觉缘起空寂的中道;离此正觉,更没有什麽奇特!如能悟彻缘起法相的空寂,即与佛同一鼻孔出气。所以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才是真切见佛处。上面伏心菩提,广行利济众生,积集了无边的福智资粮;渐能悲智相扶,定慧均等,‘方便成就’,有力现证无分别法性了。因此,佛特举‘见佛’,问须菩提道:取著身相〓〓三十二相、出入来去相、穿衣吃饭相、坐禅说法相,能正见如来吗?须菩提是过来人,所以说不可。从前,有一次,佛从忉利天来下人间,人间的佛弟子,都欢喜的去见佛。依次序,比丘应在比丘尼之先,但莲华色尼为了先得见佛,即化作转轮王,走在最前面。他以为最先见佛了,但佛对他说:不是你先见,‘须菩提先见我身’。原来,那一次,须菩提没有参加迎佛的胜会。当众人去见佛时,他想:佛曾说:见法即见佛,我何不正观法相!於是他就观察诸法的从缘生灭,从无常为门而悟入诸法无性空,彻见了如来法身。须菩提曾有此体验,所以佛一提到,他就肯定的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些身相,都不过是假名如幻的妄相;佛的无尽庄严,也一样的绝无少许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说的身相,即非有身相的实性。如取著假相为佛,即不见如实空相,自也不能深见如来的所以为如来了!
须菩提但依身相的虚妄说,如来本此原理,又推进一层说:不但如来的身相是虚妄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凡外贤圣众生相,有碍可坏的色相,明了分别的心相,这一切无不是依缘起灭,虚妄不实的。虚妄的还他虚妄,如不执妄相自性为可见可得,即由诸相非相的无相门,契入法性空寂,彻见如来法身了!从缘起的虚诳妄取相看,千差万别;从缘起本性如实空相看,却是一味平等的。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无所不在,所以也不须於妄相外另觅法身,能见得诸相非相,即在在直见如来。所以古人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般若道三阶:发心菩提重於愿,伏心菩提重在行,明心菩提重在证。又,初是住菩提心,中是修悲济行,後是悟如实义。初以般若扶大悲愿,中以般若导六度行,後是般若现证。虽各有所重,而菩提愿、悲济行与性空见,实是不可离的。

    己二 众生久行乃信
  庚一 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  离一切相的现见法性,非凡常的名言思度可测,真所谓‘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所以,须菩提为末世众生著想,劝学此甚深法门,而启问如来:未来世中,众生听到这样甚深的法门〓〓言说章句,能有生起真实信心的没有?
实信,在声闻法中,即证须陀洹,得四不坏信〓〓四证?;大乘在见道?心地。这是般若相应的证信,非泛泛的信仰可比。由信顺而信忍,由信忍而达到信智一如的证信。论到证信,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