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围困于长治的史泽波,见援兵无望,乃于10月8日乘夜暗从长治向西突围,企图逃向临汾。据此,刘伯承、邓小平急令太岳纵队从虒亭直出沁水之马壁,对敌实行兜击。太岳纵队在“抓住敌人就是胜利”的鼓舞下,士气旺盛,他们不顾疲劳,忍受饥饿,日夜奔驰。至12日,终于在沁河以东之将军岭、桃川地区截住了突逃的史泽波部,经数小时激战,除少数先头西逃外,其余全部被歼,史泽波被俘,上党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3。5万余人,其中生浮3。1万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各种枪1。6万余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伤亡4000余人。
  上党战役是重庆谈判期间,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国民党军的光辉战例,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打的第一个歼灭战,这一胜利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气焰,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邓小平在战前动员时所的那样:“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


“让个邻村的乡亲后辈徐向前整得好苦”


  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不知有多少革命同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解放军决定铲除这个在山西为害多年的土皇帝。率领队伍攻打阎锡山的,正是阎的同乡徐向前。1947年10月和12月,徐向前带领部队两度攻打运城,取得了首战胜利。
  1948年6月上旬,当我地方部队一部攻下晋中南端的灵石县城,另一部威逼汾阳、孝义两城时,阎锡山的屁股坐不住了,急令其34军军长高倬之率“闪击兵团”等共13个团的兵力,以“藏伏优势”伸出了“三个老虎爪子”,向心合击被阎锡山称之为的“出来活动的共军游击队”,并完成抢粮的主要任务。当我地方部队坚守阵地牵制住敌人时,阎又将其“亲训”的72师和炮兵团前往增援,以求速战速决。
  徐向前在长治得知敌军主力已被诱调出巢时,当即率兵团指挥所向子洪口要隘进发。该要隘是晋东南通向晋中的咽喉要道,打通此要道就等于打开了晋中平原的门户。在此,阎构筑了星罗棋布的碉堡群,其中最为坚固险要的是被阎军称为破的“金钢岭”——白狮岭据点。徐向前考虑到要塞守敌只会固守,不敢出击。于是决定避实就虚,命令我军一部乘黑夜绕过白狮岭,协同其他部队拔除了白狮岭周围据点,打开了晋中敌人的“大门”。随后,主力部队作宽正面展开,近迫同蒲路,横扫晋中,威逼太原。
  阎锡山没有料到徐向前会对子洪要塞于不顾,更没有料到徐向前敢率不足阎军一半兵力的部队大踏步前进,直向自己的腹心杀来。惊慌之余,急命高倬之回师东“跑”,以保其老巢——太原的绝对安全。阎锡山此举正中徐向前下怀。
  1948年6月21日晨,敌人一部成多路纵队经张兰镇沿同蒲路撤,进到平遥的大甫村和曹村一线时,一下子钻进了徐向前预设的“口袋”。战斗打响后,只听见枪炮响,不见敌人倒下,仔细一看才知道,不是敌人没有死人,而是由于敌人太多、队形密集,倒下的敌人看不出来,真是枪扫人流如风卷麦浪!更让我军指战员意想不到的是,这股敌人正是阎锡山的王牌军“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经过3小时激战,共歼敌7000余人,只有敌师长陈震东负伤率数人逃窜。随后,徐向前部又乘胜追击,将“亲训师”残部及敌第四十师“老虎团”歼灭。高倬之见势不妙,没敢继续东“跑”,慌忙逃回平遥县城。至此,晋中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眼巴巴盼望“闪击兵团”胜利消息的阎锡山接此噩耗,身心受到巨大打击,差点晕倒在地,连连长声哀叹:“我阎百川白活了65,让个邻村的乡亲后辈徐向前整得好苦。”“亲训师”、“亲训炮兵团”是阎锡山的“精神支柱”,这支部队是由阎锡山“挽留”的原“日军山西派遣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军官担任顾问和教官,以阎的亲信为师团长,用“军国主义”精神培养成的一支“铁军”,因阎锡山亲自训练而得名,其装备、待遇都比别的军优越,其反动、顽固性也特别突出。刚成立一年多,即被徐向前吃掉,怎能不叫“阎老西”胆裂肠断!
  “肥肉送上门来了”
  为报这一箭之仇,阎锡山急令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和副总司令原泉福(日本人,原为日军驻长治的中将旅团长)统领大军前出祁县,准备与徐向前拚命。
  徐向前认为阎锡山虽然摆出了与解放军决战的架势,但决不敢叫赵承绶指挥的野战军继续南移,离太原过远。假如我军主动北移接近敌人,倒可诱敌出来,并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如果阎锡山仗着战场离太原较近,敢于派守城部队出援,我军可回师将它“吃掉”。经过认真分析,徐向前决定将战场选在榆次、太谷、徐沟祁县间的犄角形地带。
  1948年6月30日,各部开始按照命令行动。首先,徐向前命十三纵一部拿下白狮岭,打通后方运输线,并派十三纵主力进占东观镇,确保兵团后方运输安全。其次,命令八纵要不顾疲劳,火速北上,“走不动,爬也要爬到指定的位置上!”
  狡猾的敌人发觉我部队北移,即停止对洪善东南地区进攻,回师保卫他的“心脏”太原。徐向前随即决定变更部署,以“前牵后逼”战法,诱歼敌人。随即,徐向前命太岳部队昼夜兼程,北进至榆次和太谷间的铁路沿线,协同太行部队切断了敌通往太原的铁路线。赵承绶感到,若不打通通往太原的通道,就失去了与太原的联系而成为孤军。于是,他亲自指挥主力部队,猛攻我董村防线。我董村防线官后在徐向前“坚持最后五分钟,坚持到最后一个人”的命令下,没有后退半步。有一个营的指战员,子弹打光后,英勇地进行白刃格斗,打到只剩下几个人,还在坚持战斗。阎军连续四昼夜猛攻,伤亡近千人。敌人眼看由此北跑已无指望,遂指挥其主力,撤离铁路线,妄图由榆次和徐沟间夺路北逃。
  当徐向前得悉敌已西撤,高兴地说:“肥肉送上门来了,有便宜就得赚哪,……现在的关键是先把赵承绶包围起来,稳住,等部队赶上去再从容不迫地打,我们的兵力不够,要一口一口地吃。”随后,急令我军十三纵与八纵攻击前进,火速赶到指定位置,把数万敌人压到一个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不足5公里的狭长地带,即徐向前在作战会上预设的歼敌战场。同时,命令其他各部收拢部队,追上去加强包围圈,如果一时收不拢的,有一个班走一个班,有一个排走一个排,有一个连走一个连,围上去之后,先作两面工事,不要主动进攻,但必须守住阵地。要是敌人在谁的地段跑出去,就唯谁是问!
  敌军虽然被包围了,但敌军建制基本上还是完整的,而我军已连续20多天行军作战,人员伤亡较大,有的连只有二三十人,连打扫战场都相当吃力。在此情况下,我军不少将领建议缓打。但徐向前斩钉截铁地说:“非打不可!”
  其实,此时敌人若集中全力向一点冲击,尚有突围的可能。此时阎锡山在太原也看到了这一点,并令赵立即突围,撤回太原。但正如徐向前事先所料,原泉福一贯骄傲自大,赵承绶昏愦无能,做不了原泉福的主。”原极力反对阎和赵的主张,骂阎锡山是胆小鬼,他不仅没有集中兵力突围,反而分兵三路向解放军进攻,企图与我军“一决雌雄”,这就为解放军部队赶上巩固包围圈赢得了时间。当敌各路进攻均被我顽强击退之后,再想突围,为时晚矣!经过7天激战,被围敌军几乎全军覆灭,赵承绶被生俘,原泉福被我一发迫击炮弹击中,临死前对部下说:“没想到徐向前的厉害,十总全完了!”感受到徐向前厉害的人又何止他一个,当战斗行将结束时,在一间满是日本兵的大屋里,为首的日军官拦住冲进去的战士问道:“你的太君的徐向前?”这位战士大声说:“是的!”日军官转头一声呼叫,满屋敌人立即乖乖投降了。
  赵部被歼之后,晋中其他国民党守军“兵败如山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纷纷向太原逃窜。徐向前部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乘胜追击。有的敌军只顾拖着枪跑,顾不上停下来还击,直至累倒在地,缴枪投降;有时,几个战士追击着上百个敌兵,就连一个手拿扁担的当地老农还缴了10几个敌人的枪;有三位新华社前线记者,俘敌37名,缴了两门炮,两挺机枪,10多支步枪。至1948年7月21日,晋中战役全部结束。
  晋中战役历时近一个月,徐向前以不足6万之众,歼灭阎锡山10万余人,解放了晋中14座县城。人民解放军从四面八方,直逼太原城下。1948年10月5日,我华野第一兵团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发动太原战役,阎锡山狼狈地逃到了南京,后来又飞逃台湾。这位一生奉行“中的哲学”的山西土皇帝开始过上了所谓“十年隐居,十年著作”的生活。


阎锡山小传


  阎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号龙池,乳名万喜,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人。1883年10月8日出生于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其6岁丧母,9岁入私塾读书,16岁协助其父阎书堂经商。1902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由清政府选送到日本振武学堂留学,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1907年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1909年春归国,先后担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学校监督,陆军86标统(团长)等职。1911年10月29日参加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并获得成功,被推选为山西都督,时年29岁。
  1914年5月阎被袁世凯委任为国武将军。1916年7月任山西督军兼省长。1917年9月,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爆发。他秉承段祺瑞的旨意,派兵赴湖南同护法军作战,遭惨败。在北洋军阀混战的年代,他朝秦暮楚,进行政治投机,并乘机将部队扩充为12个旅。1927年6月,在北伐战争取得很大胜利的形势下,他自称北方革命军总司令,悬挂青天白日旗,随即将军队扩编为8个军。是年7月,在山西进行“清党”,迫害共产党人。1928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奉系军阀张作霖部队的作战。3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主席、北平分会代主席、平津卫戍总司令,势力范围扩展到河北、察哈尔、绥远及北平、天津。1929年又兼任国民党陆海空军副总司令。1930年被委任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同年8、9月间与冯玉祥、汪精卫联合反蒋,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并任主席兼陆海空总司令兼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但很快冯阎倒蒋失败,在蒋的威逼下,于11月29日从五台县化装潜往天津,12月22日离津隐居大连。由于山西军政要人都是他培植的亲信,他仍可控制山西局面并随时准备东山再起。1931年8月,乘日本飞机秘密回山西,隐居河边村,遥控太原。“918”事变爆发后,经众人多方面周旋,蒋阎言和。1932年3月,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统治山西和绥远两省。他采用保境自守的策略,着重搞好本省建设,充实力量。
  1935年日军进窥绥东,他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1936年2月,红军东征,由陕北过黄河进入山西,阎军大败。蒋介石乘机派五个师进入山西。红军撤回陕北后,蒋介石仍不撤走。随后,他面对日军步步进逼,而蒋介石也想将他吞并的形势,初步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采取了“拥蒋联共抗日”的路线。
  1937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日军侵入山西后,曾在代县组织所部积极对日军作战,并同共产党合作抗日。但后来接受了蒋介石的密令,开始制造反共摩擦。1938年3月兼任山西省主席。1939年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后,他于12月制造“晋西事变”,进攻抗日决死队和八路军。后来又暗中同日本侵略者联系,在抗日和降日之间进行投机。
  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内战。1945年9月派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部侵犯上党解放区,三万余人被歼。随后,在解放军的打击下,他的部队不断被歼,所占地区日益缩小,到1948年7月,只剩下太原和大同两座孤城,但仍继续顽抗。1949年3月29日,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阎离开飞南京,从此告别山西。同年6月3日,出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12月8日随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
  1950年3月以后,阎只担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很少公开露面。
  1960年5月23日,病死在台北阳明山寓所,终年77岁。


毛泽东点评杨虎城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毛泽东点评杨虎城
  临危受命,回师西安――拉开了“二虎守长安”的序幕――设计用谋,浴血守城――安内攘外,誓不言和――“执行命令”,搜捕“要犯”――巧借“醉酒”,释放共党――接受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主张――力谏受责,决心兵谏――逼上梁山,发动事变――撤职留任,出洋考察――归国抗日,惨遭毒手――千古功臣,永垂不朽――杨虎城将军小传
  毛泽东在读《史记》的笔记中曾有这样的批注: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他们堪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临危受命,回师西安


  1926年1月,军阀刘镇华奉吴佩孚之命,以“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的名义,继重创国民军第2军之后开始大兵压向陕西,率领镇嵩军7万人向陕西进攻。镇嵩军攻占潼关后,长驱直入,于4月初兵临西安城下。时西安守军总共不到5千人。刘镇华满以为西安指日可破,准备搞一个“入城式”。
  与此同时,杨虎城在三原也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临危受命——防守西安。
  杨虎城在三原县东里堡召集各将领会议,明确指出:国共合作的广州革命政府正在准备北伐。西安是西北革命的根据地,若被刘镇华占据,将不利于革命军北伐,也会给三秦父老以极大灾难。因此,坚决主张迅速将部队移驻西安,与陕西军务督办李虎臣合兵抗击刘镇华来犯。会后,杨虎城除留李子高旅防守三原外,令其余各部5000余人驰奔西安。
  在此之前,杨虎城还派军需李天午到西安与李虎臣商量防守事宜。李虎臣说:“我‘对点’来,我守。我‘对点’不来,我走”(杨虎城原名忠祥,号虎臣,故俩人彼此一直以“对点”互称)。李虎臣把守卫西安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完全寄赖于杨虎城的决心上。李天午向杨虎城汇报了李的态度以及省城情况,杨虎城立即用电话告诉李虎臣,说他已令冯钦哉、姬汇百二位旅长率部星夜赴省,他随后就到。
  杨虎城先派孙蔚如率领第二支队挺进渭北各县通往西安的重要渡口草滩,准备船只,掩护大部队渡河。孙部占领渡口后,冯、姬二旅长即率精锐部队连夜相继渡河,迅速向西安前进。4月16日,在渭北进步力量的支持和西安各进步团体的欢迎之下,杨虎城派先头部队从北门进城。刘镇华获悉杨部从三原向西安转移时,大为惊讶,即令在城东北郊三辅洼一带的镇嵩军攻城。原在驻东郊的守军纷纷向城内撤退,情况十分危急。杨虎城先头部队冯、姬二部未及休息吃饭,就出东门投入战斗,击退敌人,才把战局稳定下来。4月18日,杨虎城率领后卫部队由草滩、马神庙两路渡河进入西安,进一步稳定了战局,安定了人心。


拉开了“二虎守长安”的序幕


  刘镇华见杨虎城率部入城,气急败坏,命令部队攻东关,占三桥,很快将西安四面包围。5月中旬,西安与外县的一切联系全被截断,为了打通一条与外面联系的交通线,杨虎城忙派兵突围开路,但几次突围,均未成功。眼看只剩下坚守孤城一条路了,杨虎城感到,大敌当前,如何统一指挥与团结合作,是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杨虎城找到李虎臣、卫定一等研究如何抗击刘军进犯问题。当时,论实力,杨部的兵力约5千余人,是保卫西安的核心力量。然而,杨以大局为重,提出取消国民军的番号,改称陕军的建议,并推戴李虎臣为陕军总司令,自任副总司令。其次,他命令自己的部队把从靖国军开始时就戴的红圈军帽取消,同李虎臣、卫定一部一致。在分配防务时,杨担负起敌人攻击的重点东、北两个方向。为了防止敌人声东击西的诡计,守军采取了分片包干的办法。大家表示赞成,并迅即进行守城防御部署,在城外各要隘和城墙上构筑工事,分别派兵固守,拉开了“二虎守长安”的序幕。
  当时,要坚守西安,确实非常困难。刘镇华围攻西安的兵力有7万多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