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忘攻金的战略部署。在他的遗嘱中,他指出:“金国的精兵屯驻在潼关, 

他们南面据守着连山,北面有黄河为天然屏障,很难迅速攻破其老窝。但如 

果取道于宋,我们蒙古大兵就可以在南边向北直攻金都大梁 (即开封)。金 

国一着急,必定从潼关调出精兵来大梁增援。但是数万人的军队,急行军千 

里驰援,必定会出现人马均很疲惫的情况,这样的疲弱之师,就是赶到战场, 

也已经没有战斗力了。蒙古军队就可以稳破金国了。”成吉思汗的这一攻金 

战略被继承汗位的窝阔台采纳。 

     窝阔台即汗位之后,积极与南宋取得联系,准备与南宋联合起来消灭金 

国。1232年,蒙古国派王楫出使南宋,答应南宋如果与蒙古国联合,那么灭 

金之后,将河南全地部划归宋朝版图。 

     与南宋联合的同时,蒙古军仍在不断缩小包围圈,陆续占领了金的凤翔 

府路,南京路等地区,金国的控制范围更加小了。 

     1233年,蒙古大军包围了金的南京(今开封),金朝末代皇帝慌忙逃往 

归德,开封很快被蒙古占领。蒙古再次让王楫南下与南宋联系,共同攻击金 

国的蔡州。当年冬天,南宋的孟珙、江海领兵2万,带着三十万石大米,与 

蒙古人一起会师于蔡州。次年正月,宋军先攻破蔡州,然后招蒙古军入城。 

金朝末代皇帝自杀。到这时,统治中国北方120年之久的大金国终于在蒙古 

与南宋的联合夹击下灭亡了。 

     消灭金国的第三年,窝阔台在和林召开大会,决定再次远征欧洲。蒙古 

统治者希望通过这次西征来缓和内部统治者的矛盾。西征的统帅是成吉思汗 

的孙子,术赤的儿子拔都。拔都率领蒙古大军渡过乌拉尔河,在伏尔加河地 

区取得西征战役的第一次胜利。接着大军继续向西挺进,很快占领了俄罗斯 

的大片领土。在这之后,又分兵进占波兰和匈牙利地区。在进攻今捷克地区 

时,拔都大军受到阻拦。这时是1242年;窝阔台的讣报正好送到蒙古军营之 

中,拔都乘机命令大军回师,自己则留在钦察草原,建立了钦察汗国;史书 

上又称之为金帐汗国。 

     由于蒙古统治者上层之间的汗位争夺斗争很激烈,所以自窝阔台死后, 

汗位虚悬了5年多。直到1246年春天,才推选窝阔台的儿子贵由为大汗,贵 

由在位不到3年就死了,拖雷的儿子蒙哥即汗位,蒙哥命令四弟忽必烈南下 

进攻南宋,然后又派六弟旭烈兀向西进军,进行第三次西征。与前两次西征 

不同的是,这第三次西征的目的是为了征服波斯。旭烈兀进占今中东两河流 

域的广大地区之后,留在那儿建立了伊利汗国。至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经过 

三次西征,已经建立起四大汗国,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 

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汗是中央政权分封出去的高级军政长官,与中央保持 

着藩属关系,直接对大汗负责。 

     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之后,两国矛盾迅速开始激化。从1234年开始,蒙 


… Page 17…

古派兵攻打襄阳和川北,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 

     忽必烈对南宋的战略是在南方打开突破口,然后从南向北迂回包抄。从 

1252年开始,忽必烈带兵自宁夏经甘肃、青海进入四川。第二年9月,忽必 

烈兵分三路南进,他自己率中路大军攻大理政权,两个月之内消灭大理政权。 

又过了两年,蒙古军征服安南。这样,蒙古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消灭 

南宋只是时间问题了。 

     1257年,蒙古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蒙古军队分四路从六 

盘山、鄂州、广西与湖南进攻南宋,不到一年,蒙古兵已经推进到了四川边 

境上,形势十分危急。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合州时战死,蒙古上层再 

次面临汗位争夺的矛盾。忽必烈此时正在向河南境内推进,得知蒙哥的死讯 

之后,急于北返争夺汗位,于是便答应了南宋求和的要求,自己撤兵北归。 

     忽必烈回到蒙古之后,便展开了与阿里不哥的争夺汗位的斗争。阿里不 

哥是蒙哥的少弟,他在蒙哥死后,依靠留守和林的优势抢先宣布自己即汗位。 

忽必烈拉拢其他一些蒙古贵族和将领拥自己在开平即汗位,并仿汉族官制建 

立了一整套封建官僚体系。这样一来,忽必烈的势力大增,终于击败了阿里 

不哥,夺得了蒙古的最高统治权。 

     忽必烈在长期与南宋争战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汉文化,他深知,在当 

时情况下,要想保持住蒙古大汗的地位,必须先坐稳中原地区的皇帝。因此, 

他果断地改变了蒙古传统的选汗制度,采取汉族朝廷使用的预立皇太子的办 

法,来确定帝位继承人。1264年,他又将都城迁到燕京,改年号为“至元”。 

接着,又依照中原王朝惯用的传统,在1271年改国号为元。正式建立元朝帝 

国。 

     元朝开国之后,一切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关组织大半都沿袭辽和金的旧 

制,实行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又正式建立新都城大都,城址选在燕京旧城的 

东北。从这时起,元朝的政治、军事中心,便完全移到中原地区来了。历史 

上北京作为中国统一的封建王朝的首都,是从元朝开始的。 

     在夺取了大汗地位之后,忽必烈继续把矛头指向南宋。当时的南宋已经 

很难与蒙古相抗衡,中央政治秩序混乱不堪,国内危机四伏,再加上奸臣当 

道、小人主政,以及军队纪律涣散,财政危机加深,可以说南宋政权已经完 

全腐朽了,到了崩溃的边缘。 

     1267年,蒙古决定发起对南宋的最后一战。这时,投降蒙古的宋朝将领 

刘整向忽必烈献计,说“要想取南宋,必须先攻取襄阳,襄阳一旦得手,由 

汉水进入长江,顺流而下,那么灭宋就指日可待了。”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 

建议,派7万大军,进攻襄阳。 

     但是襄阳并不易马上被攻下,襄阳和樊城隔汉水相望,地势相当险要, 

加上准备时间早,战备物资充沛,故而蒙古军从 1268年到 1273年全力围攻 

襄阳和樊城,一直没有攻破。两城的守城军民坚决抵抗,坚持了5年之久。 

后来城内物资日渐匮乏,蒙古军队的封锁又日益严密,而这时控制南宋政局 

的权奸贾似道又始终不派援兵。元军采用水陆夹击的办法,先攻破了樊城, 

之后又紧逼襄阳城下,虽然守城军民誓死抵抗,终究敌不过元军的强大攻势, 

守城军士死伤太多;守将吕文焕贪生怕死,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元朝。元 

军终于拿下了襄、樊二城。二城失守后,形势急转直下,元军乘胜沿江东下, 

由降将吕文焕为前锋,水陆并进,由汉水进入长江,一路攻战,南宋守将或 


… Page 18…

降或败,无一可以作殊死抵抗。沿江许多重镇,相继陷落,首都临安很快暴 

露在元军的兵锋之下。权奸贾似道早就在暗中向忽必烈求和,虽然也派了军 

队抵抗元军的沿江进攻,但士气低落,毫无斗志,13万宋军在池州与元军遭 

遇后,一战即溃,贾似道也于军中被杀。元军在这之后更是没有遇到什么抵 

抗,一路直捣临安府。1276年2月,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南宋皇 

帝和皇太后以及大批宋朝官员之后,回师北上。 

     临安陷落之后,南宋仍然有东南沿海的一部分地区,而且还有张世杰、 

文天祥等各地的抗元兵力共10多万人。文天祥曾代表南宋去与元朝议和,被 

扣留在元军中,后逃脱,拥立宋朝宗室为帝,继续抗元斗争。1278年战败被 

俘,英勇不屈,被元军囚禁3年后从容就义。 

     一年之后,南宋流亡政权被元军消灭,残余的抗元力量也已经四散殆尽, 

南宋最终灭亡。这样,在蒙古灭金国之后,运用了40年的时间,消灭了南宋, 

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元朝的统一过程中,充满了征战与杀伐。这与蒙古民族性是有关系的。 

自从元朝在中原建立起稳固的封建政权之后,这个号称“世界征服者”的强 

大民族便开始了汉化的历程。但是,由于蒙古民族是从奴隶制直接进入封建 

制的生产方式之中,必定会产生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元朝统治的一个世 

纪左右的时间里,民族压迫政策始终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可见元朝的 

统一是建立在很不稳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它一开始 

就接受了许多汉族王朝的政治传统,例如实行汉族的官制和文化制度;但作 

为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尽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无法很好地统治有着发 

达传统文化的中原地区,民族的局限性削弱了元朝统一的意义。但是,成吉 

思汗及其子孙辉煌无比的军事成就和促成分裂的中国达到统一的局面,这些 

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 Page 19…

                        元末白莲教和红巾军起义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忙于争权夺位,皇室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政治也 

越来越腐败,人民灾难深重。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 (又叫元惠宗)即位后, 

荒淫残暴,闹得国库空虚,物价飞涨,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发了农 

民起义。 

     正当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时候,恰巧又连续发生了两件大事,那就是 

 “开河”和“变钞”。先讲“开河”是怎么一回事。 

     1343年 (至正三年)5月,黄河在白茅堤决口。次年5月,大雨连下了 

20多天,黄河水暴溢,平地水深2丈,白茅堤、金堤相继决口。今天的河南、 

山东境内的黄河两岸,农田被淹,民屋冲塌。不幸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大水 

发过之后,接着又是大旱:这场旱灾出奇地大,一连数年不下雨,庄稼全都 

枯死了。谁知祸不单行,水灾、旱灾之后,又是瘟疫蔓延。黄河两岸的百姓 

连年遭灾,过着饥寒交迫、痛苦万状的生活。据估计,当时饥民总数达到100 

万户,500余万人,他们之中不少人在悲惨中死去。 

     黄河泛滥之后,洪水冲坏了沿河两岸的盐场。这一下子使得元政府的盐 

税收入没有了。当时盐税收入占国家财政的很大一部分,大水冲毁了山东黄 

河两岸的盐场之后,为了重建盐场,增加盐税收入,丞相脱脱决定修治黄河, 

把黄河勒回故道。他任命水利家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负责治河。按照 

贾鲁设计的方案,从黄陵冈 (今河南兰考东)开挖,南到白茅堤,西到阳青 

村,280里河道要加深,然后把黄河勒回旧道入海。 

     黄河泛滥后7年来,沿河两岸的贫苦农民遭受洪灾、旱灾、瘟疫和饥荒, 

长期在死亡线上挣扎,早已恨透了元朝的黑暗统治。现在被强征为民工后, 

待遇极低,加上治河官吏的克扣,他们所得更少。这些半饥半饱的民工,在 

军队的皮鞭下担负着极其沉重的劳役,怨恨、愤怒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治河工 

地。“开河”使分散的农民聚集在一起,他们互相发泄不满,形成了一股反 

元朝政权的力量,为大起义创造了条件,这就是“开河”。 

     至于“变钞”则是元政府赤裸裸地掠夺人民财产的行为。 

     元顺帝上台后,挥霍浪费更加厉害,赏赐、佛事的支出远远超过了过去, 

光宫廷支出就猛增了20倍。由于国库空虚,1350年 (至正十年)那年,便 

发行了一种新的纸币,叫“至正宝钞”,用它来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 

和“至元宝钞”,所以叫“钞买钞”。为了搜括民脂民膏,政府拚命印造这 

种纸币,老百姓拿了这种货币买不到东西,在大都钞十锭(等于铜钱五万文) 

不够买一斗米,所以大家都不用这种钱了,干脆以物换物。元政府这种明目 

张胆搜刮民财的行为弄得物价飞涨,老百姓的日子更艰难了。 

     上述“开河”、“变钞”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起因。而发动起义的 

手段则是当时广泛传播的两种宗教:白莲教和弥勒教,这两种宗教之间又有 

许多联系。 

     白莲教最初称白莲社,是公元5世纪初出现的,它来源于佛教的净土宗, 

供养的是阿弥陀佛,他代表光明,就是“明王”。这种宗教劝人念佛修行, 

多做好事,死后便可到西方净土白莲池上过快活日子。到12世纪前期,又加 

进了天台宗的格言,不杀、不饮酒,发展成为白莲教。金末、南宋时,全国 

都有白莲教。佛教净土宗的另一派叫弥勒教。弥勒教信奉弥勒佛。据佛教传 

说,弥勒曾是一个对百姓慈育的好国王,后来在释迦牟尼旁边听法,释迦牟 


… Page 20…

尼灭度(死)后,弥勒下降人世而成佛。据说,释迦牟尼死后,世界变坏了, 

气候变坏了,庄稼变坏了,人心也变坏了。幸亏释迦在灭度前留下遗言:再 

过若干年,弥勒佛出世了,等弥勒佛下生,世界立刻变样子,到处有宽阔、 

干净的土地,青山绿水,满地铺着金沙,还有各种无名的宝贝,人心也变好 

了,寿命也长了,人口增加了,收成也好了。弥勒教相信世界上有明和暗、 

好和坏两种力量,斗争到最后,明和好取得胜利。 

     白莲教和弥勒教的教义给贫苦的农民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希望,他们一经 

信教,就坚信不移,虔诚地等待明王出世,弥勒下生。因此,不少农民领袖 

就利用这种宗教来鼓动农民起来反抗现政权。 

     元朝时白莲教的势力在民间占了上风。所以在 1308年 (元武宗至大元 

年)时白莲教就被元朝政府取缔了,祠庙也被捣毁。到元仁宗时,白莲教又 

公开活动,但不少白莲教主成为元朝统治的拥护者,只有民间秘密活动的白 

莲教还继续从事反元活动。 

     元朝末年时,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系统的秘密宗教组织,他们的领导人 

就是著名的农民领袖韩山童和彭莹玉。 

     韩山童是河北人,他祖父是个教书先生,曾经利用传教的形式,暗地组 

织农民反抗元朝,被官府发现,充军到永年 (今河北邯郸东北)。韩山童长 

大以后,继续组织白莲会 (一种秘密宗教组织),聚集了不少受苦受难的农 

民,烧香拜佛。韩山童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佛祖将要派弥勒佛下凡, 

拯救百姓。这个传说很快就传到河南和江淮一带,百姓们都盼望着有那么一 

天,弥勒佛真会下凡来。 

     彭莹玉是南方白莲教领袖。他出身在江西袁州 (今江西宜春)南泉山东 

村庄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村庄附近有一座大佛寺,叫慈化寺。这慈化寺历史 

很悠久,规模很大,彭莹玉出生时,慈化寺一位姓彭的老和尚要求将这小孩 

收为徒弟,莹玉的祖父同意了。到10岁那年,莹玉入慈化寺为僧,并改姓为 

彭。到15岁那年,南泉山下冒出一股泉水,恰巧当时袁州一带瘟疫流行,彭 

莹玉用这种泉水治好不少病人,当地老百姓感恩戴德,把他当作活神仙一样 

看待。彭莹玉的威望越来越高。他便以宣传弥勒教为名,发展教徒,逐渐成 

为南方秘密宗教的领袖。他一面传教,一面组织武装起义。1338年(至元四 

年)彭莹玉与徒弟周子旺在袁州发动起义,周子旺被捕牺牲,他的妻、子也 

被杀,只有他只身逃到淮西。元朝政府拼命搜捕,但江淮一带的老百姓都千 

方百计地保护他,因此官府总是不能抓获他。彭莹玉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埋 

头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到元末大起义爆发前,他的徒弟已经布满在江淮一带, 

其中邹普胜在江汉流域形成了一个中心;赵普胜、李普胜等在江淮一带也形 

成了一个中心。总之在彭莹玉的不懈努力下,大江南北已经布下了起义的种 

子,为日后南方红巾军的爆发作好了准备。 

     正巧在这个时候,黄河在白茅堤决口,又碰上接连下了20多天大雨,洪 

水泛滥,两岸百姓遭受严重水灾。1351年,元王朝征发了汴梁(今河南开封)、 

大名等13路民工15万人和兵士两万人,到黄陵冈开河。修河开始了。民工 

们在烈日暴雨下,被迫日日夜夜没命地干活,可是朝廷拨下来的开河经费, 

却让治河的官吏克扣了去。修河的民工连饭也吃不饱,怨声载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