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手工业的个体经济毕竟是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产物,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因为,它们经营是分散的,无论是手工作坊,还是手工业个体户,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资金短缺,工具简单,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既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必须通过合作社对之进行改造。

个体手工业有许多不同于个体农业的特点,具体有:一是解放初期的个体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而个体手工业是一种商品经济,它依赖于市场,同时又受资本主义商业和高利贷者的剥削。二是个体农户的困难,主要在生产领域,而手工业的困难,主要在流通领域,即产品的销售和原材料的购买上。面对这一落后的简单的手工商品生产行业,必须进行改造,防止两极分化。但我们也要看到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农民也有相同之处,二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他们都凭手艺吃饭,行业众多,经营灵活,有行业帮会传统等。因此,对他们的改造,只能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和谨慎的组织工作,引导他们自愿联合,逐步将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经历了一条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生产合作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办手工业供销小组,这是低级的比较松散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组织。对加入这个小组织的成员,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包销产品,或向手工业加工订货。这类小组,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性质,仍由独立进行生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个体户,但已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了,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所以说,它已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第二步,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这是一种从供销合作到生产合作的过渡组织。加入者一般由供销小组合并起来,开始是统一供销业务,统一记账,分别核算,生产活动仍由各户分散独立完成,生产资料和工具仍然私有;后来逐步有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这是一种具有较高的组织性,并接受国营经济的领导,因而已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步,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以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统负盈亏的合作组织。入社社员参加集体劳动,以工资和分红形式,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因此,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这项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全国共组织了约10万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

 

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逐步实现的。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明确制定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的政策,在此之前,我们党一直把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加以区别对待。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没有对民族资本进行立即改造,但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正如陈云所说:当时实行加工订货等方式,使国家掌握了更多的工业品,用以调剂市场、稳定物价,满足人们的需要,把私营工商业的原料来源、产品销售等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给予一定限制,从而巩固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这是逐步消灭无政府状态的手段。通过这种办法,把他们夹到社会主义。”(《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在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已经成熟。因为,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民族资本主义已不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与国营经济存在诸多矛盾,而且与即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相适应,要使它与社会主义相适,必须进行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主要是应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个理论最早是由列宁创立的。他认为,在一个经济落后的无产阶级国家,国家资本主义是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这就从政策、属性的侧面揭示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内涵。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新解放区较早地采用了公私合办、出租、委托经营、公私合

营、订货包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值得指出的是,张闻天在中国首次提出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在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的构想后,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曾向中央建议:“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特别是公私合营这一主要环节,实现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42页。) 这些都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是比较成熟的,具体内容有:第一,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具体采取二步,第一步先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第二步再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国家资本主义是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的、受工人监督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三,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将他们逐步过渡、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第四,国家资本主义与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有一致性。国家资本主义在实质上,就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平赎买”资本主义企业是马克思的设想,恩格斯也是赞成的。他们认为,假如我们能够用和平赎买的办法解决问题,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对“文明的资本家(接受苏维埃国家改造的)”和“不文明的资本家(破坏苏维埃国家改造的)”分别采取“赎买”和“无情惩治”两种不同方法。所谓赎买,就是“给资本家付出较高的代价”,即出一点钱,以此夺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和平赎买的设想在俄国没有实现,而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并取得胜利。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骤

我国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和平地改造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具体经历了三个步骤即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改变成为国家资本主义。在1953年底以前,对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对资本主义商业主要采取委托经销、代销。就是以公私签订合同的方式,把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一定程度上纳入了国家计划,从而克服了私营生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使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第二步,实行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从1954年初到1955年上半年,主要是采用三种方式,把一些私营企业加入国家公股:一是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中的官僚资本被国家没收后作为公股留在原企业;二是“五反”运动后,国家把一些不法资本家所付的赔款转为公股;三是极少数资本家在经营中遇到困难,自己申请加入公私合营。这时的企业中的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和国家共同占有,双方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因此,这些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已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按地区、按行业将所有的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资本家只以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生产劳动(保留高薪),国家按其资本家的股份额,每年付给他们5%的定息(一直支付到1966年9月)。这时,企业的性质基本上(毛泽东说是3/4)变成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到1956年底,全国8万家私营工业户的99%,全国240万家私营商业户的88%,都加入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至此,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主要有: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中,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改造(一化三改)同时并举,在实践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力求与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在社会深刻的变革中,不但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而且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坚持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将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无论是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采取积极引导,典型示范,由低到高,三步运作,逐步过渡的办法。如农业的改造,经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逐步过渡的办法。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都坚持了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是恰当的、有效的。

第三,坚持和平改造的赎买办法,用有偿的手段来达到夺取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的目的。国家实行和平赎买,采取支付定息,即以一种有限的资本期权作为和平改造的代价。这一部分钱只占全部利润的1/4左右,其余的3/4用于工人(工资福利)、国家(税收)、扩大再生产等方面,这就是著名的“四马分肥”。

第四,坚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将剥削阶级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造的实质,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是一场消灭剥削制度的革命,既要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命,又要革资本家本人的命,必须要遇到抵制和反抗,有的人带有很大的被迫性,工人、农民两头一夹,只有被迫接受改造,因此,便出现“白天敲锣打鼓,晚上抱头痛哭”的情景。同时,对资本家给予教育,帮助提高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安排工作,量才使用,保留高薪等,并在政治上给予他们的选举权。这样,既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的私有制,又改造了资本家本人,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然,这场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特别是从1955年夏季开始,以批判“小脚女人走路”的“左”倾思想为先导,违背了原来提出的用三个五年计划才完成“一化三改”任务的设想。在三大改造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里遗留下一些问题。这些教训,使我们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2.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20世纪中叶,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在改造中也有过一些偏差和失误,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意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从此以后,我国建立起来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计划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为中国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了巩固。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这场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变革中,不仅避免了通常难以避免的生产下降、商业萎缩、市场萧条的严重后果,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年中,全国基本建设投资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全国的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加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52年41。5%上升到56。5%。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原油产量1。3亿吨、发电量193亿度,分别比1952年增长296%,96%和166%。我国“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空前成功。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302页。)

总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阅读书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2.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什么说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怎样正确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

4.为什么说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变?

 

 

 

 

 

 

 

 

第6章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当中国人民满怀豪情地迈进社会主义大门之时,历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且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我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此,带着欣喜和美好憧憬的人们,既有凝思,又有困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借鉴苏联经验,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初步探索这一道路的进程中,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成果,闪烁着夺目的光点,为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新财富。它指导着中国人民取得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也为后来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

 

第1节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吸引着一切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和他们所领导的人民。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