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哲说:“共产党认为日本正在灭亡中国,民族矛盾超过阶级矛盾了,讲的极有道理。 
我非常同意。” 
  王以哲说:“西北苦寒,我们现在打红军,是用拼命换饭吃。全体官兵都不愿 
“剿共”了,希望副总司令带领我们去打日本。。 
  后来,便有了红军放回高福源联络张学良谋求停战抗日,有了李克农与张学良 
的晤谈,有了刘鼎常住张府,更有了张学良和周恩来在天主教堂的彻夜长谈…… 
  “九一八”五周年,金国沸腾,西安也爆发大游行,游行队伍高托“向国民党 
情愿书”、“上副司令请愿书”,口号声响砌云霄。许多人劝张学良不要出面,张 
说:“政府不敢与民众对话;还算什么政府?”坚持戎装出见。面对鼎沸的人群, 
他悲怆地宣布:“请大家相信我张学良,我身为副司令,一定要率军为国效死,为 
民报仇。‘九一八’以来,有人送了我一个不抵抗将军的名称。我张学良一腔热血, 
有人的人格,有军人的人格,我将用自己的行动向国人证实这一点!” 
  再说这时的杨虎城,也是思绪如潮,心神不宁。他原是冯玉祥的部将,多年在 
西北军干事。直到1929年蒋、冯矛盾激化,他才审时度势,择主而事,跟了蒋介石。 
第二年,蒋、冯、阎大战中原,杨虎城为蒋十分卖命,依战功耀升至十七路军总指 
挥。然而在蒋介石眼里,他从来都不是可以信赖的人。他当陕西省主席,东有潼关 
顾祝同挟制。他当西安绥署主任,西边又多了个省主席马鸿逵。东西均无法发展, 
只能局促于陕西一隅。不久,那力子又取代他做了陕西省主席。归其究底,自己不 
是嫡系,纵有多大功劳,也是一员降将,鸟尽弓藏,降将能有什么好运?这且不说, 
“那张学良率东北军颠沛流离,被蒋介石驱之人陕,既为“剿共”,暗地里也含有 
与十七路军争夺三秦地盘的用意。这里的形势也使然,不能不争,那么多无家可归 
的军队拥到这并不富足的地方,而张、杨在诸多将领中又决非甘居人下的等闲之辈。 
这一着棋正是蒋介石权术生涯中的得意之作:张、杨依蒋之言戮力“剿共”,对红 
军是致命的打击;二人若为争食争地而结怨,“内讧”、“火并”,谁也免不了损 
伤元气,最后只好由南京政府来收拾残局——是谓“一石三鸟”。杨虎城相当冷静 
地看出了这一招,想出了对付的办法。张学良兵重位高,杨虎城为其下级,然而东 
北军有失土之恨,患难的朋友好交。张学良到西安后,杨虎城友好相待,十分尊重。 
几番交往,两位过去从未打过交道的将军便携起手来,并设计了一套“暗通明不通, 
上合下不合”的策略,以对付南京。杨虎诚过去就与共产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 
时同张学良一样,与共产党建立了秘密同盟。于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共产党扭 
成一股劲对付蒋介石,形成了有名的“三位一体”,完全打破了蒋介石的“一石三 
鸟”计划。 
  西安城里有国民党省党部,有宪兵团,有军警联合稽查处,明里暗里特务多如 
中毛,对张、杨的举动就没有看出一点蛛丝马迹吗?不。其实早在9月,蒋介石就得 
到了各种各样的报警情报。9月20日,心腹爱将陈诚已向他密报了张学良的苦闷心情。 
张学良通过冯庸向陈诚作了如下陈述:“余近曾亲赴前方视察,遍询官兵,深感不 
抗日无以维军心,且将酿成巨变。故余殊觉痛心,决意统率所部,抗日图存,此种 
苦衷,不求人谅,成败利钝,所不计也。如其剿匪损失,不如抗日覆没,外传种种, 
不能动摇我心。况余自赞助统一后,无一事不服从领袖,无一事不效忠委座。深仇 
不能报。奇耻不能雪,年复一年,隐痛田深,今之出此,不得已也。”陈诚深感事 
关重大,在给蒋介石的密电中写道:“职意汉卿此举,比两广之抗日,尤为严重。 
钧座如认为抗日时机已至,则明白领导之;如认为尚非其时,则须力阻之、决不可 
听之而处于被动,使整个国家陷于万劫不复也。” 
  蒋介石狠重视张学良这一动向。他在接陈诚密电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东北军 
之隐恩,所谓‘联共抗日,自由行动’之企图,乃因桂事和平解决而消乎?……盖 
共匪利用其‘抗日统一战线’之策略,一方面拉拢、煽惑所谓‘中立分子’,一方 
面对军队进行策反工作。而东北军于九一八事变后,因故乡沦陷,被迫退于国内, 
一般官兵怀乡与抗日之情绪,尤为强烈。共匪乃把握此种心理上之弱点,以‘中国 
人不打中国人’、‘一致抗日’等口号。加以煽动分化,遂使东北军对于剿匪任务 
丧失战志。” 
  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头脑非常清醒,他对于西北问题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 
然而,清醒的认识并没有导致清醒的行动。相反,他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 
  10月22日。蒋介石从南京乘专机来到西安,下榻于东郊的临潼华清池。华清池 
是个风光绮丽之所在,它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恋爱故事而温馨于世。 
  蒋介石初到西安,装出一副颇为悠闲的样子,让张学良、杨虎城陪着,游览了 
秦陵、黄陵、华山、终南山。在游山逛景的消闲气氛中,蒋介石询问张学良:“汉 
卿,你近来看些什么书?” 
  “近来看了两本书,一本叫《辩证唯物论》,一本叫《政治经济学》。”张学 
良坦率地回答。 
  蒋介石心想,这还得了,怪不得他们在西北搞什么联合抗日,不愿跟我去“剿 
共”,原来正在接受赤化。他一本正经地数落张学良:“这些书都是苏俄人写的, 
不适合中国国情。你看了会中毒的,以后不许再看这些书了!你要读好《大学》、 
《曾文正公全集》,读通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张学良听后。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东游西转几天之后,蒋介石终于露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向张、杨宣布他的“ 
剿共”计划,要求张、杨立即做好一切准备,向陕北红军进攻。谁知张、杨不同意 
继续“剿共”,反面劝蒋介石领导抗日。张学良甚至把毛泽东、周恩来给自己的信 
转给蒋看,请他顾及民族前途,接受中共的建议,互派代表商谈合作抗日问题。 
  蒋介石怒气冲冲地说;“怪不得有人告诉我东北军、西北军已和红军秘密联合、 
酝酿抗日,原来果有此事,你们是不打自招啊!告诉你们,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 
之前,决不谈抗日的事情!你们难道不懂,如果剿匪不彻底,留下后患,将来夺天 
下的必然是共匪吗?” 
  “全军抗日心切,如继续剿共,恐军心不稳。”张学良解释道。 
  “风吹草动,兵随将走。士气问题,由我负责!”蒋介石余怒未消,乃召集东 
北军和十七路军团以上军官训话。以往任何场合只要有蒋,便肃静无声,此次却乱 
哄哄的,咳嗽、跺脚、交头接耳、还有拉枪栓的声音。张、杨见状,恐生意外。适 
时护蒋离场。 
  一番部署之后,10月19日,蒋介石以避50大寿为名,由西安飞往洛阳。次日, 
张学良约阎锡山一同借“祝寿”之机到洛阳进谏抗日事。刚一开口,蒋就厉声打断: 
“你们只答复我一句话:是我该服从你们呢,还是你们该服从我?”张学良还要解 
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 
了!” 
  阎锡山与张学良分别时泪流满面,说:“汉卿,看蒋先生的态度,咱们不能再 
说话了,蒋介石永远不会纳谏抗日。我要保我的家乡,你要恢复你的家乡,都靠我 
们自己干了。” 
  张学良愤然说:“我已决心不再和蒋先生谈了。可现在日军大举进犯绥东,傅 
作义已起来抵抗了,全国声援,连乞丐、妓女都纷纷捐款,我们这些重兵在手的人 
当有何说!” 
  绥远抗战激励着张学良。11月2了日,心情焦灼的张学良给蒋上《请缨抗敌书》, 
其中写道:“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欲拼此一腔热血,洒肉疆场,为国家 
尽一份天职……今绥东事既起,正良执受前驱,为国效死之时矣。日久磨砺,惟望 
大命朝临,三军即可夕发。”但是,张学良枕戈待旦,翘首盼来的不是“大命朝临”, 
动是从洛阳发来的予以拒绝的6字电令:“时机尚未成熟。” 
  第二天,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表示着自己的怨怒:“张学良要求带兵抗日。而 
不愿剿共,此其做事无最后五分钟之坚定也。亦即其不知做事应有段落。俟告一段 
落,始可换另一段落,彼于与节次之理,何其茫然耶!” 
  12月2日,张学良未带随从,孤身一人,亲驾军用飞机,再赴洛阳进谏。他耐着 
性子向蒋介石陈述:“东北军中抗日情绪已高涨到无法抑制,剿共军事因太不得人 
心实难继续,无论如何应派东北军开赴抗日前线……” 
  话未说完,蒋介石就教训起来:“汉卿,你不在陕北剿匪前线,怎么跑到这里 
来?你的使命是集中全力消灭共匪。” 
  张学良又请求蒋介石“俯纳民情”。他心直口快地说:“上海七君子究竟犯了 
什么罪,中央一直讲不清楚,民众对此反响极大。事实上,他们只是要求抗日救国, 
如果这样有罪,那真如沈钩儒所说的是爱国未遂罪了。委员长,赶快放了他们吧, 
免得失去人心,铸成大错。” 
  提起释放“七君子”,蒋介石更不耐烦了,盛气凌人地说:“你懂什么?你就 
专心剿共好了,政治上的事你不要管!” 
  张学良也开始激动起来:“委员长这样听不得意见,这样专制。这样摧残爱国 
人士,同袁世凯、张宗昌还有什么区别!” 
  蒋介石一听这话,直气得身体连同嘴唇一起抖动起来,指着张学良的鼻子大骂: 
“放肆!除了你张学良,全中国没有第二个人敢这样对我讲话。我是委员长,我是 
革命政府,我这样做,就是革命!不服从我,就是反革命!革命的进来,不革命的 
滚出去!” 
  张学良强压怒火:“委员长骂我什么都行,不能不让我抗日!东北军的士气,打 
日本,一人一个英雄;打内战,谁也不干,除非委员长亲自指挥。” 
  蒋介石一挥手:“好吧,我亲自去西安!” 
  张学良极为痛心,满怀悲愤地退出蒋介石的房间。 
  蒋介石在盛怒之了,作出了亲临西安督战的决定。他当晚在日记中写遭:“东 
北军之赠。为察绥战事而动摇,几将功亏一篑。此实为国家安危最后之关键,故余 
不可不进驻西安,以资镇慑,而挽危局,盖个人之生死早置诸度外矣。” 
  12月4日,蒋介石移驾西安,部署最后的“剿共”步骤。中央军的高级将领陈诚 
、蒋鼎文、卫立煌、朱绍良和南京政府大员蒋作宾、邵元冲等先后接踵而至。接着, 
几十万大军纷纷进逼潼关;西安上空,战云弥漫,机声隆隆;西安街头,军车狂奔, 
宪警趾高气扬。蒋介石一住进华清池附近的临时行辕里。即召见张学良、杨虎城, 
向他们提出最后通牒式的两个方案:(一)服从“剿共”命令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 
部开到陕甘前线作战;(二)如不愿“剿共”,就将东北军调往福建,第十七路军调 
往安徽,让出地盘,由中央军“剿共”。很显然,这两个方案都将断送东北军和十 
七路军,张、杨当然无法接受。 
  两支部队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张、杨紧急磋商,仍决定通过乞请蒋介石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办法,感动他、说服他。 
  12月7日,张学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到华清池进谏。他痛切地说:“委员长你 
想想,自从1928年易帜以来。我张某人追随你,说过半个不字没有?你打桂系,我 
支持了你,你打冯、阎,我又支持了你。九一八你不让抵抗,我代你受过,所负罪 
名八辈子也洗不清呀,可我不管遭受多少唾骂,对委员长说过半个不宇没有?我为 
了谁?还不是为国家吗?你委员长英明卓识,是有能力领导全国抗战的第一人,你 
为什么就不站出来?如今共产党也提出抗日,为什么不能和他们联合,而非要斩尽 
杀绝呢?” 
  张学良声泪俱下,但蒋介石不为历动。他说:“联共联共,你知道将来夺我们 
天下的是谁吗?他毛泽东的3万人抗起日来能纸什么用?几个冲锋就打完了。若现在 
不灭他,将来养成大患就完了!项羽鸿门宴上放了刘邦,关羽华容道上放了曹操, 
都是前军之鉴,你不要受共匪蛊惑!” 
  张学良再三“苦谏”,继之以“哭谏”,同蒋介石争辩达3小时之久。最后,蒋 
介石把桌子拍得咚咚响,大吼:“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政策也不变!” 
  “哭谏”失败后。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都不允许再拖下去了。12月8日,张、杨 
在九府街芷园秘密磋商,权衡利害得失,最后确定了“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的决 
策。 
  于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临近了。 
  正是: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处。 
  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部)     第七回 
临潼兵变总裁顿成阶下囚 南京争吵夫人揭穿戏中戏     
   话说12月9日,朔风呼啸,寒流滚滚。上午,蒋介石召集参谋人员开会,定于12 
日正式发布总攻红军命令,若张、杨不从,即行解除武装。 
  这天是“一二·;九”运动周年纪念日,学生热血沸腾,在寒风中举行大游行。 
下午,蒋介石在华清池听说1万多学生高举“抗日救国”的标语牌,列队向临撞推进, 
来向委员长请愿、示威,立即大发雷霆,让侍从室主任钱大钧给张学良打电话,命 
令张学良制止学生闹事,如学生不听,开枪打死勿论。还命令中央警兵队,在十里 
铺布置队伍,架设枪机,准备镇压。 
  就在游行队伍快到十里铺,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刻。张学良偕王以哲驱车赶到了。 
学生烽拥般地围着他,“拥护东北军抗日”、“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呼声滚地而 
起。 
  张学良走上一个高坡,斜了一眼那高高架起的一排排机关枪,再回头看看这一 
张张年轻的面孔,激动地说:“各位同学!你们的救国热情,我十分钦佩。但今天时 
已不早,而到临潼去的路途尚远,那里又无餐宿的地方,还是请大家回去吧!至于 
你们的请求,由我代表大家向委员长陈述。” 
  学生表示不怕吃苦,风餐露宿也要去临撞。 
  张学良说:“你们的救国行动,我并不想阻挠。只是政府不满学生干预国事, 
你们此去必触动最高当权者之怒,我不忍心看见你们去流血栖牲。” 
  站在前面的东北大学生情不自禁地高喊:“我们愿为救国而流血,愿为抗日而 
牺牲!”万余人声泪俱下,高呼口号。刹那间,哭声、喊声和风声混成一片,震天 
动地。这悲壮的场面使张学良非常感动,止不住热泪盈眶,高声说:“我张学良的 
心情和你们一样。我的部队有中国军人的良心。决不向学生开一枪,也决不愿打内 
战。自从失掉东北三省,全国人民无不骂我张学良。但是,我何尝不想打日本强盗? 
我与日寇有杀父之仇,失士之恨,是不共戴天的。我的最后一滴血,也一定要流在 
抗日战场上,请你们相信我。”略一停顿,更加坚定地说,“我决不辜负你们的救 
国心愿,决不欺骗大家!一星期内,我用事实作答复。如果逾期欺骗大家,我张学 
良甘愿让你们随时随地处死。请大家先回城去吧!” 
  学生受到感动,整队回城。 
  当晚,张学良去临潼会见蒋介石,向蒋转达学生的心愿,借以再次劝谏。张学 
良刚讲几句,蒋便劈头益脑地责问:“学生要来找我,我让你派兵镇压,你为什么 
不执行?你到底代表学生呢,还是代表我?” 
  次日上午,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兵谏行动计划,决定东北军负责扣蒋,十七路 
军承担控制机场、逮捕中央军政大员等任务。 
  下午,杨虎城为缓和气氛,前往华清池。他虽比张学良年长,但身份不比张学 
良,可以依靠父荫,与蒋介石平起平坐,称兄道弟,宋美龄也不会把他的妻子认作 
干姊妹。因此,他只能语调平缓地说:“委员长,看国内形势,不抗日怕国家没有 
希望。对红军的事,可以商量着办,但实在不宜打内战了,民心士气不能不考虑啊!” 
  蒋介石心平气和地说:“你是本党老同志。要知道我们跟共产党势不两立,事 
情总有个轻重缓急,消灭了共产党,我会抗日的。”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