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M173的到来可能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消失,尽管还没有这方面的确切证据。M173出现在西欧的时间大约为3万年前。     
    西欧人的主要基因标记为M173,在西班牙与爱尔兰这一携带率高达90%,他们直接来源于中东M89的后代。今天在一些相对与外界隔绝的人群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包括凯尔特人与巴斯克人。    
    M173的下一个台阶是M45,它表明欧洲部落是中亚部落的一个“子集”。M45在中亚形成后,向东产生了中国、朝鲜等人口中的M175,向西产生了欧洲的M173。假如这些节点的时间可以精确,那么我们对于西欧与东亚之间何时发生的联系就有了答案,同时也会解答我们许多的文化疑问。    
    有迹象显示,西伯里亚这个地方是个有趣的人口集散地,他们在最近的2万…3万年里向欧洲、亚洲和美洲传送了许多带有这一地区标记的移民。所以中国东北方向这里有特殊的文明积淀是一件并不奇怪的事情。今天看来这似乎有些奇特,因为那里寒冷而不适宜生存,所以需要一些古气候资料在未来揭开这个谜,那里曾经是比较温暖的地带。    
    “在西欧人群里,M173上一个主要的标记,与它相连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中亚部落。欧洲的Y…染色体只有20%起源于M172,即新石器时代中东移民的标记。”“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农业时代的到来对欧洲没有影响,正相反,基因数据显示,在上一个冰川时代结束时期,欧洲的人口显著增长。……考古发现证明,1万6千年以前,欧洲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只生活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部和巴尔干半岛等几个地区,在冰川期之后,人群才开始向北扩散。”或许可以说欧洲人群也分先后两次移民浪潮,第一次旧石器时代的人数为众。第二次则是后来的农业人口,但是他们对人口的影响不是很大。    
    我想“人种”与“文明”之间的关系犹如一盆水与一滴墨水之间的关系。农业人口迅速以他们的文明淹没了古老的移民,但却并没有在基因上显示出他们的人口优势。这样的错差局面往往会误导一些单纯的人们得出错误的推论。


《罗马有多远》 第一部分美洲基因

    美洲基因    
    美洲土著与亚洲东北地区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生理特征:窦腔牙齿类型。北美与东亚地区有着人种的密切联系,或者说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有一些联系,可以看做是“海上移民”的部分杰作。基因确认亚洲人与美洲人具有共同的祖先。    
    南美的基因显示,他们与太平洋乃至澳大利亚的“海上居民”有密切关系。    
    DNA显示美洲曾经接受了两次大的移民浪潮,第一次到达北美,第二次到达南美,时间为3。4万年前到6000年之间。    
    美洲人的基因变异标记为M3。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人中90%携带M3,在北美为50%。但是在亚洲并没有M3。这个M3出现的时间没有超过2000年,也就是说在近2000年间美洲人与亚洲人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有效的交流。不过这方面还有争议。    
    作者画出了一条美洲人的迁徙路线:从非洲到中东,再经欧亚草原到美洲。进入美洲的时间可能在4万…2万年前之间为多。部分中国东北人进入了美洲,但时间却是个问题。    
    M45的另外一个后代为M242,它大约在2万年前出现于中亚或南西伯里亚,几乎分布在亚洲各个地区,包括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出现于美洲。基因显示,进入美洲的看来并不只一批人,并且也不是同一源头。作者斯宾赛认为,大批人从亚洲走到美洲是由于海平面的大幅降低形成大陆桥而导致的。    
    “在美洲发现的许多早期人类的头骨,欧洲人的特征更明显,和现在美洲土著的特征差异较大,这意味着他们的外型随着时间流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在美洲这些更像‘蒙古人’或者东亚的土著人,他们很可能是第二次移民浪潮中进入美洲的移民后代,他们从东亚把M130标记带进了美洲。”“但是,在当代的美洲土著人中,找不到代表中国或日本水手的M175标记,基因数据所展示的画面非常清晰:每一次到达美洲的移民,都是经西伯利亚而来的,没有找到经太平洋而来的中国或日本水手的痕迹。”(118页)    
    M130标记是从南部到达中国的最早的东亚人,以上情况可能说明了这一结论,进入美洲的亚洲人或中国人是早期到达中国的那批人中的一些后裔。M175是北方从天山以东的中亚人进化而来的东亚人。    
    今天非洲裔的美国人中,30%有欧洲的Y…染色体,这是近几百年内奴隶贸易留下的痕迹,他们被混血了。    
    基因显示大约2万年前现代人进入北极。这个时间还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人类战胜寒冷学会在冰雪中生存的经验或许就在这个时期。    
    到距今1万年的远古时期,除南极洲外,现代人占领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大陆。仅仅4万年的时间,作为一个种系,非洲人——我们的祖先——到达了地球上的几乎每一个地方。


《罗马有多远》 第一部分比翼齐飞(1)

    语言学研究与基因研究比翼齐飞     
    1。美洲    
    南北美洲大部分地区都使用印第安语。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和纳…德内语系;前者的使用范围是格陵兰岛、加拿大北部部分地区、阿拉斯加和东西伯里亚,后者的使用者在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    
    基因的研究证明了语系与族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因证明了印第安语系部落是最古老的美洲居民,在他们之中M242与M3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基因证实纳…德内语系人群为第二批移民。    
    这次晚期的移民中间携带了M130基因变异标记,纳…德内语系人中间25%的人携带M130。“他们到美洲的时间为1万年之内,移民来自中国北部或西伯里亚东南部……他们肯定是从海上航行而来的,纳…德内语系的分布也证实了这一点,它局限在北美洲的西半部分,这表明它的祖先们沿海环绕太平洋的边缘一直到达了加利福尼亚。今天纳…德内语系的分布画出了一条连续的海上移民路线:5万年前出非洲,向东经印度到达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此后又向北进入北极和美洲,这些地区都发现了海上标记M130,说明这些地区的人群之间存在着谱系联系”(117…118页)    
    “M130将说纳…德内语的美洲土著和澳大利亚土著人联系在了一起,这一联结表明在数万年前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东南亚祖先。同样,欧洲人和大部分美洲土著人拥有共同的祖先,中亚M45标记在着两个人群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我曾经一再地为印第安人的特征而迷惑。他们皮肤黑,他们中的许多人像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可是他们鼻子却很高大。他们中间有类埃及文化,他们有旧大陆的太阳崇拜。现在我对印第安人的思路清晰多了。    
    2。印欧语    
    1770年有人提出一个假想并成文为《匈牙利语和拉普兰语为同一类语言的实证》。现代研究证明了两者确实有关联并同属于乌拉尔语系。人们在研究了大量语言现象之后提出,欧洲的许多语言可能有共同的起源。我们现在终于知道,包括印度梵语和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属于一个叫做“印欧语系”的总目。它其中包含有140多种语言,而且这些同源的语言提供了他们可能同族的痕迹。现在用基因技术证明了这一点。人们称呼这个200多年前提出的假设为“基因型语言分类模式”。这些研究成果证明了基因可以研究语言的扩散,语言学也可以提供基因的分布状况。     
    有人认为印欧语产生自9000年前的中东,随后进入欧洲。原始印欧语的痕迹在俄罗斯南部草原也有表现,时间不低于6000年前,涉及游牧人。截至今天,俄罗斯是印欧语发源地的假说基本成立,但没有最后确定。从以上的资料判断,起码中国西北和西南方应该深受印欧语系的影响。    
    “目前的情形似乎显示,南欧受中东新石器时代移民的影响较大,而北欧受到的影响较小。”作者解释,这可能是气候的影响。我认为,这个人群的分布使我们对于北欧比如接近北极的芬兰一带的拉普兰人与亚洲的人群有接近的迹象做出了解释。拉普兰人确实更加古老,他们与后来分布在南欧的人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分别,因为那些人是M45比较纯粹的欧亚人的后代。    
    “爱尔兰人的DNA完全没有新石器时代Y…染色体的标记。”这说明他们非常古老。爱尔兰的盖尔人(或称凯尔特人)与远隔几千英里之外的伊朗、阿富汗、印度次大陆的人们说同一类语言,这是一个谜。假如把他们与腓尼基商人联系在一起或许这一切可以迎刃而解?是商人或商业团体传播了这些语言。或许他们是分属于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们,从一开始就各奔东西了。生活于印度的哈拉帕人被假设于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使用印欧语,因此不是后来的雅利安人把印欧语带进印度。还有一种解释模式是,讲印欧语的中亚游牧人冲击了印度。M20代表了印度3万年前从中东到印度的移民浪潮标记,在印度南部M20出现的频率很高,超过50%,但这批人使用德拉威语,与印欧语无关(135页)。这个谜底总有揭开的一天,需要的只是时间。    
    西班牙的巴斯克人说一种与世界上任何语言都不同的语言。但有些人认为他们的语言其实与高加索人的接近。“而后者又与生活在巴勒斯坦一个偏远地区的布鲁沙斯基人的语言类似。同样,在西班牙东南部、亚平宁半岛和撒丁岛这个地中海世界里,还有另外一些已经灭绝的语言与之相类似。法国南部的一些地名表明,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巴斯克语的使用范围要比现在广泛得多,另外,希腊的地名也显示这里一度使用过‘前古印欧语’,后来,它被希腊语和拉丁语取代了。”(137页)有关这些信息,我联想到商人,尤其是可萨突厥那样具有犹太色彩的商人所带动的影响,他们在各地的聚集造成了许多孤立的“飞地”。类似的情形其实在中国也存在,比如湖北大冶县的话周围人就听不明白。    
    书中推断:一种语言曾经一度分布于地中海和中东,并且进入了巴基斯坦,在大约1万到7000年前,这些农业人群把他们的“地中海”语言进行扩散,进入印度。但由于他们在欧洲的衰退和取代,现在就看到了各地的一些独立语言状态(138页)。    
    从捷克到阿尔泰山,一直向南贯穿中亚的是M17,时间为大约1万到1。5万年前之间。俄罗斯和乌克兰出现的频率最高,M17起源地就在这里。“M17是M173的后代。”在印度讲印欧语的人中约35%的男人携带这个M17标记。讲德拉威语的人中M17的标记只有10%,或者更低。这个研究证明了草原骑手①侵入印度的传说是成立的。伊朗以及中东M17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大约为5%…10%,但是在远东这个频率却很高。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M172随着农业文明进入印度,而且农业先于印欧语进入印度。基因情况表明,少数讲印欧语的入侵者使伊朗人接受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一种“精英支配”的模式起到了作用。     
    “从地中海到高加索,再到巴基斯坦,都能找到代表新石器时代的M172标记。特别是高加索,在有些人群中这一标记出现的频率超过了90%。高加索人群和中东人群基因的相似性,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东的人群进入了高加索,并且把闪族语②相联系的一种语言带到了这个地区。”(138页)     
    3。有关汉语    
    族群与语言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把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拉近,他们越来越像是在讲同一件事情。    
    由于语言和基因相互之间的确认屡试不爽,人们进而提出了全人类语言的“总目”:在表面不相关的全人类语言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共同结构(138页)。假如中国人在基因方面与全人类有直接的关联,就不应该认为汉语是孤立的!事实可能正是如此。但作者似乎总在避开中国,只要事关中国就不深入具体。    
    现在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在汉藏语系与美洲的纳…德内语系(如纳瓦霍语)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德内…高加索语系范畴包括高加索语,也包括巴斯克语和布鲁沙斯基语,从西班牙一直跨越欧、亚到美洲,他们星星点点地分布于全球。从表面上看,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群之间毫无关系。从中分出的一个“亚语系(其中包含、闪族语)”与“地中海语系”具有密切联系。他们很可能与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之间有一定关系。这个语言的谱系一直可以推导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M130存在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亚人中,这表明东南亚的“海上移民”曾向北扩展进入东亚。有趣的是,在北美讲纳…德内语的人中间也有M130标记,说明亚洲人在1万到5000年前之间进入到北美。有语言学家假设说,德内…高加索语系是人类走出非洲时所使用的古老语言,而随后的欧亚语是从中东呈放射状展开的。


《罗马有多远》 第一部分比翼齐飞(2)

    作者认为:“很有可能,人类的语言正是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起源于非洲,随后扩展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人类具有普遍性,而且语言在现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的语言研究中,2000年有学者提出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关联。研究者谈济民先生撰写有《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一书。身居长江下游一位名叫吴晨的研究生也在基本同期提出了当地方言“吴语”与阿尔泰语①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些在传统思维下听来如天方夜谭一样的假想与研究,在前几年还被人嘲讽为哗众取宠,但在今天的基因研究体系下却成为天才的狂想。任何新观念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最先吃螃蟹的人皆不能免除要被螃蟹夹几下的代价。    
    “闪族”与东亚人    
    书中给出许多名为“闪族”的图片,很明显他们属于我们熟知的黑人,或者起码是黑皮肤的人,而且部分人明显不是中国人所谓的“双眼皮”,而是“单眼皮”——或称呼“内眦赘皮”①。这与《圣经》中显示的“闪族”——通常以欧罗巴人种的犹太人为代表(Shemite)——很不一样,同时他们也不是Sumerian的“闪族人”。这里的“闪族”是另外一个族群,他们多生活在南部非洲。    
    在书中作者一直把布希曼人看做“闪族人”的代表。无论如何,我认为书中所展示的“闪族人”与我们中国人一些特征十分接近。但假如不提示是不可能做这个联想的,毕竟表面上的整体差别还是很大的——是那8%变异起了作用。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与生活在非洲的人们理应有着多方面的区别,只有认真辨认才能相认这些久别的“亲人”。    
    “闪族人”分布广泛,今天从南非到东非都有分布。他们个子矮小,肤色较浅(但比中国人为深)、头发浓密而卷曲,眼皮厚(“内眦赘皮”)是一个重要特征——以前我只知道只有东亚有单眼皮,以为是特产,现在看来起码布希曼人也有,果真是“亲戚”。现在对于人类祖先的起源地尽管确认在非洲,但却并非只局限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一带,而是很明确添加了南部非洲。     
    作者认为皮肤颜色是基因突变的一个表现,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皮肤颜色当然会受到“选择”。总之,上溯大约2500代,作者认为我们的非洲祖先与我们今天的样子没有太大的区别,穿上西装坐在我们的对面我们也不会看出他们与今人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东亚多内眦赘皮,而西方欧洲人很少有这个生理特征?假如我们把“闪族人”从南部非洲沿海出发而到达东亚的事实加以考虑,就不难得出答案。欧洲人是从中东直接过去的人群,他们与第一批从南非出去的“闪族人”不是一个源头。或许我这个表述并不够准确,但相信与事实相差不远:中东人多是从东北非洲直接出去的,相对较晚于南非沿海出去的那支移民。由于带有“内眦赘皮”特征的南非闪族人是第一批到达中国的人,看来是他们给东亚人奠定了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不断后来的移民一次又一次冲刷了第一批居民,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与清洗,定型为今天的东亚人。     
    考古化石推测,人类在3万年前才有身体外表的区别,之前他们是非常相像的(157页)。我想,根据非洲人今天的状况,我们或许可以简单以肤色排序看出些什么特殊规律:非洲人当然是最原始的,然后是澳大利亚土著,之后是美洲,接着是中国,最后是中东和欧洲。这个序列似乎显示出,他们的原始系数与其隔离状况以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