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纵浪大化集-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比较完整。这部小说通过三个士兵(多斯·巴索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小说书名也正是《三个士兵》)写欧洲战场(西线)。这三头“幼狮”,
一个是纳粹军人,另一个是美国犹太人,第三个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青年。
那个德国军人杀死了犹太人,又为第三个人所杀。书中,犹太青年为了战胜
种族歧视所作出的艰苦奋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幼狮》描绘了
欧洲战场,场面已经相当开阔,那么,分别于1971 年与1978 年出版的赫·沃
克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规模就更加巨大了。这两部作
品通过美国海军军官帕克·亨利一家的遭遇,从军事、政治、外交、家庭等
各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现了一些重要历史场
景和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历史人物。时间上,从1939 年9 月纳粹德国
入侵波兰,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部书加起来共约200 万字(中
文),我们选用了靠前面的围绕拜伦与娜塔丽相爱过程的故事,其中对波兰
事件与纳粹德国的反犹主义描写得相当生动。作者沃克自己说他的作品是一


部“历史传奇”,“主题写第二次世界大战,观点是美国的”。这里的“观
点”更接近我们所说的“视角”的意思。沃克希望读者读了他的书能得出一
个结论:“战争是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一种古老的
政治手段,就像人的牺牲(指当作祭品——笔者)和人的奴役已经成为陈迹
那样,战争今后也一定会成为历史陈迹。我深信人类的精神会证明:它是能
胜任结束战争这一漫长而艰巨的任务的。尽管我们这时代充满了悲观情绪,
尽管我在本书中写的有阴暗的一面,我想,人类的精神在本质上是英勇无畏
的。这部小说中所叙述的种种英雄事迹,目的就在于表现这种英勇无畏的本
质在行动。结束战争的开端就寓于回忆之中。”(见《战争与回忆》《前言》)

按照笔者个人的理解,“回忆”的目的就在于不要忘记战争。古人说:

“忘战者危,极武者伤。”①只有不忘记战争,警惕战争,必要时用斗争来反

对战争,才能结束战争,消灭战争。

《裸者与死者》的规模远不如上面提到的几部小说宏大,它仅仅以太平

洋上一个岛为背景,着重写的也仅仅是步兵的一个侦察排在日本守军的后方

几天的侦察行动。但是人物形象更有立体感。与其说作者写的是美军与日军

之间的冲突,还不如说是借此背景写卡明斯将军、克洛夫特上士这两个权势

主义者与侯恩少尉这个自由派分子之间的矛盾。由于岛上弹尽粮绝,日军不

攻自破——也就是说侯恩等人的牺牲与侦察排的行动都是多余的——但是胜

利的功劳却记在“战略家”卡明斯将军的头上,而侯恩少尉却死在两个“借

刀杀人”的权术家的手里。梅勒显然是从个人主义(广义的)的角度,为了

维护个性自由而反对“权势集团”的。但是战后受法西斯主义(如麦卡锡参

议员)威胁的美国人却可以从卡明斯和克劳夫特的身上看到希姆莱与党卫军

小头目的影子,而心地善良的人由于天真、轻信、不相信世间真有如此邪恶

的心灵,往往受骗上当,成为失败者。这也是作者对善良的人的善意的提醒。

梅勒说过,他把小说构想成“关于人在历史中发展的一种寓言”。《裸者与

死者》不妨说就是一部带寓言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

本卷还收入了伊利·威塞尔的中篇小说《夜》。威塞尔现在已是一位国
际知名人士了。1986 年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授与他此奖的原因在于:“他
的小说创作使人们永远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威塞尔的作品难以纳入美国
本土的文艺思潮,无宁说他是欧洲犹太民族的产儿。他是1928 年出生于匈牙
利的犹太人,十几岁时就同家人一道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先后在奥斯威辛、
布痕瓦尔德等地受尽磨难。他在小说中所写的基本上是他和他的家人的事,
因此读来有一种“证词”般的震撼力。战后,他先去巴黎,后来定居美国。

最后还得提一下1969 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击毙山本五十六》。在文
章结尾提到文章一开始提到的珍珠港事件的策划者与总指挥,也可以算是“有
始有终”。作者伯克·戴维斯(1913—)1937 年到1960 年做记者与编辑,
后来成为专业作家。著有小说、历史著作多种。报告文学一般可分为即时性
的与历史性的两种,《击毙山本五十六》属于后一种。作者在事件发生若干
年后,根据逐渐发掘出来的资料,经过调查研究与构思之后写成,因此具有
材料更扎实、立脚点更高、视角更广、且具历史透视性的优点。这部作品同
时具有较高历史准确度与文学性,而且一扫单方面为山本的“天才”与“魄
力”高唱赞歌的氛雾,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① 引自汉代李尤:《弩铭》。

吧。

美国的反法西斯文学虽然不能说是“浩如烟海”,但作品量不少,也都
卷帙浩繁。分编委们为选题的初步确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诗歌部分还请傅浩
同志代为初选。收集适用的材料是一项基础工程,有的材料(包括英澳新加
卷的)国内没有,由编委或热心人帮助,从国外复印而得。全部译稿,不论
是新约译的还是已经出版的,均由编委分工校读两遍。我们不敢自夸工作做
得尽善尽美,但是相信通过这几卷书,读者大致可以看出美国反法西斯文学
的概貌,对这场斗争的情况可以有感性的认识,而且在审美要求上能相应地
得到满足。


刘白羽先生手迹


播种与收获

——为《世界文学》创刊40 周年而作

我国三千年前的一首民歌里说: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以开百室。百室盈止。
妇子宁止,杀时犉牡。。


《诗经·周颂》里的这首《良耜》是一首农事诗,写的是先民从播种到
丰收的全过程。

一个刊物也像庄稼一样。既有播种,也有收获。即使不从1934 年鲁迅先
生创办老《译文》算起,《世界文学》(包括其前身建国后创办的《译文》)
也已有40 年的历史了。我们已进入了“不惑之年”。我们不敢说收获“其崇
如墉,其比如栉”,但自问始终在辛勤耕耘,也可以说是“黍稷茂止”吧。
也不妨引伸一下,把刊物比作播种者和收获者。许多读者通过刊物了解到了
世界的文学,也有不少译、作者在这几十年间从稚嫩走向成熟与丰收。今后
《世界文学》仍将坚定地沿着茅盾等前辈编辑家开拓出的道路走下去,同时
也要在新形势下锐意改革,为新一代的读者更好地服务。

为了自勉,编辑部同仁特地在封三上刊登了荷兰大画家凡高所作的《播
种者》与《收获者》(细部),并在封底上刊出前画的上方细部——金灿灿
的太阳,希望这光明的使者能成为《世界文学》今后发展的象征。

刊出凡高的画,也是为了纪念不久前去世的我刊老主编冯至先生。冯先
生生前热爱凡高,40 年代曾经写过一首十四行诗,歌颂这位画家:

你的热情到处燃起火,
你燃着了向日的黄花,
燃着了浓郁的扁柏,
燃着了行人在烈日下——


他们都是那样热烘烘
向着高处呼吁的火焰;
但是背阴处几点花红,
监狱里的一个小院,


几个贫穷的人低着头,
在贫穷的房里剥土豆,
却像是永不消溶的冰块。



这中间你画了吊桥,
画了轻盈的船:你可要
把些不幸者接过来?


《世界文学》编辑部同仁愿意学凡高与冯至先生,通过刊物,尽自己所
能把光与热带给读者,同时也愿做吊桥和船,在中外文学、著译者与读者之
间,起一些沟通的作用。

编辑部全体同仁
1993 年4 月


在《世界文学》创刊40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来宾们,朋友们:

40 年前的7 月,茅盾先生等主持的《译文》(《世界文学》前身),在
北京创刊,如果现在是明年的9 月,那么,倒退回去60 年,鲁迅、茅盾、黎
烈文等先生主持的老《译文》在上海创办。因此,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既
是纪念《译文》-《世界文学》的创刊,也是缅怀老《译文》对我国外国文
学事业所作出的历史功绩。

为了这次纪念活动,我特地查阅了《鲁迅日记》。对于60 年前的今天,
鲁迅先生是这样记载的:“十四日晴。热。上午得诗荃信,并《尼采自传》
译稿一本。下午寄黎烈文信并稿。”全然是与翻译和编辑有关的。又查那天
鲁迅给黎烈文的信,里面最重要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做编辑的一定是受气
的,但为‘赌气’计,且为于读者有所贡献计,只得忍受。”所说的与我们
今天的工作,仍有密切关系。

今天,参加过老《译文》工作的前辈已是硕果仅存了。参与筹办新《译
文》的老同志有的也已离开了我们。由于从反胡风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
二十多年都是处在不太正常的状态中,《译文》、《世界文学》除了开初几
年之外,一直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路上跋涉前进,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
的。但即便如此,刊物还是介绍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
沟通了中外文学。“文革”后复刊以来,刊物在开放改革的祥和宽松气氛中
工作,走上了平坦的道路。我们一方面坚持原来的办刊方针,同时结合新形
势,作了一些改革。据反映,刊物编得更活泼了,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今天
我无意列举一系列的篇目与数字使大家感到厌烦,只想利用这个机会谈谈刊
物所面临的新困难。

今天,在商品大潮前,愿意阅读欣赏严肃高雅外国文艺的青年不多,我
们的刊物和其他严肃的读物一样,发行量难以上升。由于各种费用上涨,刊
物售价不敢平行上涨,我们多年来在经济上或多或少地有亏损,直到今年才
勉强做到收支相抵。在译作者队伍方面,老一辈逐渐停笔,较有前途的中青
年却有一些卷入了出国热、经商热,脱离了外国文学工作。我们无法提供与
译作者付出的艰苦劳动相称的稍稍优厚一些的待遇,也是使他们走这条路的
原因之一。另外,翻译作品需要取得版权,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56 年前,老《译文》停刊,据说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折本”,也即是
经济困难。时代不同了,我们决不相信《世界文学》会走上这条老路。我们
相信在对新时期发展的通盘考虑中,有关方面能对严肃、高雅文化的存在与
发展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也希望社会的消费力能向精神产品更多地倾斜,
我们希望图书馆能有更多经费。我们希望外国文学工作将具有越来越大的吸
引力。另外,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具有远大眼光的企业家能给文化事业以切实
的支持。事实上,今天,我们能在这里集会,正是重视外国文学事业的企业
深圳美视光电公司慷慨资助的结果,能在这里向征文优胜者授奖,也是深圳
能源总公司大力赞助的结果。请让我在这里代表大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
谢。另外,我们也要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不怕亏本,为我们印出了180 万字
的《世界文学精粹:40 年佳作》一书。我的话就说到这里。再一次谢谢大家
光临。


1993 年7 月14 日


《英美桂冠诗人诗选》美国部分序① 

美国本来没有桂冠诗人。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历来有聘请诗歌顾问的做
法,这样的顾问也可以算是桂冠诗人的前身。美国的第一位桂冠诗人是1986
年出现的,那年的2 月27 日,国会图书馆馆长丹尼尔·布尔斯廷在首都华盛
顿宣布:罗伯特·佩恩·沃伦被美国国会选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任期一
年,从该年10 月1 日算起,年俸为35000 美元。

布尔斯廷同时宣布:这位新授的桂冠诗人的职责与国会图书馆过去选出
的29 位诗歌顾问的职责是一样的,他将在该年10 月1 日以朗诵自己作品的
形式揭开国会图书馆活动季的序幕,并将在次年5 月进行一次公开演讲来结
束本年度的活动季。此外,他还将对国会图书馆的文学规划提出指导性的意
见。根据国会规定,桂冠诗人还将应政府机构的要求为“喜庆纪念典礼”奉
献诗歌。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桂冠诗人是由国会选的,他的俸薪由国会图书馆

支付。桂冠诗人有义务为该图书馆做一些事,有时还得为官方活动写点应时

的颂诗,但是也不一定非写不可。这主要是一种荣誉性的职务。

在选沃伦为桂冠诗人的1986 年,美国诗坛似乎也的确没有比他更有声望

的人选。沃伦的文学活动开始于20 年代,活动面之广在美国可算首屈一指。

他既写诗,也写小说、戏剧、传记与文学批评著作,而且在文学编辑与文学

教育方面都有很大成就。他三次获普利策奖,两次因为诗,一次为了长篇小

说《国王的人马》。此书后改拍成电影,又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他和克·布

鲁克斯合编的《南方评论》,造就出一大批作家,两人合编的《理解诗歌》,

被许多大学采用为教材,影响很大。六十年间,他一共出版了十部小说与十

七本诗集,美国一刊物说美国已给了他一切可以给予的荣誉。授予他桂冠诗

人职称,不仅是名实相符,而且还为这一新称号增添了权威色彩。

第二位桂冠诗人是理查德·威尔伯,这是在1987 年4 月17 日宣布的。
美国桂冠诗人任期一般为一年,但也可以延长。沃伦因健康状况欠佳无意恋
栈。国会图书馆负责人布尔斯廷遂提名威尔伯并获得通过。布尔斯廷宣布时
是这样介绍威尔伯的:“他是我们大家的诗人。他那优美的诗句充满智慧,
妙趣横生。无论从我国传统的写作风格还是从英语国家伟大诗人所走过的道
路来看,他都是诗人的诗人。在文学界,他是属于全世界的公民,他的文章
和译著沟通了我们同其他诗人的了解。他的诗歌属于我国的上乘之作。”

布尔斯廷称他为“世界公民”,显然因为威尔伯作为优秀的翻译家,沟
通了不同的文化。威尔伯译的莫里哀的喜剧赢得专家学者的赞赏。他还译过
拉辛与荷马的作品。他也曾与著名音乐家伦纳德·伯恩斯坦合作,为伯恩斯
坦根据伏尔泰小说改写的音乐剧《天真汉》配写歌词。这出音乐剧在1956
年公演,当时并未获得成功,但是几年之后却赢得众多观众的赞赏,在纽约
市歌剧院久演不衰。

第三位桂冠诗人为霍华德·涅美洛夫,他连任两届,即1988—1989 与
1989—1990。据介绍,涅美洛夫的第一个任期是“多产尽职”的一年。他多
次主持国会图书馆的文学沙龙,为国会创立200 周年大庆写了颂诗,为高中
生举办了诗歌讨论会,为国会议员夫人和外交官夫人举行了诗歌茶会,为“亚

① 该书英国部分由方平先生主编,此处顺附方平先生手迹。

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发射成功写了赞诗,出访苏联,等等。由于他“工作积
极,贡献很大”,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比林顿要求他连任。

第四位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任期1990—1991)出生于加拿大爱德
华太子岛,在美国耶鲁大学等学府深造后留在了美国。他译介过拉美和西班
牙诗人的作品。据编《费伯当代美国诗选》的著名诗歌批评家海伦·万德勒
介绍,斯特兰德的诗“受沃利斯·史蒂文斯影响,往往在高度抽象中移动;
它们用悲哀、朴素的语调描写了一个超现实的、不可探测的宇宙”。1989 年
出版的《插图本美国文学史》的作者彼德·康恩在《世纪中叶以及余绪》一
章中给了马克·斯特兰德不少篇幅。他说:“马克·斯特兰德在一种有意浓
缩的诗歌里戏剧化地表现了孤独、梦境的,有时是幻觉般的内容,那是现代
城市场景的拥挤的孤寂所强加给生活的。他在《保持事物的完整》(1969)
一诗中说:‘我是那正在失去的部分,’这个疑难的主题仍然是他主要关切
的事物之一。”(该书第469 页)一般认为,斯特兰德是“简约派”在诗歌
方面的代表。

约瑟夫·布洛茨基原来在苏联是个“无业游民”,1972 年移居美国,198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1 年又成为美国的桂冠诗人。前后反差之大,真可
谓不可同日而语。究竟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还有待日后文学史家去细细分析。
但人们说他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