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2-本草蒙筌-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本草蒙筌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总论
出产择地土
内容: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 
一方地土出方药也。摄生之 
士,宁几求真,多惮远路艰难,惟采近产充代。殊不知一种之药,远 
者,亦有不可代用者。可代 
者,以功力缓紧略殊,倘倍加犹足去病 
。不可代者,因气味纯驳大异,若妄饵反致损人。故《本经》谓参、耆虽种异治同,而芎、 
归则殊种各治足征矣。他如齐州半夏,华阴细辛,银夏柴胡,甘肃枸杞;茅山玄胡索、苍术 
,怀庆干山药、地黄;歙白术,绵黄耆,上党参,交趾桂。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胜 
药灵,视斯益信。又宜山谷者,难混家园所栽,芍药、牡丹皮为然;或宜家园者,勿杂山谷 
自产,菊花、桑根皮是尔。云在泽取滋润,泽傍匪止泽兰叶也;云在石求清洁,石上岂特石 
菖蒲乎?东壁土及各样土至微,用亦据理;千里水并诸般水极广,烹必合宜。总不悖于《图 
经》,才有益于药剂。《书》曰∶慎厥始,图厥终。此之谓夫。 

总论
收采按时月
内容:草木根梢,收采惟宜秋末、春初。春初则津润始萌,未充枝叶;秋末则气汁下降,悉归 
本根。今即事验之。春宁宜 
早,秋宁宜迟,尤尽善也。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 
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 
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 
有深义。匪为虚文,并各遵 
依,毋恣 
孟浪。 

总论
藏留防耗坏
内容:凡药藏贮,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 
当春夏多雨水浸淫,临夜晚 
或鼠虫吃耗。心力弗惮,岁月堪延。见雨久着火频烘,遇晴明向日旋曝。粗糙悬架上,细腻 
贮坛中。人参须和细辛,冰 
片必同灯草。(《本经》云∶和糯米炭相思子同藏,亦不耗蚀。)麝香宜蛇皮裹,硼砂共绿豆 
收。生姜择老砂藏,山药候干 
灰窖。沉香、真檀香甚烈,包纸须重;茧水、腊雪水至灵,埋阱宜久。类推隅反,不在悉陈。 
庶分两不致耗轻,抑气味 
尽得完具。辛烈者免走泄,甘美者无蛀伤。陈者新鲜,润者干燥。用斯主治,何虑不灵。 

总论
贸易辨假真
内容:医药贸易,多在市家。辨认未精,差错难免。谚云∶卖药者两只眼,用药者一只眼,服 
药者全无眼,非虚语也。许 
多欺罔,略举数端。钟乳令白醋煎,细辛使直水渍,当归酒洒取润,枸杞蜜伴为甜,螵蛸胶 
于桑枝,蜈蚣朱其足赤。此 
将歹作好,仍以假乱真。荠 指人参,木 
香捣,荔枝搀,霍香采,茄 
叶杂。研石膏和轻粉,收苦薏当菊花。姜黄言郁金,土当称独滑。小半夏煮黄为玄胡索,嫩 
松梢盐润为肉苁蓉。(金莲草 
根盐润亦能假充。)草豆蔻将草仁充,南木香以西呆抵。煮鸡子及鲭鱼枕造琥珀,熬广胶入 
荞麦面(炒黑)作阿胶。枇杷 
蕊代款冬,驴脚骨捏虎骨。松脂搅麒麟竭,番硝插龙脑香。桑根白皮,株干者岂真;牡丹根 
皮,枝梗者安是。如斯之类, 
巧诈百般。明者竟叱其非,庸下甘受其侮。本资却病,反致杀人。虽上天责报于冥冥中,然 
仓卒不能察实,或误归咎于 
用药者之错,亦常有也。此诚大关紧要,非比小节寻常。务考究精详,辩认的实,修 
庶免乖违。 

总论
咀片分根梢
内容:古人口咬碎,故称 咀。今以刀代之,惟凭锉用。犹曰咀片,不忘本源。诸药锉时,须 
要得 
法。或微水渗,或略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才无碎末,片片薄匀。状与花瓣相侔,合 
成方剂起眼。仍忌锉多留久,恐走气味不灵。旋锉应人,速能求效。根梢各治,尤勿混淆。 
生苗向上者为根,气脉行上;入土垂下者为梢,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 
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 

总论
制造资水火
内容: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有 、有炮、有炙、 
有 
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 
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 
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 
,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 
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大概具陈,初学熟玩。 

总论
治疗用气味
内容:治疗贵方药合宜,方药在气味善用。气者,天也。气有四∶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 
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 
地也。味有六∶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有使气 
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 
者,有先使气后使味者,有先使味后使气者,不可一例而拘。有一药两味,或三味者;有一 
药一气,或二气者。热者多, 
寒者少,寒不为之寒;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或寒热各半而成温,或温多而成热, 
或凉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 
取。又或寒热各半,昼服之,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之,则从寒之属而降。至于晴日则从热, 
阴雨则从寒。所从求类, 
变化犹不一也。仍升而使之降,须其抑也;沉 
甘缓也,其行之也上。苦泻 
也,其行之也下。 
酸收也,其性缩。咸软也,其性舒。上下、舒缩、横直之不同如此,合而用之,其相应也。 
正犹鼓掌成声,沃水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间也。有志活人者,宜于是而取法。 

总论
药剂别君臣
内容:诸药合成方剂,分两各有重轻。重者主病以为君,轻者为臣而佐助。立方之法,仿此才 
灵。 
往往明医,不逾矩度。如解利伤风,风宜辛散,则以防风味辛者为君,白术、甘草为佐;若 
解利伤寒,寒宜甘发,又以甘草味甘者为主,防风、白术为臣。 疟寒热往来,君柴胡、葛 
根,而佐陈皮、白术;血痢腹痛不已,君芍药、甘草,而佐当归、木香。大便泻频,茯苓、 
炒白术为主,芍药、甘草佐之;下焦湿盛,防己、草龙胆为主,苍术、黄 佐之。眼暴赤肿 
,黄芩、黄连君也,佐以防风、当归;小便不利,黄 、知母君也,佐以茯苓、泽泻。诸疮 
疹金银花为主,多热佐栀子、连翘,多湿佐防风、苍术;诸咳嗽五味子为主,有痰佐陈皮、 
半夏,有喘佐紫菀、阿胶。如是多般,难悉援引,惟陈大要,余可例推。又况本草各条,亦 
以君臣例载。各虽无异,义实不同。彼则以养命之药为君,养性之药为臣,治病之药为使。 
优劣匀分,万世之定规也;此则以主病之药为君,佐君之药为臣,应臣之药为使。重轻互举 
,一时之权宜也。万世定规者,虽前圣复起,犹述旧弗违;一时权宜者,固后学当宗,贵通 
变无泥。医家活法,观此可知。 

总论
四气
内容:凡称气者,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是药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言 
其气 
冷也。况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腥臊,故不可以寒热温凉配之。如蒜、阿魏、鲍鱼 
、汗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狐狸肾、白马茎、近阴处、人中白,则其 
气臊;沉、檀、脑、麝,则其气香。如此方可以气言之。其古本序例中,并各条内气字,恐 
或后世误书,当改为性字,于义方允,仍寒热温凉四性。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此四者,如 
辛之属,则有硝石、石膏、干姜、桂、附、半夏、细辛、薄荷、荆芥之类;甘之属,则有滑 
石、凝水石、饧饴、酒、枣、参、耆、甘草、干葛、粳米之类;苦之属,则有大黄、枳实、 
浓朴、酒、糯米、白术、麻黄、竹茹、栀子之类;咸之属,则有泽泻、犀角、阳起石、皂荚 
、文蛤、白华、水蛭、牡蛎之类;酸之属,则有商陆、苦酒、硫黄、乌梅、五味子、木瓜、 
芍药之类。此虽不足以尽举,大抵五味之中,皆有四者也。 

总论
五味
内容: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耳!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不可穷已。故 
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 
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 
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 
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中气所生,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 
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 
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 
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软, 
收之而后可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治疾者,不通乎此, 
而能已人之疾者,吾未之 
信焉。 

总论
七情
内容:有单行者,不与诸药共剂,而独能攻补也,如方书所载独参汤、独桔汤之类是尔。有相 
须者 
,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必同类,如和羹调 
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相宜发足尔。有相恶者,彼有毒而我恶之也。有相畏者,我有 
能而彼畏之也。此二者不深为害,盖我虽恶彼,彼无忿心,彼之畏我,我能制伏。如牛黄恶 
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黄耆畏防风,而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之类是尔。有相反者,两相 
仇隙,必不可使和合也。如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便自黯,妒粉得雌则黑黄,雌得粉亦变之类 
是尔。有相杀者,中彼药毒,用此即能杀除也。如中蛇虺毒,必用雄黄;中雄黄毒,必用防 
己之类是尔。凡此七情共剂可否,一览即了然也。或云药有五味,以通五脏。肝藏魂而有怒 
,一也;肺藏魄而有忧,二也;心藏神而有喜,三也;脾藏意与智而有思,五也;肾藏精与 
志而有恐,七也。五味以治五脏,通有七情也。 

总论
七方
内容:大;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 
其用有二∶一则病有兼证,邪气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之,宜此大方之类是也。二则治肾、 
肝在下而远者,宜分两多而顿服之是也。 
小∶君一、臣二、佐四,制之小也。 
其用有二∶一则病无兼证,邪气专一,不可以多味治之,宜此小方之类是也。二则治心、肺 
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少而频服之是也。 
缓∶治主当缓,补上治上,制以缓。凡表里汗下,皆有所当缓。缓则气味薄,薄者则频 
而 
少服也。 
其用有五∶有甘以缓之为缓方者,盖糖、蜜、枣、葵、甘草之类,取其恋膈故也。有丸 
以缓之为缓方者,盖丸比汤、 
散药力行迟故也。有品味群众之缓方者,盖药味众多,各不能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 
者,盖药无毒,则攻自缓也。 
有气味薄之缓方者,盖气药味薄,则 
急∶治客当急,补下治下,制以急。凡表里汗下,皆有所当急,急则气味浓,浓者则顿 
而多服也。 
其用有四∶有热盛攻下之急方者,谓热燥、前后闭结、谵忘狂越,宜急攻下之类是也。 
有风淫疏涤之急方者,谓中 
风口噤不省人事,宜急疏涤之类是也。有药毒治病之急方者,盖药有毒,攻击自速,服后上 
涌下泻,夺其病之大势者是 
也。有气味浓之急方者,盖药气味浓,则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近者奇之,下者奇之。凡阳分者,皆为之奇也。 
其用有二∶有药味单行之奇方者,谓独参汤之类是也。有病近宜用奇方者,谓君一、臣二, 
君二、臣三。数合于阳也,故宜下之,不宜汗也。(王安导曰∶奇方力寡而微,凡下宜奇者, 
谓下本易行,故宜之。偶则药毒,内攻太过也。)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远者偶之,汗者偶之。凡在阴分者,皆为之偶也。 
其用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者,谓沉附汤之类是也。有两方相合之偶方者,谓胃苓汤 
之类 
是也。有病远而宜用偶方者,谓君二、臣四,君四、臣六。数合于阴也,故宜汗之,不宜下 
也。(王安导曰∶偶方力齐而大,凡汗宜偶者,谓汗或难出,故宜之。奇则药气外发,不足 
也。) 
奇与偶有味之奇偶,有数之奇偶,并当察之,则不失其寒温矣。 
天之阳分为奇,假令升麻汤,升而不降也,亦谓之奇,以其在天之分也。 
汗从九地之下,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从九地之 
下,发至九天之上,故为之偶。 
地之阴分为偶,假令调胃承气汤,降而不升也,亦谓之偶,以其在地之分也。 
下从九天之上,假令自天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从九 
天之 
上,引至地之下,故为之奇。 
复∶奇之不去,复以偶;偶之不去,复以奇,故曰复。复者,再也,重也。洁 
古云∶十补一泻,数泻一补,所以使不失通塞之道也。 
其用有二∶有二、三方相合之为复方者,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之类是也。有分两匀同之为 
复方 
者,如胃风汤,各等分之类是也。又曰重复之复,二三方相合而用也。反复之复,谓奇之不 
去,则偶之是也。 

总论
十剂
内容:宣∶可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故郁壅不散,宜宣剂以散之。有积痰上壅,有积瘀上壅, 
有 
积食上壅,有积饮上壅。(宣,涌吐之剂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又曰∶木郁则达之。以 
病在上,而涌吐之也。若瓜蒂散、姜盐汤、人参芦、藜芦之属。) 
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故留滞不行,宜通剂以行之。(此中有发汗证。)痹 
留也 
(通,疏通之剂也。如小便滞而不通,宜通草、琥珀、海金砂之属。月经滞而不通,红花、 
桃仁、五灵脂之属。凡诸通 
窍亦然。) 
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鹿肉亦可。)故羸弱不足,宜补剂以扶之。有气弱, 
有血弱、有气血俱弱。(补, 
滋补之剂也。不足为虚,经云∶虚则补之。如气虚用四君子汤, 
血虚用四物,气、血俱虚用八珍、十全大补之属。又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盖药味酸、 
苦、甘、辛、咸各补其脏,故此为云。虽然善摄生者,使病去而进以五谷,此尤得补之要也 
。) 
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故闭结有余,宜泻剂以下之。有闭在表,有闭在里, 
有 
也。有余为实,经曰∶实则泻之,实则散之。如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之属。) 
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故涩则气着,宜滑剂以利之。有经涩,有小便 
涩,有大便涩。(滑,滑利之 
剂也。《周礼》曰∶滑以养窍。如大便结燥、小便淋涩,用火麻仁 
之属。) 
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故滑则气脱,宜涩剂以收之。前脱者遗尿,后脱者 
遗屎 
。阳脱者自汗,阴脱者失精失血。(涩,收敛之剂也。如大便频泻,宜肉豆蔻、诃子之属。 
小水勤通,宜桑螵蛸、益智之属,冷汗不禁,宜黄耆、麻黄根之属。精遗不固,宜龙骨、 
牡蛎之属。血崩不止,宜地榆、阿胶之属。 
燥∶可去湿,桑根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绿豆亦可。)故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 
有湿 
在上,有湿在中,有湿在下,有湿在经,有湿在皮,有湿在里。(燥,除湿之剂也。如夹食 
致泻,停饮成痰,宜白术、苍术、茯苓、半夏之属。肢体浮肿,胸腹胀满,宜桑白皮、大 
腹皮、赤小豆之属。又沉寒痼冷,吐利腥秽,宜高良姜、附子、川椒之属。非积寒冷之症 
,不可用也。 
湿∶可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故枯则为燥,宜湿剂以润之。有减气而枯,有 
减血 
而枯。(湿,润燥之剂也。与滑虽类,略有不同。经曰∶辛以润之,盖辛能散气,能化液故 
也。若夫硝石性虽咸,本属真阴之水,诚润燥之要药。人有枯涸皴竭之病,匪独金化为然, 
亦有火化乘之,非湿剂莫能愈也。 
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故怯则气浮,宜重剂以镇之。神志失守,惊悸不宁。 
(重,镇固之剂也。如小儿 
急惊,心神昏冒,宜金银箔、朱砂丸之属。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宜赤石脂、 
禹余粮汤之属。 
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故实而气蕴,宜轻剂以扬之。腠理闭闷,噎塞中蕴。 
(轻,散扬之剂也。如寒邪 
客于皮肤,头疼身热无汗,宜麻黄汤、升麻葛根汤之属。) 

总论
五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