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2-本草蒙筌-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散扬之剂也。如寒邪 
客于皮肤,头疼身热无汗,宜麻黄汤、升麻葛根汤之属。) 

总论
五用
内容:汤∶煎成清液也。补须要熟,利不嫌生。并生较定水数,煎蚀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 
之, 
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 
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 
,加蜜煎。止痛,加醋煎。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 
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惟煎头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尔。 
膏∶熬成稠膏也。药分两须多,水煎熬宜久。渣滓复煎数次,绞聚浓汁,以熬成尔。去 
久病用之,取其如饴,力大 
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 
可服之膏,或水、或酒随熬,滓犹酒煮饮之。可摩之膏、或油、或醋随熬,滓宜捣敷患 
处。此盖兼尽药力也。 
散∶研成细末也。宜旋制合,不堪久留,恐走泄气味,服之无效尔。去急病用之,不循 
经络,只去胃中及脏腑之积, 
故曰∶散者,散也。 
气味浓者,白汤调服。气味薄者,煎熟和滓服。 
丸∶作成圆粒也。治下焦疾者,如梧桐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 
米粒大。因病不能速去,取 
其舒缓,逐旋成功,故曰∶丸者,缓也。 
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至易化,而治上焦也。用稠面糊丸者,或饭糊丸者, 
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 
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犯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作稀糊为丸,亦 
取其易化也。神曲糊丸者, 
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止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蜡丸者,取其难化, 
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 
备,直过膈而作效也。 
渍酒;渍煮酒药也。药须细锉,绢袋盛之,入酒罐密封。如常法煮熟,地埋日久,气烈 
味浓。蚤晚频吞,经络速达。 
或攻或补,并着奇功。滓漉出曝干,微捣末别渍。力虽稍缓,服 
弃。补虚损证,宜少饮旋取 
效;攻风湿证,宜多饮速取效。 

总论
修合条例
内容:古人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云一升,即今之大白盏也。云两铢者,六铢为一分, 
即今 
二钱半。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即今之二两。云一两,即今之六钱半。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 
取不 
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如大麻子者,准三 
细麻 
也。如胡豆者,即今之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如大豆者,以二 
小豆准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准之。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 
此为 
准。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 
凡汤中用芒硝、饴糖、阿胶,须候汤熟,绞净清汁,方纳于内,再上火两三沸,烊尽乃 
服。 
凡汤中加酒、醋、童便、竹沥、姜汁,亦候汤熟,绞汁盏内,加入便服。 
凡汤中用沉香、木香、乳香、没药,一切香窜药味,须研细末,待汤熟,先倾汁小盏内 
调服 
讫,然后尽饮。 
凡丸散药亦先咀细片曝燥,才依方派轻重。称净分两和匀,共磨研细末。其天门冬、地 
黄辈 
,湿润难干者,冬春略增蚀数,捣膏搀入。夏秋亦同。众药曝燥磨之。 
凡筛丸药末,用重密绢令细。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其丸药中,有各研磨者,虽已筛 
细, 
和诸药末,又必重复筛过,庶色理和同为佳。 
凡丸药用蜜,每药末一斤,则用蜜十二两。文火煎炼,掠去沸沫,令色焦黄,滴水成珠 
为度 
,再加清水四两和匀。如此丸成,庶可爆干,经久不烂。 
凡药末入蜜和匀,须令力士于石舂内杵捣千百,自然软熟,容易丸成。不然,或散或粘, 
在 
手弗妙。一应作糊合者,亦仿此式勿违。 
凡通大便丸药,或有巴豆,或加硝、黄丸成者,必用川蜡熔化为衣,取其过膈不化,能 
达 
下焦,脾胃免伤,诚为良法。倘人体气壮实,毋以此拘。 
凡丸药,或用朱砂末、或用金银箔为衣饰者,必须丸成乘湿粘上。 

总论
服饵先后
内容: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 
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在上者,不厌频而少;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 
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总论
各经主治引使
内容:治寒∶肝(气,吴茱萸。血,当归。)心(气,桂心。血同。)脾(气,吴茱萸。血同。) 
肺(气,麻黄。血, 
干姜。)肾(气,细辛。血,附子。)胆(气,生姜。血,芎 。)大肠(气,白芷。血,秦 
艽。)小肠(气,茴香。 
血,玄胡。)三焦(气,黑附子。血,芎 。)膀胱(气,麻黄。血,桂枝。)包络(气,附 
子。血,芎 。) 
治热∶肝(气,柴胡。血,黄芩。)心(气,麦门冬。血,黄连。)脾(气,白芍药。血, 
石膏。血,栀子。)肾(气,玄参。血,黄 。)胆(气,连翘。血,柴胡。)胃(气,葛根。 
血,大黄。)三焦 
(气,连翘。血,地骨皮。)膀胱(气,滑石。血 
小肠(气,赤茯苓。血, 
木通。)包络(气,麦 
治劳∶肝(当归、柴胡。)心(生地黄、黄连。)脾(白芍药、木瓜。) 
瘵热∶肺(桑白皮、石膏。)肾(生地黄、知母。)胆(柴胡、栝蒌。)胃(石膏、硝。) 
三焦(石膏、竹叶。)膀胱(滑石、泽泻。)大肠(大黄、硝。)小肠(赤茯苓、木通。) 
治风∶肝(芎 。)心(细辛。)脾(升麻。)肺(防风。)肾(独滑。)胃(升麻。)三焦 
(黄耆。)膀 
胱(羌滑。)大肠(白芷。)小肠( 本。)包络(芎 。) 
治湿∶肝(白术。)心(黄连)。脾(白术。)肺(桑白皮。)肾(泽泻。)胃(白术。) 
焦(陈皮。)膀胱 
(茵陈。)大肠(秦艽。)小肠(车前。)包络(茗。) 
治燥∶肝(当归。)心(麦门冬。)脾(麻仁。)肺(杏仁。)肾(柏子仁。)三焦(山药 
膀胱(茴香。)大 
肠(硝石。)小肠(茴香。)包络(桃仁。) 

总论
用药法象
内容:形 金木水火土 真假 轻枯虚薄缓浅假,宜治上。 
色 青赤黄白黑 深浅 重润实浓急深真,宜治下。 
性 寒湿温凉平 急缓 其中平者宜治中,余随脏。 
味 辛酸咸苦甘 浓薄 腑所宜处。 
体 虚实轻重平 枯润 

卷之一草部上
人参
内容:r潞州人参pj15。bmpr 
r威胜军人参pj16。bmpr 
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阳中微阴。无毒。东北境域有,阴湿山 
谷生。(详载下文。)《高丽(国名)志》赞云∶三桠五叶,(初生小者,一桠五叶,年久渐生 
三桠叶,并生于桠之端也。)背阳向阴;欲来求我, (音假)树相寻。(其树类梧桐,大叶 
蔽日阴浓,故多生树底。)种类略殊,形色弗一。x紫团参x紫大稍扁,出潞州紫团山;(属 
山西。)x白条参x(俗呼 
羊角参。)白坚且圆,出边外百济国。(今臣属高丽。)x黄参x生辽东(边戌地名。)上党, 
(古郡名,在冀州西南。)黄 
润有须梢纤长。x高丽参x(俗呼鞑参。)近紫体虚,x新罗x(国名)x参x亚黄味薄。 
并堪生治,须别粗良。独黄 
参功效易臻,人衔走气息自若。(《唐本注》云∶凡试上党参,令一人衔之,一人不衔,同走 
二里许,不衔者必喘,衔者 
气息自若。此为异也。)肖人形神具,(如人形双手足者,神力具全,最为难得,而人参之名, 
亦因相类着也。)类鸡腿力 
洪。(雷公云∶凡使大块,类鸡腿者良。)轻匏取春间,因汁升萌芽抽梗∶(春参无力,虽 
一两,不如秋参一钱。)重实 
采秋后,得汁降结晕成胶。布金井玉阑,入方剂极品。和细辛留久不蛀,(每参一斤和细辛 
一两,封固磁罐中,永不蛀坏。) 
去芦梗咀薄才煎。反藜芦, 
人宜少投。(丹溪云∶肥白气 
虚,苍黑气实,然考医案中证虚色苍黑者,亦每多用。此云其常,犹当应其变也。)健脉理 
中,生津止渴。开心益志,明 
目轻身。却惊悸,除梦邪,消胸胁逆满;养精神,安魂魄,苏心腹鼓疼。肠胃积冷温平,霍 
乱吐泻止息。定喘嗽,通畅 
血脉,泻阴火。(阴虚生内热尔。一说∶阳气下陷阴分,而生热也。丹溪言∶补阴火者,非 
补助火邪。正谓虚火可补, 
火反治,补中有泻意也。今恐读者不能解悟,认假为真,故直书,与下文相实,使毋惑云。) 
滋补元阳。洁古云∶补上焦 
元气,而泻脾、肺、胃中火邪,升麻为引;补下焦元气,而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使。东垣曰∶ 
人参、黄耆、甘草三味, 
退虚火圣药也。丹溪治外感挟内伤证,但气虚热甚者,必与黄耆同用,托住正气。仍恐性缓, 
不能速达,少加附子,资 
其健悍之性,以助成功。是知火与元阳,势不两立。一胜一负,辄用匡扶。经曰∶邪所凑, 
正必虚是尔。x芦x发吐痰 
沫善驱,味总甘和缓不峻。虚羸(音雷)老弱,膈壅煎宜。《衍义》亦云∶难服 
可代。 
(谟)按∶《集要》注曰∶肺受寒邪,短气少气,虚喘宜用。肺受火邪,喘嗽及阴虚火 
动劳嗽 
手太阴而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王氏此言,乃述海藏肺寒用人参,肺热用沙参。及后 
好事者,假名东垣,辑成括 
曰∶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东垣既 
遗辙,亦引寒热。对云∶安 
知寒热之中,犹有虚实之别也。肺中实热,忌之固宜。肺中虚热,用之何害!况丹溪云∶虚 
火可补,参 
曰∶龙火反治。夫龙火者,乃空中龙雷之火,即虚火也。在人身,虽指下焦相火为云,然而 
上下同法。肺中虚火,亦相 
侔焉。此火非水可扑,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愈炽,或击碎木石,或烧毁房屋,燔灼酷烈 
之势,诚不可抗。太阳一照, 
火自消弥。可见人身虚火,无问上中下三焦之殊。但证有见于外,必非寒凉助水之药可制, 
务资此甘温补阳之剂补足元 
阳,则火自退尔。补中兼泻,泻中有补,正经所谓甘温能除大热是也。矧斯议者 
,匪特丹溪独知,如前洁古、东垣俱谓能泻火者,亦因洞烛此理,辄言之真切,用之的确如 
山石而不移焉。王氏弗知参能泻火之邪,反畏补火为忌。惟引寒热,不辩实虚,妄着示人, 
深可哂也。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虽阴虚火动、 
劳嗽吐血、病久元气虚甚者,但恐不能抵当其补,非谓不可补尔。苟以王氏之言为拘,则前 
王氏生者,亦何屡用而不忌 
乎?如张仲景治亡血脉虚,非不知火动也,用此而补,谓气虚血弱,补气则血自生,阴生于 
阳,甘能生血故也。葛可久 
治痨瘵大吐血后,亦非不知由火载血上也。用此一味煎调,而名命曰独参汤。盖以血脱,须 
先益其气尔。丹溪治劳嗽火 
盛之邪,制琼玉膏,以之为君;或此单熬,亦曰人参膏类。服后肺火反除、嗽病渐愈者,又 
非虚火可补、龙火反治之验 
欤!抑不特此而已,古方书云∶诸痛不宜服参耆,此亦指暴病气实者而言,若 
何尝拘于此耶!东垣治中 
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谓里虚则痛,补不足也。是以医家临病用药,贵在察证虚实 
为先,当减当加,自合矩度。 
匪但病者不惧夭枉之殃,而在己亦得以免杀人不用刀之咎矣。 

卷之一草部上
黄耆
内容:r黄耆pj17。bmpr 
味甘,气微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有三品,治无两般。 
x木耆x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缺岁多收倍用,煎服亦宜。(《本经》不 
载州土,必出 
如 之贱,自产谷田,凶年多收,亦可代粮也。)x水耆x生白水、赤水二乡 
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 
x绵耆x出山西沁州绵上,(乡名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咸因地产佥名,总 
待秋采入药。久留易蛀,勤曝 
难侵。务选单服不歧,直如 
箭干,皮色褐润,肉白心黄,折柔软类绵,嚼甘甜近蜜。如斯应病,获效如神。市多采苜蓿 
根假充,谓之土黄耆媒利。殊不知此坚脆(音翠)味苦,能令人瘦;耆柔软味甘,易致人肥。 
每被乱真,尤宜细认。夫耆者,恶白鲜、龟甲,制去头、刮皮。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 
入手少阳,入足太阴。主丈夫小儿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痛,泻痢肠风;治女子妇人 
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 
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固盗汗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托阴疮癞疮,排脓止痛 
,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下治伤寒,尺脉不至。是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性 
畏防风,而防风能制黄耆, 
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须而用。《衍 
之功,药中呼为羊肉。久服勿 
已,耐老延年。 
(谟)按∶参耆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耆兼 
补卫气 
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 
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 
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 
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耆减轻为臣。若系表 
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灌全浆,一切阴 
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耆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 
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先正尝曰∶医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 
而用。又云∶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佐之以热则 
热,佐之以寒则寒。如补中益气汤,虽加当归,当归血药也,因势寡,则被参耆所据,故专 
益气佥名;又当归补血汤,纵倍黄耆,黄耆气药也,为性缓,亦随当归所引,惟以补血标首 
。佐肉桂附子少热,八味丸云然;加黄 知母微寒,补阴丸是尔。举隅而反,触类而推。则 
方药之应乎病机,病机之合乎方药。总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轻重缓急之适中。时医不以 
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卷之一草部上
甘草
内容:r甘草pj18。bmpr 
味甘,气平。生寒炙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产陕西川谷,逢秋后采根。因 
味甘甜,故名甘草。忌猪肉,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及大戟、芫花。入太阴、少阴、厥阴足 
经,用白术、干漆、苦参引使。生泻火,炙温中。x梢x去尿管涩痛,x节x消痈疽 肿。 
x子x除胸热,三者宜生。 
身选壮大横纹,刮皮生炙随用。悬痈单服即散,(凡毒生阴囊后、肛门前, 
横纹者五钱,酒煎服下即散。) 
咽痛旋咽能除。同桔梗,治肺痿脓血齐来;同生姜,止下痢亦白杂至。小儿初生,加黄连煎 
汤,拭口有益;饮馔中毒, 
伴黑豆煮汁, 
肌,长肌肉,健脾胃,补三 
焦。止渴除烦,养血下气。解百药毒免害,和诸药性杜争。后人尊之,称为国老。又因性缓, 
能解诸急。故热药用之缓 
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如附子理中,用者恐僭诸上;调胃承气,用者恐速于下。是皆缓之, 
非谓和也。小柴胡汤有柴 
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内加同煎,此却调和相协,非谓缓焉。凤髓丹中又为补剂, 
虽缓肾湿,实益元阳。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缓之,以甘泻之,悉可征矣。中满证恐甘能作胀,切禁莫加;下 
焦药因性缓难达,务宜少用。凡诸呕吐,亦忌煎尝。久服轻身,延年耐老。 
(谟)按∶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泻,辛横行而散,甘上行而发,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 
坚。甘草味之极甘,当云上 
发可也。《本草》反言下气何耶?盖甘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 
补有泻。居中之道,具尽故尔。 

卷之一草部上
白术
内容:r荆门军术pj19。bmpr 
r石州术pj20。bmpr 
味苦、甘、辛,气温。味浓气薄,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x浙术x(俗呼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