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漫说水浒-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书中也有数处说道,梁山大军攻破城池后,秋毫无犯,在山寨时,也不伤害过往客商,这些都说明,水浒故事的讲述者本意确实是要将好汉们及梁山大寨描述成正面形象的。所以问题也许不在于如何去追究梁山好汉,而在于故事的讲述者何以一方面歌颂梁山好汉,一方面又毫不避讳地讲述他们诸多凌虐乃至残害众生的行径,这种叙事立场才是值得深究的。 
  在下以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里,素有蔑视众生的传统。(西方历史文化是否如此,在下所知不多,不便妄议)如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以仗义疏财、礼贤下士闻于世,司马迁的《游侠列传》曾赞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等“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认为他们可以看作是侠的鼻祖。但就是这位后世侠士的“不可谓不贤者”的老祖宗,《史记·孟尝君列传》又记载说,他途经赵国过某县时,就因当地人对他那不够威武的块儿头说笑了两句,便赫然震怒,一声令下,一群群门客跳下车来,虎狼出笼般直扑向围观人众,“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而去。” 
  又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部将,大名鼎鼎的耿弇,《后汉书·耿弇列传》记载了他的光辉业绩是:“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但他们都没有因这些屠戮众生的暴行而钉上历史的耻辱柱,相反,从“未尝挫折”这类的字眼,看到的是须得仰视的笼罩着光环的英雄身影。 
  有了这种悠久的传统,在六朝小说《燕丹子》中,就可以看到,燕太子丹是如何厚待荆轲的:荆轲说了句听说千里马的肝很好吃,燕太子丹立刻便杀了千里马,取出肝来烹调,荆轲赞了句那弹琴的美人的手真好看,过了片刻,美人的手便被装在盘子里呈了上来!在故事的讲述人眼里,燕太子丹是何等的礼贤下士、义薄云天啊!可是那不知姓名的美人的痛苦又有谁理睬,她的地位就相当于那千里马吧! 
  同样,在唐传奇《无双传》里,也可以看到,古押衙行侠,“冤死者十余人。” 
  随便再举个例子,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里,侠客杨天池扶弱,一把梅花针撒出去,一瞬间便有五六百人中了梅花针,死于非命。 
  在列位最熟悉的《三国演义》里,也可以看到,刘备为报个人的兄弟之仇,发动几十万大军伐吴,结果全军覆没。但是刘备的这一举动换来了包括现代学者在内的无数人的凭吊和赞扬,说刘备为给关羽复仇,不惜将江山社稷和几十万大军孤注一掷,真是够义气,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个份儿上,那还有什么说的?但是在下在这里想说的是,刘备头上那耀眼的义的光环,以及他那“崇高”的悲剧英雄形象,是用几十万条性命换来的,本来战争免不了死人,但问题是刘备的伐吴之战除了成全他的个人义气外,毫无意义,他的可笑的冲动导致数十万年轻的生命殉身火海,抛尸江边,难道这些人便没有兄弟?这些无声的众生、悲哀的众生啊,众生们的声音是永远听不到的,他们在历史中是真正的失语了,历史永远是英雄的历史,英雄的悲欢离合永远会有后世无数人关注、凭吊和传唱,但是小民的悲哀呢?他们在各种文化典籍里,被优雅地措辞为:“蚁民”。 
  所以,在水浒世界里,一盘盘人肉包子都成了充满喜剧意味的可笑的布景,宋江在青州城外的屠杀、吴用命李逵砍开四岁的小衙内的脑袋的毒辣、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去的凶残都无损于他们好汉的身价,一切都被当成了英雄事业的需要,一切都可笑地被原谅了,一切都事先被豁免了,即使梁山大军受招安后扮演吊民伐罪的角色南征方腊时,仍可以看到,因为“革命需要”,“石秀、阮小七来到江边,杀了一家老小,夺得一只快船”(第一百十二回),在好汉的眼中,在水浒故事的讲述者心中,(在几百年来接受者的观念里?)一家老小的性命又算什么?也值得去计较? 
  但也不是没有人去计较,在《三国演义》里可以找到一处难得的笔墨,在第九十回里,诸葛亮南征孟获,设伏火烧藤甲军时,书中说到: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 
  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读了这一段,在下也一样感叹不荆诸葛亮本是有很多理由开脱自己的,如是为了兴汉灭曹的正义事业平定后方,如是战争需要不得已而为之,如对方是未受中原礼教沐化的蛮夷,等等,甚至他根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做任何解释,因为这是战争,没有人会和他计较这些,相反,有的是人会愿意从军事的角度、审美的角度欣赏他此役的用兵如神。但是诸葛亮没为自己做任何开脱,虽是战争需要不得已而消灭了敌对部族,但面对一个个惨死的生命,他的心灵仍然受到了拷问。这不是妇人之仁,这是真正的吉光片羽的人道胸怀,只可惜这诸葛亮式的沉重叹息,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真是太少太少了。 
  在许许多多的人眼中、心中,历史永远是各色英雄活跃演出的舞台,英雄的生命和众生的生命永远不会等值。这一点,在演绎英雄故事的《水浒》中,已有了太为充分的展示。        
附论:水浒世界中的泼皮         
  水浒世界里除了官府、好汉、众生以外,还活跃着一群特殊货色:泼皮。 
  他们包括在相国寺被鲁智深踢下粪窖的过街鼠张三、青草蛇李四,包括被杨志卖刀时解决了的没毛大虫牛二,包括曾领人围殴杨雄的踢杀羊张保,另外被鲁达毙了的镇关西也可算一个,他们或有业或无业,但有一些共通之处:首先,他们多有绰号。这一点不要小看,有了绰号,就表示和众生不在一个层次上,你什么时候听说过一个老实巴交的店小二或寻常庄客会自称什么“镇山太岁”“穿街大虫”?绰号,某种意义上就是能在江湖里混的身份证;第二,他们都为非作歹,欺凌弱小,绝非良善之辈;第三,他们都是有特殊能量的滚刀肉。张三、李四对鲁智深汇报说,他们一伙泼皮靠赌博讨钱为生,此外还拿大相国寺的菜园当衣食饭碗,“大相国寺里几番使钱,要奈何我们不得”。大相国寺“使钱”想来不会是去请武林高手,很有可能是指收买官府,但官府也拿泼皮们没辙。所以后文又冒出个没毛大虫牛二,“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在天子脚下都能照样横行,也因此杨志杀牛二才得到官府同情,存心给他从轻发落。同样,踢杀羊张保领着的一帮围殴杨雄的破落户汉子,也是“官司累次奈何他不改”。 
  泼皮其实就是流氓、无赖,他们和官府、和众生的关系都很差,但和好汉的关系却很微妙。 
  他们有可能是好汉修理的对象,如踢杀羊张保等无赖被石秀打得东倒西歪;但他们也有可能和好汉结交,如曾祸害相国寺菜园的众泼皮,高俅差人来捉鲁智深时,就是这一伙泼皮通风报信,鲁智深才及时拔脚走人,没有受到高俅的算计。此外,泼皮之与好汉,还有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是什么,不妨以牛二为例:牛二出场,只有一次,在第十二回里。这厮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专在街上行凶,撒泼,撞闹。杨志卖刀,受其百般凌辱,终于忍无可忍,手起一刀,嗓根上搠个正着,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结果了这条没毛大虫的性命。 
  这个故事在水浒世界里上演后,牛二的无赖便在人心中扎下了根。这种无赖,凌暴一方,似乎理所当然地是梁山好汉“修理”的对象,所以杨志的为民除害,也似乎是这个故事唯一合理的结局。 
  可是一天忽然想到,故事可不可以有另种结局呢? 
  比如,牛二不是只会些撒泼、无赖的手段,而是武艺精熟呢?那很可能便是:二人斗了片时,无分高下,心中暗地喝彩,牛二喝声“且妆,跳出圈外:“那汉,怎恁地好手段,可通姓名!”“洒家青面兽杨志便是!”“啊也!原是杨制使!”牛二扑翻身便拜,杨志慌忙答礼:“壮士休恁多礼。”……而后呢?二人同寻一等去处,饮酒,结交,并极有可能结拜。再往后,便是临别牛二以盘缠相赠,至于这盘缠银两是否为诈害良民所得却不必计较。再而后呢?便是牛二依如故我,继续在此横行不法,便如武松离了十字坡,张青、孙二娘照开黑店、照卖人肉包子一样。最后,说不定因了这份交情,牛二也上了梁山,杀官造反,替天行道,(成了农民起义的骨干?)受招安,平四寇,修成正果。 
  或者,牛二纵然手段不强,但恰好运气不坏,杨志“修理”他时手中无刀,只一味饱以老拳,正这时,一个认识双方的好汉到场,慌忙劝住杨志,对牛二道:“这个便是……”于是牛二扑翻身便拜,后面的结果便大同小异。 
  这样的故事,在水浒世界里,是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 
  所以,泼皮牛二居然可能成为梁山好汉,乍一听,滑天下之大稽,还有污蔑农民起义之嫌,其实未必。 
  牛二与梁山好汉,实多有相通之处:牛二有绰号──“没毛大虫”,绰号往往便是江湖人物的标志,便如梁山好汉有“母大虫”、“病大虫”,而只有江湖人物或江湖人物化了的军官、僧道、财主,才有资格成为好汉,纯粹的农民(书中称为“村蠢的乡夫”)或市民如寻常店小二之流则不够格;再有,牛二的出场,在杨志眼中看来是:“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攧撞将来”,先声夺人。而宋江眼中李逵的出场是:“(戴宗)引着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何其相似也!牛二的身体素质也具备了做好汉的条件;再论出身,牛二是泼皮破落户,这个似不好,高俅便是“浮浪破落户子弟”,“泼皮”也不是好称呼,即无赖、小流氓是也,但是梁山好汉又何尝没有这等人物,例如参加智取生辰纲的白胜,便是“闲汉”、“赌客”,正是泼皮一流。又如第六十一回,活阎罗阮小七捉拿玉麒麟卢俊义时,持篙立于船头,唱山歌道:“乾坤生我泼皮身,赋性从来要杀人。……”好汉亦以泼皮自居;当然以上三点还都是表面现象,那就再看最后一点,看为人行径:书中说到宋江、李逵等初识后一道饮酒,一歌女──属被凌辱与被损害的阶级──前来卖唱,方唱几句,李逵跳将起来,将歌女打昏;吴用到大名府设计坑陷卢俊义,李逵随同前往,客店中店小二烧火稍迟,被李逵一拳打得吐血。即使是杨志这样军官出身的人物,在第十七回中,也在酒店里用过饭后不给钱便开路,并打翻来讨帐的酒店后生。至于小霸王周通的强抢民女更不必说。这些行径,似乎并不比牛二高明。 
  其实梁山人物更有恶过牛二者,《水浒传》第三十六、三十七回里,现摆着两个黑道人物、恶霸典型:穆弘、穆春兄弟。走江湖的好汉“病大虫”薛永来揭阳镇卖艺,只因未先拜见穆氏兄弟,镇上人便得了穆春禁令,不得赏助薛永。宋江不知底细,赏银五两,穆春凶神恶煞般上来便打,被薛永一交攧翻,又补了一脚。结果大祸从天而降,宋、薛欲饮酒,无酒家敢卖,若卖,“把我这店子打得粉碎”,欲投宿,无客店敢收留,偌大的揭阳镇完全被穆氏淫威笼罩。夜里宋江为逃避穆氏兄弟的追杀,又上演了一幕极为恐怖的逃亡,薛永则已被穆春带人捉住,“尽力气打了一顿,如今把来吊在都头家里,明日送去江边,捆做一块,抛在江里,出那口鸟气。”为报私仇,公堂私设到了都头家里,且肆无忌惮地欲将人投入江中害死,这份勾连官府草菅人命的魄力,又岂是牛二这等寻常泼皮可及?说起荼毒地方,牛二那两下三脚猫的泼皮手段,又何足道哉? 
  然而可有哪个好汉出来,为民除害,宰了这比牛二更大号规格的恶霸? 
  没有。水浒世界里的结果,是经黑道人物李俊等说合,被穆氏兄弟追杀的宋江有惊无险,化敌为友,住进了穆家庄。临行,穆氏兄弟送了金银,“洒泪而别”。再后来,穆氏兄弟上了梁山,做好汉,受招安,平四寇。征方腊而归后,穆弘病死,没捞到一官半职,穆春活着回来了,和其他偏将一道,授武奕郎、都头领。杀人放火受招安,再做官,修成正果。 
  所以,牛二的被杀,实在是因他的运气坏,否则,谁说水泊梁山一定不能有第一百○九条好汉没毛大虫牛二呢?        
三打祝家庄的背后        
  美国学者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导论》里说道:“要讨论《水浒》的所谓反政府主题,就必须把好汉个人与梁山好汉的整体区分开来,这一区分极端重要。单个的好汉恪守英雄信条,然而整个梁山好汉群,则奉行一种行帮道德。” 
  什么叫“行帮道德”?行帮道德也可以称为帮派意识,它纯以个人及个人所属的集团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符合自己集团帮派利益的就是正确的,而且为实现这种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和自己帮派集团利益相冲突的,那就是错误的,而且为消灭这种错误,也可以不择手段。 
  水浒世界里的梁山好汉,信奉推行的就是行帮道德。这里不妨以梁山大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三打祝家庄。 
  说到三打祝家庄,列位看官想必非常熟悉,几百年来人们几乎一直将它当作梁山好汉除暴安良的经典的侠义之举,还有些现代研究者将它当作农民起义军镇压地主武装的典范事例。 
  说祝家庄是地主武装,这也不能说不对,但问题是水浒世界里的地主武装多的是,梁山好汉中的晁盖、柴进、李应、史进、穆弘穆春兄弟、孔明孔亮兄弟等等,哪一个没经营过地主武装?他们怎么就没给形容成反动势力? 
  例如,《水浒》开篇第二回便说到,九纹龙史进在史家庄做地主大少爷时,听说附近少华山上聚集着一伙强人,就有声有色地组织起庄园的自卫武装,并成功地击败了少华山强人跳涧虎陈达的来犯,这与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联防自保以对付梁山强人又有什么区别?在官兵不能确保地方安全的情况下,地方组织自卫武装又有何不可?在水泊梁山几度大举进攻祝家庄时,可并没见有半个官兵来救援。同样道理,如果最初桃花庄的刘太公也有类似的准备,何至于被小霸王周通这路货色黄鼠狼钻鸡窝,来强行做上门女婿?又何需劳动花和尚鲁智深的一对老拳?再则说,若进行阶级分析,刘太公也应算地主吧,那么鲁智深替他出头拳打“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周通一事又该如何定性呢? 
  话头回到祝家庄,书中说到祝家庄有什么为非作歹的行径,比如倚势凌弱打劫客商骚扰邻庄的劣迹了吗?没有。要说劣迹昭彰,要说荼毒地方、草菅人命,祝家庄又如何能望梁山好汉中当年经营穆家庄的穆弘、穆春兄弟的项背?同样,杨雄、石秀、时迁在祝家庄吃饭的小客店,也规规矩矩,店小二老实和气,没有象张青、孙二娘以及梁山脚下朱贵的黑店一样,经营烹宰加工人肉的业务。至于宋江攻下祝家庄后要下令将全庄数百家通统洗荡了,用心之残暴更是远非祝家庄可比。 
  但战事还是起来了。明明是时迁等因偷鸡而启衅,打着梁山的招牌骚扰村民,放火烧店,又杀伤了不少庄客,水泊梁山竟还大兴问罪之师,出动大批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奔祝家庄去讨公道,这公道又何在?!难怪夏志清先生认为,梁山人马平毁祝家庄,“只能说明他们的暴虐和贪婪”。海外学者马幼垣先生在《水浒论衡》中更对此情节刻薄地讥讽道:“这和三十年代日军驻华部队随时找小事件为藉口以谋扩张势力范围,有何分别?” 
  把数百年来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梁山好汉,和侵华日军扯到一起,这话让人听着实在别扭。但可惜的是,这是事实。梁山大军大举进犯祝家庄的真实动机,其实大寨的二把手宋江已明明白白地讲了出来:“我也每每听得有人说,祝家庄那厮要和俺山寨敌对。即目山寨人马数多,钱粮缺少,非是我等要去寻他,那厮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厮。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 
  列位看官听听,仅仅是听得有人说“要和俺山寨敌对”,就动了杀机,仅仅是对方捕拿了一个骚扰村民的偷鸡贼,就要“便起军马去,就洗荡了那个村坊”,这到底是谁在吹毛求疵?三打祝家庄的真实动机,说到底,还是那“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是要为山寨打劫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