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正当防卫。但他下手的时间早了点。那时,他还没有把天下搞到手,就拿自己的兄弟开刀,这说明李密的心肺容量,还差那么一点点。
  与明朱元璋皇帝相比,李密就是少了朱元璋的那点聪明。如果等天下打完了,搞定了,那怕事后也造一座功臣楼,把平日看不顺眼的大臣手下,一个一个地拉到里面去屠杀,因此时桥已经过了,磨也拉完了,折腾一下,无关大局!
  果然,翟让一死,起义军队里的兄弟们,也都知道翟让有错,不乍的,但他们许多人认为,翟让做为起义军的老领导,有错但罪不致死,所以大伙,稍稍离心,李密在起义军兄弟们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
  刚摆平翟让,宇文化及就来了。
  宇文化及是何许人也?
  他是隋炀帝最亲信的大臣。隋末之世,各路义军都想要杨广的脑袋。但隋炀帝最后死在宇文化及这个鸟人手里。大伙儿都想造皇帝的反,但有伟人说了,堡垒多是从内部开始崩溃,隋王朝的堡垒,也是如此。那些天天跟随杨广吃香喝辣的亲臣、宠臣,以宇文化及为首,见政治形势不妙,就搞政变,要了皇帝的命。搞掉了皇帝之后,他们打出拥立皇泰主杨侗的旗子。而且杨侗此时在东都洛阳,基本上控制在王世充手心里。宇文化及带领杨文据守江都的十余万人马,返回洛阳。
  此时,李密的起义军,与守卫洛阳的王世充,打了好长时间的仗。王世充手里有坚固的洛阳城,及守洛阳的二十余万隋军。而李密的手里,有数万起义军,及大把大把的粮食。李密与王世充,都只是隋唐之世二流的军事家,他们在洛阳城下,一个控制着粮食,一个控制着坚固的洛阳城,打来打去,互有胜负,但却难分出最后的胜负!
  宇文化及一来,这洛阳城下的战略均衡却要打破了。按常理,宇文化及与守洛阳的隋军,是一伙儿。但王世充包括皇泰主杨侗,却把宇文化及看做是国家大敌!他们对宇文化及不欢迎的程度,甚过占据洛阳四周,时刻骚扰洛阳的李密。
  在皇泰主杨侗眼里,李密是一条吃饱饭的虎;但宇文化及,却是一头喂不饱的狼!有人出主意,招降李密,让李密阻击宇文化及。出这个主意的人,意图十分简单,他是想让李密与宇文化及鹤蚌相争,洛阳隋军坐收其利!
  可李密能看不出这个主意的真实意图?
  李密所以起事,是他想革隋王朝的命。但接到皇泰主杨侗的招降书之后,他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地,同意投降大隋王朝,并阻击宇文化及。只能给出几个猜测的理由:
  一,皇泰主以封李密为大隋王朝太尉一职,招降李密!太尉可是人臣之中,最高级别的官,这个官职,让李密动了?
  二,李密是想革杨广的命,现杨广死了,李密革命的对象不存在了,他失去了革命的激情?所以他选择与大隋王朝合作,与作战了好长时间的敌人,结为盟友,并掉转枪口,阻击宇文化及?
  三,或者李密怕腹背受敌,所以选择与王世充结盟,他的本意是想解决掉宇文化及军团之后,再回头收拾王世充。
  以李密之智,他不可能看不出守王世充们的用心,以及这个用心,对于起义军可能的危险!但李密依然我行我素,宣布接受皇泰主招降,并主动阻击宇文化及军团。
  宇文化及不是李密对手,只两个月左右时间,李密起义军就歼灭了宇文化及大部。宇文化及这个鸟人,逃亡魏县。战争的失败,却没有让他的野心收缩,他叹息道:“人总有一死,但做一天皇帝再死,死了也值!”唐武德元年,如丧家之犬的宇文化及,居然真在魏县称帝,只不过他不止做了一天皇帝,而做了一年多的皇帝,最后被窦建德收拾了。
  李密起义军与宇文化及军团之战,以李密起义军的胜利而收场;但“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旅良马多死!”所谓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李密虽然胜利了,但被宇文化及伤得不轻。
  此时,不出许多人所料,王世充突然翻脸,全力出击,打败元气大伤的李密。李密只得投靠了唐帝李渊!
  纵观李密同志的革命生涯,有三大失:
  一; 对粮食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过于迷信。自占据洛口仓后,就不思进取天下。这一点,唐高宗李世民也有评价:顾恋仓粟,未遑远略!道士徐洪客也看出来了,但历史却没有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所以总结一下他的革命过程,八个字:成也大米,败也大米!
  二; 无容纳同志之雅量。翟让之徒固然要杀,但杀的时机不对,仍至众心不定。
  三; 搞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最后让王世充之徒,有机可剩!
  按秀才李玄英的说法,李密就是将得天下的李氏之子!但最后,李密不但没有得到天下,在投降唐王朝之后,因为他还在想着李玄英的那个谶言,又思起兵造反!可以这样说,李密最后所以丧命,就是中了“桃李子、得天下”谶毒!
  而真正的、能得天下的桃李子,又在哪儿呢?
  十三、李唐王朝的第一推动力
  最有可能名应图箓李密失败了,秀才李玄英对《桃李章》的理解只对了一半: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皇帝杨广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所弑,萧皇后,变成宇文化及的俘虏。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后,皇后被窦建德控制。据历史记载,窦建德好象还蛮把皇后当回事儿,生擒宇文化及后,“先谒隋萧皇后,语皆称臣,素报哭炀帝甚哀。”不知道这窦建德哭隋炀帝的成份,有几份真诚?
  如果他真对隋炀帝有什么感情,又何必造反?这隋末大乱的“功劳”,有窦建德的几份。隋炀帝是一独夫,许多起来造隋炀帝的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窦建德见其一死,反到哭之甚哀,感情的成份少,做秀的成份多也。
  窦建德失败后,被李渊“斩窦建德于市”,而萧皇后也不知所终!所以皇帝与皇后都回不去了。但李玄英对《桃李章》结局的理解,完全错了!
  李玄英认为:《桃李章》里,“桃”者,“逃”也;“桃李子”可以理解成“逃”亡的李氏之子。在隋王朝之世,因为“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过于流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其中还有几位李姓大臣,因为这个谶言全家遭难!如李浑,李金才等。受到政迫害而逃亡的李姓之人,也有很多。即如这位秀才李玄英,他也是一李氏之子。按和尚安伽陀谶言:李氏当为天子,李玄英也应是隋王朝的政治嫌疑犯。《资治通鉴》说他“自东都逃来,”则按李秀才对“桃李子”解释,他也是一逃亡的李氏之子,他凭为什么会认为,李密就是应谶之人?
  秘密据说就在《桃李章》的第三句话里:勿浪语,谁道许?
  把这话翻译成大白话:不要瞎说,谁知道会是什么?
  李玄英却把这句话解读成一个“密”字。按字面意思:不要乱说,谁知道会是什么?说明“桃李子、得天下”一事儿,还处于保密,或秘密状态。但李玄英把谶言的动态特征,解读成一个“名”词,认为“李密”就是桃李章里的主角。
  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考证出《桃李章》出现的确切时间、地点、以及最初出自于何人之手。但有一个说法,可以作为参考:南北朝之世,佛教太盛,外来的和尚,抢了中国的道士们不少风头。所以有道士,对于佛教喧宾夺主现状不满,借用道教鼻祖老子李聃的姓,杜撰出“桃李子、得天下”、“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目的是想提高宗教界,道教的资本。但,也有人想不通啊,如果是道士们杜撰了谶言。为什么最早提出这一谶言的,不是道士,而是一位姓安的和尚?所以象中国历史上许多的谶言一样,“桃李子、得天下”,“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基本上不可能弄清出处,这则谶言,基本上成了一笔历史的糊涂帐!
  秀才李玄英却把自个儿臆测出来的《桃李章》当了真。还千里迢迢地从洛阳跑到山东,投靠李密。而我们再回头看看《桃李章》里的天机:皇与后这句,李玄英的解读好象碰对了。“勿浪语,谁道许”,估且认为可以理解成“密”字,全句:桃李子,皇后宛转扬州里,勿浪语,谁道许?看不出有说李密当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意思啊?
  李玄英对于谶言的解读水平,估也也是一半瓶子水,他坚信得天下者,会是李密!他的坚信给了李密一个强大的心里喑示,也让翟让这些山大王也相了信。但李密最后的结局,却让所有支持他的人失大望!
  又到了问天下“谁才是真正的英雄”的时候了。答案就在李世民身上。纵观李唐王朝所以能崛起,以及李唐王朝崛起的过程,中国的唐朝是一片历史的天空的话,李世民就在于这片天空里,最亮亮的太阳! 在唐公李渊为官太原时,李世民还是一孩子。晋阳令刘文静一次偶然机会,碰到李世民,他惊叹曰:“此非常之人,汉高魏武未必能及也!”
  这刘文静可能也会给人相面,但他说给老朋友裴寂听时,裴寂也可能与李世民的父太熟,天天看着李世民这孩子长大,所以对于李世民很“非常”一面,没有感觉。见刘文静如此夸张地夸李世民,他“不以为然”。当笑话听了,没有当回事儿。
  后来,刘文静因为杨玄感造反一事,受到牵连,被皇帝下令关在太原的大牢里。作为朋友,李世民到牢里看望李世民,刘文静叹息道:“现天下大乱,非命世之才,无以安天下!”
  李唐王朝的开国元老刘文静也是天生反骨,因为与杨玄感瓜葛,所以被皇帝关在牢里,但却不思悔改,依然不忘用激将法,忽悠李世民。当然,这很可能是刘文静的脱身之计。从前敢皇帝造反的人,可是要灭门的大罪。刘文静因为造反被关在牢里,没有意外情况,早晚得挨皇帝一刀。如能让李世民和他走上一条道,他就能活下来,所以刘文静刚开始说李世民“非常之人”的话,比较可信,但在太原大牢里的所言,更多的是在为他自个儿脱身设局。
  不出刘文静所料,李世民听刘文静如此一说,有点不爽。他对刘文静说:“先生凭什么说当世无才?我今天所以来看先生,非是想效儿女之情,是想和先生共商大事,对于当今之乱世,先生有什么好计谋?”
  刘文静听李世民如此发问,他能肯定自己死不了啦!而且很可能有一份光明的前途,已经放到自己的面前!所以刘文静喜颠颠地说:“现主上(杨广)南巡江淮,流连不返,李密义军进逼东都,天下已经大乱,正是英雄逐鹿之时!现太原四效百姓,因避乱入城,文静为官多年,知其中若干豪杰,一旦义旗高举,可收十万豪杰。而令父唐公后下,尚有数万将士,号令天下,剩虚入关,不出半年,帝业可成也!”
  昔诸葛亮与刘备有隆中之对,而刘文静与李世民,也有狱中之对。刘文静一席话,基本是给李世指正出李唐义军未来的发展方略。比文字功夫而言,刘文静的狱中对,与诸葛武候的隆中对差远了,但就实际效果而言,狱中对的结局,比隆中对好太多了!李唐王朝所以有一个开始,就是从刘文静的狱中对开始!
  李世民听刘文静一说,哈哈大笑,他道:“先生之言,正合吾意!”
  但只李世民与刘文静谈到一处没有用啊,此时山西最高长官是李渊。李渊这个人,也是当世一个文化人,受儒家思影响较深。李世民,刘文静对大隋王朝动野心眼儿时,李渊还在想着怎样为大隋王朝,平定山西附近的动乱。也许因为事关重大,或者李渊平日家教颇严,所以李世民与刘文静谋划好了之后,李世民好长时间,不敢鼓动父亲造反。《资治通鉴》:世民恐渊不从,犹疑之,不敢言。
  还是刘文静出主意,让李世民先说动裴寂。而这个裴寂,对于李世民感觉,还没有到位,李世民没有办法说通裴寂。最后手下人出了一个主意,裴寂喜欢赌博,李世民对裴寂也搞起了腐败活动:“使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博,稍以输之”,在赢了李世民的钱之后,这裴寂居然对李世民有重新“认识”,答应帮李世民做李渊的工作。
  此时,李渊手下大将,征突厥失利,按隋律李渊这个长官,也得连坐。李世民逮到机会,他向李渊进言道:“今主上无道,百姓穷困,晋阳城外皆为战场,父亲如守小节,则治内有盗,出兵失利,按皇律,家破人亡,为时不远!不如顺民心,高举义旗,或可转危为安!”
  李渊听二儿子李世民此话,他吓出一身汗!他没有想到儿子,有这么狂悖的野心,而且还敢明目张胆地对他说出来!人都说“知子莫若父”,而李渊这个时候,好象不认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了!李渊愣半响,才惊醒过来,他大声斥责李世民:“你怎么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话,我要把他送官法办!”
  李渊斥责李世民,不是虚情假意。刚才就说了,李渊是一受儒家思想教化颇深的文化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已经渗入了他们的血脉与骨髓,在纯正的儒家信徒们那儿,他们已经自觉地阉割了“革命”或“造反”的神经或精神。如同皇宫里的太监们,阉割了男性的特征之后,他们才有可能获得皇帝的宠幸一样;儒家思想,非得把文化人野心,革命精神完全阉割之后,他们的学术思想,才能获得历代帝王配享冷猪肉的政治待遇!
  李世民见父亲对于他梦想的大业,居然是如此态度,他的心冷了大半,他对李渊说:“世民观天时人心如此,才敢发言,父亲必欲送世民告官,世民不敢辞死!”
  李渊叹了一口气说:“我怎么舍得办你?你刚才所言,不要再说了!”随后,李渊陷入了沉思,李世民轻轻退了出来。
  见父亲没有太生气,李世民到是“知父莫若子”,他认为这件事可能有门,所以第二天,他旧事再提:“今盗贼便于天下,父亲受诏讨贼,而贼能尽乎?不能尽,则是父亲之过,自然不能免罪。而世人都认为“李氏当为天子”,父亲纵能讨尽全国贼,则功高未必能获赏,因为我家亦姓李氏,只能招至更多的猜忌与怀疑,儿昨日之言,或许是保全之策,请父亲三思!”
  李世民的话很有意思啊?
  李渊受皇帝之诏,有讨贼之责,但当时所以盗贼横行,也是当时的社会体制病,那是一个特容易产生盗贼的体制,所以体制不变,盗贼不止!这个观点也许是当世许多人的共识。再者,李世民拿谶言吓李渊,即就李渊能力无限,把全国的盗贼都讨光了,但因为李渊姓李,许多人原本怀疑“李氏当为天子”,李渊如果做了李氏之子的出头鸟,必然会招致皇帝的猜忌!前行无门,后通是墙!这李渊的日子没法子过了,好象只有听从儿子的话,造他娘的反!
  最后,李渊长叹息道:“你的话,为父想了一夜,很有道理啊!从今而后,家破人亡,由你而起;或能化家为国,也是由你而起啊!”
  争得了李渊的同意,至此,李世民为李唐王朝的创建,完成了他的第一推动力。
  十四、反复的李渊
  1945年7 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谈古论今时,说到中国历史里有一个著名的定律… 政权周期律。黄炎培先生说:“我生六十年,耳闻不谈,所就亲眼看到,是所谓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炎培先生提出的政权周期律,普便存在于中国历史的每朝每代。以大隋王朝为例:隋文帝杨坚辅政北周王朝,只有两三年时间,把北周国据为己有。隋王朝算得上是“其兴也勃焉。”但杨坚一死,隋炀帝上台之后,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前前后后也只有十余年时间,若大的隋王朝就灭亡了。用炎培先生理论讲:其亡也忽焉。
  隋王朝的灭亡过程,可以总结出炎培先生的政权周期律。而另一位史学专家,柏扬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还总结出另一个著名的历史定律:瓶颈现象。
  何谓历史的瓶颈现象?
  柏扬先生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政权发生危机,(杨广称帝之后,隋王朝就进入了空前的危机)就进入了历史的瓶颈,如顺利通过瓶颈,政权就能维持,甚至出现中兴;反之,则会短命。
  隋王朝没有能解决好杨广政权的危机,按柏扬理论,则会短命。(只传两世)这个王朝存国时间,所传帝王世数,与王朝最初的开拓者杨坚的雄材大略、深谋远虑,不成正比,(中国的大秦王朝也是如此,)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毛泽东先生见黄炎培提出政权周期律后,他深有同感。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首,他十分自信地给历史周期律,开出一著名济世良处方:民主。
  所有通悉历史的高手,不能不为毛泽东开出的这贴良药,拍手叫好。只是可惜,民主这贴良药,但凡世界上所有的独裁者,都不乍愿意服用,一定程度上,包括毛先生自己!
  隋王朝虽然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