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凌列


  第一部分

  第1节:奈何江山唱晚(1)

  楔 子
  从长平公主的悲哀说起
  编造的故事总是能做到传奇离幻,甚至能让一个走在历史边缘的人长久保存在人们的心里。大明朝的长平公主就是最好的例子。看过金庸小说《碧血剑》的人大都会对美丽的阿九心驰神往,在众人心中,这位断了胳膊的公主美丽凄婉到了极点。金庸先生编排了荡气回肠的爱情不算,还让她有了奇绝天下的武功,并且写一次还不过瘾,又让她在《鹿鼎记》里成了韦小宝的师父。
  十六岁亡国、十八岁香消玉殒的长平名气几乎大过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公主。不过很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是小说家开的玩笑。
  历史上的长平公主要比小说里的窝囊很多,豆蔻年华便承担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被自己的亲生父亲砍掉了一条胳膊,然后又落入敌手,想出家当尼姑都不成,最后活生生郁闷死了。而直接造成一个少女悲惨人生的正是她的皇帝老子朱由检。
  当历史定格在大明帝国坍塌的那一刻,我们可以想象,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多么绝望和无助。到1644年三月十九日为止,闯王李自成早已将京城团团保卫,守卫帝国最后一道屏障的卫戍部队信心全无,没有丝毫抵抗的欲望。自从辽东督师袁崇焕惨死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回京勤王,朱由检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仓促之下帝国元首不得不派出并无统兵能力的大太监曹化淳死守城门,但很显然,这个决定就像他之前发出的若干道命令一样愚蠢至极,曹化淳并没有做出任何抵抗的举动,便打开了彰义门,将城外那不可一世的“流民”李自成迎进京城。
  得到曹化淳投敌的消息之后,崇祯皇帝朱由检慌忙命人将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连夜送出宫外,此刻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保全自己的血脉,留下东山再起的火种。
  送走儿子们之后,朱由检望着熟悉的皇城,咬了咬牙转身来到后宫,在他的心中,名节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他不能让自己的女人落入逆贼的手中。不过让他诧异的是,后宫之主周皇后并没有太多的惊慌失措,正安静地等候他的到来。崇祯皇帝也许至死都不会了解在皇后的心中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皇后临终前的一番话却着实让他羞愧不已。
  当朱由检严肃和冷酷地下达了皇后须自尽的命令之后,周皇后并未有丝毫的惊慌,她似乎早就预料到了帝国的灭亡和自己的命运,冷静地回答道:“我跟随陛下十八年,十八年中陛下从未听过我一句忠言,所以才会有今天,如今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说完便从容赴死了。
  在逼死周皇后之后,崇祯将心一横,后宫嫔妃一律赐死。这种残忍绝伦的命令在整个东方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经常被看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义举。但很少有人会认真地思考这种“义举”所代表的泯灭人性的恐怖,而直至今日加注在整个东方民族妇女身上的所谓“节烈”,依然是通往真正文明的绊脚石。
  事实上,在崇祯的心中,后宫的嫔妃并没有多大的分量,一个曾经连陈圆圆都不放在心上的男人,你很难要求他有什么怜香惜玉的温柔心肠,他最在乎的女性还是他的女儿长平公主。在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嫔妃之后,他提剑来到长平的居所——寿宁宫,所幸这次长平逃得够快,又或者是朱由检还残余了一点点人性,总之,这个可怜的女孩以一条胳膊为代价拣回了一条命。
  处理了周皇后和长平公主,崇祯的心中如同荒原一般空阔无着,杀得兴起的他又赶到昭仁殿不由分说杀死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昭仁公主。然后乔装打扮成市井流民,带着大太监王承恩趁着夜色逃出了皇宫。他明白,一旦闯王攻进北京,第一个要占领的地方必然是紫禁城,而第一个要找的人便一定是他。思索再三,他把避难之所选在了成国公朱纯臣的府邸。但让崇祯皇帝感到气愤的是,无论大太监王承恩如何声泪俱下或以皇威相胁,他都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王府。主仆二人气愤之余,怅然不已,心灰意冷返回了皇宫。

  第2节:奈何江山唱晚(2)

  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然万念俱灰,在禁城之外,农民军的领袖李自成已经下达了进城的命令,一时间火光冲天。大厦将倾之际,落魄的帝国元首孤寂地坐在大殿之上,愤愤地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从他的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刚愎自用的帝国元首至死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在他心中,自己依然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怨只能怨那些大臣,那些“奸佞”,他丝毫没有考虑在他统治帝国的十七年中,王公大臣们是如何战战兢兢、度日如年。
  历史注定不会再给这样一个倔强、自负的帝王以任何机会,在经历了短暂的哀叹之后,朱由检在大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无限怅然地来到煤山(现景山)的寿皇亭,眺望着北京城冲天的火光和山呼狂涌的起义军,这位可悲直至有些可怜的帝王长长地叹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然后无可奈何地自缢于一棵歪斜的槐树下,年仅三十五岁。
  崇祯皇帝死后,大太监王承恩也许是对主子的感叹心生怜悯,也许是不相信起义军会放过自己这个曾经的红人,总之是出于一些后人无法想象的原因,也在一旁上吊自杀了。
  在朱由检一剑夺去了长平公主一只臂膀的几个时辰之后,闯王李自成攻入紫禁城,面对全身浴血的长平公主,这个颇有争议的枭雄也不禁发出“上太忍”的叹息。他以为公主命不久已,便顺水推舟将她送往皇亲周奎(也就是长平的姥爷)家中。长平公主晕厥五天后才苏醒过来,这才发现父亲已经上吊而死,李自成已经入主北京,城头变换大王旗,大顺国已经君临天下。李自成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同时也对这个对手的女儿产生了一丝防范之心,不露声色地将她交给了以残忍嗜杀而闻名的大将刘宗敏手中救治。
  在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中,除了大西王张献忠之外,这位闯王帐下的刘宗敏凶名甚重。明灭后,他将明朝的贵族大臣八百余人严刑逼供,大肆搜刮财产,末了又大手一挥将一众遗臣如切菜般宰了个精光!
  李自成将长平公主交到这样一个“狠人”手中,你很难说他是安了什么心,好在大顺国如泡影般一戳即灭。长平公主身体尚未康复,便又落到了曾经的“番邦恶贼”多尔衮手里,成了大清国一位特殊的“贵客”。
  清军入京之后吸取了闯王部队的教训,并没有对前朝官员大肆搜杀,甚至还下令从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与此同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这种安抚措施为清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入城后,摄政王多尔衮更是专门派人访寻到长平公主及其他未死的嫔妃,依然给予皇家的优待。
  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道:“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然而此时的她已经成为清王朝缓和汉民族矛盾的一件工具,不光出家不成,顺治皇帝还下达了出嫁的命令——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世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田地。长平公主接到这道诏命,感慨万千。这位前朝的宠儿为自己坎坷的命运悲伤不已,婚后仅仅几个月,十八岁的长平公主便撒手人寰,被赐葬在广宁门外。
  历史就是这样,年轻美丽的公主并没有成为《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父九难,也没有成为《江湖三女侠》里吕四娘的师傅独臂神尼,作为明帝国的殉葬品,她的悲哀也从她成为公主那一刻起一直延续到香消玉殒。
  如果说,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和满人入关是人民和历史对崇祯皇帝朱由检和他腐朽帝国的惩罚,那么长平公主的悲哀则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控诉。这两种大小分明的悲哀,在历史的结点上因为同一个人而变得永恒,那么我们得说:这个人是不幸的!
  但这一句不幸又能解释多少呢……
  在清人张廷玉修撰《明史》时,曾有这样的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这虽然只是修史者的一家之言,但也从一定的角度对崇祯的帝王生涯做了一个概括。在中国历代王朝的亡国之君中,崇祯总是能激起人们无限的怜悯,以至于不断有史家为他粉饰、装点,但不管当年朱由检接过了一个如何混乱的帝国,又如何从心里希望国家富强,他毕竟没有完成大明朝的重新振兴,毕竟没有抓住历史给予他的机会。

  第3节:奈何江山唱晚(3)

  作为大明帝国最后一个元首,朱由检当了十七年皇帝,其间像多动症一般不停地折腾帝国的官僚系统,以至于被一些史家定义为“猜忌、嫉妒、刻薄”。与这种评价不同的是,也有一些人力图给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一些悲情色彩,说一些好话。凭据也很简单,一是据说朱由检执政期间不好女色,甚至连陈圆圆也不当回事,而且对政事事必躬亲,特别的勤快。当然,这仅从他十七年就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把一百四十五个高官锁进大牢也能看得出来。二是因为他在上吊之前发了一通牢骚,先是说自己之所以亡国全是奸臣所致,后来又“命令”占领军不准伤害自己的百姓。很多人认为这直接说明了朱由检其实还是很爱百姓的。但可笑的是,灭亡大明江山的正是他口口声声热爱的百姓——揭竿而起的农民军……
  这样的结局极具讽刺性。
  除了这些,很多人对朱由检持同情态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接掌帝国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干净利落地干掉了著名大太监魏忠贤。这是一些人纪念他功德的一个重要原因,认为他铲除阉党实在是功于天下。但事实上,假如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干掉魏忠贤实在算不上难度太大的斗争。第一,明朝政坛最著名的现象就是朋党政治,而朋党政治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集团首脑要么一手遮天,要么墙倒众人推。这就给在高处观战的皇帝很多可乘之机,同时也是大明朝朋党集团强时气焰遮天、弱时惨绝人寰的重要原因。更何况作为流氓痞子出身的魏忠贤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心机深沉的巨奸枭雄,也未必就真的打算篡权夺位,就算他真有这个想法,也很难说他有当皇帝的智商。在他和朱由检撕破脸皮之前并非没有取而代之的机会,但是这个只有小机灵没有大智慧的阴阳人不到三个月就彻底败下阵来。
  战胜这样的对手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而回过头来,我们再说朱由检干掉魏忠贤的动机,也未必是因为阉党惑乱人间,想来多半还是觉得自己大权旁落,滋味难受。如果真是讨厌太监干政的话,那为什么后来还有曹化淳的坐大?1644年三月十九日,正是这个人把李自成从彰义门放了进来。从这点来看,朱由检对太监还是蛮信任的啊,关键是看这太监是谁的太监。所以,我们与其说干掉魏忠贤是清除阉党,还不如说是清除了听着就让人不爽的“九千岁”!而如果朱由检不是出自对大臣结党的厌恶才决定干掉魏忠贤的话,那么另一伙忠心为国的“东林党”为什么在崇祯年间也屡遭打击呢?如果不是害怕大臣结党,为什么将机锋刺骨的温体仁一口气用了整整八年,究其原因不就是因为他觉得温体仁是个“孤臣”嘛。
  那么从1627年接过帝国接力棒到1644年把棒儿丢到景山的槐树下,崇祯皇帝又到底做了多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按照他自己的种种说法来看,他是爱护百姓的。十七年里,朱由检时不时就发个《罪己诏》,面对天下百姓做出一副时时自省的样子,特别是天灾人祸的时候。崇祯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想来想去,他又发出了一道《罪己诏》,其中痛心疾首地说了一番地方官员贪赃枉法的烂事,又表示是自己工作不力。然而可笑的是,当李自成攻下北京时却发现,皇宫里的银子加珠宝差不多几千万两!可就是这种情况下,帝国的军费连年不足,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靠活不下去的灾民、流民就组织起了数十万大军,如摧枯拉朽般推翻了大明朝!
  朱由检当元首当了十七年,前后一共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直接处死了袁崇焕等十一位督师或总督(相当于前线总指挥)、十二位巡抚(相当于省长),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多达数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的1641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高级官员多达一百四十五人。
  这所谓的勤勤恳恳难道就是不遗余力、像多动症一般折腾大明朝这台本来就不太好用的政治破车吗?难道被搞掉的这些人就都是他上吊前所说的奸臣吗?最起码袁崇焕还有点功劳苦劳吧,最起码钱龙锡没什么大毛病吧……这“最起码”的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朱由检如此疯狂地喜好整理内阁,但却有两个人分别当了很久的内阁首辅,一个是温体仁,一个是周延儒。温体仁是袁公一案的操持者,周延儒则谎报军情、骗取封赏。

  第4节:奈何江山唱晚(4)

  历史就是这样,昏庸与明圣仅仅一墙之隔,没什么可以解释的。斗争也就是斗争,用不着戴多高的帽子。朱由检确实很努力地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但是腐朽的帝国,和他内心深处的缺憾最终把他埋葬在历史之中,而这一切说起来是公平的。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浏览明朝走向灭亡的近二十年,那么多的忠臣良将一一凋零,除了惋惜,除了哀叹,还应该有更多的沉思。
  当朱由检接过江山社稷时,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作为继承者的不幸。但他毕竟还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实现国家的中兴,这是作为元首的幸运,因为他有机会力挽狂澜、成为皇帝们的楷模。而就是在这幸运与不幸之间,朱由检和他的大明帝国一步一步滑向深渊。他的内心希望帝国江山永久,他的口中始终仁义道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多事情他都做得太差了。他高高在上的十七年,外有女真民族虎视边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夕阳纷乱间,汉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流光幻灭,竟然是那么不堪一击。
  作为皇帝的朱由检下场如此,实在是悲哀。在他的性格之中,多变、多疑、刻薄、残酷和表里不一让他失去了作为元首的政治品格,而这些并不是勤勉可以弥补的,这些也不是克己克俭所能抵消的。
  而大明帝国,这个汉民族最后的封建王朝,在它最后的十七年里,风雨飘摇,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单从这一点来说,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免征,一民不杀”、“霸占土地,查还小民”等口号的李自成,可以称为英雄。也就是在朱由检带领大明帝国走向深渊的同时,在不远处的辽东,女真人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却将一个弱小的民族政权,带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历史确实是公平的,即便开始时不公平,最终也会变得公平。
  而滔滔长河,洗不尽的也不是鲜血,是悲哀。
  第一卷 干掉魏太监还是干掉九千岁?
  讲述一个朝代的历史,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入手,比如经济、比如外交、比如民族。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你都必须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人”。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人的因素大于任何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人”甚至是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图腾。而我们诉说历史,也必须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说起……
  回顾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人向来不缺——一种就是冤死的臣子,另一种则是专权的太监。在前者的序列中,从帝国的开国元勋到后来的持国良臣,诸如徐达、于谦、袁崇焕……能数出一沓。而后者之中呢,也列满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曹化淳等等遗臭千古的名字。正是这两种人构成了大明帝国坍塌的基础,前者以他们的死动摇了帝国的诚信,后者则以他们的生蛀空了帝国的根基。
  而我们现在要说的魏忠贤就正是这后者之中的代表。他的发家、坐大充满了小人物的悲哀、酸楚和乐极生悲。他的失落、覆灭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诸多政治人物的悲惨命运。他曾经浪荡市井,过着泼皮的生活,也曾于逆境之中崛起,进而建立了庞大的“政治黑手党”。他在朱由校眼里是可靠的家奴,但在朱由检眼里却是最大的威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