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遵循帝规则。”尧又看到一位老人,嘴里含着饭,挺着大肚子,一边敲
着乐器一边唱着歌儿:“太阳出来就劳作,日头下山就休息。要喝水,就凿
井;要吃饭,就耕田。自己过日子,不靠任何人;皇帝有威力,与我何相干!”

依照上面的记载,一般老百姓对于帝尧的统治“不识不知”,说不出来,
甚至还认为统治者与自己的生活“不相干”。这在儒家看来,正说明尧的领
导方式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也就是在管理上达到“无为而治”的极致。

尧为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关于他的治国之道,后人多有理想化的描
述。《文韬·盈虚》篇中记述道:

帝尧当君主时,不用金银珠玉作装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
珍贵奇异的物品,不把玩好器物当作宝贝珍藏,不听淫逸的音乐,不用白粉
粉饰宫廷的墙壁,不作雕梁画栋的装饰,庭院的野草不加修剪。以鹿皮为裘
衣抵御寒冷,用粗布衣遮蔽身体。吃粗粮做的饭,喝野菜煮的汤。不因派劳
役修宫室而耽误农民耕织的时间。抵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顺其
自然地治理国家。对忠心耿耿,正直奉法的官员,就升高其爵位;廉洁爱民
的,就给他优厚的俸禄。对百姓中有孝敬父母、慈爱幼小的,就尊敬爱护他;
尽力从事农耕、发展蚕桑的,就慰劳勉励他。为了辨别善恶,对于秉性善良,
品德高尚的人,就在他们门前挂以标志,以示崇敬。。

帝尧作为君主,要求自己心志公平,节操端正,并以法令制度禁止邪恶
诈伪。对于所厌恶的人,如果有功也要同样给予奖赏:对于所喜爱的人,如
果有罪也要同样进行惩罚。对于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要进行慰
问和赡养;对遭受天灾人祸的家庭,要给予救济。帝尧本人的生活却十分朴
素,向人民征用的赋税劳役也很轻。因此,全国人民富足安乐而无饥寒之苦,
百姓尊崇君主好像日月一样,亲近君主好像父母一样帝尧是否真的如此贤
德,治国是否真的如此得道,后人实在难以考证。不过,儒家学者们都是相
信如此的。正是从帝尧和其他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中,儒家得出结论:
管理国家必须顺应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用孟子的话来说,就
是要“行其所无事”。

孟子在谈到大禹治水时指出:“禹的使水运行,就是行其所无事,顺其
自然,因势利导。假如聪明人也能行其所无事,不违反事物的自然规律,那
他的聪明也就不小了。”在儒家看来,治国就像治水一样,要顺其自然,行
其所无事。其具体内容就是要求管理者“巧于使民”、“惠而不费”、“为
而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极端。

关于“巧于使民”。《荀子·哀公》篇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鲁定公手下有一个人很会驾驭马车,名叫东野毕。定公为此而感到自豪。
向颜渊说道:“这个东野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驭手了吧?”颜渊听了却不
冷不热地回答道:“是不错、可是他的马也快要逃跑了。”定公很不高兴,
对左右说:“原来君子也会说人家坏话啊!”

鲁定公手下有一个人很会驾驭马车,名叫东野毕。定公为此而感到自豪。
向颜渊说道:“这个东野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驭手了吧?”颜渊听了却不
冷不热地回答道:“是不错、可是他的马也快要逃跑了。”定公很不高兴,
对左右说:“原来君子也会说人家坏话啊!”

颜渊不慌不忙地回答:“噢,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前的好‘圣
王’帝舜善于使用民众,好驭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使用民众不穷尽其力,
则民众不会离去;驾驭马匹不穷尽其力,则马匹不会逃跑。而现在像东野毕
这样驭马,抓得太紧,不留丝毫余地,紧赶慢赶,远跑近跑,马力已经充分
发挥出来了,却还要马儿跑个不停。我就是据此而断定,东野毕的马一定会
逃跑的。”

这里颜渊所说的道理,同《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所谈的“御民之道”,
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两人都把治民比喻作驭马。孔子指出:驭马的方法得
当,驭手就和马匹取得和谐,配合默契,各得其乐;治民的方法得当,君主
和人民也能取得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纷纷前来归附。颜渊则认为:善于驭
马,不穷尽马力,则马匹不会逃跑;善于治民,不穷尽民力,则人民不会离
散。——这从领导方式上讲,就是要求领导者对于下属的管理要留有余地,
顺其自然,行其所无事,也就是“无为而治”。

关于“惠而不费”。据《论语·尧曰》篇记载,孔子认为治理政事有五
种美德,其中第一种就是“惠而不费”,——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
耗费。孔子进一步解释道:顺应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因而使他们得利,这不
就是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吗?

据《贞观政要·卷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待臣们说过:
“隋朝的时候,横征暴敛,老百姓即使有财物,也得不到保障。而自从我取
得天下以后,着眼于使百姓休养生息,而无所征敛。人人都可以谋生,财富
都得到保障——这就是我对于老百姓的最大赏赐。如果我一边横征暴敛,一
边又给下属以赏赐,那还不如不给呢!”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儒家“惠而
不费”原则的诠释。

唐太宗的大臣魏征进一步把这种“惠而不费”的做法同“无为而治”的
原则挂上钩。他接着太宗上面的话说:像尧舜那样的英明圣主统治天下,老
百姓都还说什么“自己种田自己吃饭,自己凿井自己饮水,皇帝同我有什么
相干呢?”现在陛下您这样关心和养育百姓,真正像尧舜那样,百姓都得到
统治者的好处却不知不觉罢了。——在魏征看来,“惠而不费”,就是要求
统治者切实为人民办事,为人民着想,使人们安居乐业而不直接感受到统治
者的存在。

魏征接着引用的一个故事也说明了“惠而不费”,“行其所无事”,乃
至“无为而治”的道理。这故事讲道: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文公外出打猎,在一个水泽之地迷了路,遇到一位
渔夫。文公对渔夫说:“我是你的君主,快给我带路,我会重赏你的。”渔
夫说:“臣愿意给你带路而接受赏赐。”于是,渔夫左指右引,终于把公文
一行带出了水泽。这时,文公说:“好,现在你需要什么赏赐,尽管说吧!”

可是,渔夫却一个字也不提赏赐的事,反而对文公说:“鸿鹄生活在大


海里,如果飞到小河沟,就会有被人射中的危险;鼋龟生活在深渊中,如果
跑到浅水塘,就会有被人钓走的危险。您作为君主,不在宫中治理国家大事,
却为了打猎跑到这荒野水泽中来,未免走得太远了吧?”

海里,如果飞到小河沟,就会有被人射中的危险;鼋龟生活在深渊中,如果
跑到浅水塘,就会有被人钓走的危险。您作为君主,不在宫中治理国家大事,
却为了打猎跑到这荒野水泽中来,未免走得太远了吧?”

这里,渔夫不但不接受晋文公的私人赏赐,反而对他讲了一番如何治国
保民的大道理。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于统治者之所谓“惠”的看
法,以及对于“无为而治”管理方式的热切期望。

关于“为而不为”。孟子指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管理
者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荀子也提出:“故仁者之行道也”
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这里的“无为”就是不要有意地去做;
“无强”就是不要勉强地去做。管理者既然要“行道”,那当然要有所作为;
但是,这种“有为”,又不是有意地去行为,而是按照管理的客观规律去做。
从这个角度看,又可以说是“无为”。如此看来,顺其自然,按照客观规律
办事,这是“为而不为”的一层含义。

上下分工,不要越俎代庖,则是“为而不为”的另一层含义。荀子说:
“昔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在荀子看来,像舜这样高明的领
导者,其领导活动并不是事无巨细,每一件事都给予明确的指示,可是一切
事情都办得很成功。这当然就要实行分工,上下各负其责。

我们知道,管理就其基本含义来说,就是通过组织和协调众人之长而去
实现一定目标的活动。因此,它既是“有为”的又是“无为”的。作为一个
领导者,必须以组织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
方案,从而为整个组织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有为”。但是上述
所说的领导工作都是战略性的工作,领导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下属的具
体工作进行包办;如果硬要勉为其难,只能是劳而无功,上下不讨好。所以,
管理工作又是“无为”的。

《荀子·尧问》篇所记载的尧与舜之间的对话,正说明了领导者之“为”
与“不为”之间的辩证关系,据记载道:

尧向舜请教说“我想使天下都归顺,该如何作为呢?”舜回答说:“不
需要专门去作为。如果您掌管政事专心致志而没有过错,即使是微小的事情
也不松懈,忠诚守信始终如一,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归顺。掌管政事专心致志,
就要像天地那样前后一致,做微小的事情也毫不松懈,就要像日月那样运行
不息。忠诚充满于内心,表现于外表,显露于四海。那么,天下就像放在居
室里的东西一样,随时可取。既然如此,使天下归顺,又哪里用得上专门去
努力呢?”

在舜看来,天下根本不是统治者刻意去求来的。如果统治者诚诚恳恳地
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那么,大可不必绞尽脑汁或殚精竭力,就可以获取天
下。在这里,统治者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是“有为”,获取天下则属于“无
为”即“不为之为”了。

从现代观点来看,这种“行其所无事”的领导行为,可以说是“不管之
管”,也就是所谓“自动化管理”。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在谈到“中国
式管理”的特点时说道:“中国人不喜欢人家管他,大多存有‘自己会管好


自己’的观念,大家都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动化境界。
中道管理,就是要‘由有为而无为’,经由训练、辅导、考验,从不信任到
信任,先管制而后放手让部属去做。管理者不是不管,而是‘成员由自助而
自立,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其任务或自动纠正其方向,将上级的监督和
指挥减少到最低限度’。无为而治是儒、道、法家共同的理想,但它并非单
纯的无为,却是要做到无为,亦即走向自动化管理。”

自己’的观念,大家都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动化境界。
中道管理,就是要‘由有为而无为’,经由训练、辅导、考验,从不信任到
信任,先管制而后放手让部属去做。管理者不是不管,而是‘成员由自助而
自立,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其任务或自动纠正其方向,将上级的监督和
指挥减少到最低限度’。无为而治是儒、道、法家共同的理想,但它并非单
纯的无为,却是要做到无为,亦即走向自动化管理。”


“德治”、“法治”:两种领导方式

“德治”、“法治”:两种领导方式

这种误解的始作俑者是近人梁启超。他在 
1922年出版的《先秦政治思想
史》中,称儒家为“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与此相应,指法家为“法
治主义”、“术治主义”、“势治主义”。他认为儒家是尊人,搞“贤人政
治”,靠“治人”,所以也叫“人治主义”;法家是尊物,“不问其人之为
何等”,把人当作物来治,所以又称为“物治主义”。

严格地说,梁启超的上述划分是不科学的,但在他那里,还没有达到认
为儒家否定法治的地步。但此后的研究者沿着梁氏的思路生发开去,越走越
远,乃至完全否认中国社会几千年有所谓“法治”。例如麦孟华在《商君评
传》中说:“中国之弱于欧美者,其原因不止一端,而其相反之至大者,则
曰中国人治,欧美法治。。。中国者,上下纷扰而绝无规律之国也。数千年
来,曾未闻有立法之事,惟求之二千年上,于齐则得一管子,于秦则得一商
君。”

从梁启超到麦孟华,实际上都是望文生义,即把古代的“法”等同于现
代的“法律”概念,同时又忽视了古代之“礼”所包含的“法规”的意义。

什么是“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
原始人的祭礼,而到了阶级社会,宗教祭礼成为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礼也
就发展为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制度规范。

《左传·隐公十一年》上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者也。”《礼记·曲礼》也指出:“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
明是非也。”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规则,礼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等级制度,礼
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这样的“礼”,实质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
“法”。

例如,史称周公“制礼作乐”,从古书的记载可知,当时周公所制定的
“周礼”,其内容十分广泛,大至国家典章制度,小到社会风俗习惯,几乎
把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揽无遗,故有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称。因此,传说周公所作的“周礼”,实际上就
是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和认可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称得上是
一部庞杂的法典大全。如果按今天的法学观点来分类,《周礼》首先具有国
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性质,同时也包含了各种刑事的、民事的、行政的、
经济的、诉讼的、以及有关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儒家正是在类似于现代法律的意义上使用“礼”的概念的。孔子主张“为
国以礼”,荀子指出“国无礼则不正”,这都是把礼当作治理国家的根本法
规。《礼记·曲礼》更加具体地指出:“社会的道德仁义规范,没有礼则无
法形成;社会的教化风俗习惯,没有礼则无法完备;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
间的尊卑秩序,没有礼则无法确定;求学拜师,没有礼则无法亲近;任使官


吏、治理军队,没有礼则不能显示威严;祭祀祖先,供给鬼神,没有礼则不
真诚和庄重。”这里更是把礼说成是一切社会活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事
决于礼”实际上就是“事断于法”。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所谓“礼治”,即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吏、治理军队,没有礼则不能显示威严;祭祀祖先,供给鬼神,没有礼则不
真诚和庄重。”这里更是把礼说成是一切社会活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事
决于礼”实际上就是“事断于法”。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所谓“礼治”,即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即使是对于这种狭义上的“法”,即“刑”,儒家也并不一概反对。孔
子明白无误地说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里所谓“怀刑”就是主张
统治者要关心刑法。孔子还指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更说
明他不反对刑,只是主张刑罚要“中”,要适当,要恰如其分。就此而言,
孔子之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只是就“德”与“政”、“礼”与“刑”在效果上的比较,并不
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刑的使用。

《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记载的一件事最清楚不过地表达了孔子的刑德
观。据记载: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归终前,对继任的子大叔留下“政治遗言”,
说:“我死以后,您必然执政。务请记住:只有有德的人能够用宽大来使百
姓服从,其次就莫如严厉。火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
水懦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死于水的人就很多。所以宽大不容易啊!”但
是,子大叔执政后,却不忍心严厉而务行宽大,结果盗贼越来越多,聚集在
芦苇荡里。大叔后悔地说:“我要早点听从他老人家的教训,就不至于到这
一步。”于是发兵攻打芦草荡里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掉,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评论道:“好啊!政事宽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
严厉来纠正。严厉百姓就伤残,伤残就实施宽大。用宽大调剂严厉,用严厉
调剂宽大,政事就会因此而调和。”

这里所提出的“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原则,就是主张“德”与“政”、
“礼”与“刑”相互补充的意思。在儒家看来,“礼”与“刑”都是治理国
家的基本法规,缺一不可。正如荀子所说:“治之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