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商圣-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亦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在农业种植上,白圭则提倡“长石斗,取上种”的主张。也就是说,要想来年丰收,必须挑选上等种子。种子的好坏关乎庄稼以后的收成,有好收成,才能卖好价钱,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财富,所以优质的好种子是庄稼人获取财富的基础。再进一步,好种子结出的果实必然也会优良,从而确保了商家货源的质量,促进了商业经营。所以,白圭所提出的经营理念既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又体现了商人的长远眼光。有这种经营思想和真诚为顾客着想的人在如今也是很少见的。商家如果真要把顾客当作上帝来对待,就应该处处为顾客着想,而且要像白圭那样想在前边,这才是最有效、最让人钦佩的经商策略。“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是商家的经营理念,而如果将这种理念运用到个人生活中,又何患不左右逢源!在生活上,我们除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外,最好是能省则省,不能只贪图眼前享受,一定要保持一种长远的目光,多为将来考虑。

白圭 第24节:4。智勇仁强,诚信为本

    4。智勇仁强,诚信为本

    白圭不愧为商界伟大的实践者,他认真钻研古往今来的经商知识,总结自己实践中的经商经验。因此,司马迁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荀而已也。”在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地位远远高于经济,但白圭却把经济提高到了等同于政治和军事的地位。他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武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意思就是,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必须具备智、勇、仁、强四个条件。如果你没有那么高的素质,即使想向我请教这些经营之术,我也不会告诉你其中的诀窍。什么是“智、勇、仁、强”?智,即机敏灵活,能够随时应付各种变化;勇,即判断果决、当机立断,绝不可坐失良机;仁,就是取与适当,不要一味地与人争利;强,则是说要意志坚定,时机不成熟绝不能轻举妄动,就如同治国统兵一样。虽然白圭说“终不告之”或许有些过分,有不外传之嫌,但这或许是因为白圭感觉到,那些不仁不义、无勇无谋的人,即使学会了他的经营之术,也不能用好,反而会坏了他的名声吧。比如,在当时,由于荒灾、战争、赋敛加重,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杀价抑买的现象很盛行。粮食收获的季节正是政府征收赋税的时候。一般来讲,政府的户口税是收钱的,还有各种苛税,如房屋税、牲畜税、农具税等,都催得很紧,要得很多。一些农民为了应付燃眉之急,不得不忍痛拿出粮食甚至口粮来换钱缴税,或者用钱购买自己并没有生产而官府又要索纳的物品。因而,一些“为富不仁”的商人就趁机大杀其价。但是,农民因贫困借了债,为偿还债务,也不得不忍痛以低价卖出粮食,其中所遭受的剥削也不言而喻了。另外,那些放出债务的人大多是商人,他们在贷出货币、收回实物时,已经在折价上预先压低了实物的价格,取得了高利。而那些余粮不多的农民,此时出售粮食只是为周转急用,在来年新谷上场之前,白圭塑像他们还不得不再次出售其他的副业产品,甚至借债,买回口粮。此时,这些商人又会施展其另一手段——抬价。农民为了糊口,又不得不拼了血本去借高利贷。因此,碰到荒年的时候,农民往往没有粮食吃并且还负债累累,而商人们却囤积居奇,等待粮价的暴涨。如果有人学了白圭的经营诀窍之后,用来做一些损人利己的欺诈事情,这恐怕就与他先利国利民然后再取财的道理相违背了。但是,诚贾良商并不是没有,白圭就是这一时期诚贾良商的最著名代表。他以讲求诚信为基础,操纵着自己独有的经商之术,在奸伪之风弥漫的商界里驰骋纵横。在生活生产上,他指导人们“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在经营上实施“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谋略。就这样,他一边指导着农民选择优良品种作为种子,以增加谷物的收获量,一边不失时机地掌握买卖,发挥了平抑物价、调节商品流通的作用,充分展示出谋略家的头脑。当大量的新谷登场入市时,白圭就出比其他商人高一些的价格购进,而当遇到了歉收的年景他则大量地卖出谷物,此时他所出售的价格又比其他商人低一些。因为白圭在购进和卖出时间上的差异,所以他的购进价格相对于歉收的年景“人取”之价而言,还是便宜了很多,而“我与”的价格,也比“我取”时高出了一些,因而还是很有赚头的。这就叫做“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买,虽贱已贵”。如此一来,白圭虽然不能取得最大限度上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有计划的大量购销,其实能获取更大的收益。并且,他的这种做法客观上还对市场起到了调剂作用,对农民以及普通消费者都有好处。这也是白圭对自己这套经商之术引以为豪的关键。白圭认为商人需要有独到的眼光,鼠目寸光的人做不成大商人。做人做事眼光要放长远,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也就是为自己着想,只顾眼前利益的人,贪图享受,满腹私心,长久下去必定吃亏。一个商人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保持长远的眼光,从诚信做起,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出长远之计。另外,要时刻谨记,人永远是最大的资本,包括自己和别人。只有别人在你这儿买东西,你的货物才会出现流通,才会赢利。质量要有保证,价格也要公道,这样人们自然会记住你的好,以后才会再到你这儿来。同时,受益者也会将这一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你自然就会财源滚滚了。在两千多年前,白圭能够怀着一颗如此的仁慈之心做买卖,实在是难能可贵,也无愧于“诚贾良商”这个美称。

白圭 第25节:5。关心下属,重视团队

    5。关心下属,重视团队

    白圭在经商上,讲究经营策略和艺术,时断与智断相结合,随时随地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决断,把生意做活了。我们知道,他在经商中十分强调“智”、“勇”、“仁”、“强”。其实,在生活中他还有“智”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他“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白圭认识到,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同他们的情绪、心理有着重要的关系。因而,他在用人时不是一味地靠强压和利诱,而是与自己的雇员打成一片,在雇员内心引起一种“激发动机”,这样不仅提高了雇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劳动效率,并且清除了与雇员之间的主仆隔阂,使主仆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白圭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只有怀疑和索取,那他一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相反,如果对别人充满了热爱和体贴,他就会受到很多人的爱戴,这个人也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白圭深谙其中的道理,并把它运用到经商与管理中。众人拾柴火焰高。富商大贾除了靠个人的努力之外,一个很好的团队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些能够体察下情,与雇员同甘共苦的人才能得到员工的爱戴,雇员才能有一个好心情用心地为顾客服务,自然人们对商家和商人也就会有了一个很好的口碑。白圭在经营管理中,能放下巨商富贾的架子,常常“与用事僮仆同苦乐”,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关心员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领导要善于摸情况,对于员工,尤其是生活较困难的员工要多给他们安慰、鼓励和帮助。特别是要把握几个重要时机,如员工或家人生病了要及时探望、批假或适当减轻其工作负荷,必要时还可以发动大家给予帮助。这样做会感染周围所有的人,从而有利于团队的和谐。民谚有“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和“三人齐心,黄土成金”之说,这都是在赞颂团队的巨大力量。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华毕竟是有限的,在商战中仅仅靠个人的努力就取得辉煌的成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那些孤芳自赏、恃才傲物、自以为是,不与别人协作的人,注定是个失败者。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那就不妨学习一下白圭放下“尊贵”的架子吧,从今天开始,善待每一个员工,让主雇之间多一些交流和沟通,使自己早日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白圭从事商业活动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即使成了巨富,他也是把钱投资于扩大再生产,而他自己的生活却是“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常常“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白圭的成功是在不断实践、探索、创新中获取的,而不是从苟且偷安中求得。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个巨富,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战国还有个叫白圭的,名丹,字圭(又作硅),系中山山国将领,为魏惠王大臣。这与我们这里讲的商祖白圭不是同一个人。

吕不韦 第26节:1。商业奇才吕不韦

    吕不韦的经营理念敢于冒险,善于投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风险投资带来丰厚回报。助人成功,己也成功。助人贵在雪中送炭。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吕不韦志在谋国的风险投资家:

    1。商业奇才吕不韦

    吕不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90年至公元前280年之间,卒于公元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出生之时,卫国已经日渐衰败。吕不韦为求发展,在公元前265年来到向往已久的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城的繁华,让吕不韦眼花缭乱。他一边花天酒地,流连于歌楼舞榭之间,一边也没忘记他是为获取财富而来的,是要搜索一种能大大赢利的商品。很快,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就被吕不韦发现了。当时,秦国的王孙嬴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吕不韦经过多方探听,把嬴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当他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时,凭他多年的经商经验,一眼便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所以,他不由得脱口而出,留下了一句经商名言:此奇货可居。为了这件事,吕不韦专程回到家中与父亲商量。吕不韦问父亲:“耕田能获几倍的利?”父亲说:“十倍的利。”吕不韦又问:“经营珠玉能赢几倍的利?”父亲说:“百倍的利。”吕不韦再问:“帮助立一国之主,能赢几倍的利?”父亲说:“无数的利。”于是,吕不韦得出结论说:“现在努力耕田,只能保证吃饱穿暖,而帮助立一国之君,得到的好处,可以传之后世。这种有厚利可图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吕不韦想到做到,果真将嬴异人当作了商品来投资,以期在帮助嬴异人登上秦国王位后收获“立主定国”所带来的无数倍收益。但是,作为商人的吕不韦却有所不知,搞政治绝非如同经商做生意那般简单。在那个专制时代,如果经商失败顶多是倾家荡产,而搞政治失败则会家破人亡,甚至株连九族。因此,虽然吕不韦掌控了一段时间的秦国事业,也捞到了不少财物,但最终还是赔了,而且赔得个干干净净,落了个饮鸩自杀的结局。对于经商来讲,吕不韦善于贱进贵出,懂得奇货可居,但是他经商成功后的辉煌和从政失败后的悲惨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这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最大遗憾。而他在进行风险投资时的言行,却非常值得后人进行一番品味、思索、借鉴和扬弃。

吕不韦 第27节:2。奇货可居,志在谋国

    2。奇货可居,志在谋国

    善于包装自己的吕不韦,为了使自己的商业达到顶峰,与达官贵族联系密切,吕府迎来送往的大多数都是赵国的高官贵人,各国的外交使节也是吕府的常客,这就使他的商业与官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扩大了自己知名度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但是,作为一个商人,如果想在从政上取得成功,单纯靠拉关系,贿赂官员是很难取得重大成功的。因此,他决定把奇货可居的经商理论应用于政治权谋,直接从高层入手,孤注一掷,以投机商业的手段来投机政治,由经商而开始从政。这样的时机终于来了。秦昭王四十年时,秦国太子去世,过了两年,秦昭王决定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女二十余人,其爱姬被立为正夫人,赐号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膝下无子。安国君有一排行居中的儿子嬴异人,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因此,嬴异人也备受欺凌,被当作秦国的人质送到了赵国,又因为秦国屡次攻打赵国,所以赵国对嬴异人也很不礼貌,使他经常遭受侮辱。吕不韦来到邯郸时,听说有一位秦国贵族——秦昭王的孙子嬴异人困居在此,一见之后,吕不韦便萌生了“奇货可居”的念头,他要把秦国的人质嬴异人作为自己进入政坛的阶梯。嬴异人在赵国举目无亲,不仅经济拮据而且日子过得也很不称心,正想找个人听他诉说苦楚,替他设想将来的政治路途。吕不韦的到来使他感激涕零,就把羁旅异乡的苦衷向吕不韦一一倾诉,促膝密语,说了很多肺腑之言。吕不韦说:“我能让您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嬴异人听后笑着说:“您还是自己先富贵,然后再让我富贵吧。”吕不韦说:“您有所不知,我的富贵只有待您富贵后才能实现啊。”嬴异人心知吕不韦所指,心中万分的感激,忙下席跪拜奇货可居说:“若先生的谋划真得以实现,愿平分秦国与先生共享。”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吕不韦把五百斤金送与嬴异人,供日常用度及结纳宾客贤达之需,自己则西去秦国开始了为嬴异人准备回国夺权的活动。从此,吕不韦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商历史便拉开了帷幕。时至今日,吕不韦所说的“奇货可居”,已经成为风险投资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吕不韦的气魄之大、信心之强、眼光之远、心计之深、创意之妙、谋划之秘、办法之多、预见之准、收益之丰……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他是“古今中外第一风险投资商”,当不为过。因此,也就有了这“奇货可居”四字,使他的策划和行为毫无疑问地成为后世风险投资业的“鼻祖”。

吕不韦 第28节:3。助人成功,己也获利

    3。助人成功,己也获利

    当阳泉君听后,甚是惊喜,因而也对嬴异人产生了好感。吕不韦看到时机成熟,就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去劝说华阳夫人。阳泉君也对华阳夫人说:“我听说以美色而得宠幸的,等人老色衰时,宠幸也就不在了。现在夫人侍奉安国君,若趁时选出继承人,则安国君在位时尊宠,安国君百年之后,使夫人所举荐之子为王,则会永不失尊宠之势。这真是一句话而得百代之利啊!倘若不在得幸时为身后事做好准备,那么等到色衰爱弛,虽想进一语,而安国君还能如此言听计从吗?现诸公子中,数嬴异人最为贤孝,但自知排行居中,而且按照国律,次子又不得立为继承人,其母亦不见宠幸,故想依附夫人。夫人如能在此时立嬴异人为继承人,那夫人将终生得宠于秦国啊!”这套说辞经过吕不韦指点,直接针对华阳夫人的心病,再让阳泉君说出来就十分入情入理。华阳夫人听后,犹如大梦初醒,下决心要收嬴异人为嗣子。一次,在侍奉安国君时,华阳夫人便从容地说起嬴异人,夸他虽身在赵国为人质,实是诸公子中最为贤孝者,从赵国来的人都称颂他的智慧。接着,她又哭泣着说道:“我得大王错爱以服侍左右,却不幸膝下无子,我想请大王立嬴异人为继承人,以减贱妾无后之过。”安国君见夫人为了国家如此悲切,于是满口答应了下来。华阳夫人见时机成熟,为防日后生变,又让安国君以刻玉符为据,立嬴异人为继承人。从此,安国君和夫人开始厚待嬴异人,并请吕不韦做了嬴异人的老师,侍其左右。当吕不韦再次回到邯郸,告诉嬴异人这个消息时,他兴奋得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起来。而吕不韦为了笼络嬴异人,不仅给了嬴异人很多金钱,甚至将自己的爱妾送给了嬴异人。贪杯好色的嬴异人,在落难中能得到如此好的待遇,自然是感恩戴德,对吕不韦更是言听计从。此时,嬴异人在诸侯中名声大振。既然地位变了,当然也就不能再当人质了。于是吕不韦再次施展了他游说的本领,使赵国同意送嬴异人回国。但是,正当嬴异人和吕不韦欢天喜地打点行装准备回国之际,不料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发生了。于是赵王改变了主意,禁止嬴异人回国。秦赵交战,赵军惨败。赵王大怒之余,想拿秦国在赵国的人质嬴异人开刀恨。不过这早已在吕不韦的意料当中。自从秦赵交战开始,吕不韦就很关心这场战事,因为这关系到嬴异人的命运,而嬴异人的命运又关系到他这桩空前绝后的“大买卖”。当吕不韦一听到赵军战败的消息,就立即开始想办法让嬴异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