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历史小丛书》最初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创议、主编的我国
第一套大型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自一九五八年至今,四十寒暑,经过几代
文史研究专家的不懈努力,累计出版近三百种,印数逾千万册,劳绩斐然可
观。它以灵活多样的体裁,包罗宏富的内容,短小精致的篇什,通俗洗练的
文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于广大群众
尤其是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陶冶审美情趣都是很有
益处的,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

为了满足人们阅读和收藏的需求,我们在原单行本的基础上,把古代史
部分的选题,按类汇编为《中国历史小丛书合集》,具体包括《中国历史的
童年》、《古代著名战役》、《五岳史话》、《名胜古迹史话》、《名城史
话》、《古代经济专题史话》、《古代文化专题史话》、《古代旅行家的故
事》、《古代科学家传记》、《古代民族英雄》、《古代名将传》、《古代
政治家传记》、《历代帝王传记》、《历代农民起义史话》、《古代要籍概
述》、《古代著名事件》等,凡十八大类206 个专题。

这套丛书一直恪守“专家写小册子”的编辑宗旨。吴晗挂帅,名家云集,
即便是“文革”以后加盟的作者,也都是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学术造
诣颇深的佼佼者。惟其如此,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史实准确地将繁复的内容
浓缩精炼于有限的篇幅之中。譬如:贾兰坡的《北京人》、罗哲文的《长城
史话》、单士元的《故宫史话》、李俨和杜石然的《数学史话》、潘絜兹的
《绘画史话》、杨廷福的《唐僧取经》、侯仁之的《徐霞客》、万国鼎的《王
祯和〈农书〉》、吴晗的《海瑞的故事》、冯尔康的《曹雪芹和〈红楼梦〉》、
商鸿逵的《康熙皇帝》、马雍的《〈尚书〉史话》、周一良的《明代援朝抗
倭战争》。。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洵为作者多年学
术研究成果的结晶。平心而论,倘若今天重新组织如此强大阵容的专家队伍
耕耘于历史普及读物的园地,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我们认为,这套集知识性、权威性、趣味性、大众性于一体的小丛书,
既有传播中华历史知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功用,又不失为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而广之,它必将化作沟通传统文化与
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奉献一份力量。

中华书局编辑部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五谷史话

万国鼎

一、五谷是什么

“谷”是“穀”的简体字,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
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穀。穀字的音,就是
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
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
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
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亲爱的读者,你分得清五谷吗?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种谷。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
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
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
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
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
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解释,是汉朝人写的。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
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
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
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
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但是从另
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
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预
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
说法。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汉人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
释。

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
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
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
弊。禾就是稷。这六种作物和上面所说的六种完全相同。《吕氏春秋·十二
纪》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

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
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
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
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二、五谷的起源

上面所说的六种作物,我国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栽培了。


当人类还没有栽培作物的时候,依靠渔猎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
叶、种子、果实等生活。他们贮藏一些食物,以备采集不到的时候吃,干燥
的禾本科谷粒最容易保存。抛散在住所附近的谷粒发出了幼芽,长出了他们
需要的植物。人们逐渐地观察到这些植物怎样生长起来,久而久之,就自己
动手来播种。这样就创始了农业。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八九千年,这时人们已能制作
较为精致的石头工具),当初栽培的作物,就是这些五谷。

稷(谷子)本是我国原产。常见的狗尾草是它的野生种,我国到处有。
山西万泉县(今万荣县)荆村、西安半坡村、河南陕县庙底沟等新石器时代
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粟粒和粟壳,说明我国在开始农耕时就栽
培谷子。

黍也是原产于我国。1931 年,在山西万泉县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
现了黍穗和黍壳,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说明黍在我国也是在原始农业时代就
已栽培的作物。

麦是大麦、小麦的总称,但也往往把小麦简称为麦。关于大麦和小麦的
原产地,有多种说法。我国最古的文献里只是通称为麦,后来出现大麦这一
名词,直到西汉后期《氾胜之书》里才有小麦这一名词。因此,有些日本学
者认为中国西汉前期以前古书里的麦完全是指大麦,张骞通西域(公元前二
世纪)后才从西方传入小麦。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955 年在安徽亳〔bó 
勃〕县钓鱼台的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初期到公元前770 年)遗址中就发现
了很多的小麦种粒,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栽培小麦了。

稻也是我国原产,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有稻的野生种。最近
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相

当数量的稻粒和稻草,距今大约已七千年。另外,早于河姆渡发掘的,有江
苏无锡锡山公园、吴县草鞋山,浙江杭州水田畈〔fàn,贩〕、吴兴钱山漾,
安徽肥东大陈墩,湖北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武昌洪山放鹰台,江西清
江营盘里,福建福清东张,广东曲江石峡马坝,以及河南洛阳西高崖等三十
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谷(或米)、稻壳、稻草等,品种有籼有粳,
地区分布很广。说明我国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远在四五

千年到六七千年以前,就已发展到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而且在北方也已有
稻的种植。

大豆本是我国特产,野生大豆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分布。现

在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从我国直接间接传去的。俄、英、德、法等西文
中的大豆名词,都是菽字的音译。大豆在地下不易保存下来,现在虽然还没
有发现同粟、稻等同样早的地下大

豆出土,但是可以肯定新石器时代已有栽培①。


黑龙江宁安县大牡丹屯遗址出土有炭化的大豆,虽然它的年代较晚(距今二千多年),但它所处的


我国古代所谓麻,一般是指大麻说的。大麻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纤维作
物兼食用作物。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有麻布的编织纹,而且有纺缍、纺轮、
骨针和梭等出土。郑州大河村出土的种子,最象大麻子,距今约已六七千年。
在南方,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麻织物,经鉴定是苎麻布,距今约四五千
年。这说明麻纤维已经广泛地被我们的祖先所利用,在新石器时代,北方已
经栽培大麻,南方也可能已栽培苎麻。

三、古代五谷相互间的比重

在上面所说的六种作物中,最重要的是谷子。

在我国商代的文字甲骨文里,谷子称为禾(■),象谷子抽穗时的植株
形;也称为■,这就是稷的原始字形。甲骨文的年字,写作■,在禾字下面
多了一些须根,象谷子连根拔起的形状。连根拔起表示收获,用禾的一次收
获代表一年,这表明谷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周代拿稷来代表谷神,和社神(即土神)合称社稷,并且用社稷作为国
家的代名词。农官也称为后稷,而且周族自己说他们的始祖弃曾做过后稷,
甚至直接称他们的始祖为后稷。春秋时代鲁国禾麦受灾,就感到粮食恐慌,
请求齐国卖给它。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谈到其他重要作物收获的时
候,说“尝麦”、“尝黍”、“尝稻”、“尝麻”,唯独不说“尝谷”而说
“尝新”,含有新谷接旧谷的意思。这些现象也说明谷子是周代的首要作物,
特别是“尝新”的说法,反映谷子在当时全国粮食供应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禾原是谷子的专名,到了人们需要表示概括的概念时,由于谷子是当时
的首要作物,就用“禾”来概括其他粮食作物如黍、稻等,于是逐渐由专名
演变为共名。粟原指谷子的籽粒,也因为同样的原因,用作粮食的通称。另
一方面,谷原是各种谷类的总名,战国末年已经有用谷子作为粟的专名的,
至今北方仍称粟为谷子。这种现象的发生,只有因为谷子是当时占绝对优势
的首要粮食作物,才能由专名转化为共名;反过来,用作共名时,说到粟或
谷,主要又是指当地的首要粮食作物谷子的籽粒。在古代北方,黍和麦虽然
也很重要,但是比不上谷子所占的绝对优势。

在古代的农书里,《吕氏春秋·审时》所说六种作物,禾排在第一位。
在《氾胜之书》中,禾最重要。在《齐民要术》(六世纪)中,谷也排在最
先,而且《种谷》篇讲得最详尽,篇幅也最多。

所有这一切,明显地说明,从远古到南北朝,谷子在我国栽培的作物中
一直占着首要地位。

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
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可见黍在商代极为重要。《诗经》中时常
黍稷连称,也反映黍的重要性。不过《诗经》中说到黍的,地区都在黄土高
原的陕西和山西,只有一处是例外。显然可以看出黍的种植偏于较北的高寒
地区(黍的生长期较短,适于高寒地区,现在仍是西北、东北北部和内蒙栽
培较多,黄河以南就极少)。黍的单位面积产量不及谷子,作为日常饭食,
也不如小米好吃。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生长季节较长,种黍就不如种谷

发展阶段,仍属新石器时代。


子了。总之,黍在古代虽然曾经是重要作物,或者在某些地区非常重要,但
就全国来说,它的重要性一直远不如谷子。战国时代的书里面,已经看不到
黍稷连称,而是常常菽粟连称了。这就反映出黍的重要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又
比以前下降了。

麦和黍相反,在甲骨文和《诗经》里,麦的出现次数远比黍少。春秋以
后,麦的重要性已渐渐地超过黍。《春秋》这部书里已记载了禾和麦的灾,
而没有提到黍的灾。《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强调劝民种麦,到时不种要
治罪。汉武帝时也曾劝种冬麦。《氾胜之书》特别重视麦,而且说明当时麦
的栽培技术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对黍则谈得很有限。麦有两种吃法:麦饭
和面食。麦饭在汉代有些地区是一种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种面食通称为饼,
按照当时的解释,麦粉叫做面,用水合面叫做饼。战国初年的书里已经有做
饼的记载。秦代有卖饼的小商人。大概从战国到汉代,在北方,麦的栽培已
相当普遍,和谷子或大豆轮栽;在粮食中间,它的重要性次于谷子而和大豆
相上下,或者还超过大豆。

大豆在《诗经》里出现的次数,不及黍和麦,而多于麻和稻。上面所说
战国时代的书里常常菽粟连称,而不见黍稷连称,也说明大豆的重要性在增
加。从这一时期的文献里,可以看出菽和粟是人民的主要粮食,豆饭和豆叶
汤尤其是一般穷人经常吃的东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为主粮。《氾胜
之书》里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氾氏主张农家应当每人种五亩大
豆,以防荒年。汉代文献里有指出麦和谷子或大豆轮载的,可能大豆的播种
面积确实不小。大概在战国到汉代这一段时期里,大豆在粮食上的重要性远
远超过了后世。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当时的人们才把它作为五谷之一,到南
北朝时代还有吃麻粥的。但是麻在谷类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纤维。古
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时中原没有棉花,苎麻的生产只限于南方,北方的
布几乎全是用大麻织成的。《氾胜之书》有种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
株),《齐民要术·种麻》篇,都是专对栽培纤维用的大麻说的。

稻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长江中下游
的人们“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鱼汤”。可见这里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稻
在北方也很受重视,一向稻粱并称,粱是好粟,人们把稻米看做珍贵的粮食。
周代的文献反映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都有稻的栽培,而且西周
时关中已用水灌溉稻田。西汉时长安郊外一定有大片的稻田,因为据历史记
载,汉武帝初做皇帝时,正在青年,夜里时常偷偷地带着人马出去打猎,把
稻田踏坏了。西汉后期氾胜之在关中做农官,在他的农学名著《氾胜之书》
里谈到用控制水流的办法来调节稻田的水温,可见二千年前北方水稻的栽培
技术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末贾让的《治河策》指出,灌溉放淤可
以改良盐碱地,把原来种谷子和麦的地改种水稻,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五
倍到十倍。西汉兴修了很多水利灌溉工程,很可能稻田也跟着有所发展。继
西汉之后,东汉到晋朝初年,对于稻的栽培更加重视。据历史文献记载,西
起甘肃,东到山东,以及河南、江苏、安徽的淮北淮南部分,自战国以来就
有不少地区兴修水利,增广稻田,到两晋又有发展。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曹魏
屯田①,曾经大力发展水稻。但是话说回来,这些种稻地区,在整个北方的广

①。。 屯田,是三国时曹操在魏国推行的一种制度,由政府招募没有土地或没有耕牛的农民,在各级农官

大田野上,不过是很小的部分。稻在南方虽是首要作物,但是,我国古代经
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南方比较落后,人口也少,所以就当时全国粮食生
产情况来说,稻的总产量远不及谷子,至少在西汉以前还赶不上麦和大豆。

四、古今粮食种类及其比重的变化

我们现在还往往通称粮食为五谷,但是我国现在栽培的粮食作物种类及
其相互间的比重,已经和古代大不相同了。

根据1979 年的统计,我国稻谷、小麦、薯类、杂粮和大豆的产量,它们
在这五类作物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稻谷占总产量的43。3%,小麦占18。9%,薯类占8。6%,杂粮占26。6%,大豆占2。2%②。薯类主要是甘薯。杂粮
以玉米的产量居首位,其次是高粱、谷子,再次是大麦、黍等等。

谷子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现在已退居很次要的
地位。黍在古代也曾相当重要,现在更在谷子之下。就全国来说,谷子和黍
现在都已不是主要粮食作物了。小麦的重要性,在上古远在谷子之下,现在
倒远在谷子之上,仅次于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