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高筑土堆,土堆四周用石块砌垒;土堆上从每年四月十五日开始(春季漕
运开始于四月十五日),白天高悬布旛〔fān〕,夜间悬点灯火,以指挥船只
行驶。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元朝政府大规模的挖河造船,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
负担,各地人民曾多次举行起义进行反抗。这种反抗,即使在元朝统治力量
强大的建国初期也没有停止过。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 年),刑部尚书①
向忽必烈报告说:“江南盗贼相挺而起,凡二百余所,皆由拘刷水手,兴造
海船,民不聊生,激而生变。”
总的讲来,元代的漕运是海运、河运并行而以海运为主。到元顺帝时代,
南方各省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河运断绝,海运也大减。至正二年(1342
年)元政府从江南搜括官粮以及贵族和寺观所占有土地的租粮等全部北运,
仅有二百六十万石,比过去减少将近一百万石。到至正十九年(1359 年),
漕粮北运更下跌到十一万石。元朝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不得不招降起义军
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并封他为运粮万户②,要他监护海道运粮,但并没有收到
实际效果。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海运便全部断绝了。
漕粮产地的丧失和漕运的断绝,意味着元朝统治生命线的切断。加以当
时各省农业衰敝,遍地饥荒,被切断了生命线的元朝统治者更无力维持自己
在北方的统治,所以不久就在更扩大的人民起义力量的打击下崩溃了。
六、以河运为主的明代漕运
公元1368 年,反元起义军首领之一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就在这年,派大将徐达北伐,占领了元朝的京城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朝初
年,为了驱除和阻止蒙古残余力量的南侵,在北方驻有重兵。1403 年,燕王
朱棣做了皇帝,把京城由南京搬到北平,改北平为北京。
明朝初期为了供应北方和辽东等地军队给养的需要,又恢复了海运。但
是由于航道生疏,气候条件千变万化,船只照常发生沉没事故。例如永乐元
年(1403 年)由江南运粮到直沽,全年总量为六十万一千二百三十石,安全
运达的只有四十九万多石,沉没、损失的粮占总运量的百分之十七。明朝统
治者对于改善海运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沿海地区增设一些航行标志,
白天用标旗,晚上用灯光,指挥船只进出;广泛采用了磁石指南针等航行仪
器,来辨识航行方向;此外,还专门建立船只避风的场所,并对海运线路进
行了多次探测,等等。明代通过海道北运的粮食,正常的年运输量都在一百
万石左右。海船每年往返两次,漕船返程时,同样将北方的豆类和枣梨运到
南方,数量也很大。
但是,由于海运险阻,明朝的漕运重点还是放在运河方面。永乐年间,
动员了山东百姓十六万五千人,用了二百天时间,对济宁至临清之间长达三
百八十五里的一段运河,进行了整治,使汶水、洸〔guáng〕水注入运河以增
加运河的水量,并以南旺口为最高点,使运河水南北分流。北段建闸十七个,
南段建闸二十一个。经过这次整治,大运河又能南北畅通了。永乐十三年,
建造了三千只木船投入河运,使河运大大加强。此后海运即告停止,漕运全
由运河承担。
明朝行驶在运河的漕船,一般为八九千艘至一万艘不等。天顺(1457 至
①。。 刑部,是封建社会里中央政府中主管司法行政事务的部门,尚书是该部长官。
②。。 元朝设诸万户府,管理军务,分为上、中、下三等,运粮万户掌管海道运粮事务,官阶和诸路万户
府相同。
1464 年)以后,规定为一万一千七百七十五艘,漕军定员为十二万一千五百
人。崇祯初年,漕船增加到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三艘,年运输量为四百万石左
右,每艘船载量二、
三百石不等。
为了鼓励漕运,嘉靖(1522 至1566 年)年间,曾明令规定:每条漕船
准许携带货物二成,自由在沿途贩卖;并允许漕船沿途招揽货源,代客运输
酒、布、竹木等大宗货物,往来贸易。这样一来,大运河便成为当时南北交
通的大动脉,沿河城市如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淮安、扬州等,都成为
当时全国有名的商业城市。
七、清代的商船漕运
从1644 年至1911 年,统治中国的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仍定都在北
京。
清朝政府对粮食的搜括,一向是十分重视的,逼税逼粮的手段也是十分
严厉的。清朝初年有这样一桩事例:探花①叶方蔼、翰林②秦松龄都曾因为欠
着几分赋银而被革职,这是逼税的一个例子。顺治十八年,江南大小绅士因
欠粮而被革退的就达一万四千多人,可以想象逼粮之严。清朝初年直到鸦片
战争前,漕粮收入每年约为四百万石(分正粮、杂粮两种,正粮征米,杂粮
征麦豆)。漕粮运输,由于清初实行海禁,所以专门致力于河运。但运河时
通时阻,不能正常进行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弊病很多,漕运问题成为
清朝政府十分头痛的大问题。漕粮是京城皇室贵族、王公大臣的口粮来源,
又是驻扎在北京一带八旗军队的给养来源。清朝政府对漕粮的北运,曾做了
一些新的尝试。道光五年(1825 年)举办的以官督商运的形式,通过海道把
江南的粮食运输到天津,便是成功的一次。
为了举办这次海上粮运,清朝政府花了很大力量,特地调当时的所谓干
员——山东巡抚①琦善(就是以后在鸦片战争中代替林则徐继任钦差大臣而丧
权辱国的那个琦善)任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的军政长官),调安
徽巡抚陶澍为江苏巡抚,总办这次漕运。并设立海运总局于上海,派李景峄
〔yì〕、俞德渊二人主持。此外,又于天津设置收总局,以理藩院尚书②穆彰
阿为验米大臣,会同直隶(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总督负责验收漕米。为了
保证漕粮运输的安全,清朝政府还命令沿海各口岸的驻军,分段负责巡逻监
护。清朝政府如此注重海上粮运,一方面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漕粮的运输,
另一方面也证明他们对于初次试办的商运漕粮还很不放心。
这次商运漕粮,进行顺利,共往返两次。运输了苏州、松江、常州、镇
江等四府和太仓一州的粮食共计一百六十万石,使用平底沙船共计一千五百
六十二艘,这些船只的载运量自五百石至两千石不等。清朝政府共开支运输
①。。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中规定进士录取分三等,第一等的第三名称探花。
②。。 当时进士派在翰林院里做官的称翰林。
①。。 巡抚是清朝一个省的军政长官。
②。。 理藩院,官署名,专理内、外蒙古等地的朝贡事务机关。尚书是这个机关的最高长官,由满人担任。
费用白银一百四十万两。
当时的运粮经过情形,根据记载,大致是这样的:
未启运前,先由官方的海运总局和各地的商船代表,共同商订了章程。
章程内容,包括明确相互的责任,运输费用和各项杂费的金额,粮食的损耗
率,等等。当时一石粮的运费是四钱银子,另外,每船发给赛神银四两(用
于迷信开支),犒赏银三两,天津挖泥压空钱一千文。此外,凡是承运一百
石粮,就发给垫舱芦席折价银一两三四钱。在损耗率方面的规定是:运白粮
(精米)一石,准报耗损一斗;糙粮一石,准报耗损八升。
由于这一章程照顾了船商的利益,所以参加漕运的商船比较踊跃;特别
是准许船商载运免税货物二成进衍贸易一项,更刺激了许多船商参加了海上
运粮。
各地商船陆续集中到上海黄浦江里,签好合同后,即等待装船。上述四
府一州的缴粮民船也先后进入黄浦江,等候验收。这时,官方的监兑官便按
船只(商运船和缴粮民船)报到的先后次序,率领商船船主来到缴粮民船上,
由三方面代表(官方监兑官、商船船主、缴粮船船主)共同核收;经过三方
的会同检验,认为粮食的质量合格后,即将粮食过秤移装到商船上;同时还
特地封出样米一斗,做为船商到达天津交粮时,向收兑单位呈验,以对照样
米与所运漕米是否一致。在运输手续上,规定由上海的海运总局发三联单,
三联单的一联留存上海海运总局,一联交商船船主自执,另一联交商船船主
携带,到天津时,呈交天津的收兑单位。这时一切手续均已办妥,即选定开
航“吉日”,举行告祭“风神”的迷信仪式后,即开船北去。
商船船队开抵天津海口后,再候潮由海口沿海河西上直驶天津,停泊在
天津的东门外,等候收兑单位来人验收。同时,船商将自运的货物,寻找买
主进行贸易。这便是商船承运漕粮的大致过程。
前面讲过,漕粮运输既是封建帝王、皇室贵族、政府官僚的生活必需品
的运输,又是驻扎在每个封建王朝京城内外几十万卫戍部队口粮供应的运
输,所以它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这个制度是历史上长期存在过的。漕运
的整个过程浸透了历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在上面几节里,我们很少让漕运制
度下的劳动人民——漕丁、漕夫在叙述里占有一定的位置,现在让我们来谈
谈他们的贡献和生活吧。
八、漕丁、漕夫生活的侧面
漕丁、漕夫们在漕粮运输中,成年累月生活在惊涛骇浪中;特别是在海
上,当时对气候的变化,事先既不能预测,遭遇风暴后,又限于木船的条件,
不能有效地进行防护,所以,随时随地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但是,勤劳勇
敢的漕丁、漕夫们,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也积累起一些战胜风浪的经验,
尤其是在预测气象、潮汐①的变化方面,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便于记忆
和传播,他们把这些经验编成了歌诀。虽然今天看起来,这些歌诀的内容,
有一些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歌诀却发挥了一定的作
用。直到现在,许多沿海地区的船民、渔民,还应用着这些经验。这些歌诀
①
潮汐〔xì〕:海潮,早上叫潮,晚上叫汐。
从内容上看,大体有潮汛、风信、观象三个方面。
潮汛方面的歌诀大意是说明潮汐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前月起水(指涨
潮)二十五,二十八日大汛至;
次月初五是下岸(指落潮),潮汛不曾差今古。
次月初十是起水,十三大汛必然理;
三十还逢下岸潮,只隔七日循环尔。
风信方面的如:
春后雪花落不止,四个月日有风水。
二月十八潘婆飓〔jù〕,三月十八一般起。
四月十八打麻风,六月十九彭祖忌。
秋前十日风水生,秋后十日亦须至。
八月十八潮诞生,次日须宜预防避。
白露前头风水生,白露后头亦未已;
露降时候需作信,此是阴阳一定理。
九月二十七无风,十月初五决有矣。
每月初三阳若无,初四行船难指依;
如过庚日不变更,来到壬癸亦须避。
观象方面的如:
日落生耳于南北,必起风雨莫疑惑;
落日犹如糖饼红,无雨必须忌风伯。
日没观色如胭脂,三日之中风作厄;
若还接日有乌云,隔日必然风雨逼。
乌云接日却露白,晴明天象便分得。
对日有垢〔gòu〕雨可期,不到己申要盈尺;
雨余晚垢横在空,来日晴明须可克。
北辰之下闪电光,三日之间事难测;
大雨若无风水生,阴阳可以为定则。
东南海门闪电光,五日之内云泼黑;
纵然无雨不为奇,必作风水大便息。
东北海门闪电光,三日须防云如织;
否则风水必为忧,屡尝屡验无差池。
上述这些歌诀,是漕丁、漕夫们向自然作斗争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
结晶。这些经验,对于防范风暴的袭击,曾收到过良好的效果。这是他们在
一定的条件下所摸索到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从而方便了艰险的海上航
行,推动了海上漕运
的发展。“认识根源于实践。”——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生动的说明。
但是,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劳动人民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呢?拿漕
丁、漕夫的生活说,除了自然界的风暴、雾、潮汐等是漕丁、漕夫们的死敌
外,压在漕丁、漕夫(尤其是漕夫)头上的,还有人为的风暴,那就是贪官
污吏、封建帮会、恶霸、流氓等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削。
漕夫拚着性命,换取菲薄的水脚钱养家糊口,但是,主办漕运的官员和
沿河封建帮会的把头、流氓们,却通过各种手段,从漕夫们的血汗钱中,榨
取去不小一部分。他们受的压迫剥削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沿河各码头的流氓
头子所抽取的这样那样的钱,大多都从漕夫身上榨取。至于主办漕运的官员,
他们的豪华生活与漕夫的悲惨生活,适成鲜明的对比。如元朝的海道运粮万
户朱清、张瑄等,他们的财富多得惊人。据历史记载,他们“田园馆舍徧天
下”,拥有大量“巨艘大舶”,在国内外进行投机商业。
总之,漕夫们一方面受着风暴、潮汐、雾、浪涛、险礁的威胁,随时随
地都有丧失性命的危险;一方面又受着贪官污吏、地棍河棍的剥削和压迫;
处境是十分悲惨的。所以,过去运河的船家,曾经流传着这样的小调,来发
抒漕夫们的苦衷。
“运河水,万里长,
千船万船运皇粮;
漕米堆满舱,漕夫饿断肠;
有姑娘谁也不嫁摇船郎。。”
古代桥梁史话
潘洪萱
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因地
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砖、藤、铁等建筑材料,建造了数以百万
计、类型众多、构造新颖的桥梁,点缀着祖国的江山,增添了壮丽色彩。
黄河两岸古都首府众多,物资运输多赖骡马大车、手推板车,故以平坦
宏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居多;东南水乡,河流纵横,湖沼棋布,运输以舟船
为主,所以遍布着驼峰隆起的石拱桥;西北、西南,峰峦层叠,谷深崖陡,
难以砌筑桥墩,因而多用藤、竹、木等材料建造索吊桥和伸臂木梁桥;闽中
南、粤东等地,质地坚硬的花岗石满山遍野,历代所建石梁桥比比皆是;云
南傣族等地区,竹林丰富,独具一格的竹芭桥、竹梁桥、竹吊桥,至今尚存。
我国古桥不仅艺术造型上有高度的成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
在建桥理论、构造处理、平面布局以及施工方法上都有不少独特创造。在十
二世纪前一直处在世界桥梁的领先地位,为世界工程界所重视。如元朝时在
我国做过二十多年官吏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中,对北京的卢沟桥以及杭州市的桥梁作了详细的记述,认为世界上可能没
有任何其它桥梁可以与卢沟桥相比拟,使欧洲开始瞩目中国桥梁。1577 年某
个葡萄牙人自中国回国后也讲过,福建闽中大石桥数量多,石梁大,雕琢精
美,并对江西赣县浮桥倍加赞赏,说“全世界建筑工人应数中国第一”。沙
皇彼得一世曾委托斯巴萨列使团于1675 年五月来华时,请求中国派桥梁专家
到俄罗斯去传授建桥技术。最近,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英国剑桥大
学李约瑟教授,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古代桥梁“在
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
他地方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们相比的”。这些桥梁“几乎每座都是
非常美观的”,“是合理与浪漫的巧妙结合”。他还认为欧洲十四世纪开始
采用的较半圆形拱先进的弓形石拱桥,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
下面我们按照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四种基本桥型扼要地加以介绍。
一、梁桥
梁桥外形平直,古时称为平桥。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的两岸,就成
了梁桥。梁桥的构造最简单,出现也最早。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独
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
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1972 年对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国都山东临淄
的挖探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米左
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汾水上有座有三十柱,柱径5 尺的
木柱木梁桥,桥始建于春秋晋平公,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据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时的苏秦对燕王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
尾生的鲁国人,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有来,尾生为了表示不
失信约,水涨上来也不走,抱着梁柱而死。相传尾生抱着桥下木柱墩而死的
桥梁,就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五十里的蓝峪水上,是座多跨木梁木柱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