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1年6月24日)
一般人对于苏联的军力,往往怀有不敌德国的成见,也许这种成见是有相当事实根据的,但它的正确性尚有待证明。就德国开始攻势后双方的公报观之,似乎德方尚未获有显著的进展。
由波罗的海至黑海的德军进攻线,极北一路的德芬联军以列宁格勒为目标;中路德军以东普鲁士及波兰为根据,分别向莫斯科及乌克兰区进扑;南路则联合罗马尼亚军队由贝萨拉比亚进攻黑海沿岸的苏联领土。德军以攻势主动者的地位,在若干点上突破苏联防线,当然是不免的,而苏联为求取作战的有利地势,从并无坚强防御工事的地带暂时后撤,也不足为奇。实在说起来。希特勒不能以威胁的手段迫令苏联就范,而不得不采取军事冒险行动,已经是一个重大的失败;倘使他无法以自己所夸耀的闪电战略在极短期内使苏联屈膝,则旷日持久,结果必然走上了崩溃的末路。
英美苏合作问题
(1941年6月24日)
苏德的开战虽可使英美释去了一部分的担负,但这决不是说他们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作壁上观。苏联对德抗战固然只是为了自己,但实际的利害关系已经使她和英美站在一条阵线上。
丘吉尔在他那篇动人的演辞里,已经恳切陈说英国为苏联后援的决心;美国亦已考虑将租借法案援用于苏联,我们确信唯有英美苏在事实上的积极合作,才是击破彼此共同敌人的唯一保证,至于形式上的同盟,意义倒尚在其次。
安定远东的机会
(1941年6月24日)
日本决心观望,大概不出一般人所料。它的自私心理使它借苏日中立条约为护符,回避协助它的盟友的义务,但日本一般的言论,却一致相信而且希望德国得胜,如果德国果在军事上占了上风,那么它在太平洋兴风作浪,自然是应有的文章。
我们已经说过,要解决日本,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在苏联力量尚足以牵制德国的时候,美国在大西洋方面的责任已相当减轻,倘在此时迅速扑灭已成强弩之末的远东侵略势焰,则此一隅真正和平秩序的建立,对于整个世界大局必有重大的助益。
苏德战争的决胜点
(1941年6月25日)
苏德战争的进展,就昨晚所得的消息而观,除空军活动而外,重心尚仅局限于旧波兰领土内的苏联边境一带。苏联的官报除已承认中路德军占领勃莱斯特里托夫斯克外,其余由东普鲁士进攻立陶宛,及波兰南部自伦堡推进的德军,均已被苏军击退。德方的公报,则措辞甚为含糊,仅谓已突破红军防线多处据点。此外在贝萨拉比亚方面,德罗军队亦遭遇苏军剧烈抵抗,而北线的芬兰则不仅未有动作,且已表示将守防御性的中立。
希特勒是否能如所预期地击败苏联,或苏联是否能支撑至相当时日,使战争形成相持的局面,尚非目前所能断言。但真正决胜之点,在于苏联是否决心抗战到底,而并不在阵地的得失,因为苏联正如中国一样,是一个人力物力无限的国家,即使西部国境全部沦陷,仍可退向西伯利亚,以乌拉尔山为天然的屏障,积极发挥游击战的功能,那时候纵使希特勒想适可而止,恐亦为事实上所不许。
希望荷印三思而行
(1941年6月25日)
关于日本今后动向的猜测,在美国方面已有日本将响应德国攻击苏联及与德国决裂的两种说法。后者可以代表一部分对日绥靖论者的白日梦,绝无任何事实上或理论上的根据,前者一时虽尚不致实现,但万一德国在军事上显占上风,则日本自必急起直追,惟恐落后。
德日夹攻苏联,不仅苏联蒙瓜分的危险,而东西侵略国将欧亚打通一片之后,英美民治主义亦将临到最大的危机,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认为荷印在长期的坚持以后,据说仍将与日本签定协定,实在是异常可憾的。固然在目前由苏联转运德国的路已告断绝,荷印可以无须过虑它所供给日本的物资会由日本转资德国,但供给德国与供给日本,其实还不是一样?日本目前所以尚不得不处处顾虑者,唯患给养的不足耳,一旦获得了它所亟需的资料,则英美荷印今日所用以羁縻日本者,必有一日被日本用作反击他们的利器。诚望荷印当局能在协定尚未签定之前三思而行,更望英美继续对荷印作坚强的支持。
英美不需要日本友谊
(1941年6月25日)
有人以为英美压迫日本脱离轴心,使之加入反德阵线,眼前是最好的时机。对于此说,我们必须指出:第一,除非德国有显著的失败征象,要日本脱离轴心是不可能的;第二,如果德国确已临于必败之势,则英美根本不必需要日本的友谊。
更重要的一点是:日本是首先发动侵略的元凶,标榜反侵略的英美,如果把日本拉进自己的队伍里,那是英美最大的耻辱。我们决不相信英美当局及民众会附和此种不光荣的论调。
五天来的欧洲东线战争
(1941年6月27日)
从五天来的战况观之,希特勒的“闪电攻势”显然未能击中苏联要害,不仅柏林自身的报告,尚不能证实所谓“攻入乌克兰”的传说,就是在立陶宛波兰贝萨拉比亚各处苏联外围疆界线内占领若干据点的德军,亦莫不遭遇猛烈的抵抗。苏军不特能巧妙地避免主力作战,且能以守为攻,使德军无法集中全力向预定目标前进。
路透社伦敦电谓“战事仍在初起阶段中”,这句话对于以手段迅疾见称的希特勒,似乎有些出人意外。
日本政府的难言之苦
(1941年6月27日)
根据昨天的报纸,日本政府本该在昨天宣布对苏德战争的外交政策的,然而事实上并没有,看来毕竟还有难言之苦,大概还得观望一下再说。但在柏林方面则已显感不耐。《沮利希新闻报》柏林访电称德国政府现正期待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如果日本是够朋友的,那么似乎不应该让盟友失望吧。另有消息谓日本警察已开始对散布不负责任的谣言,说日本将对苏德战事作若何行动的人,处以严厉的刑罚。其实这真是多此一举,因为日本执政诸公倘能负责宣示日本决定采取的政策,则任何谣言岂非都可不禁自止吗?
日本已无转舵可能
(1941年6月28日)
日本政府与军部连日手忙脚乱的集议,虽然尚未宣布出一个决策来,但如果有人以为日本现在还有自由选择政策的余地,则实为严重的错误。日本目前所彷徨的,不是往何处去的问题,而是何时动手的问题。
与苏日签定中立条约的同时,因日本求助的结果,德国即已派遣以华尔萨脱博士为首的经济使节团前往东京,实施将日本经济纳粹化的工作;实际统治日本的军人,都是百分之百的亲德分子,在他们盲目的躁进下,日本的命运早已被注定了。
在日军部机关报《国民新闻》中,已经明白透露日本的动向。该报谓三国盟约与苏日中立条约,现已因苏德战事而不能并存;它不曾说出日本将牺牲哪一个条约,但它却说“如美国对苏德战事不实施中立法,或派遣援军在海参崴登陆以援苏联,即将使美日关系更趋紧张“。这虽是对美恫吓之辞,但也显然表示日本所拟遵守的,是三国盟约而非苏日中立条约。
日本国内头脑较为清醒一些的,也许知道横在他们前面的都是困难重重,但别的办法既已完全没有,即使是难关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做去,他们现在所等候只只是一个比较有利于他们的时机。如何在日本尚未动作之前先发制人,那便要看美国的行动够不够迅速了。
工钱三万万元
(1941年6月29日)
汪兆铭此次东渡朝见的终极目标,早被陶希圣一语道破,两个字要钱而已!现在果然一笔不可究诘的糊涂账,总算向主子报告过了,主子心里究竟对他的工作成绩是否满意是另一个问题,但事实上既物色不到比他更忠心更听话的□才,也只好叫他继续干下去。于是一纸续订的卖身契约,便以皇皇然的二卫宣言的形式出现,而三万万日圆的巨额工钱,也欣欣然囊载而归。主子固然是十分慷慨,但这也是希望他更听话些更卖力些的意思。
而且我们不能不钦佩主子的御下有方。汪氏除了要钱以外,本来尚不无其他奢望,即第一:要求主子给他更大的权力,即所谓“强化国府地位”,使他以总管地位所发的号令,能够及与华北武汉华南各地;第二:要求主子给他更大的经济自由,使在华日军放松一部分沦陷区内物资统制,让他也有分沾利益的机会。然而聪明的主子早已窥破他的心事,于是不等他启齿,便先声称他决不会有提出任何要求的“不纯正思想”,一句话封住了他的嘴;但又不愿令他太失望,于是签了一张三字后面八个圈的支票,授受两方,各得其所,从此汪兆铭这一伙又有饭吃了。
然而饮水思源,汪兆铭领到这笔厚禄,究竟是靠着些什么?大家也许还记得汪氏的左辅右弼之一,曾经在日本报纸上发表一篇文字,说重庆抗战阵营的力量仍极坚强,言外之意,就是要主子给他们这班人更大的支持。事实很明显,他们是以中国忠勇将士爱国人民的血肉泪汗,作为向主子讲斤两论价钱的工具;他们一面背叛国家民族,一面却又利用全国人民悉力以赴的神圣战争,以向主子邀宠;他们深知中国一日继续作战,则主子一日不会遗弃他们。
中国人民对于他们的“业绩”是不会忘记的,清算的一日就在眼前。
美国派遣政治顾问来华
(1941年6月29日)
罗斯福总统举荐拉铁摩尔氏为蒋委员长政治顾问,这正如华盛顿方面所观察,是中美谅解更进一层的重要表征。拉氏来华的使命,虽未经宣布,但当与美国按照租借法案加紧对华援助有关。租界法案本以中英及其他一切抵抗侵略的国家为对象,但过去因限于情势,不能不偏重于英国,现在苏德战起,英国地位已趋稳定,美国集中主要力量以安定太平洋,实为最适当的时机。从拉氏行将受命来华一事观之,可见美政府确能灼见时势的需要,出以适当的行动,这是我们于欢迎拉氏之余,不能不引为万分欣慰的。
英大使馆又遭日弹炸毁
(1941年6月30日)
不久以前,英美曾因日机袭渝时损坏英美使馆财产,向日本同时提出严重抗议。我们尚未听见日本对该项抗议道过一句歉,甚至于始终未见日方有何答复,而日昨在渝英大使馆又以全部遭日弹炸毁,官员四人丧命闻。
如果英国方面此次再度向日提出更严重的抗议,那在手续上自然无可非议,然而英美到现在应该明白,对付日本是需要运用比言语更有效的武器的,任何抗议,无论措辞怎样强硬,都等于浪费唇舌。日本公然无视英美权益及弁髦国际礼仪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的挑衅,在它积极待时发动北进的前夕,英美实不宜再事犹豫,轻易放过了对日作最后清算的最适当的时机。尤其在英国军事使命团抵达苏联后,英美苏三国具体互助的方案即将实现,如何通力合作,对日本在东太平洋的蠢动作先发制人之计,自然是一个不容轻易忽略过去的问题。
且看近卫如何声明
(1941年7月2日)
在国内的狐疑与柏林不耐的敦促下,“决定日本立场”的近卫宣言,据说在多天来的遮遮掩掩以后,终于定在今日发表了。实际处于进退两难状态中的日本,未必会在这次宣言中有何斩钉截铁的鲜明表示,这是大概可以想象得到的,但至少我们也可相信它决不会使希特勒失望,因为德义在此时宣布承认汪家班,正就是德日无耻勾结更进一层的具体表现。
近卫在发表该项宣言的前夕,对美国新闻记者表示“日本必须与美维持友好关系”,这句话如果不单单是钓钓美国人的胃口,那么就可分二层看:第一,日本现在唯一惧怕的,便是美国对它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故必须稳住美国,使美国不要对自己为难;第二,日本无疑尚存有一种期望,以为美苏之间互怀猜忌,真诚合作为不可能,故各个击破的策略仍可适用,如果日本对美拍卖一些廉价的“友谊”,提供一些虚伪的保证,使美国中计而疏懈了对苏的联络,然后以闪电攻势截击苏联的背后,那时美国再欲有何行动,必将有措手不及之感。
美国应该使日本明白,日本不但已经无可挽回地自列于侵略者的阵线里,而且更为首先发动侵略行为的祸首,美国对于这种国家的友谊是绝不重视的。同时,美苏二国更应了解只有开诚合作,及时消灭共同的敌人,才可确保北太平洋的安全,而置彼此的边陲防务于更坚固的基础上。
近卫又卖关子
(1941年7月3日)
由日方同盟社堂堂然报道,本定昨日发表的近卫阐述日本对苏德战争立场的谈话,在日本政治家不负责任的一贯作风下,又决定“留中不发”了。本来日本的心理,路人皆知,政策的表白,实为多事,世人倒未必因此而感觉若何失望。
对于轴心国方面,此次承认汪组织的一幕活剧,已经足以表明彼此之间又已完成了一番讨价还价的手续,日本除了要求德国谅解现在还未能立即动作的苦衷外,当然也免不了重申始终忠于轴心的诚意。所谓决策,本来也不过如此,但现在如贸然宣示偏倾轴心的政策,则必将招致美国严厉的制裁,故在未脱观望阶段之时,尚不能不郑重将事。政策的搁不发表,及近卫日前所作对美须维持友好的表示,便是由于这个原因。自然他还想在未实行北进之前,尽可能地从美国骗取若干物资,但日本如果到了现在,还以为可以施展投机取巧的手腕,那未免太把他人的智力估计得低了。
苏联有恃无恐
(1941年7月4日)
如果日方同盟社所传德军先头部队已由明斯克前进至离莫斯科仅二百五十哩的斯莫仑斯克的消息确系事实,(现在绝对没有证实),则莫斯科诚然已遭遇严重的威胁;然而我们就整个苏德战争形势来说,就算莫斯科真遭沦陷,也不能算为希特勒已经达到胜利的目的。
在白海与卡莱里亚方面,苏军对于德芬军队的进犯各已给予有效的阻拒;在波罗的海方面,苏方已否认里加的陷落;在旧波兰南境,以基辅为进攻目标的德军,始终被阻于勒伏夫一带,在贝萨拉比亚方面,德罗军队迄未能越普鲁资河一步。各线德军进展的迟缓,固然可以看出苏军抵抗的勇猛,但也未始不是因为德军目前战略的重心,是在直捣苏联心脏。德军倘能在短期内攻占莫斯科,即可与北路进攻列宁格勒的德芬军队会师,将整个在北战区作战的苏军置于大包围圈中。同样在乌克兰方面,分别向基辅及奥特萨进攻的德军,在抵达目的地后,亦可联络该二据点,而形成另一包围圈。
德军此种计划能否圆满完成是另一问题,但苏联当局并未忽视莫斯科与列宁格勒沦于敌手的可能,他们除加紧抵抗,尽可能向敌人索取重大的代价外,并已积极筹划第二期的应战计划,在史丹林的广播演词中,已充分证明苏联当局的决心。
苏联军队的素质,在此次战争中已充分证明其强劲,尤其不可忽视的,她有广大的人力作为后盾,在必要时可以动员千万人以上。劳师远征的纳粹军队,即使获得并非在一般人意料之外的初步胜利,也不过为自己掘下不可自拔的深坑而已,谓予不信,中日战争便是一个有力的旁证。
史丹林在广播演词中,指明苏德战争爆发之时,德军已全部动员,德军实力的最高峰已止于此,而苏联军队的动员,则尚在开始阶段,我们观察苏德战局,应正确把握这一点。
英国并未弛懈
(1941年7月5日)
苏德战事爆发后,其他各处的战事,或暂趋停顿,或退处次要地位。英国虽无疑正在乘此压力减轻的时机,积极准备进一步的动作,但表面上则仍使人不能不发生慢条斯理,未脱绅士气派之感。即以叙利亚的局势而论,前日克复的叙利亚中部要镇帕尔米亚,是曾经一度为协约军占领后被维希军队反攻退出,直至现在方始重行占领的,这似乎显出协约军进展的迂缓。
可是我们不能不注意一点,英国对于叙利亚当局和该地的维希军队,是军事攻势政治手腕双箸并下的。她一方面要晓谕维希军队放弃无益的抵抗,加入自由法军的队伍,一方面更不愿刺激当地人民的感情,而竭力使叙当局明白英国愿意扶植叙利亚独立的诚意,因此她不能不避免采用纳粹式的蛮横手段,而出之以较为温和的动作。
似乎出人意外的魏维尔将军调往印度一事,虽然有其重要的原因,但也附带可以看出英国对于解决中东军事,已届游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