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少奇要求:共产党员在政协会上要多用脑子。要想一想历代皇帝以及袁世凯、蒋介石为什么坐不稳江山的教训。共产党要坐稳天下,就是要用统一战线的形式团结民主人士。 
  刘少奇告诫大家:我们共产党员是最先进的分子,为人民服务是无条件的,不讲代价的!不要因为自己劳苦功高,就不满意有些民主人士得到比较优厚的待遇。 
  作为中共政协党组书记,周恩来反复讲解党的统战政策。周恩来说:民主人士对于孤立蒋介石所起的作用很大,我们必须学会同他们共事。我们不能以为,天下是共产党打下来的,我们是主人,是我们请你们来开会的。都是政协代表,如果你叫同志,他叫先生,不就成了宗派? 

  面对掌握全国政权的重任,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十分注重统战工作。 
  陈毅率领华东代表团来到北京饭店。华东团里,有战将许世友,有老保卫周兴,有文化人夏衍…… 
  各地同志云集北京饭店,少不得交往频繁。柳亚子来看夏衍,还要发上几句李济深的牢骚。战友们见面,更是要数落数落那些国民党将领。一时间,陈毅周围热气腾腾,全是共产党员。 
  突然听说,傅作义从绥远赶来出席政协,军队代表更是议论纷纷。 
  有人说,别看傅作义把我们一野打得很苦,那是兄弟部队装备不好,要是碰上我们三野…… 
  有人还说,最好不要碰上他,见到这些国民党将军,我就想起牺牲的战友! 
  陈毅却悄悄搬家了…… 
  儒将陈毅懂得应该如何同民主人士打交道。 
  政协会议通知上海:因住宿紧张,代表最好不要带家属。但上海的民主人士包达三偏偏提出自己要带子女,工作人员不同意,就在茶话会上僵起来。多亏副市长潘汉年出面缓和:既然包先生要带,那就带吧。 
  事后,老统战潘汉年向工作人员解释:统战工作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区别对待,我们不能为这点儿小事同朋友伤感情…… 
  陈毅在上海同民主人士经常来往,常向下面干部交待:不要急躁,更不得粗暴!要礼贤下士。 
  这次陈毅从上海赶到北平开会,毛泽东见面就说:“对不起啊,我没去接你!” 
  陈毅诧异:我陈毅来北平开会还要毛泽东接? 
  当陈毅得知毛泽东曾专程去火车站迎接宋庆龄、程潜之后,就理解了毛泽东的用意。 
  毛泽东与高级干部聊天常常旁征博引:清朝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就因为满族统治者一开始就订了一条统一战线政策,用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以少数团结了多数。《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此人并不高明,对同盟军搞关门主义。 
  谈到统战,毛泽东风趣地说:做统战工作是党内少数派,要宣传呼吁。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我们今天的“大”就是统一战线,而“化之”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化到社会主义去。 
  毛泽东曾对陈毅说:我们不怕“美援”,只怕“左援”! 
  陈毅深知:在统战工作中,党内的“左”倾情绪危害最大! 
  陈毅听说,傅作义来得晚,北京饭店的宽敞房子已经分配完了。陈毅认为,自己的住处不算什么,傅作义住得委屈可就是政策问题。于是,陈毅把自己的住房让给傅作义。 
  后来,陈毅还两次召集二野、三野的代表开会,讲解党的统战政策,批驳“早革命不如晚革命”之说。陈毅说: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程潜、傅作义和平起义为人民避免牺牲,立了大功! 
  傅作义并不熟悉陈毅。不过,傅作义在共产党内也有了些朋友。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与共产党方面就解决绥远问题展开谈判。共产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先是林彪、贺龙,后来又换成聂荣臻、薄一波。中共华北局负责人聂荣臻、薄一波可以说是傅作义的老对手,但两位老对手现在相当和气。他们为绥远工作确定的总方针是“打通思想,换帽子”,就是打通傅作义与绥远当局的思想,也打通共产党干部的思想,而后,以不流血的方式,让对方换成解放军的帽子。薄一波特别要求华北局的干部:不能把绥远看成“敌占区”,抓一把,破坏一下,而应当把那个地方当成我们自己的。在发表傅作义“九一九起义”通电时,有人把其中关于绥远官兵抗战功绩的一段删去,薄一波发现后立即作了检讨。 
  经过解决绥远问题的相互了解,老对手成了朋友。傅作义在给薄一波、聂荣臻的信中写道:“毛主席对弟极其信任,两兄对弟亦充分了解。”起义后,傅作义对自己去处、地位的疑虑,曾向薄一波通气。薄一波及时向毛泽东反映之后,对傅作义的部下说:傅先生是全国闻名的人,似应在政治协商会议后排列,不应太快。 
  这样,傅作义就以高兴的心情参加政协会议了。 
  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专门要薄一波在中共党组会上介绍了同民主人士交往的经验。 
  9月23比政协会议进入第三天,毛泽东、朱德特意设宴,作陪的是民革李济深、民促蔡廷偕等,客人,则为政协代表中的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邓宝珊、黄绍竑等二十六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与中共高级将领周恩来、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握手言欢。 

         3.喜庆的会议期间,北平有些满族人哭了 

  顶替新疆遇难代表的赛福鼎,匆匆赶到北平出席政协会议。当晚,赛福鼎与其他代表正在怀仁堂看京戏,突然有个大个子挡住了视线。原来是毛泽东走到座位来问候这个少数民族代表。 
  年轻的赛福鼎,在会上得到多位中共领导人的关照。 
  朱德到赛福鼎的住处探望,还摊开中国地图,与赛福鼎讨论新疆的自然地理与战略地位,介绍解放军进疆的任务。 
  周恩来多次与赛福鼎交谈,周恩来说,新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首先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刘少奇与赛福鼎谈到,要大量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地方干部。 
  这就触发赛福鼎的长期心愿。以前,许多少数民族干部想加入中共,但在新疆找不到党组织。这次赛福鼎抓住机会,就在政协会上向毛泽东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政协会上特别照顾少数民族的习惯。周恩来特地布置北京饭店为穆斯林代表开素席。西藏代表天宝来到北平,周恩来发现他的牙坏了,特地批了金子给他镶牙。 

  喜庆的会议期间,毛泽东听说,北平有些满族人哭了! 
  民国推翻满清统治,不少满族人隐瞒民族身份,直到新政协召开,满族人才有些盼头。可是,他们却没有在政协少数民族代表名单中找到满族代表!他们不知道以其他类别出席的齐燕铭是满族人,他们不敢提意见,他们只是悄悄地哭…… 
  尽管曾经表扬政协代表名单堪称“天书”,毛泽东还是认为这是一个失误。毛泽东在政协会上多次提起这个教训。 
  政协会议专门讨论中国的民族问题。 
  苏联实行的是联邦制度,民族国家有脱离联邦的自由;而国民党则把少数民族看作是汉族的“宗支”,不给少数民族地方自治的权力。政协代表们讨论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少数民族人口不到全国的10%,除了几个民族居住比较集中以外,一般与汉族杂居。因此,还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好。 
  共同纲领草案中原有“思想上扫除大汉族主义”的提法。宁夏回族代表杨静仁认为:就全国来讲,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固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但在个别地区,如在西北各地,同样也存在着少数民族之间的压迫,如回马(西北军阀马步芳、马鸿逵)之于青海的撒拉人、藏人。杨静仁建议修改为:“废除民族间、首先是汉族对其他民族的一切压迫。” 
  9月24日政协全体大会上,赛福鼎代表少数民族向毛泽东致敬。毛泽东头戴维吾尔族小帽,接过宁夏回族代表赠送的锦旗,全场热烈鼓掌。 
  9月25日,新疆通电起义。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为政协送上一份厚礼!两位蒙古姑娘在大会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献花…… 

  讨论共同纲领草案时,宗教界代表认为,只是保证“信仰自由”还不够,应该写明保证“宗教信仰自由”,这个意见被大会采纳。宗教代表感到,作为无神论者的共产党,对宗教也是尊重的。 
  周恩来还与政协代表中的基督教领袖吴耀宗、邓裕志商议,鼓励他们脱离帝国主义的影响和经济关系,实行自治、自传、自养。后来,吴耀宗等基督教领袖征得广大教徒同意,公开发表《中国基督教今后努力的途径》。 

  政协会上还集中讨论了华侨问题。 
  作为一个主要联系华侨的政党,致公党特意提出关于侨务的议案。 
  周恩来认为,华侨问题最重要的是华侨大团结。周恩来还就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华侨技术人才回国效力、照顾国内侨眷。保护华侨利益谈了看法…… 
  9月26日晚,毛泽东突然想起明天大会发言就要结束了,尽管已是凌晨三时,还是提笔给周恩来写信:“尚未讲话而应讲话或想讲话的人们,如林遵、邓兆祥、刘善本、章伯钧、张元济、周善培、李书城、柳亚子、张学思、杨拯民、罗隆基、李锡九、李烛尘……等人(名单应加斟酌),本日上午或下午必须逐一通知他们写好讲稿,否则明天来不及讲了,请注意及时组织此事。” 
  毛泽东草拟的这个名单中,林遵、邓兆祥、刘善本等是国民党海空军起义军官,张元济、柳亚子是著名文人,张学思是张学良的弟弟,杨拯民是杨虎城的儿子,章伯钧、罗隆基一向主张独立见解…… 
  入不讲话不行,民主政治的规则包括发言权。毛泽东一向主张在党内畅所欲言,现在是政协会议,共产党应特别给民主党派、民主人士讲话的机会。 

              4.新中国的旗号 

  引起全体代表极大兴趣的是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国号的讨论。其中,争论最大的是“国旗”与“国号”。 
  “旗”与“号”,新中国的旗号,必须鲜明响亮。所以,争论多也是自然的。 
  新政协筹备会议期间,由第六小组负责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方案,组长是民进负责人、教育家马叙伦,副组长是叶剑英、沈雁冰。 
  第六小组报请筹委会批准,面向全国人民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并聘请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 
  公开征集激起广大群众的热情,截止8月20日,一个多月间,共收到: 
  国旗:一干九百二十件,图案二千九百九十二幅; 
  国徽:一百一十二件,图案九百幅; 
  国歌:六百三十二件,歌词、歌谱六百九十四首; 
  意见书:(未附图案或歌词)二十四封。 
  投稿者上至总司令,下到中学生,全国各省区包括未解放地区都有来槁,还有不少港澳与海外华侨来稿。 
  评选委员会以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审阅来稿,有些问题很快达成一致。 
  关于国都。 
  大家一致意见建都北平,将北平改名北京。这个问题没有引起争论。 
  关于纪年。 
  起初有新中国纪年、中华民国纪年、黄帝纪年三种方案,通过查询资料发现,世界各国很少采用本国纪年,绝大多数采用公元纪年。经过讨论,一致同意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 
  关于国徽。 
  投稿者都把国徽误认为国标,在国徽设计中把国旗设计为标记,请专家另行设计的几个方案也有不同意见,最后决定暂不确定。 
  关于国歌。 
  应征歌词相当多,郭沫若、马叙伦、欧阳予倩、冯至、柯仲平等著名人士都有作品。评选小组印发一些歌词、曲谱,还进行了试演奏,但是听来都不满意。专家承认,在短时;司中创作出理想的作品很难,倾向从现有歌曲中选用。 
  周恩来提议采用《义勇军进行曲》。大家认为,这首歌鼓舞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代表人民呼声,雄壮有力,广为传唱,同意采用。但是,也有人提出原有歌词是否适用。于是,小组委托郭沫若修改歌词上报。 
  关于国旗。 
  这是来稿最多,小组讨论也最热烈的项目。应征稿件大致分为四类: 
  1、镰刀锤头交叉并加五角星。有模仿苏联国旗的感觉。 
  2、麦穗齿轮并加五角星。图案复杂,难以做到简洁美观。 
  3、两色或三色横条或竖条组成旗面,左上或中央置放镰刀锤头或麦穗齿轮或五角星。好像一半仿美,一半仿苏。 
  4、旗面三分之二为红色,三分之一为白、蓝、黄各色,加以红色或黄色的五角星。 
  评选委员会与专家反复商议,倾向于第四类,从中选出几十幅,印发给更大范围讨论。 
  华侨老人陈嘉庚对国旗格外关注。 
  孙中山先生创立民国时,确定五色国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到了蒋介石政府,却用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旗换作国旗,陈嘉庚对此十分不满。1940年,陈嘉庚去重庆,还带上自己请专家设计的国旗方案,但国民党官员毫不理睬。这次可有了机会,他向评委会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还提交自己的设计方案。 
  经过反复讨论,初选三十八幅方案,印制出来供进一步研究决定。其中还有朱德的设计方案。 
  兹事体大。9月17日,新政协筹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国旗、国徽、国歌工作移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 

  9月22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成立大会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委任五十五名委员,马叙伦为召集人。 
  9月23日,各组分别讨论。起初,大家倾向复字三十二号五星红旗方案,这是一个名叫陈联松的普通职员设计的。设计方案的解释是:大星代表共产党,小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可是,大家认为四个阶级的提法不妥,于是,注意力转向复字一、四、三号方案。这几个方案都是左上方一颗大五角星,中间加一条横杠代表黄河或加两条横杠代表黄河、长江。其中有幅原抗日军政大学的旗帜预选领先。可是这些方案也有人反对:一条横杠,是否意味分裂中国?张治中还就此专门找毛泽东反映。 
  争论越来越激烈,一时难以统一意见。周恩来专门向审查委员会秘书彭光涵了解讨论情况,还布置将五角星方案制作成一面大旗。 
  9月26日大会将休会一天,头天晚上八时,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集会议,协商国旗、国歌问题。出席会议的有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十八人,每个人对国旗、国歌都十分关注而且又具专业知识。 
  毛泽东说:“关于国歌,大家都赞成《义勇军进行曲》,那就定下来吧。” 
  马叙伦介绍:“个别人还是要求修改歌词。” 
  周恩来说:“法国用马赛曲作国歌,‘把敌人的血浇灌我们的田’是旧歌词,也没有改。我们要嘛就用旧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 
  但是,大家为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怎么办呢? 
  这时,毛泽东发言了:“虽然,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全国快解放了,但是,中国还受帝国主义包围,还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的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留原有歌词为好。” 
  居安思危? 
  毛泽东的解释征服全场,大家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关于国旗。毛泽东说:“过去我们总要求在国旗上体现中国特征,其实,许多国家的国旗都没有国家特征,苏联、美国的国旗都没有什么国家特征。国家特征也可以放在国徽中表现。” 
  毛泽东拿出五星红旗方案说:“许多人都说这个方案好。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取得的。这个设计符合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至于有人考虑四个阶级的提法今后是否适用的问题,那么,四颗小星也可以表示全国人民大团结,也能反映中国革命的实际。” 
  大家又热烈鼓掌。陈嘉庚第一个发言表示赞同毛泽东意见,梁思成也进一步解释设计思想,其他人发言也都赞同。于是,全场又热烈鼓掌表示通过。 
  关于国徽,大家的发言都对现有方案不满。毛泽东当即建议:“国旗定了,国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