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学会站着睡觉-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惨濉⑽恼峦ㄍ萌セ厥眨侵指芯蹙拖駫伩欢盐抻玫蔫滂簦芸牡摹T谒蠢矗慷黄透坏阋坏蔚墓ジ姹穑矑伩恍┪抻玫南拗疲热恢短峁┑氖遣煌乃伎挤绞剑绻Щ崃耍兔槐匾延行蔚奈淖职宰挪环拧>驼庋3;岫粢淮蠖咽榧痛笫Φ奈恼拢阉乔鸪鲂募洌鹑绨滦匏档摹吧比恕保涫等词窃诮谠甲约旱纳┐蟆昂粑目占洹薄

  备忘录:

  别因为便宜就买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最终会是很昂贵的。

  “能随心所欲的人,就是拥有翅膀的人吧。”——日剧《长假》

  不需要在乎的还有荣誉。一位智者说过,“假如我们不在乎谁会获得荣誉,那么我们能做的将没有局限。”

  对时间有限人来说,专家的建议是:用60%的时间按步就班地、有计划地长期去做一些有长远价值、自己喜欢的“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剩下40%的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或是处理突发事件。

  世界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倍增,给集体选择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也带来了大量的精神涣散和疲劳。选择像一条河流,它变得越宽,就有越多的人淹死在里面。对现代人来说,不仅需要越来越强的游泳技巧,更需要游向正确的方向,而后者似乎显得更重要一些。
 
 
2 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 
 

 
 

  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面对正确的对象,做正确的事情,是一切成功的根本。

  何谓“错过”?

  什么叫错过?那就是没有在“保质期”里消化该消化的东西,就是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和 

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你买了一袋牛奶或者一块蛋糕,你是尽快消化掉它们呢,还是郑重地把它们供奉在冰箱里?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遗憾的是,在生命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人们却未必这么理智和积极。

  我曾接到过几封相似的来信,诉说对某个异性的爱慕,并且郑重其事地征询我的意见,问是否有必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或者说展开“攻势”,文字里透露着真情,透露着“供奉”的心态。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只是对他们说,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愿郑重地供奉在心里,却始终未曾实行,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与之错过,一如那过期的牛奶和蛋糕。就像一个诗人说得那样,“我们的憾恨,其实并非是不曾相遇,而是短暂相遇之后,不断错过”。没过多久,他们都纷纷给我回信,其中有两个是报喜的,说是没想到对方其实对自己很有好感,只是在等他迈出第一步;另一个则是感谢连连,说幸亏他及时伸出了橄榄枝,如果再晚一步对方可能就会接受别人了;只有一个是“报忧”的,说对方拒绝了他,不过也好,早点想开,早点投入到别的事情上,掉下来总比吊着强。

  事实上,就像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有缘的人,总是在花好月圆的时候相遇,在刚好的时间,明白应该明白的事,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迟,才能在刚好的时刻,说出刚好的话,结成刚好的姻缘。而无缘的人,就总是要彼此错过了。若真的能就此错过的话倒也罢了,因为那样的话,就如同两个一世也没能相逢的陌生人一样,既然不相知,也就没有得失,也就不会有伤痛,更不会有无缘的遗憾了。但问题是,很多错过是明明知道的,那样对人的影响就很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由于自己的犹豫、消极和误解而错过了良缘。

  另外一些“错过”也同样令人感到遗憾和沉重。我曾接到上百封大四生的信,在即将走上社会时,他们才发现过去的几年过得太苍白了,四年来很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认真地学好自己的专业,也没有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由于本专业学得不好,又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对工作的事情没有把握,感到很迷惘。尽管我可以勉励和祝福他们在走上社会后能够珍惜时光,能够有所作为,但我心里很清楚,由于未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他们已经错过了人生最具意义的起点,此后他们也许需要补很多课才能赶上那些有效度过大学生活的人。往往是,在大学里错过的一年,在走上社会后可能要很多年才能“补”回来。

  生活是无情的,你错过了,就要付出代价,小的代价是东西过期,大的代价是蹉跎岁月,是与真爱擦肩而过。为了不错过,就要有一双明亮的眼,有一颗积极的心。

  睁大眼睛“跑位”

  球场是需要好眼力的地方。看足球比赛,我们会发现,最优秀的射手就是最善于捕捉战机的人,他们总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上。好射手是会跑位的人,是有好眼力的人,他们的力量就在于恰到好处的致命一击。同样的,在正确的时间抵达正确的地点也是所有新闻记者永远要面对的挑战。这也是那些优秀记者往往可以胜任多种工作的原因,因为无论是在政坛,还是在商海,他们都善于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正确的事情。

  有两个人是很好的例子。一位是太阳公司的创始人萨姆.菲利普斯。有人曾经评价说,即便是菲利普斯没有建立太阳公司,也会有人做出和他一样的成就,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很好,他“碰巧”在一个正确的地方(田纳西的孟斐斯)、正确的时间(战后的繁荣期)遇见了该遇见的人(猫王),这使他得以在孟斐斯录音服务部的基础上一举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娱乐业大亨。看上去,好像有很大的运气成份,但问题是,在所有遇见“猫王”的人中,是菲利普斯而不是其他人意识到“猫王”的价值,提前发掘了这座“金矿”。

  另一位是李嘉诚。在香港,人们对李嘉诚的崇拜几乎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李嘉诚就是成功的化身,他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秘诀,并有着令曾与他共过事的人五体投地的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李嘉诚的“运气”也确实不错:从1980年到1997年,香港当局出台了限制供给新建筑用地的政策,致使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李嘉诚也由此富上加富,他在港口和集装箱业务方面同样也大获成功,并直接带动香港成为国际贸易枢纽。但运气远远不能说明问题,确切地说,是因为他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地点,并做了正确的事情。这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李嘉诚非凡的眼力,就像一个好棋手一样,他总是能看到许多步之后,而非只是拘泥于眼前的一草一木。

  在讲到李嘉诚的成功时,一位教授这样问一个吊儿郎当的学生:同样一件事情,别人看到了几年以后,你只是看到明天,一天和一年的差距有三百六十五倍,你有什么条件赢别人?

  要抢先到达那里

  懂得了珍惜,有了预见力,似乎还不足以取得成功,因为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并非只有你一个,要想在这个资源稀缺的时代胜人一筹的话,就必须像优秀的记者一样,抢先到达正确的地方。在这方面,西进时代的美国人堪称一绝。

  对于美国而言,迁徙简直就是一种魔法,它使美国人对无限机会和最终成功保持极高的希望,这一点在西进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的情况是,广袤的西部在等待着开发,它属于最先到达的人,为此,人们都拼命地向前赶,因为如果你不能赶在别人前面,抢先到达那里,好处就有可能被别人捞走,而如果不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将来就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土地和资源供你开发,让你拥有了。

  翻看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个时期也是美国公路和铁路发展最快的时期,人们热心修它们,是为了尽快赶到目的地,即使不能成为第一个,也要尽快到达那里,因为待开发的地方太多了,而除了土地还有别的机遇,比如矿藏。这也使得汽船、大篷车等交通工具迅速发明和普及了,整个国家都被带动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快节奏、不甘人后的极富现实主义精神的国家。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成为美国社会始终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应该说,美国科技文化的发达,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其是科学类)的“盛产”,创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辈出,新潮时尚的领先全球,是绝非偶然的。在它们的背后,是有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底蕴和独特的时间观念的。

  拼命赶也是新经济的特征。在IT业中有句很有名的话,那就是“你必须做前三名,否则你便没有什么机会”。我们看到,在这个业界中,无论是经营思路的变化,还是技术的更新,都在飞速地进行着,因为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在努力成为第一人,最起码也要成为前三名,以便在大部队还没有涌到的时候占据有利地形。抢先一步,有时岂止是黄金万两。这也使得IT业成为竞争最残酷的业界之一,今天的英雄如果不能快马加鞭,明天就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对于这种现象,学者的说法是“赢家通吃”,也就是说,在这个速度时代,跑在最前面的人会得到大多数的利益,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体育界,一个奥运会冠军和一个奥运会第四名,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和世界杯足球赛的第九名,无论是知名度、荣誉感还是商业收益,都有天壤之别(当然了,中国队要是能获得世界杯足球赛第五名就另当别论了)。

  在印度最顶尖的孟买科技学院,有一个“最恐怖的教授”,他给全班最高分者A,第二高分者B,剩下的全部是C、D、E。教授告诉学生:“今日我用这样的方式磨练你们,就是要你们未来遇到竞争者,绝不可以被比下去。”在高度的竞争压力下,学生们个个想脱颖而出,夜夜挑灯苦读。“一个礼拜读七天,我们没有周末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问他们有没有时间约会?答案是:“如果今天要约会,明天就得念两倍书补回来。”

  正是因为意识到抢占有利位置的重要性,现代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表现出一种锦标精神,为了成为前三名而不遗余力,因为经济学家已经测算出,在几乎所有领域,20%的人分享着80%的利益,而在个别领域,5%的人甚至占有着95%的利益。

  备忘录:

  投资大师巴菲特曾自诩自己是一个在正确的时间,出生在正确的地点的人。他很庆幸自己出生在1920年代的美国,得以经历美国史上最强盛的一段时期,能够恭逢其时,在二战后的美国,得到了那么好的机会发展,就像是“中了超级大乐透”一样,而如果是出生在孟加拉或是诞生在17世纪的话,那么他就可能什么也不是。

  当今好莱坞最流行的瘦身法是生化学家巴瑞.西尔斯的“区域减肥法”,即每天在“正确的时间消耗正确份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就能达到减轻体重目的。相对于一般人日常饮食55%到60%为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西尔斯的“区域”将碳水化合物控制在每一餐的40%,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则各占百分之30%。

  全球会员制仓储店鼻祖普尔斯马特的经营理念是:“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只提供正确的商品”,不让你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堆里浪费时间,只提供同类商品中最好、最经济的商品。
 
 
3 “懒人”更容易成功? 
 

 
 

  睡懒觉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尤其是那些在思想上“睡懒觉”的人。

  “懒惰”为节省生命能量之本

  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做《懒人长寿》,说的是,要想获得健康、成就与长久的能力,必须改变“不要懒惰”的想法,鉴于压力有害健康,应该鼓励人们放松、睡点懒觉、少吃 

些、用例行日常工作代替过度运动等,最重要的观点是,“懒惰为节省生命能量之本”。这本书德国非常畅销,它讲的不仅是一种养生观念,更是一种成功理念。

  无独有偶,有一种“新懒人主义”也在“畅销”起来。新懒人主义的宗旨是“人生得意须尽懒”,本着简洁的理念,崇尚新世纪里的崭新生活方式,深入学习删繁就简的生活与工作技巧,从而可以从容驾驭去芜存菁的攻略秘术,最后达到如鱼得水的返璞归真境界。新懒人主义的目标就是清新、单纯、自然、健康的新生活。

  新懒人主义并非空穴来风。有调查显示,人类精力的60%以上用于抵抗压力的侵蚀、完成责任以及对规章制度的遵循上,大量的没有任何作用和效果的人际交往充斥在我们身旁,创造力被浪费,热情被消耗,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步骤强占了我们的时间和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很多人生乐趣被剥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被大大压缩了,生命的浓度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

  与此相似的观点便是“懒人推动了历史”的说法。在研究过许多政治家和科学家的成功之路后,我发现,成功人士和那些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往往都倾向于做自己喜欢或认为重要的事,而对于其它事,能不做就不做,能推迟就推迟,实在非做不可的话,也要想个最简便的做法。而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正是源自这种“懒人”的想法。所以有人戏言,是懒人推动了历史发展,懒人更适合当领导,因为领导的本质是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就曾在选拔军官时,把人分成了四类,并认为,聪明但懒惰的人可以做将军,聪明而勤奋的人可以做参谋,又笨又懒的人可以做士兵,又笨又勤奋的人只会添乱,这种人最要不得。由此可见,“懒”得恰到好处也会成为一种才能。

  一位大企业家曾经说过,工作过于努力的人没时间去赚大钱。在我们周围,很多人都在抱怨,“我工作太辛苦,简直没有时间去读书和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满足生计的需求已占据了一切,以至于你没时间去考虑未来的机会。这也正是普通人与成功人士的区别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懒人”往往比勤快人更适合做领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时间思考,有时间补养,这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信息化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

  骑脚踏车的人走不远。假如你过于忙碌地工作而没有时间去思考你做的事,你将无法充分利用你的成就,只有在降低工作量后,你才有空做广泛而非狭隘的研究。假如你过于专注于自己小小的领域,就不会知道其它领域也许对你目前从事的事有极大影响的信息和思想。而问题的关键也就在于此,除非你有时间广泛涉猎、学习他人所做的事,否则创新就不可能发生。在现代社会,全新的发明极少发生,创新几乎总只是将两种以上已知的观念以新奇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也使得信息单薄、思想简单的人,难以成为创造型和领导型的人物。

  有时降低工作量并非出于自愿,而是环境所能提供的机会有限使然,正如印度对待年轻的丘吉尔的情形:派驻印度的丘吉尔利用了当时的空闲时间重新阅读在大学时所忽略的书籍,在懒散的阳光下“漫不经心”地进行着足以使他受益终生的思考。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他的母亲给他一套完整的年鉴,这些都是从英国的政治年鉴以及世界各国的新闻汇集而成。他仔细地阅读,作了笔记,逐步掌握了年鉴所包括的丰富的事实和资料。当他阅读国会辩论的重大问题的摘要前,他常常仔细地勾画出对这一特定事件的个人看法,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同当时的与会者进行比较,从而在遥远的班加罗尔进行了诸如国会辩论等政治活动的“演习”。相比之下,他的许多同事却只有慵懒,没有思考。

  积极拥抱安静的时间

  对那些志在成功的人来说,安静的时间也许是人生最重要的时间。许多人之所以会忽略心灵的声音,注意不到自己的真实感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太过忙碌了,步履匆匆,而大脑里又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琐碎和想法,“灵感”进不来。

  在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看来,灵感是一位很娇嫩的尤物,她需要你心情放松、从容不迫,焦虑和过于功利的人与灵感是没有缘分的。常常是,当你进入一种宁静的境界时,会有一种甚至多种想法突然出现,这被称为“找到了感觉”。这种灵感的出现会突然照亮人们的思维。

  看《少年包青天》印象最深的是包青天说,“我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找到感觉的包青天是令奸人胆寒的,他的那种感觉常常可以牵引着包青天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产生奇妙的预感,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包青天也像凡人一样,只能按常理出牌,并没有什么更多的特别。这种感觉就是灵感。正如科学家和艺术家在一瞬间找到了他们发明创作的灵感一样,“我发现了它”的意思是说他的灵感在宁静的氛围里被激活了起来。

  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