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讲者的亮相,不能象表演艺术那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由于演说主
题的不同,诸如学术性的,政治性的、社交性的、以及竞赛性的等等,它的
内容五花八门,加之场台与对象的变化,演讲者,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很难
有一个可供在下一回拷贝的亮相模式。要领即在于在适当地控制住自己的同
时,应该充分发挥出演讲者作为轴心人物的特定优势,因为你的一举手、一
投足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所谓情绪化信息的传递。但是,你应切忌
过份的表现,乃至迹近表演的动作。前不久,某著名人士到上海的一所大学
发表演说,在主持人介绍他时,这位演说家当众拿出小梳子梳理原已十分光
滑稀疏的头发,并且是反复梳篦,动作又十分夸张,引得下面的听众一片窃
笑,他的本来十分生动的报告便因此而削弱了应有的感染性。这可说是一个
自持过了头的反例,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沈志屏)
演讲中的“身入其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演讲是一种最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因为,演讲活动的
主体——演讲者总是以他个人的本来面目出现在讲台上,他的台上台下身
分、地位、性格特点都不会有变化,他不承担塑造角色,制造戏剧效果的任
务,只代表自己、表现自己。所以,演讲者就应该在演讲中“身入其中”。
用自己的观点、感情、思维和语言方式,去展示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自我”,
充分地表现出演讲者的人格魅力与个性特点,在听众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演讲者,会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忧、所
乐和他的整个人格的力量,去打动、激励听众。正如李燕杰说的那样:“用
自己的心去弹拨别人的心,用自己的灵魂感染别人的灵魂。”从而达到宣传
真善美,鞭督假丑恶的正义目的。
那么,演讲者应怎样在演讲中身入其中呢?
别忘了看清场合与对象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找知音,在大庭广众之前发表演讲,把自己摆进
去,当然也要看清场合与对象,掌握好摆自己的时机与分寸,我们应该明确:
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摆自己。在一些特定的时境中,人们关注的是一些更为
重大、更为迫切的问题,需要人们在演讲或讲话时发表看法或意见,而不是
喜欢旁生枝节,冲淡主题,这时候就应该就事论事,而不要有意将话题引到
自己身上,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比如,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小组讨论时大
家都在就一位老学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进行热烈的争论,正当人们引经据
典,十分严肃认真讨论时,而李某却讲起他上大学时老先生怎样给他们上课,
他写的文章怎样受老先生的赏识等等,东拉西扯地说起没完,在座的学者都
显出鄙夷不满之色。
在另外一些场合,比如同学朋友的生日晚会,某位长辈领导的寿宴等等,
都有一个会议的核心人物,而其他人不过是捧场助兴而已。这时候说几句畅
叙友情、祝福吉利的话当然应该,如果你喧宾夺主地大谈起来,自然扫人雅
兴。这种摆自己就是不恰当的。
在演讲中摆自己还得注意对象。一般说来,对于那些很不了解自己的听
众,可以多介绍一下自己,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但面对同行或同事、下属,
则切忌祥林嫂式的唠唠叨叨,一件事非重复得别人耳朵起了茧子方才罢休。
别把自己只看作传声筒,而要当仁不让地当“意见领袖”
在演讲中把自己摆进去,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谈自己的感想,自己的
经历,自己的见闻,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只有对某一
事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才能使自己
的思想在听众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你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你就成为
群众的“意见领袖”,极大地影响着群众的意识与行动,所以每一位演讲者
既然已经是演讲的主角,那就应该拿出“唯马首是瞻”的勇气来,自觉担当
起“意见领袖”的职责,用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去影响听众、说服听众。
然而有许多普通演讲者因自己地位卑微、名声不响就不敢发表自己的见
解与观点,而情愿当古人和别人的“传声筒”。在他们的演讲中找不到自己
的思想,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只有人云亦云,千人一腔。这不能不说是演讲
者“自我”的苍白与演讲主体的失落。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还是契诃夫说得好:“小狗也要大声叫!就按上
帝给的嗓门叫好了!”
别把自己只当成叙述者,自己也应是参与者
在目前众多的演讲,尤其是演讲比赛中,宣传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的
随处可见。这类记述性演讲,除了一少部分属于模范先进人物自我介绍先进
事迹外,绝大多数是由演讲者讲述他人的先进事迹,如今年全国普遍进行的
“党在我心中”的主题演讲比赛,就属这一类。这类演讲的通病是演讲者只
是某位先进人物的生动事迹的叙述者,他只需用自己浑厚圆润的嗓音、漂亮
得体的手势将这些事迹传达出去而万事大吉,听众听不出事迹中的先进人物
对演讲本人产生了哪些心理震荡,好象他们所讲的一切都与他毫无关系。试
想,这类演讲连演讲者本人都没有被打动,又怎能去打动听众呢?
这类演讲效果所以不好,就是演讲者忽略了自己。如能将这种客观的叙
述变为主观的对照,讲出先进人物的事迹在自己心灵上的投影与反射,讲出
自己在先进人物激励下的振作与奋起,而这种先进事迹就具有了一种个性化
的色彩,就更能显得亲切、可信、富于感染力。
蔡朝东的长篇演讲《理解万岁》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讲
的主要是介绍老山前线广大官兵热爱祖国,无私的先进事迹。他不是用“纯
客观的”的叙述,却将自己也融入前线的烽烟战火中,自己不仅是一个个感
人故事的叙述者,有时就是直接参与者。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亲如兄弟。
为了让阵地上的战士们多听点音乐,他愿意改变计划,留在阵地上;部队发
给的桔子他自己舍不得吃,都分给了前线的战士。。这种摆自己看不出虚伪
矫饰。这些事情虽小,演讲者也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但正是这种感情的自然
流露使我们感觉到蔡朝东他自己已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战士,所以,他的故事
听起来才那么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还是记住卡耐基的名言吧:“令人难忘、给人以教益的个人经验,是讲
话富有说服力的第一要素!”
别把自己当成主角,而只应该“偶尔露峥嵘”
我们说在演讲中把自己摆进去,自然是将自述式演讲排除在外。对于大
多数普通演讲者,他们更多的是在阐发道理、说服教育的时候偶尔插进自己
的一些内容,或现身说法,或自我解嘲,或介绍身世,无论何种情况,这种
摆自己在演讲中都只处于从属的地位,而不是能成为演讲的主角。
正因为摆自己不是演讲的目的与主于,所以演讲者谈自己就不能随心所
欲、无休无止。起码应遵循下列原则:①摆自己要有利于沟通自己与听众的
关系。那种“我本来就不想来讲,但你们的领导盛情难却,我只好来给大家
说两句”之类的摆自己,最好去掉为好。②摆自己有助于说明主题。例如,
某工厂领导在职工座谈廉政建设问题时,为了推心置腹把自己摆进去,从来
不拉关系走后门,“即使影响了产品的销售,也不能放弃原则去拉关系。”
有人当场就接过话茬:“难怪我们厂的事情这么难办,原料搞不到,产品推
销不出去。这么整,哪有不死门子的。”这位领导就是在强调廉政的同时而
忽视了正常的单位协作,这种顾此失彼的摆自己就损害了廉政建设这个主
题。③摆自己不能同时打击否定别人。我们提倡的是“水涨沿高”式的摆自
己,就是在摆自己的成绩时也肯定别人的长处。如:“我大学毕业后自愿回
到了家乡偏僻的县城一所中学教书,我想在故乡的泥上上抒写自己青春的诗
行。尽管这一点小小的牺牲,比起那些投笔从戎、流血牺牲的朋友们,也算
不了什么。”而那种“水落石出”式的摆自己,为了突出自己而不惜贬低别
人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毕业时同学们有的在打通关节往大机关挤,
有的拼命考托福想出国。。他们心中只装着他们自己,而我,在这个面临选
择的时候,却想到我贫穷而可爱的家乡。。”,听了这样的演讲,听众不会
增生什么好印象的。
别把自己塑造成完人,而应该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有的演讲者一走上庄严的讲台,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下,精神上就背上了
包袱,就以为时时处处都要作人楷模,一言一行都必须合乎规范,即使在摆
自己时,也总是挑自己的“闪光点”来讲,对有些真实但并不那么光彩的事,
就不敢讲,生怕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你身上的一些缺点,你做过的一些错事,也许正好显示出了你
的个性,反映了你的品质。所以不必讳言自己的过失。鲁迅先生就常讲自己
身上有很多的鬼气与冷气,他生怕传染了热情的青年人。但这种坦诚非但没
有损害他的形象,反而成为青年们最尊敬的导师。有一位前线战士问蔡朝东:
“你怕死吗?”他说:“我怕死。”正是他的这种真实的自白使自己与战士
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青年朋友们,大胆地展现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吧!
(林广文)
最可笑的是呆板,而不是无节制
人们常常使用身体的动作姿态去传递信息或强调所说的话。这种表现有
时是无意的,有时是有意的。社会心理学把动作姿态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
是有明确意义的,可以代替屠言沟通,称为标记物,如点头表示赞成,摇头
表示反对或不知道等。另一种是没有确定含义,只是伴随语言的,称为说明
物,如一些手势的运用等。它们都统称为“动态语言”,研究这种“语言”
的科学称为“动态学。”
心理学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决不能把身体的动作或姿势看成是一种
普遍的符号。”这就是说,身体的动作姿态往往并没有确切的含义,而是根
据情境的变化也有不同的含义。在演讲中,动作姿态一般只能作为说明物,
而不是标记物(对聋哑人的手势演讲例外)。不能过分夸大姿态在演讲中的
作用,以免喧宾夺主。
但作为一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动态语言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辅
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有效地表情达意,毛泽东就把“以姿势助说话”列入
“十大教授法”;它也能使听众形成一种动态的印象,从而引起注意,减少
由于单调而带来的疲倦。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脑接受刺激而引
起的兴奋点如果经常转移,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就不易感到疲乏;而静止的形
象则容易产生抑制。所以,移动步伐、变换形体和手势可使听众维持一定的
兴奋度。当然,准确、优美、自然、得体的动态语言还可以使听众得到一种
美的享受。演讲就是既“演”又“讲”嘛,不过,“演”是为“讲”服务的,
不能游离于“讲”之外。
运用动态语言要注意“动静相济”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过
多的无意义的举动,皆足以表示一个人的浅薄、轻浮、胆怯或者狂妄。”高
尔基赞扬列宁的演讲时说:“他的演说和谐、完整、明快、强劲,他站在讲
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件古典艺术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
余,没有任何装饰。”
从站立的姿势看,一般提倡丁字步:两腿略微分开,前后略有交叉,身
体的重心放在一只腿上,另一只则起平衡作用。这样不显得呆板,既便于站
稳,也便于移动。
不少演讲家讲究站姿。站立的姿势适当,演讲者会觉得全身轻松、呼吸
自然、发音畅快,特别有于提高音量,作慷慨激昂的演讲,也只有站姿,才
能使身姿、手势自由地活动、“造型”,把自己的形象充分地显露出来。曲
啸说:“听众就是演讲者的镜子,而且是多棱镜,从各个角度来反映演讲者
的形象。演讲者的体态、风貌、举止、表情都应该给听众以协调平衡以至美
的感受。要想从语言、气质、神态、感情、意志、气魄等方面充分表现出演
讲者的特点,也只有在站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至于长时间的演讲,则可以采取坐姿与立姿结合。这样既可减少演讲者
的劳累不适,也能形成一种动静相济的效果,如蔡朝东的演讲即是如此。动
静结合更能突出演讲所注重的思想、情感。罗斯福认为演讲的技巧在于:“亲
切、简短、坐着说。”这大概与他的腿疾有关系吧?不过,“坐着说”比较
随便,这对于“拉家常”式的演讲倒是合适的。
手势是富有生命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在身体的各部分中,手的
表达能力仅次于脸,讲话中抑制的无意识冲动也往往可以从手的动作、位置、
紧张程度等方面看出来。
关于手摆放的位置有不同的方案,不可拘泥,只要自然得体均可,但切
忌不要把手插到衣袋里,显得对听众不尊重,而自己也好象“被捆住了一样”。
手势的具体运用要注意适当有节。说话连着动手是许多人的习惯,但多
了就不好。一般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百分之七十是无须用动作手势的。
演讲根据需要可以多一些,但也不要滥用。有的演讲者认为有手势比无手势
好,手势多比手势少好(何况手势还能掩饰自己紧张的情绪呢)。这实际上
是误解,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势只能显露出自己的慌乱,别无任何意义。詹姆
斯认为,不要以为把手呆板着不动是可笑的。另外也有人认为,有说服力的
手势是根据演讲中带有情感的声音而定的,如果演讲者一开始就频繁地运用
手势,那么到了最后就无路可走了。
让我们来看列宁是如何运用手势的吧:“列宁的左手大拇指习惯地插在
背心肩口,较多地用右手做动作,不过初讲时他的动作也极少,讲到后来时,
就越来越多地用两只手做动作,尤其是讲到激愤、鼓舞等重要关口,还喜欢
把身体迅速前倾,用手急剧地有力地向前一挥,用这一特有的典型手势来加
强演讲的色彩和力量。”
手势运用要有变化。老是重复同一种手势既单调,又“形不达意”,招
致听众厌烦。手势要为听众所理解、接受,就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并符合
听众的习惯,简单明了。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演讲手势:
1。仰手式。掌心向上,拇指张开,其余几指微曲。手部抬高表示欢欣赞
美、申请祈求;手部放平是乞丐讨饭的动作,表示诚恳地征求听众的意见,
取得支持;手部降低表示无可奈何。
2。覆手式。掌心向下,手指状态同上,这是审慎的提醒手势,演讲者有
要抑制听众的情绪,进而达到控制场面的目的;也可表示否认、反对等。
3。手切式。手掌挺直全部展开,手指并拢,象一把斧子飕飕地劈下,表
示果断、坚决、快刀斩乱麻等。
4。手啄式。手指并拢呈簸箕形,指尖向着听众。这种手势具有强烈的针
对性、指示性,但也容易形成挑衅性、威胁性,一般是对相识或与演讲者有
某种关联时才使用。
5。手剪式。手切式的一种变异。掌心向下,然后同时向左右分开。这种
手势表示强烈的拒绝、不容置疑,演讲者也可以用这种手势排除自己话题中
涉及的矛盾。
6。伸指式。指头向上,单伸食指表示专门指某人、某事、某意或者引起
听众注意;单伸拇指表示自豪或称赞;数指并伸表示数量、对比等。
7。 手包式。五个手指尖相触,指尖向上,就象一个收紧了开口的钱包。
这种手势一般是强调主题和重要观点,在遇到具有探讨性的问题时,也常用
这种手势。
8。手推式。指尖向上、并拢,掌心向外推出。这种手势常表示排除众议,
一往无前的气势,显示坚决和力量。
9。抚身式。用手抚摸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双手自抚表示深思、谦逊、诚
恳;以手抚胸表示反躬自问;以手抚头,表示懊恼、回忆等。
10。握拳式。五指收拢,紧握拳头。这种手势有时表示示威、报复;有时
表示激动的感情,坚决的态度,必定要实现的愿望。
(刘宗奥)
托事·依声·附态
——选择适当的抒情方式
演讲中,除了语言,联系讲者和听者心灵的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是感情。
感情作为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是人内心纷繁、微妙的情
绪和情感的总和。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