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演讲论辩技巧-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朵‘花’,婚后则会变成‘疤’。。这些,都要请你认真考虑。”

无疑,交谈中的归纳式收尾,由于条理清晰,中心突出,重心再现,便
能使双方交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思想和意见得以清楚交流,收到言简意
赅、重点突出、明快爽朗的效果。

关照式收尾

这种收尾方式,是当交谈双方谈了自己的思想、意见、看法或流露了某
些内心意向之后,觉得谈话中的有些话和问题是带有范围性、对象性、保密
性和重点性的,当交谈即将结束时,就关照对方不要将其中的某些话张扬开
去,或关照哪些问题是重要时就应该说,“冯大同志,刚才我讲的一些话,
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我们觉得不必让他人知道的时候,请你不要传出去,
以免引起麻烦。。”“柳叶,我要讲的都讲了,全是心里话,有关韩笑的事
你千万别同她的朋友去讲,不然会闹出大乱子的。”

这种关照性收尾,有一种提起注意、防患于未然和强调重点的作用,能
使交谈的双方增进了解。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道谢式收尾

道谢式收尾,在交谈艺术中具有较强的礼节性,它的基本特征是用讲“客
气话”做为交谈的结束语和告别话。道谢话适用的场景和对象是最广泛的,
它无论是上下级间、同事间、亲朋间,以至熟人、左邻右舍以及初交者之间
都是适宜的。

如是一次同志式的思想启迪性交谈,当交谈行将结束时,从谈者可用: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正的、牢固的友谊,是在心怀坦白的论
争中建立起来的。我衷心感谢你同志式的帮助。。”“你对我学习上的帮助,
生活上的关怀,使我感激不已。”

如果小辈对长者,下属对上级的请教式交谈或汇报式交谈,可用“蒋伯
伯,您还有其它嘱咐吗?您象慈父一样关心我们的成长,我感激不已。因为
晚会的时间到了。我走了,蒋伯怕晚安,再见!”“宋厂长,您对我技术上
的悉心指导,使我懂得了自己的责任,我一定按您的指教去做。谢谢您了,
再见!”

如是同学、战友、恋人间的欢聚、约会性交谈,使用的收尾语可活泼些、


深情些,如:“大亮,我们心中虽然还有千言万语,但时间却不允许我们再
谈下去了,留着下次再畅谈吧。再见!”“再见吧,杨阳,别送了,送君千
里终有一别。。”。“是的,娟子,离别的时间越近,难离难舍之情越浓。
谢谢你的深情厚意,再见!”

邀请式收尾

邀请式收尾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社交手段向对方发出礼节性邀请或正式邀
请。它的效用前者是体现了“套式”所需的礼仪,后者是一种友谊富有生命
力的表示。

如正式邀请:“路同志,今天我们初步交谈到这里。我请你后天下午5
点到我们家来吃便饭,那时我们再作长谈吧。再见!”

上述这两种邀请式收尾语,在社交中是都需要的。“套式”邀请也是一
种礼节;正式邀请更是一种友好和友谊的表示。运用这种结束语,无疑是符
合社交礼仪的。

祝愿式收尾

这种收尾方式的特点是,不仅具有较强的礼节性和情趣性,而且还具有
极大的鼓动力,如再加上适当的口语修辞,它的效果无疑是极佳的。

如:“再见吧,路上保重。祝你顺风扬帆——一帆风顺!”“我把千言
万语并作一句:祝愿你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以辉煌的成就向人们宣告:你是属
于伟大时代的骄子!”“时间不等人,生活就是拼搏、斗争!抓紧时间干,
就是等于延长生命!我祝愿你是这样一个人。再见!”“一个伟大的男子就
应该具有不凡的气概。只有经得起磨难,才能砥砺出刚强的锋芒。。让我们
都成为这样的男子吧!再见!”

结束交谈的语词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够驾驭情境,正确审
视对象,选择得当的话语,这样的交谈结束语,无疑不仅会是得体的、有趣
的,而且也会是有力的、感人的。

(曲渊)


不妨这样结束一次谈话

通常,人们对谈话的开头很重视,却看不起结尾。其实要结束一次谈话
并不那么简单,也有艺术在其中。俗语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比如,一方没有谈完,对方不爱听了,怎么结束?还想谈下去,时间不够了,
怎么结束?两人总谈不到一个点子上,怎么结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尽量使谈话不在分歧中结束。个别谈话时固然在不少场合是双方意
见一致或大体一致的,但出现分歧也是难免的。尤其是批评性的谈话,更是
这样。在这种尚未获得结论或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突然把谈话结束,是不明
智的,是不利于问题解决和人际交往的。特别是在分手时,更不要讲使对方
讨厌的话题。比如,“这个问题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你的看法我也
不能接受,事实是。。”“既然如此,那有什么好讲的,再见”“。。最近
你做得不怎么样,先回去好好想想。”象这些结束语都是不可取的,也不会
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再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谈话的双
方意见不一致,相互之间僵持不下、各持己见的情况,这时如果马上结束谈
话,其效果欠佳。作为谈话双方,有分歧意见不要紧,关键是不能在这个节
骨眼上突然结束。就其谈话的某一方来说,应该主动地做些让步,可以转换
一下话题,把有分歧的话题暂且放一放,谈点别的,等气氛缓和了再把谈话
告一段落,同时还可以来个“异中求同”,增加双方亲近度,比如说:“虽
然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你有你的考虑方法和出发点,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商量。”“对了,我也再琢磨琢磨,咱们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唠唠。”这样结
束一次谈话,便自然而又和谐了。
2。要使谈话在“最佳点”上结束。这方面,以往容易出现的毛病不是结
束过早,而是结束过迟。对于一次谈话,如果开头很好,双方又谈的很投机,
都处于兴奋状态,假如再没有什么新的话题,就应该及时地结束了。在生活
中,有的人不太注意这一点,认为前边既然谈得这么好,后面一定会更好,
殊不知交谈的内容已濒近枯竭了,如果再接着谈,不是枯燥无味,便是无聊
的拖延。当等到真正感到没什么可谈的时候再道别,那也就晚了。关于这一
点,一些相声表演可以给我们启发,他们表演往往是在高潮中结束,最后抖
出一个绝妙的“包袱”,使大家在最佳点上结束。
3。要掌握好时间,使谈话结束得从容不迫,自然得体。上面所说的是不
要拖沓,不要贻误了最佳的结束时间,当然不是指毫无准备的突然使谈话中
断。相反,即使谈话恰到好处了,也不可猛丁地来个“再见”、“以后再谈
吧”等等。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对于结束谈话应事先有个心理准
备,并预先留出一点向结束过渡的时间,为结束谈话创造一定的条件。否则,
在缺乏思想准备地情况下,丝毫没有过渡地突然将谈话终止,会给对方留下
粗鲁无礼的感觉。假如在特殊情况下,只能作短促的交谈,可以事先声明好,
以便使对方有思想准备。例如,有这样一位同志,为了某件事情找本部门领
导谈话时,谈个没完没了的,并且还提出了一些使领导一时难以马上回答或
解决的问题。这时,作为领导应该怎样结束呢?正常情况下应该积极创造结
束谈话的条件,主动地说一些向结束谈话过渡的话。比如说:“你谈的问题
很重要,我可以帮助你去想想办法。”“你反映的问题我都知道了,等以后
找个时间咱们再好好唠唠。”这样做,既肯定对方所提出的问题,又等于暗

中告诉对方:现在我没有时间,或者由于一时也很难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等
日后有时间,再好好谈。

4。要观察周围的形势,留心对方的表情。当谈话的一方或因对方谈话的
内容不感兴趣,或因有别的事需要告退,不好直说时,总会做出某些暗示,
如频繁地改变坐姿(如果是站着谈,脚将原地加速走动),心不在焉,四处
张望,有时还看手表,只听而不答,心神不定等。这时另一方就应该明白谈
话该结束了。如果再谈下去,就会使人反感、讨厌。比如,我们到别人家做
客时,更要留意对方的表情,细致观察周围的形势,该谈点什么,不该谈点
什么,一旦谈论起某个问题,就不要谈个没完,要随时考虑到对方情绪的变
化。当发现对方光听而不答,表露出一种不耐烦的样子的时候,应尽快结束
谈话,及时告退。
5。要注意最后的招呼,使谈话在笑声中结束。作为谈话的双方,在分别
的时候,都要主动地打打招呼,以增加感情。比如,在谈话结束时,作为主
动谈话的一方应说:“今天真是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另一方便
接着说:“不必客气,有事尽管找我。”送客时要面带笑容的一再叮嘱:“欢
迎您下次再来我家玩”、“请您慢走”、“请您走好”等等。这种面带笑容
地结束谈话,比在严肃中道别自然而轻松,会使谈话的双方都感到满意。
(孙赤光)


巧答增妙韵

问答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一种必备的形式。如果问得巧,答得妙,就能
起到交流信息,增进感情的作用。

一、超前回答法。回答对方问题,如果估计一次回答,对方还会继续提
出问题,于是提前回答所估计的对方还要提出的问题,这种答话的方法叫超
前回答法。例如有人问:“你明天参加省里召开的计划生育表彰大会吗?”
“我明天去上海出差。”显然,答话者的答话隐含着“我不去参加计划生育
表彰大会”的判断,回答了问话者的提问,同时又提前告诉了问话者不去开
会的原因,使向话者无法就这个话题再提问了。这种回答既使问话者获得了
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简洁明了。

二、委婉含蓄法。对于不便于直率回答的问题,采用曲折的形式回答叫
委婉含蓄法。例如一位曾经犯过错误的干部在调整工资中未得到升级。他气
势汹汹地跑去找有关领导质问,这个领导轻轻地回答说:“我在会上念了这
次升级的规定,你自己应该清楚不能升级的原因啊!”这位干部顿时满面通
红,羞愧交加地走了。试想如果这位领导直率地说:“这是因为你犯了错误
的原因啊!”这种回答势必会伤害这位干部的自尊心,收不到好的效果。可
见,采用委婉含蓄法回答不便于直率回答的问题,既不伤感情,又态度明朗,
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三、针锋相对法。如果发现问话者的问话中有着无理的要求或存在着险
恶的用心,答话者则针对对方的问话直接地反驳,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
答话方法叫做针锋相对法。例如我国电影明星刘晓庆一次到美国访问,一位
美国记者不无恶意地向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美国和台湾,明星拍片都有
很高的收入,而你在中国大陆拍片待遇很低,对此有何想法?”刘晓庆略加
思索回答说:“我拍片是为了艺术,不是为了钱,只要是我喜欢的剧本,就
是倒贴饯我也干!而我不喜欢的剧本,就是给再多的钱也不干!”谁都知道,
我国是低工资的国家,演员待遇当然不高,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明星比是微不
足道的,美国记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想让刘晓庆陷入窘境。然而刘晓
庆义正严辞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是为了艺术,而不是为了钱”,既巧妙地
摆脱了窘境,又给了提问者当头一棒。

四、反问法。所谓反问法是指对于一些不恰当而问话者又要求回答的问
话,答话者则用一个质问句挡回去,使问话者自己去思考。例如外国有一位
电台记者,在一次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勤先生举行的记者招待上问道:“泰
勒先生,请你解释一下相对论与现代空间时代的关系。”泰勒顿时哑然,过
了一会儿他回答道:“爱因斯坦用了十几年时间才确定了这个公式,我怎能
解释呢?”很明显,记者的这个提问是不恰当的,泰勒先生当然是难以回答
的。好在泰勒先生很快就用反问句反问,摆脱了自己尴尬的局面,同时也给
了记者一个下台的台阶。泰勒的这种回答可称得上是两全其美了。

五、答非所问法。所谓答非所问法是指答话者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不便
或不愿意回答,则回答其它的问题,将问话者所提的问题故意引开。1983 年,
我国某法学家在联邦德国举办的国际刑法研讨会上,应邀作了关于当前中国
刑法发展的报告。结束后,有人提出:“人民在行为当时,怎样能够顶见自
己的行为是犯罪的呢?假如一个人在马路上踢足球,在踢的时候并不犯罪,
但后来踢碎了附近的门窗玻璃,因而可能事后判了罪,对这一点行为人怎能


预先知道呢?”报告人面对这个难题半开玩笑地说:“世界各国人民都爱踢
足球,我们也在提倡,所以你可以放心,不致于因踢足球而被判刑。”很明
显,报告人的回答是答非所问的,然而全场立即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可
见答非所问在特定的场合中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答话技巧。

六、语音否定法。所谓语音否定法就是根据问话者问话中的某个词的语
音提出一个反义词来回答问话者,从而否定问话者的问话。例如小聚问:“收
起钱来了吗?”登高说:“倒收起‘后’来了。”登高先将问话中的“钱”
语音变为“前”,再利用其反义词“后”,十分明快地回答了小聚没有收到
钱。这种方法在论辩性的谈话中经常出现,幽默风趣,因而即使否定了对方
的观点,对方也不好翻脸。

总之,掌握了以上几种妙答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问话选择不同的答法,
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交际效果。

(刘汉民)


言语交际中的“反弹术”

所谓反弹术,是指这样一种说话技巧,即: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由于某
种原因,不便、不能或不愿作直接的回答,于是采用以问作答的形式将问题
反弹给对方。这种答话技巧其实是将对方的难题再还给对方,使自己由被动
变为主动,它常常可以令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使对方自作自受,产生“圣
人所非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的感想。请看电影剧本《知
音》中描写《亚细亚报》新闻采访员万士同采访蔡锷将军的情节:

万士同夹在蔡锷与小凤仙中间,慢步急语:“鄙报为国民喉舌,想就帝
制问题,请教一下蔡将军的政见。”

蔡锷指指嗓子眼儿:“有你这个喉舌就行了。我的喉头生病了。”

万士同锲而不舍、寸步不离:“孙中山、黄克强在海外宣言讨袁,将军
是辛亥元勋,想必引为同调。”

蔡锷漠然:“中山信徒给袁总统办筹安会、鼓吹帝制的也有。”

“对,对,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过,梁启超先生的大作《异哉所谓国
体问题》,您总该深表同感吧?”万士同为自己的辩才而自得。

蔡锷果然给难住了,坐在游廓上,点燃了一支雪茄烟,寂然半晌,说:
“梁任公是我的老师,袁项城是当今国家元首,万事通先生,你说我应该服
从谁?”

“万事通”不通了,抓起法国帽,搔头皮:“是啊,该服从谁呢?”

很有辩才的记者所提问题对蔡锷将军来说确实是个难题,然而大将自有
大将的风度,蔡将军临危不乱,采用了很有力度的反弹术,从容对答,将难
题反弹回对方,并且反将了对方一军,令人拍案叫绝。

反弹术从其表现形式和表达功能角度来说主要有三种:

一、普通反问的反弹

反弹术都是采用反问形式的。普通反问的反弹术是一种最一般的反问,
它最简单,也最易掌握,经常运用于日常言语交际,甚至在伴随着刀光剑影、
斗智斗勇的外交谈判中也时常可见这种反弹术的威力。当对方提出某个问
题,我们不便作答,或者不解对方意图之时,我们可以反口诘问,运用反弹
术,将问题踢回对方。比如:

我国足球教练高丰文, 1987 年5 月率中国足球队南下。在与香港队大
战前夕,香港有位记者想探听“军情”,便向高提问:“你将怎样对待香港
队惯用的打法?”拒绝回答这一问题,似乎不够礼貌;如果回答,又近乎“泄
密”。怎么办?高丰文采用反弹术,他镇静地反问道:“你说香港队的惯用
打法是什么呢?”这记者冷不防被问住了,只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反
击吧。”高立刻补上一句:“我不是郭家明(香港队教练),我不知他如何
布阵。但不管香港队怎样变化,我们都一样准备。”

高丰文的答话很有艺术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