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扬天下-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十月份的俸禄中的现钱部分,这次发放的全是宝钞。

    户部抄纸局印制了两百万贯的大秦宝钞,主要就是通过发放官员俸禄,以及军需采购这些方式花出去的。

    才一天时间,就挤兑得这么利害,说来挤兑的没有各级官员家的家仆在内,秦牧是不信的。

    换句话也就是说,就连很多官员对大秦宝钞也没有信心。

    秦牧去逛的那些商家之所以收宝钞,实在是迫不得已。应天府早就在各处城门贴出了样钞和钞法,其中有一条:拒收宝钞者,一经查实,轻则处以双倍罚款,重则拘役。

    商家们害怕,加上汇通银行可以一比一的兑换出银子来,才不得以收下宝钞。

    但从那些商家收到宝钞立即就让人来银行兑成银子看来,他们显然还是担心银行没有银子可兑,或者会突然改变政策,不接受兑换了。

    对这种挤兑的现象。秦牧早有心里准备。所以发行两百万贯宝钞,他让户部整整准备了四百万两现银,用来应付挤兑。

    之所以准备这么多现银,是考虑到宝钞在流通过程中。同一张约钞可能会多次被用来挤兑。

    得知许英杰亲自来银行坐镇之后。秦牧带着顾含烟从后门进入银行。顺便让她休息一下。

    许英杰匆匆赶过来拜见,在库房边的花厅里,俩人一落坐。不等秦牧询问,许英杰就先说道:“秦王但请放心,目前真正流通出去的宝钞其实只有八十多万贯,咱们有四百万两的现银用来应付挤兑。绝对不会出乱子。”

    “但刚花出去的宝钞马上又回到了银行,这样总不是办法。”

    “秦王放心,回不了那么快,臣让银行作出了相对的规定,每人每次最多只能兑换五贯宝钞,取款超过五贯的,也要搭配一半的宝钞。”

    秦牧蹙眉道:“如此倒是能延缓宝钞回到银行的速度,只是如此一来,岂不是更加重百姓的恐慌心里?”

    “不会。秦王请想一想,现在他们还不够恐慌吗?不管你怎么做,现在宝钞一到手,他们肯定是要兑成银子的;

    朝廷这么做,也不是说不兑换,只是拖延兑换的速度,让宝钞在市面上得到更多的流通。臣相信,只要银行不停止兑换,只要有希望在,经过初期的恐慌后,大家适应了宝钞的流通,事情就好办了。

    臣制定每人每次只能兑换五贯的规矩,对一般的百姓不会有什么影响,只是为了防止那些富户,大数额的兑换。”

    秦牧想想也是,论恐慌,现在百姓已经够恐慌了,也不怕他们再恐慌一些。

    要想消除他们这种恐慌,只能通过持之以恒的兑换,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办法来让他们相信大秦宝钞的信誉。

    普通百姓收入少,五贯的兑换限额对他们来说,不存在太大的麻烦,时间长了,他们也就不会拒收宝钞了。

    嗯,看来自己得先沉住气。秦牧淡淡一笑说道:“今天是百官休沐的日子,许卿却要亲自坐镇这里,辛苦许卿了。”

    按秦国的刚制定的休沐制度,是五天一休。到了这一天,大部分官员都放假,只有一些重要部门留少量官员守值,过后再补休。

    许英杰连忙表态道:“秦王知遇隆恩,臣岂能不肝脑涂地以报。”

    “好了,本王就不在这影响你了。”秦牧喝了杯热茶,便从后门离开。

    携顾含烟上轿之后,李式到轿前问道:“秦王,可是打道回府?”

    “不,去西苑看看。”今天是假日,秦牧决定带着顾含烟多逛逛,培养一下双方的感情。

    沿河行去,清澈的秦淮河上,画船荡漾,游人乘舫,船帆往来,穿梭不息。河岸两侧的人或临水赏景、悠闲逛铺,或谈艺雅集、吟诗奏乐,好不自在。

    行到南市楼时,发现一家挂着“三江银铺”招牌的店面前,同样挤满了人,柜台前的那些人手上都拿着大秦宝钞,争相塞进去,叫嚷声杂乱无章,似乎也是在用宝钞兑换银子。

    秦牧心中大奇,难道还有人对大秦宝钞这么有信心,竟然象汇通银行一样开办宝钞兑银子的业务。

    他让轿子停下,带着牛万山几个挤近去,只听人们纷纷嚷着:

    “给我兑。”

    “我先来,我先来”

    “我的,我的,五十贯,快给我兑。”

    “”

    而外门一个店伙计模样的人,则在大声鼓动道:“各位应该都听说过大明宝钞吧,我就不多说了,大家要是信得过手上的宝钞,可以留着慢慢用,谁也抢不了你们的,要是想兑换成银子,那可就要赶紧了哈;

    各位手上的宝钞多的话,也可以去汇通银行排上个十天半个月,汇通银行规定一人一次最多只能兑换五贯;

    我告诉你们,如今这天下,敞开来兑换宝钞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我们店里的存银有限,先来先得,兑完为止,要兑换银子的赶紧了哈,错过了这次机会,只怕你们会追悔莫急啊!”

    秦牧听了有些奇怪,那伙计模样的人说出的话有些矛盾,先是影影绰绰地拿洪武发行的大明宝钞来说事,接着又鼓动人们赶紧进店兑银子,这不正常啊?

    等秦牧弄清楚这三江银铺宝钞对银子的兑换汇率时,才明白商家为什么拿银子换宝钞。原来他们并不是一现银子兑换一贯宝钞,而是九钱银子换一贯宝钞。

    门口的伙计鼓动的话越来越露骨,让人觉得宝钞明天立即就变废纸一般,百姓本来就对宝钞就没信心,再经他一番危言耸听,便是一贯宝钞只能换九钱银子,也抢着换了。

    李式有些气愤地说道:“秦王,这些人故意散布谣言,制造恐慌,从中牟取暴利,秦王,小的这就带人把它抄了。”

    秦牧摆摆手说道:“你们是什么身份,这种事用得着你们去管吗?本王倒是奇怪了,谁对大秦宝钞这么有信心呢?”

    李式一想也是,敢以此牟利的人,本身先得对大秦宝钞非常有信心才行,别人恨不得早点将宝钞脱手,他却敢大量收宝钞,这很反常啊。

    “去,让夜不收仔细查查这三江银铺的底细。”

    “是,秦王。”

    秦牧没有立即动这家银铺,是感觉这其中的水可能很深,敢钻这空子牟取暴利的人,肯定不简单。

    秦牧第一个想到的是许英杰,随即又否定了,许英杰是个聪明人,前阵子两百万都舍得捐出了,应该不会在宝钞上动歪脑筋。

    还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这人到底是谁呢?

    *****************

    PS:月票榜上名次下滑得很快,今天一票还没,千万别又是裸奔啊,说实话,每次裸奔对都很影响情绪,码不成字,兄弟们手上月票的,就支持一下吧。

    虽然这阵子经常求月票,有些人可能会有些反感,但这其实是因为我还很在意自己的成绩,还想写下去的缘故,因此只能向各位兄弟伸手要支持了,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393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

    范永斗匆匆赶到燕京,便得到了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接见。

    摄政王府的大堂上,多尔衮戴着红宝石顶珠的圆形暖帽,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顶珠之下,一支两寸长的翎管,插以孔雀翎毛做成花翎。身穿绣五爪九蟒的蟒袍,坐于交椅之上,神情不怒而威。

    范永斗从多尔衮身上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趴在地上,大礼叩拜,毕恭毕敬。

    “起来吧,你倒是来得快,可知本王召你们来所为何事?”

    “摄政王相召,是天大的恩德,草民岂敢不日夜兼程赶来,只是草民愚鲁,不敢妄自忖度摄政王上意。”范永斗爬起来,躬着身站在堂上。

    多尔衮脸色平静地说道:“坐吧。上茶!”

    “不敢,不敢,在摄政王面前,哪有草民的座位,摄政王折煞草民了。”

    多尔衮见他一副诚惶诚恐之态,也不再客气,转而说道:“我大清入关之前,你山右八家对我大清贡献良多,以我大清之信义,但凡持有龙票之人,我大清自不会忘记他的功劳。本王有意奏明皇上,封你山右八家为皇商,专营关外贸易。只是”

    多尔衮提到龙票时,范永斗心中一喜,还以为多尔衮准备还债呢。

    还在努尔哈赤时期,由于物资紧缺,努尔哈赤向有贸易关系的山西商人借债,为了表示自己的诚信。努尔哈赤向借债的商人出据了盖有玉玺盖章的票证,这种票证被称之为龙票。

    范永斗等人手上都持有不少龙票,只是满意清入关后,他们不敢再提龙票的事,向皇帝讨债,恐怕只有周赧王时才有人敢这么做。

    如果多尔衮主动偿还,封他们为皇商,给他们关外贸易的特权,那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只是多尔衮接着来了句“只是”,范永斗顿时明白。想做这皇商恐怕没那么容易。

    他连忙表态道:“摄政王有何吩咐。但请示下,草民定将肝脑涂地,以报摄政王隆恩。”

    这下多尔衮却不说话了,轮到范文程上场。海阔天空地侃了一番。

    范永斗是十足的奸商。范文程还没进入正题。他就开始哭穷了,什么南边的商品过不来,北边的药材少。什么家里养着一大群人,都快发不出工钱云云。

    范文程枉称血智计多端,在范永斗面前也是无计可施,现在不好明抢啊。

    好在范永斗哭穷只是为了表示自己多么不容易,他眼巴巴地先赶来,就是要比其他七家抢得先机,自不会真个一毛不拔。

    特别是多尔衮先提到的关外贸易特权,虽然不可能独揽,但可以先抢夺最肥的那块内嘛。因此,在哭穷一番之后,他又作出一副砸锅卖铁的样子,答应凑出三十两的钱粮来。

    多尔衮听后很高兴,但却没有立即表态让他做八大皇商之首。

    等后面的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七家都赶到燕京,范文程抢得了主动,以关外贸易的特权和长芦盐场的食盐经销权为代价,一下子从这些晋商手中得到了两百万之巨的钱粮。

    这个结果对双方来说,算是皆大欢喜的事,两百万看似很多,但对范永斗等人来说,一家的家产就超过了这个数。

    现在他们的生意确实没有以前好做了,成了皇商,得到了关外贸易的垄断特权,还得到了长芦盐场的食盐经销权,这在他们看来,价值远超两百万两了。

    而多尔衮通过一些经销权的转让,筹到了两百万两的钱粮,这对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的多尔衮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有了这批钱粮,清军很快又能组织起一次全面的攻势了。

    燕京的多尔衮松了一口气,福建的隆武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在午门外当众烧毁的“通敌书信”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很多大臣暗松了一口气。

    隆武实则是想通此举向郑家表明,自己胸怀大度,对以往通敌的行为一律不计较。

    这招本来很管用,若不是刚好郑之龙匆匆赶回,隆武真有机会“南巡”了,可惜他命不好,郑之龙早不回,晚不回,偏偏在他安排好“南巡”日程的时候,郑芝龙回来了。

    一听说他要走,郑芝龙立即拦了下来,现在秦国大兵压境,分水关、仙霞关都有秦军在调动,福建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局。

    秦牧还到处乱贴奸汉的标签,有隆武在,总能把这些标签分摊去大半,当初可是他派自己“北伐”的。

    要是隆武跑了,所有的标签就全贴到自己头上了,因此,郑芝龙此时哪里还会让他走。

    隆武一看走不了,惊慌之下,和曾皇后找了个由头出宫,然后在锦衣卫指挥使陆昆亨等几十个人保护之下,乔装打扮逃往广东。

    然而才逃出几十里,就被郑家军追了来回来。

    此事郑芝龙没有声张,但担心隆武再逃跑,便将他和曾后软禁在了皇宫里。

    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蒋德璟,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朱继祚,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曾樱等人,屡次三番进宫求见,都被阻拦,大家深感不妙,这进一步印证了郑之龙投清的事实。

    耿直少谋的黄道周又惊又怒,竟带着自己招募来的两千扁担军直冲皇宫,打算将隆武救出。

    结果他的扁担军不堪一击,郑芝豹只率领两百郑家军,就将他两千扁担军杀得落花流水,他本人也成为俘虏。

    郑芝龙随后以黄道周兵变谋逆为由,要杀了他,经郑森苦苦相劝,黄道周才总算免于一死,不过也被郑芝龙拘押了起来。

    这场大变来得很突然,然而对整个福建却造成了极大的振动,不少地方官员竟弃官而逃。

    就连内阁大学士苏观生、礼部尚书朱继祚也逃了。

    一时间整个福建人心动荡不安,谣言四起。

    可惜的是,秦军压在仙霞关和分水关的兵力都只有几千人,而两关易守难攻,守军又都是郑家亲信,没让秦军捡到可趁之机。

    平国公府的的书房里,除了郑芝豹、郑彩之外,连原先驻守分水关的郑鸿逵也被郑芝龙匆匆招了回来。

    四人关着门,在书房里密议对策。

    大家神色都很凝重,包括郑芝龙在内,也没想到黄道周那脑子一根筋的家伙会突然带兵闯宫。

    扁担军虽然不堪一击,但带来的后果却让郑家十分被动。虽然他向外宣称是黄道周谋逆,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是非曲直。

    “大哥,现在怎么办?”郑芝豹忧心忡忡地问道。

    郑芝龙心中也有些乱,一时没有作答。

    被封为永胜伯的郑彩抢着说道:“我看呀,咱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现在留着蒋德璟那些唧唧歪歪的家伙,反而会坏事,不如以谋逆之名把他们都给宰了,咱们再放手大干一场,有仙霞、分水两关在手,秦牧未必能奈我何。”

    “不可。”郑鸿逵连忙说道:“杀了这些人,于事无补,只会给我郑家招来更多的敌人。大哥,我看咱们不防派人去和秦牧谈谈。”

    “谈什么?”郑芝龙皱眉道。

    “大哥,事到如今有什么不能谈的,只要秦牧答应让我郑家永镇八闽,咱们就奉他帝号。秦牧现在背腹受敌,这条件他未必就不会答应。”

    “好吧,那你就派人去找秦牧谈谈。”郑芝龙对此似乎不抱什么希望。

    虽然对他来说,奉谁的帝号都没什么大不了。当初他交通洪承畴,实际上也只是当做是一笔买卖,只是现在与秦牧已经撕破脸,而且秦牧对待汉奸的态度,让他放心不下。

    有鉴于此,他觉得必须另做谋划,为自己预留一条后路。他长吁一口气道:“看来,得血战一场了。”

    郑芝豹和郑彩异口同声地问道:“和谁战?”

    “红毛鬼。”

    “红毛鬼?大哥,这个时候”

    “咱们得先备一条后路,以防万一。”。

    (未完待续……)

第394章 郑家往事

    ***

    郑芝龙将目光投向琉球,也就是台湾岛,并非偶然。

    郑之龙这一生,是一个传奇,早年他家境有些清贫,十七岁就跑到澳门跟随舅父黄程经商。

    他从舅舅黄程那里学到了许多商业知识,要学会打通关节,学到了大量的航海知识。

    而且他在语言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在澳门不到一年时间,郑芝龙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语了。

    后来他又陆续学会了日语、荷兰语。有语言上的天赋,使他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赢得了优势。

    他的表现令舅舅黄程非常满意。黄程于是让他带一批白糖、奇楠、麝香到日本,这些货是搭大海商李旦的船只运抵日本的平户港。

    这一次日本之行,成为郑芝龙一生最大的转折,因为就在这次行程中,他出色的表现让李旦刮目相看,并在不久之后,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为之震惊的决定:收郑芝龙为义子。

    从此,郑芝龙在李旦集团迅速崛起,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此时的他才二十岁左右。

    但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并非是李旦,而是平户的另一位华人海商颜思齐。

    颜思齐与李旦是平户华人海商中实力最雄厚的两个人,李旦是纯粹的商人,颜思齐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不甘于只做一个海商。他仗义疏财、性情豪爽,赢得了德川幕府的重视,被任命为甲螺。

    而颜思齐的第一个目标。是颠覆掌握日本大权的德川幕府,建立一个由华人把持的日本政府。

    为此他网罗杨天生、陈衷纪、洪升、张弘、林福等二十八名海商,要说明的是,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商人,他们的武装商船亦盗亦商,有很强的实力。

    而武艺高强,实力已经很可观的郑芝龙,就是这二十八人之一。

    颜思齐与这二十八人正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