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女国过去就与诸诏是死对头,经常战争。但这两年,西南的丝茶之路开通,东女国与大唐的贸易大大增加,他们尤其是向大唐购买了许多军械,并得到了大唐派出的军官帮助他们训练军队,这使得东女国与西山八国等实力大大增强,诸诏几次如往年一样去劫掠,都是铩羽而归。

    南诏看到了这一变化,也了解到这一切都是大唐。他没有与其它诸诏一样继续过从前的日子,而是开始主动与大唐通商,甚至最近还派了使臣带着贡品来到襄阳朝贡。

    “陛下,这南诏必有所图,难道是想借大唐之力,吞并其它诸诏?”

    “南诏使臣说仰慕大唐,心向往之。”李世民对于那个遥远西南小国的朝贡,还是很高兴的,觉得大唐影响力已经如此之大,很得意。

    不过李超却是另一个想法。

    南诏,这可不是个西南小部族这么简单,中唐之时南诏立国,吞并诸诏,甚至后来统一云南之地,并开始与中原大唐对抗,处于大唐与吐蕃两大超级强者之间,南诏却左右摇摆,没少让大唐吃亏。

    终唐一朝,都没能灭掉这个小国,反而多次被南诏入侵。

    后来五代之时,南诏灭国,可也不是灭于中原王朝,而是被他们的一个汉人权臣篡位了。但此后不久,大理国建立,又取代南诏继续与中原对抗,大理甚至比宋还久。

    不过若是往久远点追溯,云南这一地区,在秦汉之时,却是中原王朝控制地区。

    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蒙舍诏。

    西南多蛮夷,诸族同处,纷乱不止,加之地方遥远偏僻,使得中原控制不足。但李超不希望让西南多出一个与中原对抗的藩国来,更不愿意这个藩国整合统一西南之地。

    蒙舍诏在洱海之南,他们本是哀牢王族中的舍龙一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位置在后世云南的巍山。

    汉时,被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归益州郡管辖。后汉朝势弱,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舍龙一族到来,得到了哀牢族人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就形成了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

    这个联盟开始被称舍蒙舍龙,豪酋张乐进为拉拢舍龙一族,将女儿嫁给了舍龙之子细奴逻。

    这次出使唐朝,就是细奴逻的主意。

    这个细奴逻在娶了汉酋之女后,也算是增长了见识,知道了汉人的强大。他的意思,就是依附大唐,然后与东女国一样,与大唐通商,向大唐购买军械,请大唐的军官帮他们训练军队,然后他们吞并周边其它五诏,以及更多的那些小国。

    “既然南诏来朝贡求援,那么这不正是一个机会吗?大唐借着支持南诏之机,开始进入这一地区,熟悉了解,然后才能干涉啊。”

    李世民也不是个简单的人,虽然心中得意南诏朝贡,可也不仅是满足于此。南诏想吞并六诏统一周边,李世民却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打算借机插手。

    这倒确实是李世民的风格。

    “陛下,据臣所知,现在洱海周边还有五个较大的部落,分别是河蛮人的浪穹诏、赕诏、施浪诏,还有磨些人的越析诏,以及洱海西面的哀牢人蒙诏。”

    这五诏,其实又是三族人建立的,河蛮人、磨些人以及哀牢人。

    至于六诏,是由舍龙族得到哀牢人支持建立的。

    因此可以说,六诏的局势是相当复杂的。

    若再加上周边那些无数的小国,简直就是一团乱麻。

    六诏,相当于六个部落联盟,然后周边还有更多的小部落。这些部落,多被中原称之为獠人。

    所谓獠,就是那些各种民族的小部族,比蛮夷戎狄还要卑贱的多。

    獠人之中,又还分许多,比如葛獠、猎獠等。

    葛獠,也指那些渔猎部族,而猎獠,就是带有猎头习俗的部族。猎头,专指猎人头。

    在中原汉人看来,獠人,尤其是好些猎獠,简直就是野蛮的跟畜生一样。

    不过也正因为太遥远,而且这些无数的小部族林立,导致中原王朝很难触及到那边。特别是刚经的中原数百年南北朝时期,中原一直忙着内乱打仗,哪有时间管那西南遥远的獠人。

    “獠,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唿之”李世民缓缓念道。

    “朕有意教化四海,让大唐统一八方。以往中原内乱,无暇顾及西南蛮獠,但如今,有机会的话,还是不能错过的。”

    李超坐在那里听着。

    他知道皇帝是个有主见的人,他想听听他的意思。

    “南诏不是派了使者前来朝贡嘛,他们想跟大唐通商贸易,同时希望大唐能够派出军官帮他们训练军队,向他们出售军械等等,朕觉得可以。”

    李超点头。

    “朕已经决定,赐封舍龙为南诏郡王,将洱边周边划为南诏区,下设州县,同时在那设立镇南都护府。朕还打算从益州修一条路到南诏,在边界设立边市,与他们互市。”

    “朕打算派侯君集去南诏,任镇南都护府都护。”

    听到这里,李超恍然大悟。

    原来李世民说了半天,还是要保侯君集啊。

    支持南诏国确实没问题,跟他们通商、贸易、出售军械、修路、设边市等,都正常。

    就算设立一个镇南都护府,也没什么毛病,可让侯君集出任镇南都护,就有点问题了。

    侯君集还在跟程咬金打官司呢。

    但谁都能看的出来,侯君集没理,真只要一追查,侯君集肯定得吃不了兜着走。一个副将,跟主将打官司,而且还是在他做了弃主将而逃等事在先的情况下,他怎么打的赢。

    现在李世民来一个派侯君集去镇南都护府当都护,就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陛下,其它的都没什么问题,可让侯君集去当这个镇南都护,我觉得有些不妥。他跟程咬金的那个事情,还没有个结果呢。”

    李世民叹了声气。

    “侯君集这次确实做的太不像话了,可他跟着朕出生入死多年,朕有些不舍。就当给他一个机会,发配他去镇南。”

    “陛下如果想宽恕他,饶他一次,这也没问题。但臣以为,一码归一码,就算要放过他,也得先把这次的事情先查清楚了,然后该什么罪就定什么罪,最后陛下可以特旨赦免他,这都没问题。但,事情得先说清楚了,不能不清不楚的就这么算了。”

    李超对侯君集没什么好感,当然不愿意就这么放过他。

    皇帝要保他,可以,但先把事情说清楚了。

    侯君集在吐蕃,犯过什么错,干了什么事,一件件都说清楚了。然后到时,该什么罪就是什么罪,总之,得让天下人都知道。

    至于最后,皇帝要用他的特权赦免侯君集,那是皇帝的事情了。

    李世民望着李超,许久之后才苦笑着叹声气,“那就这样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920章 求月票!

    殿中突然安静下来。

    李世民双手握着精致的茶杯,慢慢的转动着,就是不说话。

    李超则慢慢的品着还被称为蒙茶的普饵,也不开口。

    “出外半年,家里又添了五个儿女,想必也很想早点回去看看吧?”李世民打破沉默。

    李超开了个玩笑,“总比出门五年,回家多了一个儿子强。”

    这个笑话让李世民也不由的扑哧一声。

    “你灞上李的家风听说挺严,断不会有此等事情的。你家崔夫人,可是个好管家婆。”

    李超点了点头,这个是自然的。他不过是开个玩笑,家里虽然女人好些个,他又经常在外,但倒真不用担心半点这个。这时代本来就规矩严,红杏出墙这种事情可是极其稀少的。

    李世民笑过,又问,“你打算把三娘的孩子带回家吗?”

    就在李超从河北回来前,李秀宁在幽州产下一子。

    “其实家里知道,我也跟十三娘说过了。”

    平阳生的是儿子,按之前老爹说的,生了儿子就得带回李家认祖归宗,因此李超回来前就给十三娘写了封信告诉他。

    不过平阳的儿子不是李家八郎。

    家里原来有七儿三女,这次又添了五个。十三娘又生了一个儿子,郑婉言和杜十娘还有郑红线也各生了一个儿子,胡姬生了个女儿。

    平阳生的儿子,已经排到十一郎了。

    十六个儿女,不过李超还是比不过李世民,李世民已经生了二十多个了,更比不上李渊。李渊光儿子就已经生了二十五个了。

    “我只有一个要求,不能让三娘受了委屈,也不能让那个孩子受了委屈。你这次在北边立下这么大功劳,朕也没什么可赏你的,就赏这个孩子一个县公吧,封宁远县开国公。”

    “陛下,孩子这么小就封公,不太好吧?”

    “朕说行就行,有什么不好的?”李世民一瞪眼,他就平阳这么一个嫡姐姐,想他嫡亲兄弟姐妹一共五个,老三早亡,跟老大老四又成仇,一个被他幽禁一个被他流放,就剩这个三姐算亲的了。

    “朕不但要封他县公,还要封他领地,就在燕北濡河边,封一百里。”

    “你不要拒绝,这是朕给外甥的,不是给你的。”

    李超只能谢过,他知道,这里面固然是有给平阳和他那外甥的,但也是对他此次的奖赏。

    大唐虽大,但没有一寸疆土是多余的。就算是拿来分封给封臣的那些土地,虽然是在中原之外的四边之处,可朝廷也不会轻易的分出去。就算是平阳的儿子,李世民也不会就那么大方到随便拿一百里地送出去的。

    李秀宁又不是只有这一个儿子,她和柴绍原来还生了两个呢,都那么大了,柴哲威柴令武兄弟现在连一个空头爵位都不曾封过,更别说领地了。

    拿出一个县公和一百里封地,李世民觉得也算对的住李超了。

    “吐蕃那边求降了,上了降表。”

    李世民重新说起正事,上次出兵打吐蕃,本来他是想一战灭掉吐蕃小国的,派了程咬金和侯君集两员大将军。

    可谁料,开头还算进展顺利,可到后面,却出现那样的狗屁事情,侯君集跟程咬金闹起来,联军撤退。

    这让李世民非常没面子,尤其是他自己的心腹侯君集出问题。再加之李超战前是反对这次的作战计划的,李超更主张用谋,让孙波王子回去串联反叛,再加上用间谍刺客去斩首制造混乱等,然后让吐谷浑东女等藩属去打,大唐在后面指挥喝彩就好。

    当时李世民觉得这个计划太慢,而且不是大唐亲自动手,展现不出大唐的国威来。现在李世民有些后悔,搞这么大阵仗,结果却狼狈而归,不但没教训吐蕃,反而让藩属们看大唐笑话了。

    好在吐蕃这次还是被教训到了,大唐带着小弟们转了一圈,虽然有些狼狈的回来了,可吐蕃也绝不好过,毕竟这仗可都是在吐蕃境内打的,他们也损失了起码好几万的人口和无数牲畜。

    吐蕃人也算是被当头一棒,一下子认清了形势,妈…的,大唐不是那么好惹的。这次虽然把联军赶走了,可他们也担心再来一次啊。万一大唐恼羞成怒,下次派个五万十万唐军来,结果就可能又一样了。

    囊日论赞非常的聪明,唐军这边撤退,他那边就组织了一个使团,派了使臣出使大唐。直接奉上了降表,向大唐恭敬的称臣,请求内附云云,还请送了一个妹子过来和亲,然后请求大唐也嫁个公主。

    吐蕃的请降,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不是真降,不过是给大唐一个面子而已。这让李世民心里舒服了一点,要不然,他还真打算再发兵去打吐蕃了。

    “朕还是操之过急,那吐蕃地处高原,太过遥远,对吐蕃用兵,不论是后勤补给,还是行军,又兼其气候特殊,确实不宜这样的仓促进军征讨。若朕当初早用你之谋,也不会有此次的狼狈了。”

    “陛下答应他们的求亲了?”

    “朕打算从宗室里挑一个女子,赐封公主,然后送过去。”

    李超不由的摇头,是不是封号就叫文成公主,你还打算弄大批的工匠啊、书籍啊这些做陪嫁啊?

    “陛下,臣以为不可。”李超坚决反对。

    大唐立国不久,但送出去的‘公主’却不少。给颉利、突利、统叶护、慕容伏允等都送过公主,虽然这些公主都是宗室女加封公主号,不是真正的皇帝之女,可就算如此,她们也是打着大唐公主的名号嫁过去的。

    早几年,大唐条件不好,确实也没办法,需要和亲以稳固形势。但现在不同了,就算不和亲又怎么样。

    没必要委屈自己的女子。

    “陛下,臣以为,吐蕃求降,可以接受。他们送女子送金银来都能接受,但我们不能答应他们送公主去和亲。大唐的公主,不应当远嫁外邦。大唐的安宁,不能靠送公主来稳定,哪怕是普通的女子也不应当。边疆安宁,自有我们大唐将士守卫,轮不到靠女子和亲来换取。”

    李世民手反捏着下巴,认真的点了点头。

    李超继续道,“我大唐从今往后,应当立一条规矩,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

    本来他还想加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想一想,天子守国门,其实并不就全对。从军事地事和军事政治这方面来讲,把国都放在国家的边境上,既不利于国家行政的通畅,也不利于国家的安全。

    这其实就和打仗的时候,主帅不适合亲自冲锋,或者立于阵前一样的道理,太过危险。不但使主帅自己危险,也让全军形势跟着危险。

    主动的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让全军都很被动。

    “陛下,此次征讨吐蕃虽然未竞全功,但我们也并没败。败的是吐蕃人,我们攻城掠地,差点都打到逻些城去了。怕的是他们,要不他们也不会求降。我们同意吐蕃求降,接受他们送来的女人和财宝,但要加一条,让他们把囊日论赞的儿子弃宗农送来为质。”

    “弃宗农?”李世民疑惑。

    “囊日论赞的儿子,据说非常聪明且极得其喜爱,将来会是吐蕃赞普。让他把弃宗农送来,才能证明吐蕃的忠心。”

    弃宗农,就是史上李世民的女婿,松赞干布了。不过此时,还很年幼,比承干大两岁而已。

    李世民想了想,“好,那朕就让吐蕃送女和亲,送子为质,再让他赔偿一笔钱财,若是他肯,那此次之事就算了结,朕暂时不找他算账。”

    “朕也学下承干,赐封囊日论赞为吐蕃郡王,再赐姓名李归义吧。”李世民哈哈笑着,对于承干对六藩王的赐封姓名之事,很是欣赏。

    “吐蕃郡王李归义,陛下高明。不过臣以为,就算囊日论赞到时肯送子女过来,还愿意赔款,可也不能真的就此放过此事。”李超可是一直认为吐蕃会是大唐劲敌的,哪会轻易的被糖衣炮弹给打倒。

    “我们可以换一套办法,不用强攻,改用刺客去刺杀囊日论赞。如今吐蕃内部其实也是矛盾重重,新旧贵族势成水火。只要囊日论赞一死,又没有我大唐的外部直接军事威胁,那么再有孙波王子等暗中煽动,则吐蕃内乱必生。那个时候,我们不急着直接动手,支持孙波王子他们,让苏毗从吐蕃中再分裂出来,那时让他们内乱去,坐山观虎斗,等他们两败俱伤之时,大唐再出手,则一朝可定。”

    李世民对着李超竖起了大拇指,这招狠。

    比直接出兵还狠。

    不过他喜欢。

    “好,那就按你说的这个来办,既然是你出的主意,还是由你来负责。”

    吐蕃的事情,算是就此议定。

    接受吐蕃的请降,调程咬金和侯君集回京。

    “吐蕃之事就按你的计划行事,我们还是来谈谈西域,谈谈统叶护吧。朕还是有些小瞧了统叶护,或者说是高看了莫贺咄。这才短短半年多时间,统叶护已经把我们全力支持的莫贺咄打的溃不成军,我们再不出手,统叶护就要平定西域了。”

    “朕决定,要亲征西域,绝不让统叶护扫平西域。若等他平定了莫贺咄的叛乱,那他就要重新驰骋草原,到时又成大患。”

    原来大唐是在一边给莫贺咄各种粮草军械等支援,在一边鼓劲,可莫贺咄太不争气。现在李世民打算撸起袖子,亲自下场去跟统叶护干。

    李世民担心统叶护平定西域叛乱后,会重返东部草原。

    他打算先下手为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921章 家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