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7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套除了割了一个角给张珲,其余的依然是隶属朝廷直辖。

    张家口、大同、胜州、丰州,这是长城北边边界一线的要镇,而在长城外,是绥远、归德、张北、羊城等诸侯城堡。

    皇子们一个个长大了,分封四边,守护皇家。他们还年轻,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经营建设他们的封地,相信二十年三十年后,他们就能成为帝国的守护者。

    既守护边疆,又要威慑异姓诸侯,身为宗室诸侯,他们的职责更重。

    每人的初始本钱都是二百万和五千奴隶,一视同仁。当然,张珲肯定是诸皇子中条件最好的,他的封地绥远最肥沃,适合耕种也适合放牧,交通还便利。而他当初在大宛经营几年,自己也早已经积累了一笔不小的本钱。

第1434章 抗税

    这几天有那年轻御史上奏,对皇帝那种乱发钱的态度不满。一个皇兄弟一百万,三千奴隶。一个皇子二百万,五千奴隶。

    有钱也不是这么乱花的,有这钱,多救济下天下百姓什么的多好?

    张超看过之后只是呵呵。

    他又没动用国库的钱,这用的是皇家自己的内库。皇弟皇子们长大分封,他给他们钱又有什么毛病。皇家的钱又不是什么与民争利来的,也不是什么抢来的。

    对于这种管的太宽的御史,张超的批复是让他们到诸侯封国去当个御史。有那盯着朕的工夫,不如替朕多盯盯诸侯们。

    这些年轻御史们精力充足,热情很高,只不过有的时候未免方向错了。怼皇帝有什么用,张超能有什么把柄让他们捉的。

    御史大夫郑元入宫面圣。

    这位沛国公是郑善果的从兄弟,是崔莺莺的从舅,隋朝大臣郑译之子。打小就相当有才,很小的时候继承爵位,出任过许多职务,都做的非常不错,有公认的有能力之人。

    尤其是入唐后,数次出使突厥,期间还被突厥人扣留过几年,但节操不失。

    将御史台这个掌握纠察弹劾的衙门交给他,当然也是对他能力和忠心的信任。郑元对于自己手下的那些愣头青表示自己工作不到位,回头就会好好的调整他们。

    “这些人勇气可嘉,御史台中,就是需要这种敢出风头的御史。不过勇气是好事,但方向得对。先让他们到地方却磨砺磨砺吧。”

    “臣明白。”

    郑元向张超禀报了一件事情,御史台派往各封地的御史们,工作还是比较卖力的。大唐几千封臣,朝廷往每个封地都派了至少三个御史。小的封地,只有三个监察、监税、监军三个御史。一些大的封地,更是直接派出了以三个御史为主的三个团队。

    御史台的这些个外派的御史团队是相当的庞大,足有一万多人。多数御史,都是那些从国子监、京师大,还有那些有举人身份的士子。

    在经过短期的培训过后,派往封地。

    这些御史确实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一到封地,盯的死死的。

    “发现有不少封臣领地有违规之处,偷税漏税逃税,甚至是私自购买军械,走私等等。甚至发现有抗税的。”

    “抗税?”

    张超眉头皱了皱,偷税和抗税可是两回事情。

    诸侯拥有对封地里的税收权,但有三分之一得上缴国库。

    如果只是偷做下账目,偷逃税款,情况还不是太严重,但直接抗税不交,那就是对抗朝廷中央了。

    谁敢这么大胆子?

    “查出来的有不少,足有十几家直接抗税不交,找的各种理由,挪用本应上交的税款,拒不上缴。”

    张超呵呵了一声。

    这胆是真肥啊。

    朝廷的税都敢不交,三分之一的税上缴中央,这可是国策。也是朝廷长远能够控制诸侯们的一个手段,诸侯再发展,也得交三分之一的税给朝廷,朝廷吸纳这些税收,也得以更强大。

    如果今天有人不交税,朝廷不处置,那以后谁还肯交税?

    都不交税,那朝廷威信何在?

    今天不交税了,明天是不是要拒不接受朝廷御史的监督。再后天,是不是要拒不执行朝廷的律法?

    是不是要脱离朝廷?

    对张超来说,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朝廷,而不是让他们分裂出去的。

    现在出现的一点点苗头,都不能接受。

    “御史们掌握了他们抗税的证据吗?”

    “嗯,证据很充足。”

    “很好。”张超冷笑了几声,看来有人还真想试试他的刀锋不锋利了。张超温和没错,善待前朝贵族官员们也没错,但都是有条件的。

    唯一的条件就是他们顺应新朝。

    大华代唐,是场没有流血的政变,对许多百姓来说,这天下除了换了一位皇帝,似乎其它的都没有变。

    基本上来说,也确实差不多。

    就好比当年唐代隋,政治制度以及掌握朝中权力的那些关陇贵族门阀都没变一样,隋唐一体。

    而大华与唐,其实变化也不大。

    唐的那几千贵族,大华都保留了,甚至连前朝的宗室们都只是降低了爵位而已,公主们的封号都得到保留。

    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能为所欲为。

    防微杜渐。

    一点苗头都不能容忍。

    “立即召开御前会议,着内阁、翰林院还有御史台、大理寺以及议会两院的长官们前来。”

    张超对此事高度重视,这是大方向,是政治路线,原则问题,不容轻视。

    马周、房玄龄、魏征、许敬宗等人匆匆赶来,在殿外侯见,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什么大事,皇帝突然召开御前会议。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皇帝虽然也会不定时的召开御前会议,可一般都会提前透露下会议的主题,让大家有个准备。

    “诸位,陛下召见。”

    一名内侍出来相告。

    大家怀着疑惑的心情入殿。

    当马周等看到郑元坐在殿中的时候,更加惊讶。

    御史大夫在这里,那么这场会议必然与他有关了。

    莫非是哪个大臣犯了事?

    “德昭,你跟大家讲下情况。”

    郑元于是向诸位朝中大佬们讲了现在诸侯里出现的一些不好苗头。

    什么乱摊乱派,加征苛捐杂税。

    什么乱征用百姓给他们免费服役。

    还有诸如走私军火,偷税。

    甚至是抗税。

    郑元在说摊派、走私这些的时候,马周等大佬还不是很在意,这种事情肯定会有,朝廷也一直在针对的治理。

    若只是这么点小事,也不值得皇帝如此兴师动众。

    可是当说到抗税的时候,大佬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连房玄龄都在想,哪个这么大的胆。

    抗税?这跟造反有什么区别。

    “是谁?”

    “明目张胆找各种理由拒不缴税的有十几家封侯,其中爵位最高的是颍川县公韩瑗。”

    “韩瑗?”

    一说韩瑗,在座的倒都知道。

    盖因为这位县公来头也不算小,贞观中还担任过一段时间兵部侍郎之职。韩瑗也是个二代,他是南阳韩氏出身,他父亲韩仲良,曾是隋朝官员。入唐后为大理少卿、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

    南阳韩氏,也算是一流豪门之列,虽不是顶级,但声望实力不小。

    韩仲良病逝后,其子袭爵,并很快做到了兵部侍郎之职。

    “韩瑗妻子长孙氏,长孙无忌堂兄长孙诠之女。”房玄龄道。

    以前韩瑗能做到兵部侍郎,也与长孙无忌关系很大的,妻子长孙氏出身,不得不说借力很多。

    可张超就奇怪了,长孙氏都被连根拔起了,这韩家不更应当珍惜眼前,低调做人吗?

    “证据充足吗?”马周问郑元。

    “很充足。”

    马周点点头,既然如此,那还讲什么客气。

    “陛下,臣以为,韩瑗既然要做仗马之鸣,那朝廷就越发不能纵容,此事必须防微杜渐,杀一儆百。”

    “看来是朕对他们太好了。”张超的话里也充满着杀气。

    “着御史台、大理寺、刑部组成三法司会审调查组,着议会贵族院参与调查并监督,若查明属实抗税,则将韩瑗交与议会贵族院贵族审判庭审理宣判!”

    “该抓的抓,该杀的杀!”

    张超一句话,为这桩案子定了型,也同时掀开一场大风暴。

    太过仁慈,都让诸侯们忘记了,他张超是一位开国之君。

    哪怕有约法有宪法,可有些事情他们依然触碰不得。

    敢伸手,就得被砍。

    “要杀吗?”

    魏征问。

    “杀!”

    张超毫不犹豫,他过去能够让贵族们保存下来,那是为了稳定。只要大家转而忠于新朝,那你好我好大家好,以后大家都在新朝制度下,做一个快乐的大华贵族多好。

    可既然有些人捧起碗吃饭,放下碗就骂娘这种行为,张超是不能忍的。

    房玄龄、马周这些人既是新朝贵族,也是朝廷重臣,不论从朝廷角度,还是从贵族阶层的角度来考虑,他们也都还是支持张超的。

    韩瑗等人的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他们开了一个极坏的头。

    三分之一税收上缴朝廷,这个是基本国策,不容改变。

    谁敢挑战,谁就得死。

    马周他们对于现在这种局面很满意,并不想跟朝廷争太多。

    过去一个爵位,只能拿到点俸禄。

    而现在有封地,还有治民之权,三分之二的税收还归自己。

    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封国里,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让家族有了延续发展的本钱,这么好的分封制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真要变成独立的王国?

    这是不现实的,朝廷不可能允许,而且就算真的变成了独立的国,估计日子反而会难过。

    一个小小的国家,如何跟庞大的帝国对抗?

    韩瑗这种掀桌子的行为,简直是太愚蠢了。

    “立即派兵过去!”许敬宗道。

    “不。”张超摆手。

    “一切自有规章制度,大华依法治国,走法律程序。先调查审理,然后传唤韩瑗入京出庭受审。”

第1435章 捅破天

    南阳韩家曾经与洛阳长孙家联姻,也算是得势一时。只不过如今新朝,长孙氏被放逐,韩家也算是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韩瑗原为颍川县公,封地在张北的北方,位于一个叫狗泊的湖泊旁。朝廷改封韩瑗为宁边县公,其封地也就叫宁边县公国。

    依着狗泊边,百里封地。

    封地不算大,又在阴山北麓。

    历晋、隋、唐三代,或隶鲜卑,或附契丹。

    过去一直是游牧民的牧场,因为境内有狗泊这个大湖,还有一条旋流河,清流湍急,在这里拐弯向东注入另一个大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有旋涡,故名旋河。

    这里干燥少雨,但是地下水丰富,而且还有湖有河,因此水草丰盛,并且也能种植一些抗旱的糜子、谷子,或者是土豆、玉米这些。

    这里距离张家口四百里,距离幽州八百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韩家得到这块封地,到如今也经营了差不多十年时间。

    这十年里,他们在这里从无到有修建起了一座城堡,用土夯制而成的土堡。

    动用家族财富,招募了不少移民,也前后买来许多奴隶,在这里建立了牧场。也建立了屠宰加工厂,皮革羊毛加工厂等。

    将公牛公羊等宰杀晒成肉干,制成肉松,把牛奶加工成奶油、奶皮子等,还加工牛羊皮,把牛羊毛加工纺织成地毯、毛毯、毛线、绳子等。

    他们的城堡里还开设了一些商铺,收购一些游牧民的牛羊皮毛药材等,也出售许多中原的商品。

    十年间,从无到有,在这塞上,倒也初具一些规模。

    韩家的城堡有支三百人的卫队,领地里也有了几千人的人口。每年的收益其实还可以,尤其是韩家这些年一直还在暗中搞走私。

    向漠北的游牧部落出售一些敏感物资,比如军械铁料等。他们这些买卖避开朝廷,完全就是走私行为,并不纳税。

    今年张超代唐,长孙被拔起,韩瑗也从兵部侍郎职位上下来。

    赋闲在家的韩瑗,在朝廷的税官开始向韩家征税的时候,韩家不但对税收账目做假账,偷逃税款,而且还找各种理由拒不缴税。

    在塞外呆了段时间,这韩瑗似乎还真的以为自己就不归朝廷管辖了。

    其实韩家就算如实纳税也并不多,毕竟朝廷只是收的税而已,还只是三分之一。韩家经营的封地,大头收入并不是靠税,而是靠他们经营牧场、贩卖皮毛、酥油肉干,以及贩卖中原的商品所赚的利润,税相比于他们直接经营所得的利润,不过两三成而已。

    就这两三成,他们自己还拿了大头。

    可韩瑗就是不想给。

    过去上交给大唐朝廷的税,他也一直是各种偷漏,但朝廷对此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而现在,朝廷却并不想纵容他。

    入冬的塞上,早已经降过了霜。

    早上起来,地上白茫茫的一片。

    开始打霜后,草也开始枯黄。

    每年这个时候,宁边的牧场也开始大肆屠宰牛羊,以免得入冬后缺少草料掉膘。

    以前草原上的牧民,到了冬天大肆屠宰牛羊,只留下一些母畜和小羔崽,可要是遇到大雪,依然会冻饿死大量牲畜,损失巨大。

    不过现在,宁边的牧场每年都会种草,收获的草料存储起来。也会有过冬的圈,能防寒挡雪。

    宁边的几千人口,本身则主要靠中原购入的粮食生活,也会吃些牛羊奶等。韩家甚至如许多分封在漠南的诸侯一样,还从南面的中原地区购入高粱、大豆等饲料。

    甚至会买中原的一些商家的青储饲料。

    韩瑗看着奴隶们正将一头头肥壮的公牛公羊宰杀,满意的点头。

    这些该死的奴隶们做事还是挺努力的,不过就是太贵了,买一个不便宜。

    今年的活牛羊价格又跌了,如今这个季节,来收牛羊的商人减少了许多,就算收,价格也远不及从前。

    直接卖生牛羊给他们,还不如自己屠宰。

    这样还能更充分的利用,牛肉可以晒成肉干,加工肉松,也能做成肉罐头。连骨头都能卖,皮可以硝制出售,也可以再加工成皮靴或皮衣。牛毛能做绳子毯子,羊毛则能纺成毛线,卖的更贵。

    韩家养的马很少,主要是养牛羊。

    马如今不值钱,养起来却花费更高。中原现在不缺马,往马比养牛养羊太不划算。

    不过近年中原的奶肉、皮毛等的需求却是越来越大,到了秋后天气凉爽的时候,也是每年草原各地大量向中原贩卖牛羊的时候。

    那些经验丰富的牧人,能够一次赶上几千上万的牛羊沿路南下。直接把活的牛羊送到幽州,然后在那里运上船,沿运河南下。或者运到津门,在那里坐海船运到沿海各地。

    虽然这样运输牛羊,死亡率不少。

    但这些折算在成本中,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活的牛羊运到中原地区,还是更受欢迎的。

    但让韩瑗不太满意的是他们家的封地离幽州有八百里,这个距离不算远,但相比于其它许多诸侯,这就有些远了。

    距离每远一百里,牛羊的收购价格就要跌许多。

    都是分封到塞外的诸侯太多了,这些鬼地方,每年降雨很少,干旱少雨,种植粮食是没前途的,只能是办牧场。

    可养牛养羊的人多了,什么都降价。

    如今一匹普通挽马的出场价,都不到五贯钱。一头壮牛,才卖两贯。就算到了中原,一头牛也不过五贯左右。

    过去许多人一辈子都吃不到牛肉,贵族之家也不敢说经常能吃到牛肉。

    可是现在,汉京的牛肉,一斤不过二十文钱左右,这个价格低的贩夫走卒都能经常割个半斤一斤牛肉打打牙祭。

    光靠牧场,收益是有的,但不算多。

    韩家这些年赚钱,主要靠的是他们家的一个地下军工坊。走私铁料过来,然后加工成刀剑铁甲等,再秘密走私到漠北去贩卖,靠着这个,韩家这些年倒也确实还算赚的不少。

    “公爷,那位刘御史又来催税了。”

    一名管事过来禀报。

    听到御史二字,韩瑗就一脸不快。二十出头的毛小子,乳臭未干,居然也敢天天来找他不痛快。

    本来韩瑗对于朝廷来的人,都是例常给他们点好处,然后大家都好。

    可是这次来的几个御史,一个个比一个脾气臭。跟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

    那监军御史天天盯着他的三百卫队。

    就三百个人,有什么好盯的?朝廷给他的兵额是三千,但他这封地总共不过几千个人,他要那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