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袁氏世范-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张良对老人是极为尊敬的,而且也相信老人所说的话。老年人的一言一行,可给你在人生之路上指点迷津。
  
  君子有过必改
  
  【原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人有过失,非其父兄,孰肯诲责;非其契爱,孰肯谏谕。泛然相识,不过背后窃讥之耳。
  君子惟恐有过,密访人之有言,求谢而思改。小人闻人之有言,则好为强辩,至绝往来,或起争讼者有矣。
  【译述】圣贤尚且不能没有过错,何况一般人不是圣贤,怎么能够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呢?一个人犯了过错,不是他的父母兄长,谁肯教诲责备他呢?不是他情意相投的朋友,谁肯规谏劝告他呢?关系一般的人,不过是背地里议论议论他罢了。品德高尚的君子惟恐自己犯有过错,暗暗察访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听到这些议论就会感谢别人,并且考虑改正过错。品德低下的小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就爱强行替自己辩解,以至于断绝了朋友的交往,还有人为此而对簿公堂。
  【评析】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看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怎么样。有的人“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有的人刚愎自用,不知悔改。遍观古今,不论开明君主,贤达人士,凡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都能知错必改,而那些文过饰非,不知悔改的人,往往注定要成为失败者。
  楚汉相争,刘邦的势力不及项羽强大,但刘邦经过四年奋战,最后消灭项羽,建立刘汉王朝。刘邦胜利的因素很多,但他知错就改的精神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刘邦知错就改的事例很多,聊举几例。据《史记》记载,刘邦攻入秦都咸阳后,看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于是就要“留居之”想好好享受一番。如果此时刘邦真的在秦宫室住下来,那他可就犯了严重错误,因为那样做他就会失去民心,得不到百姓拥护,让项羽有隙可乘,如此一来,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就可能不会是项羽而是他了,然而刘邦必竟有着知错就改的精神,在樊哙和张良的力劝下,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军霸上。后来他以此为借口,在鸿门宴上指责项羽,说得项羽犹疑不定,从而逃避了一场杀身之祸。
  刘邦与郦食其商量如何消弱项羽力量,郦食其劝他刻印授与六国后人,使六国各复其国。张良闻听此事后,马上向刘邦陈说了八条不能刻印的理由,条条中肯,刘邦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错误,马上“令趣销印”销毁了这些印章。
  与刘邦相反,项羽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不知改过的人。亚父范增屡次进谏,他都不予采纳,最后中了刘邦反间计、让范增告老还乡,从而失去了他最重要的一个谋臣。最终导致了他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
  《论语》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也就是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如果不求改正,那就真正是犯了错误。《论语》中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一个极其恰当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够及时改正,那他一样能爱到大家的敬仰。
  
  少说为佳
  
  【原文】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译述】说话简短并且少言寡语,这样,对于我来说,可以减少因为言语不周而造成的懊悔;对于别人来说,可以减少对我的怨恨。
  【评析】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说话不当产生矛盾的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亲自经历过。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寡言少语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一条原则。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口兵诫》说:“我诫于口,惟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毋以多言。”可见人们对言多必失是何等的慎诫。
  汉代的开国功臣曾参做丞相时,专爱挑选那些忠厚诚恳、质朴而不善言词的人做丞相府的属吏,而打发走那些善于言词而苛刻严峻的人。
  汉代另一位开国功臣周勃也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因此汉高祖认为他可以托付大事。他处理政务,召见下属时总是说:“趣为我语”即“赶快把事情说了”。这位寡言少语的西汉重臣在“诛诸吕”时起了关键作用,为西汉王朝的安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名将李广一生抗击匈奴,身经七十余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他治军有方极受人民爱戴,然而李广也是一位寡言少语的人,《史记》说他“讷口少言”。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人们喜欢它们的果实,往不用花言巧语,就会受到别人的敬重。”这句话是对李广的恰当评价,也是对那些寡言少语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的一种极高的赞扬。
  
  小人作恶不必谏
  
  【原文】人之出言举事,能思虑循省,而不幸有失,则在可谏可议之域。至于恣其性情,而妄言妄行,或明知其非而故为之者,是人必挟其凶暴强悍以排人之异己。善处乡曲者,如见似此之人,非惟不敢谏诲,亦不敢置于言议之间,所以远侮辱也。尝见人不忍平昔所厚之人有失,而私纳忠言,反为人所怒,曰:“我与汝至相厚,汝亦谤我耶!”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
  【译述】一个人说话办事,能够深思熟虑,并且不断反省自己,这样的人不幸犯了过错,可以对他进行规谏劝告,帮助他改正错误。至于那种随心所欲、无所顾忌、胡作非为,或者是明知道这件事是错误的,却非要故意去做的人,必定会凭借其凶狠暴戾,强健勇悍来排除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善于处理邻里之间关系的人,如果看到类似这样的人,不但不敢对他进行劝告规谏,就是听到别人议论他,自己也要躲开,这就是为了避免受到他的侮辱。我曾经看见有人不忍心平时交谊深厚的人犯下过失,用诚恳正直的话规谏劝告他,反倒引起那人的恼怒,说:“我与你交情极其深厚,难道连你也来毁谤我吗?”孟子说:“不讲仁义的人,我们怎么能够和他交谈呢?”
  【评析】这是作者从多年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一条道理,有它的合理性。
  为恶多端的人,早晚必受国法制裁,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封建社会有一条原则叫“文死谏,武死战”。那些直言进谏的忠臣当然有忠君思想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忽略他们有为百姓谋福利,希望社会安定的一面。因此对那些今天看来是“愚忠”的封建大臣也不能一概否定,然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却往往自私贪鄙,德行不高,修养不够。对忠言直谏的大臣轻则贬官流放,重则杀身灭族。恰好应了袁采这句话“小人为恶不必谏”。
  春秋有一个国君叫晋灵公,凶暴残忍,不行君道。厨师没有把熊掌煮熟,他让人杀了厨师,放在大筐里,让妇女抬着走过朝堂,以此来恐吓群臣。晋国的两个忠臣赵盾、士会看见后,就屡次劝谏晋灵公。他们讲了很多大道理,然而这位晋灵公只是表面上答应,说以后不这样做了。其实丝毫也不曾改悔。并且对赵盾怀恨在心,派一个叫鉏麑的武士前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前往赵盾家行刺,看到赵盾的屋门已经打开了,赵盾早已穿好了朝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在那里打嗑睡。鉏麑退出来,长叹一声说:“这样恭恭敬敬的大臣,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啊,杀了老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的行为;放弃了君主的命令,又是不守信用的行为。在这样不忠不信的行为中我占有一样还不如死了。”于是这位鉏麑就触槐而死。晋灵公看行刺不成,就设下酒宴,请赵盾饮酒。暗中伏下刀斧手,想要杀了赵盾。灵公的一个贴身卫士叫提弥明的,知道了这件事,提弥明也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走上宴席,说:“臣子陪君主饮宴,不能超过三杯酒,否则不合礼法。”扶起赵盾就走。灵公一见赶紧叫出他那条又高又大的恶犬咬赵盾。赵盾生气地说:“不用人,却要用一条狗,这算什么能耐?”在提弥明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但是提弥明却不幸被灵公杀了。
  灵公的行为大大激怒了晋国人民。他当然不会有好下场,一个叫赵穿的人终于在桃园杀了晋灵公。可以说是为民除害了。
  赵盾虽然忠心耿耿,屡次进谏,却险些被晋灵公所杀。“小人为恶不必谏”,对晋灵公那种人你又何必去劝谏他呢?
  
  别人不善,我以为鉴
  
  【原文】以此,不善人虽人所共恶,然亦有益于人。大抵见不善人则警惧,不至自为不善。不见不善人则放肆,或至自为不善而不觉。故家无不善人,则孝友之行不彰;乡无不善人,则诚厚之迹不著。譬如磨石,彼自销损耳,刀斧资之以为利。老子云:“不善人乃善人之资。”谓此尔。
  若见不善人而与之同恶相济,及与之争为长雄,则有损而己,夫何益?
  【译述】心地不善的人,虽然大家都厌恶他,但是他的存在对别人也是一种好处。一般人见了不善的人就会自觉地警醒恐惧,从而避免自己做出不善之事来。如果一个人从来都看不到不善良的人,不能从心理上引起警惕,那么他可能就会放肆胡为,甚至有的人自己做出了不善之事却不能察觉。因此,如果家里没有不善的人,那么孝敬父母,团结兄弟的品行就不会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乡里没有不善的人,那么诚实敦厚的行为也不会十分显著。这就好比磨刀石,它自己虽然被磨损了,刀斧等却依靠它而变得锋利。老子说:“不善良的人乃是善良人的借鉴。”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看见不善的人却要和他一同做恶,甚至要和他比一比谁的行为更恶劣,这样做只能有损自己罢了,有什么益处呢?
  【评析】袁采虽然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但他这则语录却包含有一定的辩证思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社会上都是好人,没有坏人为非作歹。那样社会就会安定团结,老百姓生活就会祥和幸福了。但是坏人是不可能被消灭的,社会是复杂的,有好人也有坏人,大家都厌恶坏人,却忽视了坏人的存在还有它另一方面的价值。袁采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觉人不善知自警,也就是要人从不善的人身上引起警觉,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不善的行为,从而加以改正。平常人并没有高度的自知之明,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公允得当,尽善尽美。很多时候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甚至是不善良的。而不善人的行为恰好可以引起我们的警觉。让我们参考对照他的行为反思自己。一个有良知的人无疑能从这种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也可以算作不善人的一点“价值”吧!
  袁采这条语录还告诉我们,有比较才能区别。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恶人,那么我们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恶人了,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是好人,那么我们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了。从恶人的行径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正直善良的可贵。徐宏刚在一辆客车上勇斗歹徒置生死于不顾,面对歹徒的凶残,他挺身而出,毫无畏惧。徐宏刚被树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说明社会上需要这种英勇的、为维护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如果当时车上每位乘客都有徐宏刚的英勇,那么也就没必要树他为楷模了。从与不善人的比较中可以见出善人的可贵,袁采说得对!
  
  正人先正己
  
  【原文】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为,岂惟人不见听,亦反为人所薄。且如己之立朝可称,乃可诲人以立朝之方:己之临政有效,乃可诲人以临政之术;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己能身致富厚,乃可诲人以治家之法;己能处父母之侧而谐和无间,乃可诲人以至孝之行。苟为不然,岂不反为所笑!
  【译述】别人做了好事,对他进行勉励赞扬,别人做了坏事,对他进行规谏劝告,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必须事先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是自己平时也做不到的事,却要去规谏别人,非但不会被别人听取,反倒要被别人鄙薄。这就好比是自己在朝为官,有被人称颂的地方,才可以用自己在朝为官的方法教诲别人;自己处理政事卓有成效,才可以用自己处理政事的方法来教诲别人;自己的才学被人所尊崇,才可以用自己进德修业的要领来教诲别人;自己的品性德行被人尊重,才可以用自己的操行来教诲别人,自己能发家致富,才可以用治家之法教诲别人;自己能住在父母旁边而能与父母和睦相处,才能用自己的孝顺行为来教诲别人。如果说自己尚且做不到这些,却要去教诲别人,岂不反倒被别人耻笑吗?
  【评析】中国古代的儒家讲究修身正己,认为自己做到行为端正,品德高洁才可以去治理民众,或教诲他人。《论语》里有很多话讲得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儒家思想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中有一些是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的愚忠愚孝等,但有许多东西是合理的,有价值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中,儒家思想的因素很多。一些好的东西,比如注重品德修养,正己才可以正人,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品德,在许多杰出人物身上都折射出这种品德的光辉。
  李广是汉代名将,抗击匈奴,打了很多胜仗,与士卒同甘共苦,因此深受士卒爱戴。据史书上记载,李广将兵打仗,到了粮草匮绝,缺少饮水的时候,看到了水源,士卒不喝饱了水,李广就不喝水,士卒不吃饱了饭,李广就不吃饭。而且与敌人交战时,总是冲锋在前,凭借其高超的射技射杀敌人。兵士们对他的勇敢都极为佩服。司马迁对李广极为敬重,他为李广作传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写之谓也!”这句话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不是“正己”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勤于政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生活上又极为俭朴,品德又那样高尚完美,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无限爱戴。毛泽东、朱德、陈毅,哪一个不是“正己”的楷模?而历史上许多朝代君主昏庸,官吏贪暴,上行下效弄得民不聊生。秦朝始皇帝和二世都贪得无厌,穷奢极侈,滥用民力,他们自己不正,如何正人,弄得全国吏治一片黑暗,不过短短十几年这个短命的王朝就被农民起义军付之一炬。历史上的奸臣赵高、秦桧等等,哪一个也不能算是光明正大,所以他们无不被人民唾弃,没有一个能得到好下场。
  
  别人议论不足畏
  
  【原文】人有出言至善,而或有议之者;人有举事至当,而或有非之者。盖众心难一,众口难齐如此。君子之出言举事,苟揆之吾心,稽之古训,询之贤者,于理无碍,则纷纷之言皆不足恤,亦不必辨。自古圣贤,当代宰辅,一时守令,皆不能免,居乡曲,同为编氓,尤其无所畏,或轻议己,亦何怪焉?大抵指是为非,必妒忌之人,及素有仇怨者,此曹何足以定公论,正当勿恤勿辩也。
  【译述】有人话说得极为善良并且得体,还有对他进行非议的人;有人做事做得极为得当,还有对他非议的人。这就是众人的心思难以一致,众人的口实议论难以整齐划一而导致的结果。品德修养好的君子说话办事,如果能本着自己的良心,参考古代圣贤的遗训,向当代的贤明人士咨询请教,这样做出事来在道理上没有缺陷,对别人纷纷攘攘的议论都可以不必去担忧考虑,也不必去跟那些人争辩。自古以来的圣贤,当代的宰相,为官一时的太守县令,都不能免于被别人议论,何况一般人居住在乡井之中,同样是平民百姓,就更应该不畏惧别人对自己的议论了,有的人轻易地就议论自己,那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一般来讲,一个人硬把对的说成错的,一定是妒忌别人,或者是平常就和别人有仇怨,这些人说的话怎么可以定为公论呢?对于这些人的话,正应当不加考虑不加辩解才对。
  【评析】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总免不了要被他人议论。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爱搬弄是非,非议别人。一种是出于妒忌,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就,超过了自己,就妒火中烧,非要从别人身上挑出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