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军事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多。战时所设官职,其品级高于平时所设军事官吏。 

     凡遇战事,由皇帝作出决定,兵部发出调兵命令,军事统帅由皇帝亲自 

任命,然后统率从各卫所调集的军队前往战区。战争结束后,军归卫所,主 

帅还印。这样,就使总指挥权、总调兵权和统帅任命权都把握在皇帝一人手 

中。但后来战事频仍,时间延长,还朝复印、军回卫所的制度逐渐失去了作 

用。 

     为加强对军事将领的控制,防止将帅专兵和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明王 

朝专门设置了总督职务,如派都御史为巡抚而兼军务的称提督,若管辖地域 

广大或战略方位重要的,则设总督。如果是尚书、侍郎出任总督,都加上都 

御史头衔。明中叶以后,内外战乱频仍,明政府广设军事领导职务,且名目 

繁多,如“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总督河南、 

湖广军务兼巡抚河南”等等。这些非常设性地方官职,只是朝廷因事而临时 

选派的大员。在这些官职中,“巡抚”由临时官职一步步变成了省的军政长 

官。它与都察院所派“巡抚”合称为“二台”。在原来“三司”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层领导机构。这些机构本来多数是战时临时设置的,但到了后期, 

便形成了文官领导武官的军事领导体制。 

     ⑦军衔和功赏。明代军衔制集前代武官品级之大成,复杂繁琐。主要可 

分为有品级官阶和无品级、无定员职称。明代武官品位均在六品以上,且有 

 “世官”和“流官”之分。世官的九等分别是: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 

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等。这些军事官吏是 

正式编制的官员,也是世袭的。不仅直系可以继承,无直系时,旁系也可承 

袭。流官分为八等: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 

都指挥佥事、正留守、副留守。流官的官职不能世袭。这些官吏都是高级将 

领,是从世官中提升或武官中任用的。流官全部由皇帝亲自任命。因此,虽 

官职不能世袭,但仍属朝中高官显宦。 

     在明朝军队中,尚有相当数量的官职是没有品级和定员的。这些官职因 

情而定,名目繁杂。明代军官职权不一,互相牵制。但牵制所带来的却是无 

法克服的矛盾,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军队战斗力降低。所以,明代的军衔、军 

官品位制度并非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入手,所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十分有 

限。 

     明代功赏制度是从朱元璋开始的。朱元璋即位后,曾大赏平定中原、征 

南诸将中功勋卓著者。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参照朱元璋的定例,确立了功 

赏制度。军功分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正统年间,为抗击蒙军进犯,明 

政府专造赏功牌。赏功牌分为奇功、头功、齐功三种。世宗时,明代苦于倭 

患,所以沿海功赏高于北边功赏等级。嘉靖年间,倭患甚重,对抗倭战争的 

功赏则高于对付外敌。 

     对讨伐“内贼”的功赏,明朝亦有明文规定。崇祯时规定,得李自成、 

张献忠首级者给予万金,爵封侯。由此看来,对内镇压的功赏高于其它。 


… Page 79…

    总的说来,明代功赏制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滥,功赏已失去原来的功 

用,形同虚设。 



     (2)后勤 

    ①军饷。明建国后,为减轻国家的军饷负担实行了军屯制。这一制度在 

开国前就已实行。边地各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田,有些地方则是六分屯 

种,四分守城。军屯制日益破坏,官僚权贵侵占军屯和军士杂役过重,致使 

军田抛荒,明政府不得不减征屯粮。到后来,所征屯粮十分有限,政府不得 

不另外设法筹饷。 

     明代除了军屯外,还有民屯和商屯两种形式。这两种屯田也为国家提供 

军粮。开国前,朱元璋曾组织过屯田,开国后,采取过招大批流民进行垦荒、 

移民屯田等措施。以这两种屯田作为军屯之补充,保证了军粮的供给。民屯 

中,有一部分民屯是军事化组织。一般是选调一部分农民,令他们隶属卫所, 

在卫所管理下进行军事化屯田。民屯大小不等,大的民屯100人,小的民屯 

50人。民屯设屯长1人。民屯所用耕牛由政府发给,种籽也可向官府借出, 

秋收后归还。 

     洪武二年(1369年),为了解决边军粮饷运输问题,明政府又实行了“开 

中法”,也叫“中盐法”,即让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地区,在那里领取盐引 

 (取盐凭证),然后回到内地盐场领取盐。给盐多少,按路途远近和运粮多 

少计算。有的商人为了赚钱,在边境地区雇人开荒屯田,就地收获粮食,交 

给边军,换得盐引。商屯从此逐步兴起,成为军屯一种辅助形式,对边远地 

区的军粮补给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弘治(1488—1505年)年间,货币经济进 

一步发展,白银作为本位币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这时,户部尚书叶淇又改变 

了“开中法”,让淮商以银代票,盐商从此直接纳银于户部盐运司,换取盐 

引,商人便停止了边境地区的屯田。 

     屯田养兵在明代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屯田逐渐废弛,军饷转 

由政府承担,政府对军费的负担日益加重。嘉靖年间,边疆吃紧,南有倭寇, 

北有蒙古,军费开支比从前增加了10倍。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蒙古 

俺答入侵,朝廷拿不出兵饷,第二年向百姓增收田赋,名为加派,征银 115 

万两。接下来,又对浙、闽等地额外加赋,江南地区加到40万两白银。此外, 

为扩大收入,弥补军饷不足,明政府另立许多名目,作为征饷手段,如派括、 

算税契、折民壮、均强等等。除此之外,明政府常常因事临时增征军饷。万 

历四十六年 (1618年),辽东兵起,明廷前后三次增加辽饷,每亩增田赋9 

厘,总数高达520万两。崇祯十年(1637年),明政府为镇压李自成农民起 

义扩充军队,同时增加军饷280万两,名曰剿饷。两年后,即崇祯十二年(1639 

年),又以各种名目增加军饷730万两。这些军饷是明廷通过各种手段从百 

姓身上征取的。 

     明政府的各种军饷数额巨大,连统治者也承认这一事实。但巨额数字的 

背后,是封建官僚阶层的巨额俸禄。朱元璋当政时,曾经减少官吏的俸禄, 

虽然如此,一些王公大臣的年俸仍在几千石以上。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时,京师军粮为853万石,而实际供给的数量为400万石,一半以上的军粮 

没有落实,再加上各级大小官吏的层层克扣,真正落到军士头上的军粮所剩 

无几。 

    ②军粮运输。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政治重心移到北方,而经济发达地区 


… Page 80…

是南方,尤其是粮食产区主要在南方。北京驻军百万,以及庞大的官僚机构, 

没有南方粮食供应,生计难以维持。因此,整个明朝一代,政府一直十分重 

视南粮北运工作。朱元璋尚未取得天下之前,便形成了一条由南京到北京的 

粮食运输线。通过这条运输线,大量南方生产的粮食运到了北方,以保证朝 

廷和军队的粮饷。这条运输线遂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 

     这条运输线有海运、漕运、陆运三种形式。为把粮食运到北方,十几万 

军队、上万条船在总兵官带领下,沿水陆两线奔波,从事着繁重的运输任务。 

为完成运粮的艰巨任务,明廷集中了南方造船工匠的智慧,造出了适合运输 

的各种船只,从而保障了水运的畅通。成祖讨北时使用的上万辆武刚车,也 

在运粮中发挥了作用。 

     ③“总后勤部”——户部兼职。明朝官僚机构齐全、庞大,对军事后勤 

不可谓不重视。但有明一代,专司军队后勤工作的官僚机构竟无一个。无论 

平时或战时,军队后勤工作均由户部负责。户部实际上成为军队的“总后勤 

部”,一切后勤工作全部由户部承担,有时户部要全力以赴地完成军事后勤 

工作任务。例如在成祖讨北时,户部放下了其它一切工作,倾全力保障军队 

供给。 



     (3)冷兵器 

     明代兵器比前代有了长足进步,突出表现于火器的普遍使用。明代的兵 

器是冷热兵器交替使用和装备军队的时代,兵器种类很多,可谓一应俱全。 

     明代军队虽然使用了火器,但火器并未取代冷兵器,冷兵器在相当长一 

段时间内仍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兵器。明代朱国桢在其《涌幢小品》中对当 

时的18种冷兵器进行了描述:“武艺十八事,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 

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 

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十八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这就是传于 

后世,至今人们仍不绝于口的所谓“十八般兵器”。 

     其实,“十八般兵器”不能将明代冷兵器全部包括。明代军队装备的冷 

兵器,可谓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外形上可分为:长兵器,以枪、刀、镋 

钯,狼筅四种为主;短兵器,主要有刀剑、锏鞭棒、斧镰、系兵四大类。在 

这些冷兵器中,有些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有的则是明代独创,如长兵 

器中的镋钯类兵器即是明代首创的。 

     镋钯是一种多刃兵器,有镋钯、饧杷、扒、镋、铲、马叉等6种。镋钯 

类兵器既可进攻,又能防御,人称“兼矛盾两用”。近距离搏斗中,镋钯可 

以格斗刺杀,远距离则可用它的两股作为火箭发射架。《武备志》对镋钯评 

价极高,称它为“军中最利者”。由于镋钯类兵器有许多优点,用途较广, 

直至清代绿营兵的装备仍使用镋钯。 

     明代发明的另一种兵器是狼筅。它的发明者是英宗时期的叶宗留矿工起 

义军。这种兵器开始时叫作“龙筅”。后来,这种兵器被戚继光采用,在东 

南沿海抗倭斗争中用以对付倭寇使用的长刀,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狼筅是用 

长有许多枝叉的长毛竹制成的。在节叉末端包上铁刃,带有直钩,敷有毒药。 

狼筅长为1。5丈,9—11层支叉。狼筅是一种防御性兵器,战斗性能较好。 

但狼筅形体笨重,只有身强体壮、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使用,如果使用不当 

反而会妨碍自己人的行动。 

     明代冷兵器从用途上又可分为:抛射兵器,如弓箭、弩、抛石机等;防 


… Page 81…

卫兵器,如盾、盔甲等等。弓箭仍是明代军队主要兵器之一,比之前代无太 

大改进。虽然当时火器已盛行,但弓箭发射速度比火绳枪快,好的弓箭手射 

击准确度也超过了火绳枪,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火器没有取代弓箭。 

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在欧洲也是如此。另一种抛射兵器——弩在中国也有悠 

久历史。弩在明朝可谓几起几落,朱元璋进代曾造弩装备部队,但因火器发 

展,弩被弃置一边。明孝宗接受了大臣的提议,恢复弩的制造。1500—1548 

年,明政府制造了大批弩来装备部队。明朝末年,弩逐渐被淘汰,火器取而 

代之。 

    在防御性冷兵器中,明代较突出的兵器是一些和火器并用盾牌。这种火 

器盾牌中比较著名的,有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 

牌等等。这种盾牌将火器装入其中,使盾牌攻守兼备。战斗时,持牌士兵在 

盾牌掩护下,向敌人喷火,火焰可喷出几丈远,杀伤敌人,保存自己。有的 

盾牌还在里面安装了箭和火枪,既可掩护自己,又可杀伤敌人。最大的盾牌 

可掩护25个人。这种盾牌系明代独创,至清代被淘汰。 

     明代盔甲多为铁制,因此非常笨重。一个边卫军士的盔甲重达57斤,在 

战斗中,军士的行动受到极大影响。弘治九年(1496年),明朝对盔甲进行 

改革,减轻了重量,即使如此,一副盔甲的重量仍重达24—35斤。 

    总的说来,明代冷兵器十分发达,常用的兵器是长枪,而短刀一直到清 

代还装备部队。其主要原因是,火器尚处初级阶段,人们还没有自如地把火 

药用于战争,加之生产和工艺等方面的不足,使火器不能取代冷兵器;另一 

原因是,火器在战争中的威力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战争最终解决问题却是冷 

兵器。火器当时还不能达到远近战结合的程度,比较起来,冷兵器反而有一 

定的优势。如近战、搏斗,最后占领敌方阵地、城堡等等,这些都是火器无 

法取代的。但明代的冷兵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和火器相比,暴露出 

的不足日益明显,因此,“冷消热长”必然成为兵器发展的大趋向。 



     (4)火器 

    ①空前的发展。明代冷兵器发达,火器亦十分发达,达到了历史上空前 

的水平。明代火器之发达,主要表现在种类增多和质量提高两个重要方面。 

在各种火器中,明代管形火器发展速度快,进步大。前代形制简单的火铳, 

已发展成为鸟枪、巨炮;由没有瞄准装置发展到有瞄准装置;由火绳点火发 

展到有击发装置;由单管发射发展成为多管连发。明代统治者对火器的使用 

发展比较重视,明朝后期,军队装备火器的比例已超过冷兵器,虽未顶替冷 

兵器,但也显示出了取而代之的必然趋势。 

     明代热兵器的发展进步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朝 

廷重视;第二,善于吸取外来先进技术,如佛郎机炮的制造及使用等;第三, 

火器自身的威力——冷兵器望尘莫及的优势;第四,工匠和学者们的不懈努 

力,创造出许多新型兵器,体现了创新之处。由于这些原因,明代的火器生 

产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大大超过了前代。 

    ②管理机构和产量。明代重视火器制造,在中央政府专门附设了兵仗、 

军器二局制造火器。明朝初年,只允许这二局制造火器,其他人一概不可, 

体现了明王朝对火器的严格控制。直至明英宗十四年(1449年),始授权各 

省生产铜火炮、手铳之类的火器。 

     明代对火器生产管理甚严,但产量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洪武年间,军器 


… Page 82…

局在3年时间里共生产铜铳3000个,手把铜铳2000个。万历年间,朝廷令 

兵仗局在3年中制造出中样佛郎机4300付,大将军(这里的将军系明清时期 

给火炮的封号)10位,二将军97位,三将军26位,神炮669个,神铳1558 

把。如此巨大的火器产量,在尚未完全取代冷兵器的时代里,反映出明代火 

器生产能力之强。 

    ③广泛使用与技术改进。明代火器产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广泛。 

朱元璋在统一天下过程中就以火器装备了军队,从中获益匪浅。开国后,更 

令军队大量装备火器。明成祖永乐年间,除京军装备火器外,北方各边卫所 

军队也装备了火器。郑和下西洋时,船上也装备了大量火铳、火箭。 

     明朝使用火器过程中,因时、因势对火器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明初,火 

器存在一系列缺点和不足:射程短、装填弹药费时间、速度慢,而且要用火 

绳点燃等。另外,此时的火器没有刺刀,火器手没有近战和自卫的能力;火 

器形体笨重,不适合野战;没有瞄准装置,命中率低。战斗中,一发打完后, 

还未来得及发射第二发,敌军已蜂拥而至。针对这些不足,明中叶以后对火 

器进行了改进,可单放,也可连续发射。这些改进多少克服了装填弹药慢的 

不足。明景泰元年(1450年),根据辽东边防部队的建议,将手把铳木柄加 

长到7尺,上面安装矛头,铳发射完后,可以用之与敌军搏斗。后来,又有 

多种兵器问世,使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在一起。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明代又生产出一种百出先锋炮,上面带有锋利的兵戈,可用于战场格斗,这 

已与近代步枪的刺刀十分相似了。 

     兵器改革方面,明代有许多突出之处。炮弹上的重大革新当属明中叶出 

现的爆炸弹。这种开花弹开始取代过去火炮发射的实心弹,威力和杀伤力大 

大增强。此外,明代在火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吸收外来先进的兵器技术。 

明代不仅对火器作了许多改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