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汇报战场情况,一面重新组织战斗。
没有油水补给,缺少弹药来源,隆美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又一筹莫展。
而这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却不断向蒙哥马利的英军提供新型的“谢尔曼”坦克,
前后大约提供了300 辆。“谢尔曼”坦克机动性好,作战能力强,装甲厚,其装备
1 门75毫米火炮,另有3 挺机枪和1 门50.8 毫米发烟迫击炮,装甲厚 15 毫米~
100 毫米,最大速度 42 千米小时。而隆美尔手中此刻仅剩下性能较差的22辆坦克,
而且缺少油水。
11月4 日晚,隆美尔命令所属部队大规模后撤,然而,这时已经太晚了,步兵
和各种重型武器已不可能再随军后撤了,失去了坦克的隆美尔再也无力在沙漠中与
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交战了。
坦克喷火的奥秘
在战场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种能喷火的坦克,这种喷火坦克喷出的火柱温
度高达800 ~1100,可以烧毁敌人的碉堡、堑壕、建筑物、装甲车或坦克,人们又
称它为“霹雳火神”。
喷火坦克其实并不神秘,它实际上就是装有能喷出高温火焰喷射器的坦克。它
的车体和一般坦克差不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制式火炮的喷火坦克,用喷火
器代替火炮安装在炮塔上;另一种喷火坦克是喷火和发射火炮两用的坦克,喷火器
就安在车体内,或在炮塔内与火炮并列。后一种喷火坦克与一般坦克在外表上没有
什么区别,它上面装有一般坦克上的火炮,喷火器在喷火时才显露出来。在喷火的
同时(或喷火后),这种坦克还能进行火炮射击,支援步兵冲锋。
喷火坦克喷火器的燃料可以装在车体内,也可以装在特种挂车上。美国M67A1
式喷火坦克是在M48A2 式坦克的基础上改装的,就是把一具M7—6 式坦克喷火器代
替火炮安装在炮塔内制成的。在野战情况下,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卸下喷火器,安
装标准的火炮。M67A1 式喷火坦克装的燃烧油量1324升,喷火器喷射距离230 至270
米,喷火持续时间为61秒,通常以点射方式喷射,每次点射时间为10秒至20秒。
作为喷火器与坦克相结合的产物,喷火坦克的设想萌生于一战期间。一战前夕,
德国最先研制成功便携式喷火器,并在一战中使用这种喷火器对付英军的坦克,取
得了一定战果。然而,这种便携式喷火器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存在喷火作用距离
近、威力小、携带喷火油料十分有限、喷火持续时间短、喷火兵缺少有效防护而战
场生存力差等多方面的缺点。当时,就有一些兵器专家将目光投向了刚刚问世不久
的坦克上。
想像的翅膀一旦翱翔,成功就不会太遥远了。很快,兵器专家们就把重型喷火
器装到了坦克上,这样,喷火器携带的喷火油料大幅度增加,喷火量和喷火距离大
大提高,喷火兵的防护问题也迎刃而解。
喷火坦克的作战用途也是极其明显的。进攻时,喷火坦克可用于为部队开辟通
路,扫除进攻途中的火力点;防守时,可为前沿防守部队设置层层火障,对付突击
的步兵,常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最早的喷火坦克诞生于美国。美国人在1918年刚刚发展坦克不久,就生产过一
种重50吨的喷火坦克,该坦克以蒸汽机为动力,圆锥形炮塔不大,小的箱形指挥塔
安装在车体尾部,喷火器安装在坦克的前装甲板上,车体两侧的突台上各装有2 挺
机枪,在驾驶室的上面装设了喷火器。
不过,美国人最早生产了喷火坦克,却没有最先在战场上使用它。最早使用喷
火坦克的国家是意大利。在1935年至1936年的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意大利在战场上
使用了CV/33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一在战场上使用,就显示出其卓越的性能,很快,不少国家都广泛使
用这种武器。在1939年的哈拉哈河战斗和1939年至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苏联的TO
—26和T —130 型喷火坦克大显神威。
德国的实用型喷火坦克是 30 年代在PZkpfWIA轻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该喷火坦克去掉了炮塔上的右机枪,安装了1 具40式喷火器,车体内装有油料容器
和压缩空气瓶,喷火距离 25 米。德国还用 PZkpfWII 坦克底盘改装成喷火坦克,
能喷射80次,每次持续2 秒~3 秒钟,喷射距离38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德国、意大利都广泛在战场上使用喷火坦克。英
国的“鳄鱼”式喷火坦克、德国的S —122 型喷火坦克、意大利的M —35型喷火坦
克都在战场上作过出色的表演。
战后,喷火坦克在局部战场上仍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60年代的越南战争
中,美国喷火坦克多次为非作歹,给越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次,曾多次成
功地用单兵便携式火焰喷射器伏击过美国坦克的越南游击队员,在一次拦击和堵截
向顺化郊区挺进的美军时,就遇到了美国喷火坦克,吃了败仗。那天早晨,越南游
击队员听到远处传来隆隆的马达声,随即进入伏击阵地,携带火焰喷火器的喷火兵
和以往一样,集中到伏击地点待命。这时,空中飞来几架美军直升机,转了几圈就
飞走了,不一会,神气活现的美军坦克开来了,后面还跟着庞大的装甲运兵车队。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双方的火炮、机枪和步枪相继开火了,越军的3 名喷火兵在机
枪的掩护下以倒三角形前进,前面两人各背一具喷火器,后面一名士兵背着冲锋枪。
按照事先商定的计划,两名喷火兵在距装甲运兵车40米~50米距离进行交叉喷火,
而冲锋枪手除了负责替换负伤的喷火手外,还要对可能从装甲运兵车出来的步兵进
行射击。
就在越军喷火兵进入预定区域时,美军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一反常规,它不是
慌忙逃窜,反而慢慢地停了下来。越南喷火兵心中暗喜,以为这是出击的最好机会,
遂快速匍匐前进,寻找最佳进攻地点。然而,就在他们解脱喷火器的保险,准备再
接近一些进行卧姿喷火的时候,敌坦克突然轰隆、轰隆地响了起来,只见一条灼热
的火柱朝越南喷火兵喷了过来,3 名越南士兵顷刻间全被烈焰吞噬,坦克车前200
米范围内成了一片火的海洋。这真是冤家路窄,小巫遇见了大巫。原来,美军在这
次战斗中出动了M67 喷火坦克。
美国在战后还研制了一种与喷火坦克一同作战的装甲车自行喷火器,这种装甲
车自行喷火器由美国Mll3装甲运兵车演变而来,取名为M132自行喷火器,它的喷火
器装在与机枪相近的位置上,而油料桶和压缩空气瓶都装在车内货舱里。
或许有人问,既然有了喷火坦克,为什么还要研制生产装甲自行喷火器呢?这
个问题提得好,很值得问。原来,喷火坦克由主战坦克改装而成,体重大,机动性
差,大多无法在水陆两栖行走。而装甲自行喷火器继承了装甲运兵车的优点,机动
灵活,既能水陆两栖作战,又可以乘坐飞机空运。
喷火坦克和装甲自行火炮还在发展之中。
船车组合形成水陆坦克
所谓水陆坦克,就是既能在陆地行走,又能在水上行驶的坦克。早在坦克问世
不久,一些国家就试图研制一种能够遇山过山、逢水过水,在陆地和水上都能够畅
通无阻的水陆两用坦克。因为,坦克于1916年走上战场后,作战能力愈加显露,但
在战斗中,往往可能被一条小河挡住去路,从而贻误战机。
1916年,俄国发明家柴可夫斯基曾设计过一种水陆两用坦克试验车,但没有投
入建造。1920年,柴可夫斯基又设计并试制了名为“泰普洛克霍德”的3 人水陆坦
克,该坦克装有76.2 毫米火炮,但该坦克仅作研究之用,未能大量生产。
一战期间,法国和美国率先全面开始了水陆坦克的研制工作,当时,人们称这
种独特的装甲车辆为汽车船或两栖装甲车。1918年,法国施纳德公司研制出一种称
为施纳德一洛朗的水陆坦克,该坦克车体较大,重7 .7 吨,装有月门37毫米火炮
和1 挺机枪。1919年,法国雷诺公司生产出FT型水陆坦克,该坦克无炮塔,采用新
式船型车体,法军准备用它作为装甲人员输送车。
德国于1927年研制成功称为I 型重型拖拉机的早期水陆坦克,该坦克采用一战
时期英国重型坦克的履带架,履带架有4 个滑泥槽,坦克后部装有供水上行驶的2
个螺旋桨,炮塔前面安装1 门75毫米火炮和1 挺机枪,车尾部顶甲板的小型炮塔上
也装有1 挺机枪。1940年,德国又研制出H 型水陆坦克,该坦克的每条履带各围在
一个箱子上,箱子上固定主动轮和托带轮,箱子分3 个腔室,内部填充塑料管,来
提高坦克的浮力,坦克在水上行驶时,依靠装在坦克后部的螺旋桨提供动力。
苏联1920年研制成功的第一辆水陆坦克,重10吨,但性能太差,没投入生产。
之后,苏联又在英国A4E11 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T33 型水陆坦克样车,但在试验
中发现它在设计上存在较多缺陷,也没有投入批量生产。1932年,苏联再次推出Tedl
水陆坦克,还是不合试验要求,同样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后来,苏联专家们又在T
—33型和T —41型水陆坦克的基础上设计制造出一种达到设计要求的T —37型水陆
坦克。1933年8 月11日,苏联军方决定将T —37型水陆坦克投入批量生产,列人苏
联红军装备。从1933年到1936年,苏联生产了1200辆T —37型水陆两用坦克,这种
坦克可载乘员2 人,车重3 .2 吨,全长3。82米,车宽2 米,车高1 .82米,装甲
厚4 毫米~9 毫米,装备月挺7 .62毫米“吉友塔罗夫”机枪,水上行驶速度为 4
千米/小时,陆地行驶速度 35 千米/小时,陆地最大行程 185千米,能通过垂直
墙高 0.5 米,越壕宽回.6 米,爬坡40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还研制
成功世界上第一辆采用喷水式推进器的坦克——“II—76”轻型水陆坦克。此后,
这种推进器便广泛应用于水陆两用车辆上。该坦克战斗全重14吨,采用防枪弹装甲,
陆上最大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水上最大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装有一门76毫米火
炮和与其并列的一挺7。62毫米机枪,战斗乘员3 人。
日本于1928年开始研制水陆装甲车辆,最初的研制任务由陆军负责,后来,由
于这种车辆大多由海军陆战队使用,所以从1940年开始,转由海军负责研制生产。
日本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水陆装甲车辆,主要有“卡米沙”卫式、“卡米沙”2 式、
“卡米沙”3 式、“卡祖沙”4 式、“卡祖沙”II以及“托库沙”5 式。在发展2
式水陆两用坦克时,曾使用了95式轻型坦克的许多部件,但车体经过了重新设计,
采用全密封式结构。车体的前部和后部都安装有大浮箱,增加了坦克的浮力。浮箱
是用3 毫米厚的钢板焊接而成,前浮舱由8 个小隔舱组成,以保证坦克中弹后浮箱
不至于全部丧失浮力。该坦克的炮塔可旋转360 度,装有1 门37毫米火炮和1 挺7
.7 毫米并列机枪,携带37毫米炮弹132 发、机枪弹3500发。这种水陆坦克还可以
在车体两侧挂载鱼雷,以便于在水上航渡时攻击水上B 标。“卡米沙”2 式水陆坦
克战斗全重11.3 吨,乘员4 人~5 人,车长7 .4 米,车宽2 .79米,车高2 .
24米,最大公路行驶速度为 37 千米/小时,最大水上行驶速度为9 .6 千米/小
时,最大公路行程 200千米,最大水上行程150 千米,通过垂直墙高0 .736 米,
越壕沟宽2 米,爬坡度27度。
美国是世界上对水陆坦克倾注热情较早的国家之一,研制了不少水陆两用战斗
车辆,但其最为出色的水陆两用战斗车辆则是一种名叫“鳄鱼”的LVT 履带式登陆
车,这种车于1935年由唐纳德·罗布林设计成功。
“鳄鱼”这个词是附近的居民随意给LVT 履带式登陆车起的名字,但是,这个
名字却叫出了名,至今,在《英汉词典》中,Alligator 这个词自有鳄鱼、水陆平
底两用车等多种释义。
第一辆“鳄鱼”样车外形很奇特,与其说它像车,不如说它像一条船。不过,
它速度太慢,整体重量太大,水上操纵性太差,根本无法实际使用。尽管如此,由
于它开创了履带式登陆车辆的先河,在水陆战斗车辆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1937年,第二辆“鳄鱼”样车建成,这辆样车已初具现代履带式登陆车的外形,
它一建成,就引起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兴趣,到1941年,美海军共订购约200 辆
“鳄鱼”车,并定名为LVT1履带式登陆车。
LVT 履带式登陆车的出现,提高了登陆作战中从舰到岸这一重要阶段的推进速
度,保证了从舰到岸作战行动的连续性,避免了上岸时不必要的伤亡。然而,当时
只有美国海军陆战队认为“两栖作战是可行的”,其他军种的将领仍然对英军1915
年在意大利加利波第登陆作战中遭到惨败心有余悸,所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期,由于盟军有了强大的海空军优势,加上LVT 及DD式M4坦克大规模应用于作战,
才使得大规模登陆和强渡江河作战取得巨大成功。
首批LVT1履带式登陆车于1941年7 月开始生产。从外形上看,它既像车又像船,
但像船更多一些——圆滑的车首部,履带两侧用薄钢板覆盖着,这样既增大了浮力,
又减少了水的阻力。它的履带也很特别,其爬齿较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履带划水
的能力,提高水上航行的速度。不过,这种高爬齿履带在陆地行驶时,对路面的破
坏作用较大。
LVT1的战斗全重达7。8 吨,可运载25人,其采用汽油机动力装置,最大功率120
马力,水上最大航速为10千米外时。
LVT1装备部队不久,美国军方提意研制它的改进型。1942年6 月,第一辆LVT2
建成,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水牛”。LVT2改进的重点是悬挂装置和履带,它采用了
扭转弹性悬挂装置,其履带采用了“W ”形铸铝爬齿,增加了划水的有效性。
与LVT2相比,1943年夏天定型的LVT3主要是将发动机从车体后部移至车体前部,
底盘则换成M5A1轻型坦克的部件。LVT4则是在LVT2和LVT3的基础上,将车尾门改为
跳板式。LVT4是LVT 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多的两栖装甲车。LVT4的战斗全重16.5 吨,
乘员3 人,载重量4086千克,可以载30名士兵或一辆吉普车,或一门反坦克火炮,
车上的武器为3 挺~5 挺7 .6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250
马力,陆上最大速度27千米/ 小时,水上最大航速10千米/ 小时。
坦克的伴侣
在现代陆战场上,除了坦克、自行火炮外,还有一种外型与坦克和自行火炮相
近,但没有或极少有大型作战武器的装甲战斗输送车辆,它就是装甲输送车和在其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步兵战车。
在装甲输送车诞生之前的陆战场上,步兵需要坦克的强大火力和突击力,而坦
克也需要步兵掩护。然而,步兵和坦克又无法同步行动,士兵的两条腿根本无法与
坦克的履带和车轮相比较,坦克空间又小,步兵无法搭乘坦克,同样,步兵增援兵
力和为前线运输枪枝弹药的车辆也难于通过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所以,坦克诞生不
久,兵器科学家就设想建造一种既具有装甲防护,又快速机动,而且以运送步兵为
主的装甲输送车。1917年9 月,全世界最早的装甲输送车在英国诞生,它主要用于
输送人员,有时也可用于输送作战物资,必要时还可以参加战斗。
英国人研制的最早的装甲输送车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是在过顶履带式菱形坦
克的基础上改型设计而成,称为马克IV型,该车乘员4 人,另可乘载 50 名人员或
10吨物资,不载物资时车辆全重37吨。
马克IV型体积太庞大了,在战场上使用时,常受道路和桥梁的限制,行动不便。
所以,英国人于1918年研制出马克V 型步兵输送车的试验车型,该车以滑动门代替
了车侧的炮座,该车可乘载25人,分两个舱室,安装有自救横梁,分雌雄两种车型。
为了能安全地向战场运送弹药,1921年,英国人又发展了一种履带式装甲弹药
输送车。这之前,向战场上运送弹药多由马车完成,然而,拉车的马在穿越枪林弹
雨时极不安全。1939年,英国人又在卡登—洛伊德VI超轻型坦克的基础上发展了两
种支援武器运载车,其中,运载机枪的称维克斯机枪运载车,可运载迫击炮的称斯
托克斯迫击炮运载车。这种卡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