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理就这么简单 作者:迈克尔·b·波特-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是“营销减法”?减法法则的原理是:自己不能做什么,而不是自己能做什么。在营销中,这一法则对市场划分意义非凡。你需要做的是,把市场划分成很多个小块(划分的块数不限,关键是看市场被占领的情况)。在这里假设你把它分为了100块,然后把已经被人占领的那95 块市场划去。你不要去考虑它们,你需要考虑的是剩下的5块市场。我绝不是在教唆你不要进取。问题是,一块市场如果被人占领了,你就得花很大的代价去把它抢过来。没有任何一种品牌能够在竞争面前百分之百地占领市场。一旦你接受了这个事实,你就能非常轻松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代名词。你无须理会那些萦绕在你耳边的魔咒:“我们不能放弃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产生的前提条件,但事实上,市场往往是由你定义的。这并不矛盾。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这样的:他们对自己的需求并不十分清楚,除非你把他们的需求具体化了。而且,根据人性,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你总能把他们的需求激发出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很熟悉圆形分析图那种方便的图形,代表某一市场的百分比和市场上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但是,用圆形分析图来看待真正的市场有一个问题,就是现有的所有部分拼在一起还无法凑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整体总是要大一些。
  因此在碳酸饮料出现之前,美国软饮料市场的圆形分析图很可能包括三个部分:咖啡、茶和牛奶。对当时的商家而言,情况就是这样。如果你不做咖啡、茶或牛奶生意,那你就不是在卖饮料。幸亏可口可乐不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于是一类全新的饮料诞生了。我的观点是:那些愿意突破现有产品类型去思考的人才能在市场销售中得到双倍的收获。我敢说大众将买去
  它们生产的每一辆甲壳虫。
  大众公司没有看着汽车业的圆形分析图说:“嗯,我们来看看……这儿有小型厢式客车、大型厢式客车、小型轿车、大型轿车。我们该造哪一种类型的新轿车呢?”相反,他们说:“我们在创造一个新的类型!”他们彻底走出了那个圆形的局限,造出了一种全新类型的车。我们就叫它做“两门继承者”吧。
  简单点好。让你的品牌或是产品别具一格。你越是迎合每一个顾客的每一个想法以此来增加产品的号召力,你就越无法突出你的产品适用的领域。
  所以,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得由你去开发。你会发现,在营销中,开发处女地会使你受益颇多。开辟新的分布渠道,使你的产品或服务被卖到或用到没有竞争者的地方去。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清凉饮料除了在超级市场销售外,还可以在自动售货机、电影院或者疗养院的路边售货机等处销售。
  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市场。有时候,你认为没有需求(当然没有竞争者)的地方是一个可以不去过问之处,那么,我敢肯定,你很难找到一块理想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往往不是你能很容易就观察得到的。而且正如我前面已经提到的,消费者本身也往往不知道他们潜在的内部需求。这时候,你就得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把他们潜在的需求开发出来。相信你一定知道小岛上的鞋子的故事。我们生产产品的企业往往认为没有需求的地方也往往是有着强大的需求的地方。请你随时都不要忘记那个故事。
  ◆缩小你的范围
  创造一类新产品是需要勇气的。由于厂商们总是勇气不足,因而他们往往选择一种看上去更稳妥的方法: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增加变化。
  这样不好吗?也不是。但是,事实是,和其他事情一样,这种做法往往会使用过度。我个人很讨厌佳洁士牙膏。过去只有一种佳洁士产品,即淡绿色的膏体,经常使用有望减少蛀牙。在几十年的过程中,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有争议的数代同堂的洁齿用品大家族。有年高德劭的父亲,骄傲地自称为原味;有薄荷味的,有与防牙垢配方相对的普通配方佳洁士;糟糕的是,最近这种近亲繁殖又有新结果,佳洁士胶体——一种略带绿色的蓝色半透明胶体,我个人非常厌恶这种东西。
  《底特律自由论坛》在一篇讲述现在市场上有大约130种牙膏的文章中这样说(在我看来,颇带着几分英国人的含蓄):“可供选择的牙膏种类正在成倍地增加。也许(但也许不是)佳洁士这么多不同的产品大大增加了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而且我们希望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计划销售和广告投入所增加的开支。但是,这种选择的增多真的会令消费者更满意吗?消费者在佳洁士的货架前要花去多少时间来察看说明书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种类呢?又有多少位给家人买牙膏的顾客回到家里听到的却是:“我说的是膏状的,真笨!是牙膏!而你买的是胶体!”
  难道集中不好吗?
  有时,即使你不能发明新产品,也能让消费者记住你。你只需缩小你的经营范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面对竞争,没有一个品牌能够百分百地占领市场。并不是政府遏制了企业垄断的产生,而是顾客的心理使然。IBM不愿舍弃任何一块计算机领域,因而沦为个人电脑专营商(康柏、帕卡贝尔、门户、戴尔等),工作站专营商(升阳、惠普、硅图等)以及软件专营商(微软、甲骨文、网微、莲花等)攻击的靶子。
  让我以出租车行业为例进一步说明缩小目标范围的好处。每个人都知道赫兹是第一品牌,那么谁是第二品牌呢?
  你也许会认为是艾维斯。不对,不是它,而是企业租车公司。1994年,赫兹公司的年收入为21亿美圆,企业租车公司为18。5亿美圆,而艾维斯公司则为17亿美圆。另外,企业租车公司有23万辆车,而赫兹有21。5万辆,前者规模更大;企业租车公司租车点也比赫兹公司多,前者有2000家,后者有1175家。
  这是怎么一回事?企业租车公司的年收入怎么会比艾维斯要高,车辆怎么会比赫兹公司要多?答案就在于企业租车公司专注于保险附加服务市场。它有2/3的收入是来自于那些飞机场租车业巨头不屑一顾的市场,为那些车子已经报废或被窃的人提供租赁服务。
  艾维斯和赫兹公司都偏爱昂贵的机场和市中心的租车点,企业租车公司并不是这样。它知道自己无法与那一个市场中的领导者竞争,它只能选择自己能够做的市场——没有领导者的市场。
  它的租车点大多设在比较便宜的店面和商业街。它也不是大约六个月就更换新车,它要将车保留大约18个月之后再卖出去。
  通过这些低成本策略,企业租车公司的价格比它那些更有名的竞争对手低30%。尽管价格偏低,该公司在过去的20年中每月都有赢利。这就是缩小目标范围的威力。看到企业租车公司的这些数字,你也会得出另一种结论。很多人都会陷入这个误区。你发现保险附加服务市场占了总收入的2/3,传统市场占了剩下的1/3。你会认为:在保险附加服务市场上,企业租车公司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但在传统市场上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它在传统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能够翻倍的话,它将超过赫兹公司。
  这从数学上来看无懈可击。但这样的推理过程漏洞百出。如果企业租车公司真的将它的人力物力从它得心应手的保险附加服务市场转到它不具有优势的传统行业上去,它的总营业额肯定会受影响。
  商业就像政治。右倾的措施会使你失去左翼的选票,而左倾的措施则会使你失去右翼的选票。
  当公司想方设法扩大经营范围以改善它们在某一领域业绩不佳的局面时,它们会毫无例外地失去焦点而最终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形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核心客户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公司为了照顾更大的市场,似乎已经忽略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一个新的对手趁机出现了,因为它发现自己能够做这个市场(因为它没有领导者)。
  当然,新的对手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打入这些公司的领地。罗马不会在一日之间衰亡。既然你无法成功地迎合所有人,你就应该很容易接受“舍弃”这个概念。舍弃并不意味着放弃,你所做的只不过是在市场圆形分析图中界定你的位置。有时候,要想界定你是谁,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别人知道你不是谁。
  别成为“稀释法”的牺牲品,因为投入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你本可以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类型的“甲壳虫”来。 

 
第5节 利润的减法
 
  成本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但那正是你获得利润的契机。利润的减法法则秉承了上面所述的两种减法法则的基本原理,但是,又与它们有所不同。
  
  ◆寻找利润空间
  让我们先来看看利润的计算公式:
  销售收入-成本=利润
  借助这个公式,我想要说的是,在追求利润时,不要只想着如何扩大销售量,从销售收入中获得利润,而要注意的是,成本可能正是你获取利润的契机。
  假如你的销售利润是5%,也就是说,你每销售100美圆的产品,能够获得5美圆的净利润。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增加100万美圆的净利润的话,你就得努力提高2 000万美圆的销售收入。但是,如果我们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的话,你只需在那些可以节省成本的领域入手,少花掉100万美圆即可。对于公司来说,有时,要增加2 000万美圆的销售额,不知得花费多少努力才能达到,而公司里的实际情形是,有很多领域的花费是不必要的(最显而易见的是公司的文书处理费用,我们的公司常常有很多不必要的表格、报告等等这些需要纸张的东西),这些领域的成本节约不仅给公司创造利润,还能提高人们的生产率。
  瞧,相比之下,利润加法与利润减法的优劣就显示出来了吧!
  如同建立所有一样,建立一家企业不是为了引进一套特别先进的会计核算系统或人事管理系统,不是为了实行基于电脑支持的管理,也不是为了再现光彩夺目的领导艺术。建立企业或组织,是为了赢得心满意足的客户,开发、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治愈病人的疾病,戒除吸毒者的毒瘾,或者避免下水道沼气爆炸。核算系统、信息系统、人事部门、经营管理以及高水平的领导工作等等,只是一个组织追求既定目标的结果(往往是不太符合经济原则的结果)。
  但遗憾的是这些东西总是倾向于把自己变成目的,要自成一体,不许别的事情冒犯。所有辅助功能的存在本来是组织实现其根本目的的结果,现在却具备固有的独立王国性质。因此,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这些东西以及它们滋生蔓延的方式,从组织的根本目的出发,对它们保持警惕。
  主张搞小型公司和有自治权的、地方分权的子公司的一大论据是:能大大降低管理费用。哈罗德·根宁在他主持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时曾向一个国会委员会夸过口,说在他总公司办事处,约有1 000多名经营管理专家。当你想到在总公司办事处每十位经理每年的管理费用(薪金)加起来大概要花100万美圆时,你就能了解某家在欧洲努力收买子公司的大公司,为什么对于销售利润少于30%的公司不屑一顾了。否则的话,堆积如山的公司管理费用就能使购入的低利润子公司成为亏损制造者(管理费用估计不得超过周转的25%)。
  不仅仅是管理费用。其他真正有水平的咨询专家能在直接成本,即劳动力和原材料中找到大量可节约的余地,虽然经理们在这两方面的确是相当注意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固定成本,即间接成本或管理费用时——这是要从收入中支付的——“相对来说,经理们很少系统地作出努力。”这句话是欧里克·奥尔经营咨询公司的那些专家们说的。“他们精通这些问题,即使在衰退的刺激下,经理们也易于作出不经过慎重考虑的、杂乱无章的反应。”他们说。
  
  ◆80/20法则的运用
  正如我在后面的章节中将要提到的80/20法则一样,有效的成本控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
  “产品开发阶段决定了80%的成本”,这是一句管理上的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应该首先考虑这一阶段(但是,我是说“考虑”,而并非必须在这一阶段降低成本,有时候,这一阶段的成本是不能降低的)。  
  对于服务企业而言,其成本的发生也有相同的道理,大部分的成本必须在作业规划及开发阶段有效控制,才能够走入竞争市场参与竞争。但一般的服务从业人员,却都只着眼于作业期间内的成本控制,而忽略了规划阶段的整体成本控制。
  下面是欧里克·奥尔咨询公司所指出的、最常发生浪费的七个领域:
  △ 根据计算机得出的大量印出数据而搞出来的报道系统,这使独当一面的经理如此脱离实际,以致在需要采取补救措施时也无从下手。
  不合适的、复杂的成本系统。
  日常工作太复杂,以致把公司督察员的工作都越俎代庖了。
  使用计算机不当,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果,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再加以计算。
  销售估计和订货加工太繁杂。
  忽视了产品设计充分标准化的必要性。
  把不必要的数据也记录下来。
  同以前所说的一样,实际上所犯的错误可能大大超过仅仅阅读这七条所得的印象。一家汽车零件制造公司仅仅改进了它的分配手续,结果每年节省了(更确切地说是多收入了)75万美圆。一家保险公司完全凭提高文书工作效率而省下了巨款。它采取了一套文书工作的措施,并且更充分地发挥了机器的作用,仅凭这些,它就节省了300万美圆。
  即使不像保险公司这样需要那么多文件的公司,文件工作的节约也可以达到很大的数字。以下几个问题是咨询专家们所提出的,它们答案的正误可关系着大笔的钱呢!
  这种文书工作是否与营业有关?
  办公室的布局是否有利于发挥高效率?
  办公室的机械是否都很有效?
  工作进程是否遵循一个高效率的计划?
  文书工作处理得是否恰当?是否恰当地予以评价了?
  职员变动对效率的影响大不大?
  有没有奖励高效率的工作计划?
  有一点必须明白的是,我们很多公司的成本控制往往是这样的:成本控制的责任总是一层层地往下传递,最后到达实际作业者。在上司的压力下,他们每天不断地为成本下降的压力而心焦,并因此做出一些违背我们初衷的事,比如说偷工减料。这样只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的成本控制,强调的是成本控制,而非成本下降。如果无法从一开始就进行成本控制,要想创造可观利润,无异于缘木求鱼。
  在我们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必须以成本控制来创造利润。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胜败的关键因素。
  但是,希望你不要误解,以为追求利润就应尽量地使用减法法则。成本无论如何都是会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运用减法法则节约的成本投入到最能产生收入的领域去! 

 
第十二章 对错法则
 
  对?错?事情的对错有时候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取决于人们判断它的时机。 

 
第1节 不分是非
 
  我们应该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有时你也要学会不分是非,因为还有比“是非”更为重要、更有实际意义的事。
  不瞒你说,对于日本公司,我的感情一直很微妙。我自己经营的一家公司与日本一些公司是商业上的竞争对手。我对它们总是怀有那么一点点恐惧心理。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要佩服他们,因为他们精于管理之道。在日本的无数优秀管理者中,我最为佩服的是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事实上,“不分是非”的思想正是受他的启发。
  在一则管理故事中,我读到了关于他的一段故事。当时,索尼公司属下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对盛田昭夫抱怨说,公司里有时会出点差错,但又找不出该负责任的员工。盛田昭夫赶紧说,找不出是好事。他的理由是:如果真的找出是哪位员工,会影响其他员工。他说:“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从长远来看,这些错误也不至于动摇整个公司。而如果一个员工因犯错误而被剥夺升迁机会,也许就一蹶不振,更别说为公司作更大的贡献。”所以,只要犯错误的原因找出来了,公之于众,无论是犯错误的人,还是没犯错误的人都会牢记在心。在这之前,我一直为公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