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5年第08期-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逃看纬ぃ┐罨厣虾#反蛩阋胨慌诺街泄ビ史ⅰC啡戥H再次发出类似的感叹:“提起中日通信,也叫人感慨万分。中国人在这里有这许多,日本投降也半年多了,而一个中日通信的正常方法都没有办出来。有的人来了两三个月,连一封家信都常收不到。除了托朋友代投之外,似乎没有第二个可靠的方法了。”保侨工作还没有展开,华侨仍有许多不便之处。如果说这还算小事,那么代表中国来日本的政府官员的形象问题,则总算是要紧之事了吧,但似乎也难如人意。朱公亮将军作为中国特派出席盟国对日委员会的总代表,也就是中国驻日的最高长官,他抵达日本时,报纸上却一个字的消息也没有。梅汝璈看着报纸,情不自禁地发出“叫人愧愤、愤怒”的感慨:“我们的情报和宣传工作实在办得太差了!昨天在机场迎接的连一个中国新闻记者都没有。又何怪今天外国报纸上一个宇都不提。”再如,日本侵华战争至少有十五年之久,按理说中国可以提出的战犯证据应该是最多的,但恰恰相反,中国所能提出的证据实在太少,翻译更是人手少,很是让梅汝璈的同事向明思(即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工作的中国检查官向哲浚)痛苦,“牢骚很重”。
  惟国家为重,虽生死未惜。身处异国,在胜利审判…的特殊关口,如何利用战胜国的身份与地位,为国家争得应有的荣誉与尊严,是梅汝璈耿耿于怀的。梅汝璈深知,他和他的同事们所面临的是一场艰苦的斗争。国家的主权和荣誉并不因为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就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应有的维护。为此他常常在日记中自我激励,表达自己的责任感:
  各国派来的同事都是有经验有地位的老法官,我得兢兢业业慎重将事,决不马马虎虎。
  这些人(战犯)都是侵华老手,毒害了中国几十年,我数百万救千万同胞不死于他们手中,所以我的愤恨便是同胞的愤恨。我今天能高居审判台上来惩罚这些元凶巨憝,都是我千百万同胞的血肉换来的,我应该警惕!我应该郑重!!
  3月29日,在法官下榻的帝国饭店,顾一樵特意买了一把三尺长剑赠予梅汝璈,并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献剑典礼。梅恭敬地接过了宝剑,谦逊地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不是壮士。”顾一樵正色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几千几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事还有比这再“壮”的吗?闻听此言,梅汝璈激动地说:戏文里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可惜现在是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可雪我心头之恨!虽说如此慷慨激昂,但要真如此顺风顺水谈何容易?!在梅汝璈与同事的交流中,一个经常的话题,就是“对国内的种种紊乱情形都不胜感慨系之”。此类喟叹之声在日记中随处可见。顾一樵回国的前一夜,梅汝璈、向明思、顾三人长谈到晚上一点半钟,对国内的种种紊乱情形都不胜感慨系之,对战败的日本深存戒惧之心。“在感慨重重之下,我们互道珍重,互祝努力而别”。“国内的种种紊乱情形”,主要是指剑拔弩张的内战和危机重重的经济状况。有一回,梅汝璈、向明思在中国驻日本的总联络官王谈如将军的房里深谈,至晚上十一点多。“我们谈到国事,尤其是东北军事冲突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大家都不胜感慨系之。八年的惨重牺牲,刚刚换取到一点国际地位。假使我们不能团结一致努力建设,眼见这点地位就会没落了去。想到这里,真是令人不寒而粟。身处异国的人这种感觉最是灵敏,这类体会最是真切。想到这些事,我几乎有两三个钟头不能闭眼。”


蓝公武不讲日本话
■ 蓝英年
  我从小仇恨日本人。从大人到孩子,通通仇恨。我曾和滞留在北平的燕京大学教授郭绍虞先生的儿子郭泽宏,把日伪政权贴在墙上的宣传画“第五次政治强化治安”刺刀下的“共匪”改为“日满”。我喜欢捉蜻蜓,也会捉蜻蜓。左手可以夹八只大蜻蜓。蜻蜓躯干呈蓝色,四只翅膀的边上仿佛镀了金。这种蜻蜓要到清华园前面的小河边上去捉。回来还要经过清华园,那里住着日本人。回家的时候经常碰到日本孩子。他们向我们买蜻蜓,一只五角钱,八只就是四元钱,可以买几斤玉米面。但我们把夹蜻蜓的手举到他们眼前一晃,手指一松,美丽的蜻蜓便飞走了。决不卖给日本孩子。读者也许会说,你应当区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日本人民。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怎么分得清呢?
  我仇恨日本人是因为他们抓走了我父亲和两个哥哥。我还朦胧记得,1940年夏天,日本宪兵队夜间突然包围了我们家。母亲把我藏进马桶间,马桶间是间黑暗的小屋,只有一扇开向邻居的小窗。我在里面除了日本人的说话声和沉重的皮靴声外,什么也没听见。等母亲把我从马桶间带出来后,我看见母亲和姐姐们默默地坐在堂屋里流泪。一个姐姐对我说父亲和大哥三哥被日本人抓走了。我并没有感到多大惊恐,只觉得家里出了大事,反正有大人们顶着。后来才听大人们说,夜间日本宪兵队包围了院子。一伙日本宪兵翻墙冲进屋里抓父亲,把父亲从床上拉起来,打了两个嘴巴,戴上手铐。父亲很平静,穿上衣服跟他们走了。他们又到东厢房抓走了上大学的大哥和刚考上高中的三哥,用绳子捆住他们的手。大哥、三哥很快便释放了。九个多月后父亲也释放了,我见到走进家门的骨瘦如柴的父亲时,向他跑过去。他摸摸我的头,没说什么便进屋和大人们说话去了。后来听家里人说,我们的房子被日本人征用,我们无法在城里住下去,在城外已经找好房子。1941年春天全家便从城内北沟沿庚28号搬到城外城府街红葫芦胡同2号去了。
  我先得介绍一下父亲,因为六十岁以下的读者未必知道蓝公武是何许人。父亲1888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早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师从梁启超,这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中谈到黄远庸时写道:“……以笔名远生在南北各报发表文章,并与涨君劢、蓝公武合办《少年中国周报》,时人称为梁启超门下三少年,或称新中国三少年。”这大概是1912年的事,父亲开始步人政坛。唐先生在文章末尾感叹道:“当年新中国三少年,曾令多少人神往。三人之遭际命运,尔后迥异。张君劢1949年后亡命海外,粹然成为新儒学一代宗师。蓝公武乃为共产党员,全国解放后任司法最高当局。黄远庸则以英年为党争而毕命枪下。当三人之创《少年中国周报》也,驰骋文场,指天划地,恐怕谁也没有想到此后如斯不同的结局。”可见民国初年父亲在政坛上何等活跃。大约1913年,经梁启超推荐,父亲以进步党代表身份当选为参议院议员,是当时最年轻的议员。他这一时期的活动我所知甚少。只记得他带我散步时说过的一件事。那时他年轻气盛;在一次议会开会的时候,同袁世凯争论起来。一时冲动,竟拿起墨盒向袁世凯砍去。回家后害怕了,因为袁世凯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掉他。他连夜乘火车逃往青岛,又从青岛坐船到德国。他到德国盾有人给他捎信,叫他回来,说袁大总统不会拿他怎样。他回来后袁世凯果然没惩处他。袁曾对人说:“志先(父亲的号)这个小青年,何必跑呢,我怎能和他一般见识?”
  这阶段还有一事可说。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梁启超和他的弟子们,包括父亲,坚决反对。1915年9月梁启超在《国民公报》上发表讨袁檄文《异哉,何谓国体问题者》,政坛为之震撼,影响遍及全国。同年11月梁启超弟子蔡锷潜出北京,前往云南组织护国军。12月梁启超携父亲等六名弟子向云南进发。他们到上海后,得知蔡锷到云南后与他的后任唐继尧发生龃龉,组织护国军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顺利,梁启超便在上海运筹帷幄,调整战略,父亲也参与其事。他们先到广西劝说陆荣廷都督独立,后又到广东逼迫龙济光都督独立。一路险象丛生。梁启超写道:“三月四日午前十时,乘月本邮船会社之横滨丸发上海,从者汤觉顿、黄溯初、黄孟曦、蓝志先、吴柳隅,并吾与唐伯珊都七人。自兹以往,昼伏夜动,作客子畏人之态者垂两旬,大类剧场中之过昭关;且演之再四,滋可笑也。”(梁启超《从军日记》)。蓝志先即蓝公武。旅途艰险,随时有生命危险。有时情况紧急,六人便分头行动,父亲始终没离开梁启超,也算为护国运动出过力。我知道父亲与蔡锷关系很好。北平和平解放后,在北海建立松坡图书馆,父亲是倡议人之一。他参加开馆仪式,并在松坡图书馆前照了相。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父亲被共产党接到晋察冀边区。我记得曲经常到家里来的护士潘小姐陪同,父母带着我从北平乘火车到定县,下车后看见先到那里等候的姐姐。走出车站不远便是一个村子,进村后母亲、姐姐和潘小姐都换上农妇衣服,一位姓李的通信员架马车在那里等候。我们坐上马车便向前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穿过一大片梨树林,地上落满了梨。我们的终点是阜平县康儿沟山庄,山上长满枣树,是晋察冀边区城工部所在地。这时我才知道,领导迎接父亲的是崔月犁同志,也就是到过我们家几次的崔大夫。潘小姐是刘毅同志。他们都是城工部的干部。“文革”期间两人都被斗得死去活来。我再次见到
  崔月犁同志已经是“文革”后期了。刘毅病逝,革委会说她有特嫌问题,不给她开追悼会。我找崔月犁,希望他出面证明刘毅历史清白。崔月犁大概刚“解放”,没有能力澄清刘毅的问题。他说他们不开咱们给她开,就在八宝山的树林旁边开。后崔月犁担任卫生部部长,我再没见过他。
  把父亲接到晋察冀边区不可能是城工部的意思,甚至也不是晋察冀中央局的主意,很可能是毛泽东的决定。因为父亲到晋察冀边区后,立即担任要职。1948年4月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陈南庄,留父亲在他那里住了一星期。父亲后被选为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在争夺沦陷区有气节、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我这里有一张1946年的剪报,正标题是《怀念蓝公武先生》,副标题是《英援华会慰劳我蒙难教授为何没有他的份儿》。文章写道:“编者先生:读九月二十六日上海大公报得悉英援华拨款二百五十万元慰问我蒙难教授周学章等二十七人,每人平均可得九万二千元云云。记得民二十七、八、九三年(即公历三八、三九、四零年)北平中国大学教授蓝公武先生在教室里时常攻击敌伪人员。每至授课时,讲堂都坐满了人,窗户下也站了人。蓝先生讲政治在座的日本学生亦侧耳静听。日宪逮捕之谣,时有流传,然蓝先生早置生死于度外。但至二九年(四零年)夏卒被捕到北大红楼(日本宪兵队)里去,被判了十个月的徒刑。出狱之后笔者曾往慰问,目睹其手指、手臂、肋骨之拷打伤斑,血痕犹在心为之痛。而正义感与爱国热心,并未稍杀。目下尚不知其下落,胜利一年,还都半载,未悉政府对于此种正义之士不知有何褒扬?犹忆二十八年(三九年),蓝先生焦虑国事竟致神经失常,痛骂王克敏诸人恒至夜深不停。笔者以其家人众多请医无力,即走告大生医院周瑞庭博士,周博士乃奋勇前往为之诊治。幸来久即告痊。在其未为敌宪捕去时,除中大之些须收入外,日以变卖什物为生。而此种蒙难爱国教授,不知此次援华会慰问之二十七人中为何不列名。睽教数年,蓝先生的声音,似仍在耳,谨祝其健康!汪朗园。”
  汪先生所说的与我所知道的差不多,仅再补充两点:


萧乾和史迪威将军之女
■ 文洁若
  早在1939年萧乾就写过一篇《印缅友谊值得争取》,发表在6月15日、16日的香港《大公报》上。文中描述了一个放弃在马来半岛上的产业,志愿到中国来驾驶汽车的印度青年。他告诉萧乾,自己是由于热爱中国文明,憎恨日本侵略者,才前来支援中国抗战的。
  萧乾还谈到,旅缅侨胞多至三十万,然而彼此不团结。日本人寥寥五百名,活动能量却极大,在驻仰光的日本领事馆指挥下,挑拨民族关系,造成缅甸亲日反英的形势。
  1939年6月17日至19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刊载了萧乾在当年3月所写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滇缅路是从云南省昆明经楚雄、下关、保山、潞西到中缅边境畹町的一条长达958公里的公路,1938年全线通车。这条横贯云南省的重要交通线一度成了我国的生命线。
  1939年10月,萧乾抵伦敦,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报道英伦战事。在洋山洋水面前,他心系浴血抗战的祖国。1940年6月6日,他在伦敦执笔《滇缅路开放之前》,发表在香港《大公报》(1940年10月17日)上。1995年把此文收入《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这部自选集里时,他加上一段按语,全文如下:
  “1940年,当东南沿海各省相继沦落后,滇缅公路成为我、国与外界惟一的通道。是年7月18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保全其在远东的既得利益,悍然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封锁滇缅公路的协定,对我抗战极为不利。但是英国这一不义之举并没能改变其帝国在远东的命运。香港沦陷后,滇缅公路重新开放了。此文描述滇缅公路封锁期间,英国朝野的一些动态,从而可以看到所谓信义只是民间的事,政府在关键时刻,讲的只是利害一而且往往只是眼前的利害。从此文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中国人民的命运,是如何操纵在强国手里的。”
  萧乾于1946年回到阔别七年的祖国。1948年夏和1949年3月,他坚决谢绝母校剑桥大学力促他赴英任教的聘请,回北平。
  进入新时期后,萧乾应武汉作协邀请,参加黄鹤楼笔会。史迪威将军的大女儿南希(她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史文思)多次访华,也参加了笔会。她能说、能读、能写中文,与萧乾一见如故。
  1883年,约瑟夫·史迪威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1904年由西点军校毕业后来到菲律宾。1911年11月,在辛亥革命刚结束的中国逗留了17天。这之后,他四次返回中国(其中三次带着家眷)。统共在中国居住十二年多。1920年7月,史迪威和妻子威尼弗雷德带着儿子小乔、长女南希、次女威尼弗雷德来到北京,住在北总布胡同3号的四合院里。他不仅在华北协和语言学校上课,还跟私人教师学中文,不出几年就掌握了一口标准的京片子。由于蒋介石的乡音浓重,当众他就讲英文,请人口译,只有私下里才用中文跟蒋交谈。1921年4月,史迪威担任总工程师,在山西替美国红十字会修建了一条130公里长的铁路,从汾州府(现汾阳)通到黄河,以运输赈灾物资。人夏后,他还把全家人都接到山西。次年返京,他们住进大方家胡同一座有三间卧室、两个院子和一座花园的房子。
  同年,冯玉祥把史迪威请到陕北,想请他在当地修筑一条相似的铁路。二人相见恨晚,只顾长时间地谈论军事战略、装备和战术了,筑路工事迟迟不见进展。后来吴佩孚向冯求援,要冯率兵进京,协助他反对张作霖,筑路事遂告吹。两位军事家却成了莫逆之交。史迪威于1946年10月12日逝世后,正在伯克利进行访问的冯玉祥还专程赶到也位于加州的卡梅尔去,向史迪威夫人表示对朋友的哀悼。
  自1935年起,史迪威一家人住在喜鹊胡同4号的一座四合院里,他的任务是搜集日本侵华情报。他奔走四方,掌握日本军事情况,对中国领导人、官员以及普通士兵形成独特的看法。他称赞中国士兵是“出色的材料;他们比日本鬼子好。”他严厉地谴责在北京的日本人,称他们为“骄横的小杂种”。史迪威写道:“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让人难以忍受,而我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还得面对笑容。我喷吐的怒液足以浮起一艘战舰。”
  令史迪威扬名四海的是史迪威公路。这是一条旧军用公路,把印度东北地区与自我国云南通往缅甸的滇缅公路连结起来,公路一端是缅甸的莫冈,另一端是印度阿萨姆邦的莱多,全长769公里,1942年12月动工,由美国陆军工程队修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蒋介石聘史迪威为参谋长,让他指挥在缅甸的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1942年被日本击败,率残部退到印度。大战期间史迪威指挥在中国、缅甸和印度境内的全部美军。1945年初,著名的缅甸——莱多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后被任命为太平洋战场美国第十军司令,于1945年8月在琉球群岛(即现属日本的冲绳群岛)接受十多万日军的投降。1946年3月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