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明仁终于被打动了,8月4日上午,陈明仁与程潜率领38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联名发出起义通电:正式宣布自日起脱离国民党政府,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8月5日,陈明仁率部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
1957年的“反右”斗争开始,心直口快的陈明仁对军队建设提了一些意见。有人反映到林彪的老部下黄永胜那里,黄永胜抓住陈明仁的一些只言片语,向毛泽东主席告状,想搬倒陈明仁。谁想毛主席不仅对陈明仁不加责怪,反而维护陈明仁,他批示:
“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责任制的领导制度,并不切合起义部队。因为起义军官如非党员,既享受不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又怎能体现出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故须另立军政委员会,以起义将领为主任委员,方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更让人想不到得是,陈明仁根本不领毛泽东的情,不同意成立军政委员会。陈明仁说:“我在北京提的意见,是我的肺腑之言,我喜欢直来直去,我陈明仁决不争什么权,要什么官,党和政府对我已经很优厚了。”
陈明仁梗直犯上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陈明仁上将小传
陈明仁,字子良,1930年4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10岁进新式学堂,13岁娶妻谢芳如,1920年考入长沙兑泽中学,毕业后回乡担任小学教员。
1924年春,陈明仁投笔从戎,考入军政部讲武学校不久,讲武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陈明仁任军校教导二团第五营见习排长,因占战功逐渐升至少将旅长。1931年,陈明仁率部在
河北巨鹿与石友三部主力作战,击溃敌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被升为第80师副师长兼第238旅旅长。1933年9月,升任第80师中将师长。1935年,到陆军大学第13期学习。
抗战开始后,陈明仁调任预备第二师师长。随后移驻湖南,先担任长沙地区的警备、后兼任芷江警备司令,湘潭、株洲警备司令,衡阳、衡山、耒阳警备司令。1939年秋,移驻湖北松滋、枝江。次年春,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1941年冬,陈明仁改任第71军副军长。
1943年冬,日军渡过怒江,开始进攻滇西。陈明仁以副军长名义指挥71军,主攻龙陵,经过大小几十次激烈战斗,龙陵守敌2000敌人大部被歼。战后,陈明仁接任第71军军长。1945年1月,率部主攻回龙山,他采取空军出击,步炮协同,很快占领回龙山,歼守敌八百多人。随后,协助友军攻克了中缅边界重镇畹町。日军投降后,陈明仁部被调往无锡,担任南京、上海的卫戍任务。
1946年1月,第71军奉命开往东北进攻解放军,多次被解放军击败。6月,该部退守四平,抵抗解放军的围攻,30日,解放军主动撤围;陈明仁以少数兵力坚守四平,巷战19昼夜,被蒋介石擢升为第7兵团司令官。
1948年10月,陈明仁就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武汉警备司令,旋又兼任第29军军长。不久,新恢复的71军与29军合编为第一兵团,陈明仁为司令官。1949年2月,陈明仁率部回湖南,兼任长沙警备司令。6月,人民解放军进军湖南,解放了平江、醴陵等十余县,包围长沙。7月21日,陈明仁代理湖南省主席、湖南省绥靖总司令兼省保安司令。
8月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通电起义,将第一兵团改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陈明仁任兵团司令官,并兼湖南省政府临时主席。9月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月1日,陈明仁所部7万余人整编为两个军6个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
1950年2月初,陈明仁率兵团司令部从浏阳移驻醴陵,12月中旬,奉中南军区命令,率部进驻桂南,担负小瑶山及周围的四十八弄、同正、隆安、百色等地的剿匪任务,经过5个月的战争,共歼灭土匪3万多人。
1952年1月,21兵团司令部改组为水利工程部队司令部,10月,陈明仁改任第55军军长。不久,他率部开赴广东湛江,担负守卫祖国南大门的光荣任务。
1955年,陈明仁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曾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一届、三届全国人民代且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首届、二届湖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会常务委员,第一届、二届、三届湖南省人大代表。
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因患癌症与世长辞,终年71岁,一代将星陨落。
毛泽东对西北二马高度警觉
“千万不可轻视两马,否则必致吃亏”
——毛泽东评马步芳、马鸿逵
当解放军南渡长江时,国民党的总兵力还有204万人,控制全国人口的58%,城市的63%,土地面积的73%。但蒋介石的精锐主力已被歼灭,剩余的军队中只有白崇禧部和西北的马步
芳、马鸿逵部还有较强的战斗力。
毛泽东决定,以第一野战军为主,加上解放太原后的华北野战军第18、第19两兵团,向西北进军!
1949年5月26日,毛泽东致电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
“依你们现有兵力,可以打胡,不能同时对马,而欲同时对马,必须等候18、19两兵团开到或至少一个兵团开到,方有把握,否则无把握。因此,你们应耐心等候三四个星期,不要性急,待18、19两兵团开到,打几个好仗,即可直取兰州,基本上解决西北问题。只要胡、马不走,仗是总有打的。”
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电文中的“胡”指胡宗南,“马”指的是马步芳和马鸿逵。在毛泽东与彭德怀等人往来的电文中,“马”、“二马”、“两马”、“青、宁‘二马’”都是指的马步芳和马鸿逵。
6月中旬,解放军第18、19兵团先头部队也相继开到西安、咸阳等地,与第一野战军在关中会师,准备参加彭德怀指挥的扶眉战役。
按照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决策,第一野战军采取“钳马打胡,先胡后马”的作战方针,首先集中力量与胡宗南主力决战,然后集中主力与青、宁“二马”集团决战。
彭德怀将详细德作战计划报给毛泽东,毛泽东对负责执行钳制“二马”任务的杨得志19兵团如何使用极为关注,特意给彭德怀打来电报,说:
“杨(得志)兵团应立即西进,迫近两马筑工,担负钳制两马任务,并严防两马回击。此点严格告诉杨得志,千万不可轻视两马。否则必致吃亏。杨得志等对两马是没有经验的。”
6月2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要求他们以部分兵力钳制两马,集中主力采取迅速行动以包围并歼灭胡宗南部四五个军。毛泽东还不放心,次日又致电提醒彭德怀:
“如二马只作小撤退则先打两马、后打胡宗南是正确的,但打两马比较打胡为费力;如两马作大的撤退,距胡部较远,就实行钳马打胡。”
人们可以感受到,从来往文电的字里行间,从对麾下爱将的反复叮咛中,毛泽东流露出对“二马”的高度警觉。
解放战争中,甚至连全副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都不如何瞧得上眼的毛泽东,为何对偏处西北苍茫戈壁的“二马”,如此小心翼翼呢?
红军对二马产生轻敌思想
毛泽东对西北“二马”的了解,主要是在红军长征后期。
1935年9月,已经取得红军实际领导地位的毛泽东,指挥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于9月23日从哈达铺出发,突破敌人在渭河设置的封锁线,迅速翻过六盘山,进入靠近陕西的环县(今在甘肃省)。
蒋介石即刻电令宁夏马鸿逵部:“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兹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同时调集了5个骑兵团装备精良,协同尾追红军。
红军行进神速,10月19日毛泽东随一纵队首先抵达陕北吴起镇,随后彭德怀率二、三纵队也进抵附近宿营。
对这部分尾随的骑兵打还是不打?当时有些红军指挥员不主张打。部队里也风传着种种关于骑兵如何“厉害”的流言。
“红军长途行军已很疲劳,情况又不熟悉,没有把握,等把敌人引进苏区,了解情况后再打!”
林彪亲自向部队进行打骑兵的教育,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做了战前动员:
“我们过去一直和两条腿的敌人作战,现在可要和六条腿的敌人作战了。其实这六条腿的敌人并不可怕。因为打起仗来,骑兵的目标大,容易瞄得准。骑兵只要下了马就少了几腿,大大削弱了战斗力,比步兵还好打。骑兵宿营下了马鞍子,最怕受到袭击。我们要发挥红军勇猛机智、出奇制胜的特长,来消灭敌人的骑兵。”
毛泽东觉得决不能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来,加之前不久刚刚在甘肃静宁界石堡消灭东北军3个骑兵连,下决心要打。
“我们疲劳,敌人也疲劳,吴起是山区,不利于骑兵作战,况且我们已有打骑兵的经验。另外,我们已经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不仅要在吴起打这一仗,而且一定要打好!”
于是,中央红军4个纵队布下口袋战术,严阵以待。10月18日拂晓,追击红军的骑兵团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经过激战,打死打伤敌军600余人,俘虏1000余人,缴获战马1600余匹,另外还有迫击炮、重机枪数十门(挺)。
毛泽东在视察阵地时风趣地说:“步兵追骑兵,这是个创举啊!”
战后,毛泽东特致电彭德怀,赠诗一首: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非常谦虚,把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
在后来的红军的西征中,彭德怀指挥红1军团和红15军团,与马鸿宾、马鸿逵骑兵作战,大有斩获,缴获战马数百匹,开辟了纵横200余公里的根据地。
西征时,红1军团攻占曲子镇,歼灭马鸿逵第105骑兵旅的经历最有代表性。第105骑兵旅旅长冶成章性情暴躁,打仗强悍,是马鸿逵的爱将,人送外号“野骡子”。
6月1日,红一军团到曲子镇,适逢马鸿逵的骑105旅也在曲子镇宿营。2师师长杨得志急令梁兴初带人将曲子镇包围,然后以两个团的兵力展开进攻。曲子镇是一座土城,红军一度攻进城堡,可攻城的一些刚入伍的新战士,没有打巷战的经验,刚打开一个缺口就几乎全团就往里冲,战斗力发挥不出来,又被冶成章的警卫部队打了出来。
这时,聂荣臻和左权来到阵地,忙命令调整战术,令战士守住突破口,同时把其他部队撒下来,在城墙隐蔽地点进行整顿,将兵力、火力重新编组,几个排互相掩护,交替前进。经过改进战术,仅用了一个连的兵力,就攻了进去。其他部队随后跟进,最后攻下了曲子镇,活捉了敌旅长冶成章。
几次对骑兵作战的胜利,无形中使红军尤其是高级将领中,产生了“骑兵不过如此”的轻敌思想,不久在红军西路军中,吃尽了“二马”骑兵的苦头。
西路军渡河遭重创(1)
马步芳在青海、甘肃南部,也曾布兵阻击长征的红军,但那只是象征性的,采取消极敷衍的态度,目的是保存实力,保住地盘。
可当红军要在他的地盘建立根据地的时候,他就不顾一切了。
1936年11月8日,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央军委提出《作战新计划》,“徐、陈所
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
西路军由红30军、红9军、红5军团等3个军共21800余人组成,由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率领。他们的任务是西渡黄河,进军河西走廊,打通通往苏联的路线,在战略上配合陕甘红军。
毛泽东也有自己的苦衷。
此时陕甘苏区军粮已告罄尽,筹粮、筹款、筹棉、扩红,均极困难,数万红军缺衣少食,难以熬过严冬。按照毛泽东的战略部署,西路军西进过程中,一来可以打通到新疆的通路,取得苏联援助给中国工农红军的军用物资,二来可以调动国民党军队,陕甘红军乘机可以东出或南出,打到比较富庶的山西去。
不过,这些都没有通知西路军。
马步芳这次是真急眼了,唯恐老巢有失,倾其所部对西路军围追堵截。
徐向前、陈昌浩及时调整部署,令部队分左右纵队向西挺进,左纵队红9军袭占古浪,吸引了马家军,右纵队红30军和红5军乘虚疾进,过武威、克永昌、占山丹,大步西进。
马家军利用骑兵行动快速、飘忽的特点,在古浪对西路军左纵队发动突然袭击,红9军首长因麻痹轻敌,没有及时突围,而是和马家军硬拼,结果红9军损失近三分之一,军师首长也牺牲数名。这是西路军渡河后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损失,对部队士气打击极大。
在西进途中,忽然接到中央来电指示,要求西路军停止西进,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一带创立巩固根据地,以策应陕甘红军。
永凉一线以至整个河西走廊,南临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依龙首山和浩瀚无垠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几乎没有回旋余地。而走廊的平川上仅有的屏障就是星星点点的土围子,从地形上看,难以建立根据地。
河西是马步芳起家的根本,他有一句口头禅:“宁死一万人,不失一寸土”,把地盘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也难怪,有了地盘,就可以征兵、收税、派粮,要他的地盘自然是要他的命了!
因此,马步芳不惜动用青海老巢的全部人力、物力,提出“军队民众化,民众军队化”的口号,投入保卫势力范围的战场,并大量征集民团,驱使在第一线效命,先后在河西投入的总兵力超过125000人,是西路军的6倍。
“如果红军不停留地走,可以不打;若停下来不走,就打!”
沿途的马家军都接到相同的电令,已经占领永昌徐向前也破译了这份电文。
按照中央命令,西路军在永凉一线摆开,试图站稳脚跟,创建根据地。
根据以往的经验,创建根据地一是要消灭敌人,站稳脚跟;二是发动群众,建党建政。
西路军面对优势敌人的不断围攻,要建立根据地,凭着战士们枪上的刺刀和少得可怜的子弹、手榴弹,显然力不胜任;而且一屁股蹲下来,也就失去了战场主动权。
马步芳在永凉一带与徐向前、陈昌浩艰苦鏖战正酣的时候,爆发了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扣留!
何应钦指挥的“讨伐军”已开向潼关,直逼西安。张学良要求红军主力出动,并望西路军以一部东返,配合河东红军击敌。为了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放弃了陕甘红军东出或南出,改为南下关中援助,同时令西路军东返。
此时,马家军的主力集中在东面,正等着与红军决战。能否突破马步芳的重兵防堵,还是个问号。徐向前等多数人认为西路军应乘虚西进,陈昌浩认为应当无条件地执行中央的指示,向河东进击。陈昌浩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向中央作了报告。中央回电,认为“在整个战略方针上看来,西路军以东进为有利,利与我主力在东边放手打仗。张学良极盼你们来,答应在兰州补充子弹、被服。”
徐、陈正准备拔营向东,军委又于12月27日来电指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路军仍执行西进任务,占领甘、肃二州。当时红军极需一个人口稠密,物资丰富,靠近苏联,利于回旋的战略基地。毛泽东认为,这个基地以黄河以西的兰州、凉州、甘州、肃州及宁夏地区最为理想。
于是西路军撤离永昌、山丹地区,冒着西北高原凛冽风雪继续西进。
坚守永凉时近两月,西路军的兵力已降至15000人。
马步芳已经察觉,没有后方补给的西路军已是疲兵屡战,便放心地派兵围追堵截。马家军的骑兵在红军队伍前后奔跑,马家军的民团游行似地要威风。红军指战员把子弹推进枪膛,食指紧扣扳机,直到敌人靠得不能再近时才开枪。当敌人略微远一点的时候,大家又把食指松开,将子弹退出来装到子弹袋里。红军天黑突出重围,天亮又被包围,坚持到天黑再突围,在马家军的包围圈中生存。
1月2日至8日,中央军委连续数次电令西路军在高台、临泽地区集结,暂勿西进,集中全力击退尾追之敌,创造肃、甘、安根据地。
西路军渡河遭重创(2)
西路军则建议军委,为了挽救西路军,让河东红军过河配合,东西合力,夹击马步芳。但军委认为河东已抽不出部队西援,令西路军团结一致,独立完成任务。
1937年1月12日,马家军以部分兵力钳制倪家营子等处的西路军主力,以重兵进攻孤居高台的红5军团。关键时刻,原收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