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天实在太忙,没有时间更新。今天是周六,还在公司开了一天会,辛苦了一天,但心情不是很好,因为公司在考虑减薪,先减高管,郁闷中。我其实是宁可裁员,也不选择减薪,因为减薪更像是吃大锅饭的感觉,大家都减,今天减高管,明天就会全员减,但为什么不先裁员呢?一个公司在高速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机构会有一定程度的臃肿,在经济不好的时期,裁掉一部分也是合理的。但减薪,则可能伤害很多优秀员工的积极性,不先裁员而先减薪,在我看来是比较愚蠢的做法。
说到薪水,就谈谈高薪的标准。
一个朋友岁数不小了,为了自己的一个心魔啊――这辈子一定要去体验一下留学的生活,尤其是留学美国的生活。3年前,他辞了工作,在美国签证放宽的大环境下,终于拿下美国一所2、3流大学的会计专业的offer,飞向了美利坚。这个offer是一点儿奖学金都没有的,好在这朋友有些积蓄,也没家庭负担。我是很佩服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呵呵,也是为了解掉自己的心魔,而抛开高薪稳定的工作去迎接未知挑战的勇气的。
1年前他回来了,他感到很满足的是,终于体验了一把留学的生活,体验了异国的文化,而且也给自己的经历写下了一笔:至少可以跟人家说,是在美国留过学的了。不过,可能是岁数比较大了,性格也比较内向,我觉得他可能和美国当地人接触得比较少,英语口语的长进很有限。这个对他回国就业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简历上是写了美国的留学经历,人家公司如果要他,八成是看上他的留学背景以及流利的英语了。结果是他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要不就是人家的薪水够高,但他不够格,要不就是他也够格了,人家给的薪水他不满意。
前两天他又拒了一个offer,每月15000元,就是年薪18万左右吧。和一个在外地的同学说了这个事情,同学大不解啊,那么高的薪水怎么他不干呢?我说什么呢?我这同学在中西部一个还算发达的省会城市吧,也许18万年薪确实是非常的高薪了,尤其是对一个做财务的人来说。
不过做财务的人,看薪水要是只看绝对额,就有点看的不够全面了。其实在前面的帖子里面也向其他朋友介绍过薪水的地区性差异了。一个出国读了硕士的人,如果要是自费而且没奖的话,我觉得怎么连学费带生活费也得至少人民币50万吧,如果回来的工作薪水不够高,这个成本收回的时间可就太长了。年薪18万,可能在一个省会城市还可以,但在北京确实对他那个岁数的人又出了趟国的人来说,实在是有点低了。
这就好像看论坛上有朋友发帖子问,怎么才能年薪10万啊,其实很简单啊,你到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城市的外企工作,如果有5年以上经验,而且确实具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不一定英语得多么多么地好,你就很容易拿到年薪10万了,其实折算成月薪不过就是8000多。
但是如果是一个外地朋友,你在北京租房的成本,肯定比外地高很多。外地人在北京肯定是要交通方便的地方,一来方便,二来对北京不熟,还是交通方便去那里都不会太费事。这个的话,你租房一个月就得2000左右了。然后你得吃饭啊,外企很多不管午餐的,自己去吃,外企多的地方连盒饭都贵。我现在不知道在北京国贸那边的行情了,但2年前,基本上盒饭都是12元一份。所以,吃得不讲究的人,一个月也得1000了。不过偶尔也得有朋友同事间的应酬啊,这个就先不算了。然后就是交通、通讯、水电等日常杂费,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多,其实手稍微一松,就是1000多就出去了。这个你看,你的毛利率就只剩下50%。
要是个外地MM,就花费更多了。你在外企,难免不和人家比穿、比化妆品,北京外企的风气,这方面不能说有什么特别地不好,但在外企聚集的地方,我觉得mm们在这方面的成本明显要高于比如在亦庄啊、望京啊、上地等等经济开发区。这些衣服和化妆品,每月怎么也得2000了吧。
如果自己再有点追求,去上个英文培训班,买个笔记本电脑什么的,你想,这一个月还能剩多少钱?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在北京一个年薪10万的人,过的不一定很好,尤其是男人,要是打算在北京结婚买房什么的,生活负担是很重的。
所以,我觉得呢,大家尤其是做财务的人,再说工资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地域因素,要考虑工资扣除必要生活成本后的“毛利”,这样才有可比性。
日期:2008…12…19 14:21:00
大公司的牛人 = 小公司的牛人 ???????
公司的规模扩大了,人多了,管理起来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老板想找“外援”了。他想请他一个朋友给我们公司做顾问。老板问我的意见,我见过他这个朋友,觉得不错,但我其实很担心他能不能做好我们公司的顾问,我不是担心他的能力,我是担心他的能力不一定适合我们这种小规模的公司。
老板的这个朋友,毕业后在一家非常著名的跨国公司做到了中国区的副总裁,是其中一个BU的头儿,做了将近20年。这个公司是现在财富500强里排名前50的公司,不折不扣的大公司啊,比BBB大多了,而且是属于这次经济危机受冲击比较少的那种很稳健的公司。他做的特别成功。然后后来跳槽去了另一家500强企业,和BBB规模差不多的一家,做中国区总裁,做了大概3、4年,很成功,把业务在中国做成了行业第一。后来原来那家公司请他回去,因为那家公司和国内一家“如雷贯耳”的有官方背景但是算是民营企业的大公司搞了个合资企业,请他做CEO,做了大概2、3年吧,好像不是很成功。因为这家合资企业就不像那些独资企业那么单纯了。
这就是我担心的事情。我们总是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一个跨国公司取得很好的成绩,他肯定就能去管理一个中小企业,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很习惯从外企挖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的,但失败的例子很多,这说明一个大公司的牛人不一定到其他公司也能成为牛人。这里面我们可以分成真牛人和假牛人来分析了。
假牛人,往往他们的能力也不错,只是他取得的成绩并非完全靠他个人的能力,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这里我就拿摩托罗拉公司做个例子吧。最近一段时间,摩托罗拉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日子都不好过了,但几年前,他可是个香饽饽了,如果摩托罗拉在某个地方开个工厂、搞个研发中心什么的,在当地都是大事了吧。
而在摩托罗拉做业务的人,出去做业务,头上顶了摩托罗拉的光环,很多时候要比其他中小企业办事容易得多了。不论摩托罗拉是买家还是卖家,对手都得给个面子。即使是跟政府部门打交道,获得的待遇肯定也比一半企业要好得多了。比如我们财务,有个税务方面的事情,其实是个有些灰色的地带,我们和税务局谈,税务根本不搭理我们。但摩托罗拉居然就谈下来了,而且上面还有批文,就是专针对摩托罗拉的解释这个事情的。
所以我们公司有一个BU的人,就指责我们财务办事能力不行,说摩托罗拉能办的事,为什么你们办不了呢?我懒得理他们。这个BU是我们2年前新建的,做的业务有一大块是要和通讯设备制造商打交道的。所以我们就通过猎头挖了个摩托罗拉的人来。这个人来了,就又把他在摩托罗拉的好几个下属搞过来了,并且这些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和在摩托罗拉持平。这个我很有意见,也和人事部门和老板谈了,但他们觉得值。
这些人过去在摩托罗拉有过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我很怀疑是因为他们能力强才成功。我觉得他们是因为有摩托罗拉这块牌子才成功而已。他们这些人,在我们这样小规模的公司做业务的方法,依旧还是在摩托罗拉的方式。搞个新产品发布,明明是很专业的产品,只要在业内搞就行了,偏偏搞得跟发布一款新手机似的那么隆重,我们并非是一家做消费品的公司啊!
而且我也从其他一些渠道知道点小道消息,你得明白,小道消息往往是真的。有某个人去运营商那里办事,以前他是摩托罗拉的,人家很给他面子的,后来再去,除了很熟的朋友,其他人对他的态度就很一般了。因为他们知道你现在是一家“小”公司的人了,你的业务量比摩托罗拉小太多了,影响力也小很多了,所以你个人的影响力也就小很多了。
所以,这个BU的这些人,基本是是属于做业务的那种“假牛人”了,离开大公司的那块金字招牌,他们不太能玩得转。现在这个BU都2年了,产品没卖出去多少,成本一大堆,我们考虑清盘了。(待续)
日期:2008…12…19 17:38:00
做业务的有“假牛人”,做管理的也有“假牛人”。比如西门子、摩托罗拉、可口可乐、宝洁、微软等这类公司,在中国发展了若干年,规模很大了。但他再大,中国区也不过就是他的一个区域而已,所以即使是中国区的老大,也不过就是个高级打工者而已。他做事情必须在一个“公司法制”的轨道上,就是说他不可能只手遮天的。
即使在某些公司、某段时间出现一言堂的情况,这种情况也绝对不会长久,顶多一年就会有问题。跨国公司都是有内审的,你做违规的事情,内审来巡查,会发现的。另外,你是中国区老大,但你不是这个公司的最高决策层,所以员工有“冤屈”,还是有地方说的。我在BBB的时候就发生过一起,一个员工受了不公正待遇,冤情不小,在亚太区都没能伸冤啊,这员工也豁出去了,发了个邮件给BBB全球的老大,这下子事情闹大了。后来,这个事情解决了,虽然员工后来也走了,但对各级主管都是个警告,事儿不要做得太绝,至少在中国区,没有人是能凌驾于公司制度之上的。
所以,一个管理者,如果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比如做财务经理,你做的好,和你的能力有关系,但也和你在这样一家“法制管理”的公司有关系。但你离开了这样的公司的时候,特别是你去了些中小企业或者国有企业,那就难说了。中小企业往往CEO也是公司的所有者,他就是公司里的皇上,他要是不是按制度来管理,那些“假牛人”就惨了。当然在国有企业里也一样,领导要是有背景的人,很多时候,公司的制度对他也是形同虚设的。
我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管理上的“假牛人”。我的才能在BBB能发挥得很好,但是在后来的一些中小外企和民营企业里,就很难充分施展,因为,那里不是个制度化的环境,老板的一句话,就决定很多事情,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而我这样的“假牛人”,因为还没修炼到“真牛人”的程度,也或者老板还不是那么开明,所以在这些企业里我做的就很艰苦了,有很多时候也很难影响老板的想法。
那“真牛人”是什么人呢?说些极端的例子,比如唐骏,我觉得他算是个真牛人。对唐骏的能力和为人,有很多方面的说法,这个我不评论。但客观的情况是,他去了盛大,对盛大有帮助,至少陈天桥吃他那套。而在盛大股价被严重低谷的时候,唐骏能靠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到华尔街去游说,帮助盛大度过难关。后来他又跑到紫金矿业去,我想他加盟对紫金矿业上市后的股价肯定是有很大的正面影响的。这样的人,如果他要搞内部管理,估计老板也要慎重考虑他的意见,给他面子吧。
扯了太远了。还是说我们要请的这个顾问吧。我担心的就是他后来为什么在合资公司做的不是那么成功,是不是在某些方面他有点像“假牛人”呢?我说“假牛人”,也并非全是贬义,毕竟人要做事,还是得有环境的嘛。听这个顾问讲过一些管理上的事情,其实也都是我在这家公司这几年想做的,但做的都不是很好。我觉得和我的老板有关系,也和我们总部有关系,他们的管理思路就比较差,直接影响了我们。所以,这个顾问如果真来我们公司,我觉得最大的挑战不是他如何让我们这些人配合他的管理理念,而是他能否改变我们老板和总部的一些观念,或者说――老板和总部是否会在他们的权力受到一些制约的时候还能支持这个顾问。
日期:2008…12…21 17:30:00
还是说回这个并购吧。其实两家企业合并,并非只是被收购的企业的员工紧张,收购别人的企业,也有不少员工很紧张。因为很多时候,被收购企业在不少领域是非常强的,这个也是它被收购的原因,而往往它强的地方正好也是收购它的企业相对会弱一些的地方。所以收购的消息宣布后,很多人的心情是激动兴奋中带了些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
被收购企业,就叫它MMM吧,它全球最高的管理层一半以上的人在宣布收购后表示离职,估计是BBB和他们谈过,也不留他们了,包括它的CEO。但它的二把手,好像是总裁吧,被留下了,据说是个厉害的角色。不过,毕竟那么高的层次,我们大家也就是了解一下,据此判断一下“风向”而已。真正和我们相关的,还是在亚洲的业务方面,如何开展这个整合。而真正到了执行层面,就是中国区如何整合了。
MMM在国内的发展不是很平衡,主要的势力就是在北方,在南方只有少数几个办事处而已,因此在中国内地的整合主要就是以BBB北方区为主导了。北方区因此成立了一个并购委员会,基本上是各个部门的经理级人物,而财务方面的事宜就是我和我老板NJ负责了。本来我想,借这个机会可以学习一下并购过程中,两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如果合并的,但结果很让我失望的是,BBB上面选择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方案,就是全部注销MMM在国内的公司、办事处,所有资产可用的拿来,不可用的一律在注销前变卖,这样一搞,我等于啥也学不到了,当时是失望ing,现在也觉得失望ed啊。
因此财务的工作就剩下去理清MMM的资产,然后考虑变卖了。另外,MMM在北方区的企业都是在山东啊、河北什么的,那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会在公司注销后,都转到当地BBB企业。在北京,他们有个类似holding pany的机构,也就是个办事处的规模,有十几个销售人员和两个财务人员以及他们北方区的CEO。并购宣布后,那个CEO就提出离开了。而十几个销售和两个财务呢,都人心惶惶的,但我们北方区的老板去了他们的办事处,说我们全盘接收,让大家不需要担心。后来我想这个事情呢,估计这个都是缓兵之计吧,毕竟这些MMM有些渠道我们是没有的或者是没有完全占领的,还需要这些销售人员的工作。当然,一旦渠道都接管过来,如果人员过多,肯定还是要裁的。
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切身的体会――商业世界里,你是不能随便相信人家的话的,有时候白纸黑字的东西也不一定可靠。有时候你重信用讲义气,是遵守了“江湖道德”,但是商业世界其实比江湖黑多了,江湖上还有朋友,商场就没有了。
我的老板NJ当时也承诺了接收MMM的两个财务人员,那两个人一个人职务是出纳,另一个相当于我们的财务主任。还没见到MMM的人的时候,我心里也挺不安。因为做这种兼并的事情,被收购一方总是有点情绪的。
日期:2008…12…23 17:01:00
在某一天下午,我们北方区的大老板带着我们并购委员会一行人,正式进驻了MMM公司北京办事处。MMM的办事处在北京燕莎商圈一个挺不错的写字楼。他们在北京不过20人左右,但办公室的面积确有600平米,相当地宽敞。因为是在20层,视野也很开阔,从窗外望去,整个燕莎商圈尽收眼底。办公室里各种办公设备应有尽有,而且家电类的诸如冰箱、彩电、微波炉也都是很好的牌子,真的是比我们的办公环境好多了。不过,这似乎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MMM会被BBB收购了――他们的日子太舒服了,也许员工们都没进取心了。
财务部门自己有个小房子,大概有12平米左右,就坐那个财务主任和出纳。房间的采光很好,落地大玻璃外车水马龙,让我都想干脆我们搬这儿办公来算了。财务主任的岁数不是很大,27、8岁,但看着很老成的一位女士。我和她单独聊了一会,了解了一下她的工作内容以及MMM会计核算上的一些问题,发现她的能力不是很强,只不过是大学毕业就到了MMM,跟了CEO很多年,比较受信任而已。出纳后来表示想回老家了,所以不打算转到BBB了。而财务主任呢,往深了了解,原来她怀孕了,所以其实我们也很难解聘了。
说到这个问题,也顺便谈谈一个财务部门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我是觉得做为一个公司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