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_我做会计好多年-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个问题,也顺便谈谈一个财务部门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我是觉得做为一个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这个方面是一定要重视的。女员工结婚、生育都是大事,这些事情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她们的工作,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公司好歹是企业公民啊,也得有社会责任,不能因为女员工有这些事情就不招聘她们。尤其是财务和会计这个领域,女员工的比例还比较大。所以财务负责人要做的,就是一个要控制男女员工的比例,最好是有一定数量的男员工。虽然男员工通常想法比较多,有时不是很稳定,但他们没有产假这个问题。如果你找到合适的人,在一个时期内,男员工是保持财务工作平稳运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如果就是找不到很合适的男性员工,也不是大问题,那就要注意年龄的搭配,其实就是通过年龄的差距,来保证他们结婚、生育的时间尽量不重合。总之,一定要避免出现同一年龄段的年轻女员工太多这种情况。我有一个朋友,在一个中等规模公司负责财务,就犯了此类错误。他的财务部里面总共9个员工,只有1个男士,其他8位女员工只有一个财务经理是30多岁有孩子的,另外的都是大学毕业22、3岁到30岁这个年龄段的。结果你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在去年第四季度前后,一下子有4名员工同时怀孕,而且都是那种妊娠反应比较大的那种,经常是这个今天请假,明天那个请假,更多的时候同时2、3个同时不能上班,造成其他财务同事的工作量猛增,财务工作质量也下降,让我这哥儿们非常痛苦的一段时间啊。


日期:2008…12…24 17:20:00

  这个并购整合的工作对于财务部来说,实在就是小菜一碟了。那个财务主任过来了,因为离预产期还有7、8个月,因此基本上工作没什么大问题,多了个人手,但并购后的工作量基本没什么增加,对我们来说倒也不是坏事。而资产,我们发现都比我们BBB正在用的要好,就全盘给搬回公司了。
  倒是销售部门比较麻烦。MMM的销售代表们心态比较复杂,军心不稳啊。不过,BBB销售的工资水准是比MMM高的,这个对MMM的人来说总还算是正面的一件事情,不过他们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工作能不能保住。MMM有一些产品是比较高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算是奢侈品,这个BBB以前是没涉足过的,因此相关的渠道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因此,MMM的这些销售人员的价值,就在于并购后维持和渠道的关系,等待BBB逐渐地能够接管这些渠道。

  但他们也知道,BBB本身的销售渠道管理是很强的。MMM有的那些渠道,BBB确实没染指过,但如果BBB想做,还是能够拿下的。因此,一旦BBB完全掌握了,MMM的销售们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毕竟这些销售人员在MMM受过的训练,比起BBB的销售人员还是差了一大截。BBB不说有近百年至少也得有七、八十年的渠道销售经验了,总结出一整套销售理论,而这些理论通过不断的培训,强化了每一个BBB销售人员的能力。很多BBB的销售,只做到主管一级,但离开BBB后,在很多其他FMCG的跨国公司里做销售的高级职位,很多也做到了一些高科技公司,现在在西门子、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等公司,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

  MMM北京的CEO,尽管自己决定不转到BBB了,但他可能是觉得自己对“兄弟们”得有个交待吧。所以他在幕后出主意,让MMM的销售代表们和BBB谈条件,趁着他们觉得自己还有价值,要为他们的将来做好打算。MMM的人要转到BBB,是要和BBB重新签劳动合同,于是MMM的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消极地拖延签订合同的方式,要求在薪酬福利、合同期限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事情上有更多的保障性条款。他们不签合同,就可以在家歇着不工作,这样对BBB在原来MMM渠道上的工作有不小的影响。

  这会儿就是考验一个公司的实力和管理水平的时候了。

日期:2008…12…28 14:31:00

  那时的BBB要是用现在的劳动合同法来衡量,是个超级不错的公司了,公司的原则就是合法做生意,而在人事管理上也严格遵守各地的法规及公司的人事管理规定,有的时候你甚至觉得BBB有点迂腐。
  比如,BBB在北京的工资水平是怎么定呢?他们是先找咨询公司,就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所谓的四大中的一家来做薪酬调查,主要调查是从这几个方面:公司的性质,比如外资还是内资,国有还是私营;公司所处的行业,高科技还是传统行业,是劳动密集还是资本密集;公司的规模,比如营业额、人数等等。然后他们还要对每一个职位做深入的定义,就是要了解同样一个职位,在不同公司有什么不同, 就是通过对比每个职位的job profile或者称为job de ion (JD),给不同公司的岗位一个公认的可对比衡量的标准。

  而BBB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在人才市场的工资水平居于75%点,就是在100家公司里,同样的JD的岗位的工资,BBB的岗位工资要高于75家的水平。这个结果就是连公司最低的职位如前台,工资居然是每月3000,这个可是10年前啊。那时你给1500-2000都可以找个很好的前台了,可这个是BBB的薪酬体系最低的一级了,必须给这个数。确实有点迂腐。

  所以,BBB在并购MMM的时候,自然不会想什么鬼点子去为难MMM的员工了。前面说过了,BBB的工资水平比MMM高,所以MMM的员工过来,工资自然就给涨上去了。BBB的社会保险很全,MMM的员工过来,也都一个不落地给上了。要说BBB这样的雇主也算不错了,现在你要求它给你更多的保障,比如包括甚至是几年内不得解雇之类的,这个连BBB原来的员工都没得到过这种条款啊。

  说到这里,顺便批评一下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我们2年前也有并购,但我们并购后,给那家买过来的公司太多的例外待遇了,现在管理越来越难。当年我是坚决要求不搞特殊化,并购过来就立刻按公司既有的规章制度办,我们老板不同意,非要搞个“以人为本”,一切都为了让他们满意,这到底是个什么逻辑,我到现在也接受不了。
  BBB啊,现在想想这种百年老店的公司能撑上百年,自然有他的一套。BBB很明确地表态,MMM的员工从并购那天起,他们就是BBB的员工,他们享受一切BBB原有员工的待遇,他们是公司宝贵的资产,尤其实在MMM原有的销售渠道上。所以,BBB真诚地欢迎每个原MMM的员工,希望他们早日签订合同,尽快开始工作。对于拖延签订合同的员工,如果对BBB的offer不满意,BBB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解雇补偿,然后不再聘用。原MMM的销售渠道可以通过其他方法维持,但公司不会因为这个渠道的事情破坏全球定下来的规则。

  在整个并购过程中,BBB的态度以及我们这些并购委员会成员的态度,都是温文尔雅的,凡事都抱着有事好商量的态度和MMM打交道,但确实从来没有失去过原则。而BBB的这个表态,态度之强硬,超出MMM员工的预期,但其实也在我们这些人的预料之内。这个做法比我现在所在的公司的做法,不知要高明了多少倍啊。

日期:2008…12…30 12:13:00

  一个“普通会计”的职业之路 (一家之言,敬候抛玉,呵呵)
  因为“yuxinzhener”朋友问到了做财务的去哪个行业好这个问题,我回了贴,但觉得可能讲的还不够,所以在这里再多说两句。还是要先声明一点,这个根据我个人的经历而来,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而且也许换一种道路,我也许混得更好。不过,至少目前来说,我觉得这个道路不是最好,也是比较合理一些的途径。大家看一看,开拓一下思路,也可以引来更好的玉。

  先定义一下标题的“普通会计”,就是像我一样的土鳖吧,呵呵,IQ平平,没什么显赫的教育背景的。
  看了我的帖子的朋友,看到现在也大概知道我前两个工作,一个是AAA,就是四大之一;另一个BBB,算是个比较大的跨国公司,行业里排前三。如果不考虑在四大一直做到合伙人,想终身从事审计事业的话,那么我这个职业道路还是比较合理的一个选择 ――― 就是离开四大之后,应该找一家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跨国公司去待几年。为什么呢?
 因为四大我觉得更多的是提高了一个财务人的技术能力,但在管理能力上的培养不是很充分。尽管做审计,因为要做诸如系统测试这样的东西,你会了解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内控、组织架构等等,但你毕竟是做为一个外来人从一个审计的角度来看这些事情,深入的还是不够的。
  而你进入一家有着不错管理水准的大公司,真的去在那样一个体制下去工作,带给你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最关键的是,你是真的在和这个体制发生着关系,产生着良性的也或者是非良性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你才能真正去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能力、EQ,才能真正知道如何处理公司内部复杂的人事关系、懂得如何去平衡各方的利益,也才能掌握一个流程(process)的设立怎么能做到在效率、公平、收益之间的平衡。而这些,对于一个希望成为高层财务管理人员比如财务总监也好、财务副总裁也好甚至是CFO也好,是很重要的经验。

  如果你离开四大,立刻就进入小公司,尤其是很多小的IT企业,许以高薪诱惑再加上虚高的职位,往往很多四大人就冲了进去。但这些企业很多的管理都很不健全甚至说没有什么管理,你去了就是要建立一套流程,但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做起来很辛苦不说,还会走很多的弯路。最后成功了还好,但一旦做不好,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很有负面的影响的。

  因为四大在中国招聘的人数毕竟相对我们的会计就业大军来说是很少的,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四大工作。但管理水平高的跨国企业、合资企业甚至是一些民营企业还是为数不少的,所以我是劝那些想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往高层发展的人,不要计较工资和一时的得失,一定要在一家这样的企业里工作上三、五年,这个对于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简历的“美化”是非常有好处的。

  财务/会计这个工种,和销售或者技术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一个做销售的人,先做小公司倒是可以很好地锻炼能力,一直在大公司待着,往往不一定有好处,这个我在前面关于“牛人”的回帖中也阐述过了。做技术的,就更不用在意公司的大小了,尤其是软件工程师这类工作,还是需要点天份的,天份好的,在什么样的公司里都混得好,而且牛人很多都是可以自己创业了。

  但财务和会计就不同,这个工种做的好坏,它依赖于一个系统,一个好的系统,可以产生很大的协同效应。如果你在大的公司待过,你知道好的系统是什么样的,当你去到一个小公司的时候,你就有那个可以改良或者说改善甚至说给这个小公司建立一个好的系统的经验。你建立了一个好的系统,它能够帮助你的工作,这个对你和公司是个双赢的事情。

  我的工作经历里,见过不少财务人,技术能力是不错的,但就是一直在小公司里干,管理经验少。一旦有机会进入一个规模稍大的公司,也或者公司随着业务发展而规模扩大的时候,这些财务人往往不能在管理上给公司的高层很大的帮助,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有在一个好的系统里面工作的经验。
  确实有时候一个管理不好的企业,因为押宝押对了,业务飞速发展。但这样的企业通常不会维持很长时间的高增长,而且一旦出现经济环境或者是行业小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迅速衰落。而管理好的企业,往往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时候,也能够稳健前进,并在经济复苏的时候迅速壮大自己。就像大家老听说的,只有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一阵子闹金融危机,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一家国际上知名的大银行,虽然在次贷上也一度损失不小,但目前日子过的明显比花旗好得多,目前都还没有接受外部的资金救援。我觉得它的内部管理水平应该是很高的。

  所以,我觉得,行业不是那么重要,而是一个财务人要趁自己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在一家管理水平好的公司里工作一段时间,这个是给自己充电的好时机。要知道,会计技术的提高,是通过考试、工作达到的,是每个会计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并非每个会计人都有机会去到一家优秀管理的公司去工作的,而这个经验,往往就是你区别于普通的会计的地方。


日期:2009…1…8 18:34:00

   
  最近实在是忙,做财务的人年末年初这段时间是比较苦命的。有段时间没更新了,我都忘了该从何说起了。思路有点断了。 既然都有朋友催了,就花了中午的时间更新了一些,大家先看着吧。
  我喜欢看美剧,但实在受不了他们经常把一个连续剧播它10几集后就突然停播个好几个月,熬人啊。所以,我这个帖子尽量不干那事,呵呵。
  接着上回说呢,是MMM的销售想要挟一下BBB,拿更好的合同和更多的保障,但BBB还是很有原则的一个公司,这个是公司文化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BBB公司大啊,财大气粗,也才有和别人叫板的资本。
  BBB警告了原来MMM的销售人员,估计MMM的人私底下也估量了一下形势,觉得还是不要拿鸡蛋碰石头了。于是他们还是按照BBB给的时限签了合同。
  销售的人员过来了,并购中最麻烦的一块也就算搞定了。当然,两家公司合并,又没有裁员,这必然会造成相当一些职位的人力资源重复了。因此,并购时不裁员,是为了使并购的过程平稳些,对市场和业务不要造成太大的动荡影响。但多出来的人早晚还是要处理的,这个就像楼上已经脱了一只靴子,而另外一只,早晚也得落在地板上,发出不小的声响。

  不过这个是后来的事情了,而我们财务马上要面临的一个事情,就是BBB全球内审抽到了我们北方区,我们得好好准备一下,这个事情麻痹不得。
  内审和外审的差别,相信不需要我在这里说得太多了,大家上网上查查,就大概知道了。但是各个公司怎么做这个内审,就各有各的方法了。
  曾看过一本书,介绍通用电器(GE)的人才培养体制的,其中说到通用电器经常把他们的management trainee送到内审部门去锻炼,因为内审是最快了解一个公司内部运作体制的部门。一个trainee通过1到2年的内审工作,往往对公司的业务会有很快的理解,再送到其他职位上,就很容易上手了。这个我只是从书上看的,不知道通用电器内部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运作的,有了解的朋友尤其是在GE干过的朋友,可以详细地说说。但从书上的说法,我觉得GE的做法和BBB很类似的,就是内审的人,不一定是来自于财务这个大部门的,任何的人都可能去做这个内审。

  这个在其他很多公司则是不同,很多公司内审的人也属于财务这个范畴,内审部门汇报给CFO,内审部门的人基本上是学财务出身。比如我若干年前,曾去应聘过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内审职位,他们的内审的老大就是中国区的CFO,内审的人基本上是财务背景的,当时面试的时候谈的很好,但最后一轮还是败给了一位女生。我在一次等候面试的时候,和这个女生还交谈过,大概知道她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背景不是很好,但最终却选了她,一直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我之前也有过两次面试很牛X的公司,过关斩将到最后一轮只剩2个人,结果输给了对手。但那两次,都是知道对方很强的,自己本身就处于下风,可那一次不知为什么了,也许是我over-qualified了,哈哈!不过现在想想也不后悔了,现在这家保险业的巨无霸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狼狈不堪。

  扯远了,收回来。


BBB在亚洲区就没有专门的内审部门,而是每年从亚洲区的财务部门里面找几个人组成一个临时的内审小组,然后到每个operation pany做审计。这种审计每年一次,但大家都不是很在意。原因在于,第一,这个内审因为都是财务的人做,结果还是比较把重点放在财务上面,这个我们财务部门基本上都可以应付了。第二,因为是亚洲区内部的人,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熟了。每年虽然来北京做内审的人都变,但我基本上都认识。有一年来的内审中一个香港人,以前做审计也在AAA,那会大家就认识,所以大家都没什么压力,你好我好大家好,都有点糊弄事儿的感觉。真的是这样,即使BBB这样管理比较好的公司,也有这样糊弄的事情的。没有管理没有问题的公司,因为公司是由人组成的,有人的地方,什么样的流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