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孟子他说·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子说:“太王当年占着邠地的地盘,狄人来捣乱。太王送皮货给狄人,狄人还是来捣乱;太王又送狗送马给狄人,也不灵;又送珍珠美玉,还不灵。太王于是召集长老们,跟他们说:‘我算明白了,狄人想要的是这片地盘。我听说过,道德高尚的人不能让养活人的东西反过来来祸害人。地盘就给了狄人算了,小弟们也不愁没老大,某家去也!’太王就这么离开了邠地,翻过梁山,一看岐山脚下还能住人,就定居在这里了。邠地的那些小弟们都说:‘老大是个好老大,咱们不能没有他。’于是,跟从太王来到岐山的人就像赶集一样。”
  孟子讲完了太王的故事,又接着说:“可是,也有人说祖业不是我们能决定要还是不要的,所以,我们要守好祖业,死也不走。大王,这两条路,您自己选吧。”
  
  孟子这回更有意思,给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意,让滕文公自己去选。
  太王的故事是一个古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他最后搬到的岐山脚下就是现在的陕西周原一带,这一带的考古发现很多,说明这里确实曾是周人的聚居地。
  太王就是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祖先,孟子很推崇的周文王和灭了商纣王的周武王都是他的后人。太王的这段故事,在后人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周人这样的一个社会组织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那几乎就可以说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一切以人为本,什么领土、主权、君权,都不像后世那样具有至高无上、无可置疑的地位。太王就像喜剧影片里一个善良的黑帮老大,自己的帮会总是被狄人的帮会欺负,后来发现狄人帮会是看中了自己的地盘,太王觉得如果捍卫领地就会打打杀杀,得死人,嗯,算了吧,地盘我不要了,我走还不行么,小弟们没有了我这个老大自然还会有新老大,也许就认你们狄人的老大做老大,这也没什么不好,只要他们能在新老大的手底下生活得好就可以了。
  我们甚至还能由此来推想一些可能的情况。假如狄人步步紧逼,得寸进尺,太王实在没地方可去了,那么,第一,如果条件能谈拢那就投降,从此以后大家都是一家人,那就谁也别再欺负谁了,一起发展生产,共同致富;第二,如果条件谈不拢,或者内部有分歧,那就谁想投降就去投降,谁想抵抗就去抵抗,划分阵营,各立旗号;第三,如果小弟们一致要求抵抗,那就开打,打赢了最好,打败了也死而无憾。
  无论如何,太王能说出“小弟们不愁没老大”这样的话来,总能算是个了不起的人,尽管当时的“老大”(君)并不是后世的君主乃至帝王的概念。
  
  
  孝道与河童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这是“梁惠王”一章中的最后一节了,场景突然就转换到了鲁国。其实,这段鲁国的经历是孟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程,这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在那个时代里已经算是高寿了。他在这次鲁国的经历中无奈地感叹着天命——到底人老了,明白了再牛的人也不能和天斗,明白了老天爷没站在自己这边。可这是不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呢?谁知道。
  
  鲁平公准备出门,车都备好了,宠臣臧仓突然过来请示:“您怎么和往常不一样啊,这都要上车了我们还不知道您是要去哪儿呢。”
  鲁平公说:“大惊小怪,我是去见孟子。”
  臧仓夸张地张大了嘴:“啊——?!您是什么身份,他小孟又是什么身份,竟然劳您大驾去拜访他!您觉得他是个贤人吗?嘿嘿,贤人的所作所为都会合乎礼义,可他小孟,我呸,他给他老妈办丧事的规格居然超过了他以前给老爸办丧事的规格,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哼,这种人您还是不要见的好!”
  鲁平公一听:“嗯,不愧是我的宠臣啊,说的在理。听你的,我不去了。”
  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这本来大概是正在鲁国做官的孟子的学生乐正子推荐的。乐正子正惦记着鲁平公是不是已经到了孟子那里了,可突然听说他根本就没去,嘿,这真是拿豆包不当干粮啊,乐正子找鲁平公说理来了:“您怎么又不去了呢?”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了,说孟老师给老妈办丧事的规格超过了他以前给他老爸办的丧事,哼,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乐正子跟随孟子,从硕士念到博士后,对导师的私生活了解得一清二楚,他马上反问鲁平公:“您说的‘超过’是什么意思?是说我导师先前给他老爸办丧事用士礼,后来给老妈用大夫礼?还是老爸丧事用三个鼎,老妈丧事用五个鼎?”
  ——乐正子这番话在我们现代人听起来就像听天书一样,但当时的鲁国可是最讲究这些礼呀、乐呀的东西。
  鲁平公说:“我指的不是这些,我是说他棺椁和寿衣用的不合规矩。”
  ——这件事前文没提,看来鲁平公还是详细了解过一些情况的。
  乐正子说:“您说的这事倒确实是有,可那不是不合规矩,那是因为我导师前后的家境不一样,穷的时候就只能简单一些,后来有钱了就搞得好一些,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对话记录到此中断,也不知道鲁平公是怎么回答的,推想是没词了,但面子又下不来,所以还是不去见孟子,但他很有可能是把臧仓给卖出去了。
  乐正子回去了,见到导师,说:“我本来都和鲁君说好了让他来见您,他本来车都备好了,可是,他的一个宠臣叫臧仓的乱说话,把事给坏了。”
  孟子点了点头,面容平和,说了两句非常玄妙的话:“鲁君要来,是因为你乐正子劝他来,他没来,是因为臧仓劝他别来,其实他来与不来,非关人力,而属天命。这是老天爷不让我和鲁君会面啊,臧仓那臭小子哪有这么大本事?”
  ——说明一下:我对“行或使之,止或尼之”的理解和常见的一些版本不大一样。我正为客异地,手头资料很少(这时候真是很怀念家里的那些书啊),就拿朱熹的解释放过来给大家参考吧:“言人之行,必有人使之者。其止,必有人尼之者。”
  孟子这也算是无奈之言,其实他是不大信什么天命鬼神的,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被拿来做个说辞罢了。至于臧仓,也是个可怜人啊,办了一件错事,结果成了千古留名的小人。我有时在想,古代拿四书五经当教科书的那些学生们当中,如果有谁姓臧,一定经常被人拿来开玩笑,一口一个“臧氏之子”——你还没辙,因为这是圣贤之言。
  
  这一节里,我觉得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孟子给双亲办个丧事,如此私人的行为怎么会被上纲上线到这样一个高度?
  ——这就是礼制啊,我们所谓“礼仪之邦”,这正是一个“礼仪”的典型体现。就孟子的思想来说,他讲这个“孝”字还是有人情味儿的,但还是苛刻得可以,像“守孝三年”就是他极力主张的,这在后文当中会有细说。可中国人谈“孝道”,后来就发展到了《二十四孝》那种极端的地步,前面已经讲过郭巨的例子,简直就是变态。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走极端的人自然会有,这本不足为奇,可怕的是,把极端的例子当成典型来推广,以极端的例子作为标准来要求大众。后世所谓“孝道”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这些年还经常有人呼吁什么寻找传统、呼唤孝道之类的,用心虽好,却不知我们传统的孝道实在是可怕得很啊。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本来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在西方那些从无孝道之说的国家,做子女的也很少有因为缺乏孝道教育就打爹骂娘的吧?一种自然的感情被一大堆形式给框框住,出了这些框框就成了不孝,这就很容易在本来已经泛滥成灾的假仁假义之外再增加一个假孝。——极端的例子本来就没几个人学得来,社会还非要去鼓励这些,导致的结果自然就是作伪成风。
  对孝道的批评自古有之,不过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确实屈指可数,王充、孔融,这都是时代的大另类,还有过禅师认为母亲之身是寄宿之处(相反,佛家也有宣扬亲恩和孝道的经文,佛学发展成佛教,在思想上是个开放系统,时间越长,论调也就越多越杂,有出入是很正常的),在近代,胡适也为这个话题掀起过论战。“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口水大战,反对者众。
  但是,我又要出来调和了,反对这种观点的人通常都会犯一个逻辑错误,那就是:认为如果承认父母于子女无恩就意味着反对子女对父母尽孝。
  ——其实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我就认为父母对子女无恩,但我是一个孝顺孩子。为什么呢?无恩不等于无情啊!一家人一起生活这么多年,互相关照,感情亲密,所以呢,用不着宣传什么孝道,做孩子的自然就对父母有一份关心。当然,如果父母成天打骂子女,再怎么宣传孝道,孩子也孝不起来。所以说,这本来都是最自然不过的感情,何必非要搞成那么可怕的孝道呢?
  再说“无恩”,王充、孔融他们时代太早,所以见解还浅,胡适的说法也嫌不够通透,倒是芥川龙之介有一篇叫做《河童》的小说,我觉得很能给人启发。
  先简单介绍一下,河童是日本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具体样子我就不去描述它了,反正是够古怪的。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是说有一个人类踏进了河童的世界,惊异地观察着河童们是怎样生活的。我摘引一小段关于河童生育的文字,这段里提到的“巴咯”是一个河童的名字:
  
   
从我们人类看来,确实没有比河童的生育更奇怪的了,不久以后.我曾到巴咯的小屋去参观它老婆的分娩。河童分娩也跟我们人类一样,要请医生和产婆帮忙。但是临产的时候,作父亲的就像打电话似的对著作母亲的下身大声问道:“你好好考虑一下愿意不愿意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再回答我。”巴咯也照例跪下来,反复这样说。然后用放在桌上的消毒药水漱漱口。他老婆肚子里的娃娃大概有些多心,就悄悄地回答说:“我不想生下来。首先光是把我父亲的精神病遗传下来就不得了。再说,我认为河童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恶。” 

   
巴咯听罢,怪难为情地挠挠脑袋。在场的产婆马上把一根粗玻璃管插入老婆的下身,注射了一种液体。老婆如释重负般长叹一声。同时,原来挺大的肚子就像泄了氢气的气球似的瘪下去了。原来挺大的肚子就像泄了氢气的气球似的瘪下去了。
   
   ——呵呵,很新奇是不是?不过它确实可以给人一些启发。
   
好吧,有恩无恩就算没有定论好了,可是,复杂的仪式化的东西和极端到变态的表演我还是觉得让它们永远消失掉为好,我也宁愿相信家人之间是由爱来维系着,而不是什么施恩与报恩的关系。
   
  再说孟子,在鲁国看过老天爷的脸色之后,他便回到了老家邹国,从此终于安定下来,和弟子们一起写书去了(也有人说这书全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写的)。现在呢,“梁惠王”这章算是写完了,他还有很多回忆,很多想法,都会在后面的六章里一一出现。在这一章的结束,让我们回头想想孟子的这一生啊,塞满了一货轮集装箱的理想却连一斤都没有推销出去,这真很像一些大型国企,勤勤恳恳很多年,创造了很多很多的GDP,只可惜全是库存。


  
  孟子他说-3
  ——我向皇帝说真话
  
  目录
  
  滕文公章句上
  
  开场白之一:我向皇帝说真话
   
草民直接向高层反应问题的事情倒也不是从没有过,但通常的模式是:草民们总是对地方苛政忍无可忍,却坚信金銮殿上的皇帝是位圣主,两厢的宰相都是清官,所以千方百计地穿过地方政府的围追堵截,去国都找圣君贤相倾吐心声。可是,凡事总有例外,这回这个段志冲就是个大大的例外。段志冲对皇帝说的真话是:“您老人家赶紧下台吧!”
  开场白之二:身是菩提树,还是芭蕉树?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一偈和上一偈意思是一样的,不过抄写的时候出了笔误,头两句里的“心”和“身”应该对调一下才是。陈老师说:古往今来这么多人诵读这两人的偈子,好像谁都没注意到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喻不恰当;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不完备。
  开场白之三:奇妙的汉字
   
有一个例子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止戈为武”。高明吧?“武”字怎么讲?一个“止”字加一个“戈”字,这就是“武”,太哲学了!我们的古人实在太高明了!……写《说文解字》的许慎提出“六书”的概念,在谈其中“会意”一项的时候举例为证,就拿这个“止戈为武”说过事。把时间再往前推,“止戈为武”在《左传》里就已经有了,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一次重要讲话里提出的重要指导精神。这样看来,“止戈为武”这个说法应该是原汁原味、无可质疑了吧?唐兰出来说话了……
  谥号:一个字背后的一堆问题
   
从此以后,谁要在书里提到我的时候就会说“熊坏透公”,读者一看这个谥号,就能立刻明白这个“熊坏透公”肯定不是个好东西。还有,我死后如果有人把我的文章结集,书名不会叫《熊逸文集》,而是叫做《熊坏透公文集》。但是,“坏透”太直白了,涵义也太单一了,其实并不合用……
  简体字又惹麻烦了
   
有些词并不生僻,可能有些时候还经常露面,但要追问一回这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呵呵,还真未必有多少人答得出来。咱们马上就能遇见一个。看《孟子》这一节的原文,第一句“滕文公为世子”,问你啦,什么是“世子”?
  “大同”不大,“小康”不小
   
天地良心,说小康社会“是变公有制为私有制,变军事民主选举制为君主世袭制的阶级社会”,这话是这套权威版本的《中国通史》里说的,可绝对不是我说的!如果再往上找,那是孔子说的(至少也是汉朝人冒充孔子说的),更不是我说的!谁有意见可千万别跟我过不去哦!
  是风云际会,还是羊入虎口?
   
在周人兴起的时候,楚人加入了周联邦。但从实际来看,楚国和周政权更像是南北朝,双方一南一北,各自都是独立政权,互不统属。……周人看他们就好比白种人看印第安土著。所以呢,中原各国经常互相来往,可大家全拿楚国当外人。
  尽孝实在不容易
   
你可知道这一个“礼”字包含了多少内容!儒家“十三经”里有三部完全是讲“礼”的,※这些内容,比现在很流行的金教授讲的那些不知复杂出多少倍,琐碎多少倍。……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捶胸顿足”,这个“捶胸”和“顿足”本来都是葬礼上的规定动作,什么时候该捶胸,什么时候该顿足,该怎么捶胸,该怎么顿足,什么时候绝对不该捶胸,什么时候绝对不该顿足……这里边的讲究无限多,要是一不小心搞错了,那你可就算“非礼”了。
  三加三等于几?
   
各位可知道《孝经》是一本什么书?顾名思义,是讲孝道的书。这书在历朝历代被很多统治者大力推行过,虽然篇幅极短,却能身列“十三经”之一,甚至还曾被人推崇为“十三经”里的第一经。要论普及程度,《孝经》还要超过《论语》和《孟子》等书。但是,要留心哦,《孝经》可绝对不是“孝”的经典,孝道也绝对不是“孝”之道——至少其核心意义不在这里。
  梁山第一百零九条好汉
   
可问题是,对一国之君进行这种规劝,尤其是到了后来的专制时代,这就如同对一个中学生说“学习的事要放在第一位”。当然也有少数好学生,听劝,但一般来说,单靠劝说的办法想让中学生一心学习,别去追星,别泡网吧,别玩电子游戏,别早恋,能起到多大效果呢?如果这个中学生掌握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