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旅代旅长郭汝瑰组织工兵实行
人工爆破,但敌人炮火非常猛烈,无法接近,炸桥未遂。接着又命士兵向桥


头敌人发起冲锋,硬冲多次,均被敌强烈炮火击退。当即又用山炮营的3门
山炮,对准公路桥开炮。持续打了2个多小时,共几百发炮弹,因威力太小,
公路桥未被炸断,但阻止了敌人的进攻。敌人见公路桥方面无法突破,即于
次日深夜用几只铁壳船在公路桥下偷渡,占领了河对岸的朝霞村。为了阻止
敌人继续向前推进,华军在朝霞村附近与日军对垒。附近河岸有一水泥工事,
20多位士兵带着机枪进入工事,对准朝霞村猛射,给敌很大杀伤。但这种机
枪掩体工事高出地面1米多,外八字形的枪口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敌人
用“37”平射炮瞄准射击,工事里的士兵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死。第14师在
青阳港与敌作战数日,伤亡近700人,仅营长就损失了7位。

14H,由浒浦口登陆的日军第16师团,以一部进攻福山,主力指向常熟。
由支(塘镇)、常(熟)公路及其以北地区向西推进的日军先头部队,于13
时由梅李镇进抵兴隆桥附近,古里村一带已发现敌人。第15 集团军总司令罗
卓英当即命以仅有的两个营合编成1个团的第13师,增援第98师的战斗;
第60师阻击由古里村西进之敌,其余各部队尽速按原计划交互向吴、福线转
移并占领阵地。

15日拂晓,第3战区各集团好容易进抵吴福线,相继占领既设国防阵地,
准备依托坚固工事抗击日军新一轮进攻。

战略转移

防御战斗中,利用防御工事阻击敌人,保全自己,是防御一方必不可少
的战术措施,也是防御作战的基本形式。基于持久作战,消耗敌军的战略方
针,在上海战事大利的情况下,将部队转移至后方既设阵地,抗击日军,逐
步消耗进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就成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自然选择。按
照预定计划,退却守吴、福,陈兵国防线,是这一阶段中国军队战役行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吴县(苏州)一福山及无锡一江阴、乍浦一平湖一嘉善线同为国防线,
是1933年由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城塞组(后为城塞局)根据抗御日军侵沪及
保卫南京的需要主持设计的。其编成主要以步兵营阵地为单位,在特别重要
或次要地段,也有团阵地或连阵地。阵地内设置第一线和预备阵地,建有射
击、观察、通讯、交通、伪装、掩体和障碍等系统设备,以轻、重机枪和战
防炮工事等为骨干,组成环形防御结构。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尽量
利用天然障碍物,辅以人工障碍,形成永备型坚固工事。1934—1936年,军
事委员会先后派遣第36、第57、第87、第88师和独立工兵第1团、工兵学
校练习队以及宪兵团等部队,分期分批修建。工程浩繁,劳师糜饷,到淞沪
会战爆发前,尚未完全竣工。由于设计,施工和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这一
工事体系有着许多薄弱环节,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如建成的阵地,只是单
个的掩体工事,阵地间没有交通壕,工事及其枪、炮火力孔的位置不符合实
战要求,工事门户的钥匙由地方保长保管等。无论如何,这一庞大的阵地配
系,到1937年11月中旬,自然而然成为了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抵抗日军,
稳定部队,扭转战局的极其重要的物质保障。

按理,凭借这样的工事设施,防御日军进攻的战役行动,应当收到好的
效果。然而,自8月13日至11月15日,第3战区部队同装备优良的日军,
连续苦战,虽不断给敌于重创,自身损失也极大。到此时,各陆军师名为1


个师,实际战斗力还不足两个团,个别的甚至更差。只为日军因苦战而乏力,
追击劲势消减,除以1个师团强的兵力溯江实施水上包围外,其正面部队,
行动迟缓,所以守军方能勉强退守吴、福线阵地。如此情状,纵有既设工事,
其利用程度及其作为,亦可恩而知。

左翼作战军进抵国防线后,即按命令占领阵地。按战区原定计划,在吴
福、锡澄线留置有部队守卫阵地,当前线部队撤退时,负责阻击追兵,实施
掩护,但后来前线战事紧张,留守部队均被调走。因而无人指引撤退部队进
入阵地,临事又找不到现地工事位置图,加之工事间没有堑壕沟通,许多部
队许久进入不了阵地,只好继续撤退。此情此景,由第98师第294旅旅长方
靖少将的回忆中,得到了再现:

“11月15日拂晓,第98师刚抵常熟,即令第294旅迅速占领城东既设
阵地,第292旅任城防守备,进入阵地工事。当时发现既没有现地工事位置
图,找不到工事位置,也找不到钥匙。

官兵们随即按(国防线的大概)方向寻找工事。所谓国防工事,钢筋水
泥机枪掩体在公路大道两旁南北三四百米之线,仅有十多处像坟堆一样的土
包,当时掘开上层,有的是机枪掩体,没有钥匙打不开,只有立即钻开;有
的扒开了是棺材,不是水泥工事。我们只有急急忙忙地占领阵地,构筑临时
工事。阵地前面隔着一道十多公尺的小河,对岸的树木房子很多,从前没有
扫清射界。我们正在占领阵地时,敌人也到小河沟对面占领阵地,开始战斗。
我们占领的掩体工事皆没有联络交通壕,每个掩体工事仅能容1个班的士兵
和1挺机关枪,在日间不能联络,后方粮弹也送不上来,只有在夜间补给。
我官兵满以为退守到国防工事线上定能持久抗战。现在看到公路南北两侧2—3 里处,仅有十多座水泥掩体工事,再往远处就再也没有工事了,使官兵
大失所望。”

在第21集团军兵站分监蓝香山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更为凄楚的图景:

“11月12日,我军从上海撤退,原拟以有力的一部利用既设国防阵地,
于苏州、福山间拒止敌人追击,有秩序地后撤。无奈工事门钥匙多交给当地
保甲长保管,而保甲长早已逃走。同时,敌海军重炮猛轰福山,敌机跟踪袭
击,使我军立脚不住。于是大军分作两路,一路沿淞沪公路,一路沿太常公
路,昼夜不息地向南京撤退。虽在雨大,敌机依然临空追击,苏州阊门外、
无锡车站、常熟南门正街均遭狂炸,不容我军喘息,人民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特别是对我军士气影响很大,一条公路上十行八行的纵队,争先恐后,拥挤
并进,秩序混乱。当时守备福山的上官云相部队被敌海军重炮轰击走散,无
人指挥,阻敌无力,撤退混乱有增无已。”

战争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
动;劣势而有准备,常可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势,将优势之敌打败。在淞沪战
场上既有优势(兵力)又居劣势(武器)的华军,由于战役准备不足,既设
工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痛失良机,导致了防御作战的最终失利。

在战区部队勉强于吴、福国防线立足的同时,日军于15日至16日集中
追击部队主力,向常熟城及其以北进攻。左翼作战军之第98、第171、第13
师极力抵抗,暂时阻住了敌军的攻势。

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吴、福线朝不保夕。鉴于此,16 日16 时,第3
战区司令长官部复下达作战指示:


(一)锡澄阵地现正部署中,第15、第21两集团军应迟滞敌人,使由正面转移之

我军,得有确实占领阵地之时间。

(二)铁路正面之我军主力(第9、第19集团军部队)于17日夜,开始向锡澄线

转移,但以一部在唯亭、外跨塘掩护,待至20日前后方行转移。

(三)各乓团今后之行动,预为指示:

1。第48军(附第171师)经无锡、宜兴到达长兴,吴兴附近,与第7军会合。
2。第18军经无锡、宜兴往广德附近整理(第14师在宜兴待命)。
3。第13师随同第18军住广德附近。
4。第15师、第105师,由王东原军长指挥,住广德附近。
5。第133师由杨(森)军团长统率,经无锡、宜兴往溧阳附近集结侍命。
6。第60师转移至无锡,归胡(宗南)军团长指挥。
7。刘和鼎军长所指挥各部'第56师,第40师、第76师(欠第228旅)、独立第34
旅'、(江)苏保(安)第4团,移于南闸镇公路西侧,支援第一线之战斗。
(四)常熟附近之战斗,应维持至19日,尔后以有力一部沿常(熟)(无)锡公路
逐次拒止敌人,掩护我正面各部队之转移。

根据这一指示,战区各部队即时准备向锡澄线转移。日军于17日起在支
(塘口)常(熟)公路及其以北地区频繁调动。第15集团军于严密监视敌军
动向的同时,加强常熟城的守工,并今已到吴县的第11师迅即赶往常熟城西
南,支援该方面作战。

18日下午,20余架敌机对常熟城轮番轰炸。黄昏后,日军约1个中队,
穿过第15集团军与第21集团军之间约8华里的空隙,进入常熟城北方,向
虞山发起攻击,入夜,占领虞山城北端。罗卓英亲自指挥第11师反击虞山之
敌,一度夺回阵地,经反复争夺,19日拂晓,第15集团军以第98师及第32
师投入虞山甫端,攻击日军。敌由浒浦镇方面登陆的援军赶到,向常熟城郊
进攻。守军与敌激战至19日下午,奉命撤出常熟阵地。

第21集团军方面,自11月15日占领自四方桥至福山镇之国防阵地后,
连日遭日军攻击。福山镇方面战斗激烈,经第48军所属部队增援后,渐趋稳
定。到19日,双方对峙于原阵线。

19日夜,第15。第21集团军分头向宜兴及武进(均位于锡澄线后方)
转侈,苏州随之失陷。第15 集团军是第3 战区主力部队,备受军事委员会及
战区司令长官部的重视。撤退以来,各级军事首脑关怀。其意一为保存实力,
二为使之再建功勋。对此罗卓英心明如镜,但又无可奈何。到达无锡时,罗
卓英向薛岳汇报常熟附近战斗经过,抒发了自己的忧虑与感触,其间详细陈
述了吴福阵地存在的缺点:(1)既设阵地与工事无图参考,无人指示,无钥
匙开门;(2)困前线在撤退中,与在国防阵地内之军政机关人员失去联络,
且兵站、交通、通信、卫生等设备,无人负责;(3)江南湖沼,河渠交错,
非同死湖,在军事上不能完全认(其)为障碍,且有变为空隙薄弱之虞。故
阵地设备,及部队部署,均应注意,尤须有水面巡防之部署。诚可谓,吃一
堑而后方得长一智,惜其于时已晚。

23 日,紧追不舍的日军按照大本营进攻南京的命令,向锡澄线发起攻
击。刚刚驻足该防线的第9、第19集团军仓促应战。战况若此,军心趋散,
战斗力更为减低。此时。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虽一再饬令死守阵地,但已于战
事无补。各部队防守阵地多处被突破,又无战略预备队可供使用,形势岌岌


可危。25 
日,无锡失守。第
3 
战区左翼作战军遂放弃锡澄线,沿京沪铁路向
常州及南京方向撤退。第15、第21 
集团军自20 
日起经宜兴向浙、皖边境的
孝丰、宁国一带转移,抵达指定地域。日军追兵又至,守军立足不住,再向
宣城以西撤退。

锡澄线北端点之江阴要塞,乃多年经营的坚固阵地。原可在防御战中发
挥重要作用,但因守军全线撤退,该要塞陷于孤立。11 
月28 
日,日军围攻
要塞,出动空军,猛烈轰炸,陆军持续发起攻击,要塞守军凭工事顽强抵抗。
由于得不到增援,固守难以持久,要塞守军遂实施反突击,于12 

2 
日冲出
重围,向镇江方向撤退。是日,要塞陷落。该方面日军即向南京外围侵进。

守军的连续退却,意味着日军的不断前伸,对日军而言,整个战役至此
已基本演变成了一场追击战。在北翼登陆部队连连得手之时,南翼第10 
军主
力更加强了对中国守军右翼作战军掩护部队的攻击。

11 
日晚至12 
日晨,日军第
6 
师团主力及冈崎支队突破青浦一仇江之线
第51、第58、第96、第154 
师掩护阵地后,一部由青浦向西直指平望,一
部逼近既设国防工事乍一平一嘉线。该线与吴福、锡澄同时修筑,原本就是
为了防止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而设置的。焉知真正到了这一时刻,却没有
发挥应有的作用。平时未能认真部署,至日军登陆后,防守此地的守军虽与
敌顽强战斗,但已无法扭转局势,战至14 
日,嘉善失守。日军主力即借海,
空优势火力掩护,直扑嘉兴,先头部队迅速越过京,伉国道之苏(州)嘉(兴)
线,19 
日午,占领嘉兴。此时由青浦西进之敌,亦同时占领平望。曾闻名遐
迩、令人振奋的乍、嘉既设国防工事线,就这样被日军轻而易举地越了过去。

嘉兴失陷当日,日军第10 
军向大本营报告战况:

(一)本日正午顷,占领嘉兴。

(二)19 
日命令(部队)以全力向南京追击,部署为:

1。冈崎支队经湖州(吴兴)、广德,向芜湖追击,切断敌之退路。
2。第18 
师团,经湖州、广德、句容向南京追击。
3。第
6 
师团先向湖州前进。
日军大本营20 
日接此电报后,大为惊异。原因在于,金山卫登陆之初,
大本营曾明令限制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域为苏。嘉线以东,一则为其既定计划
所制约,二则尚无充分取胜把握,唯恐冒险失利。故急令其中止行动。21 

3 
时,华中方面军参谋长报告大本营:“已命令第10 
军立即停止实行。”同
时又称:第10 
军所持的“向南京实施追击为有利之意见”,第10 
军亦报告,
进攻部队“兵势极佳”。23 
日,大本营作战课长河边自淞沪战场视察后返回,
即对该战场部署加以审议,最后同意,并由参谋总长发出“废止以往之作战
地域苏、嘉线以东之指示”的命令。

鉴于当前事态的发展已影响到整个对华战争及其政策,日本内阁于24
日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华中方面作战的方略为:“统帅部今后视状况,可考
虑使该方面军重整态势,着其攻击南京及其他地域。”

经此,日军第10 
军所属部队沿京杭国道线向南京推进的举动,已由过去
部分兵力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独断实施的追击行动,演变为可为其他侵略军仿
效的公开执行大本营指示的颇具战略意义的作战行为。日本帝国吞并中国的
梦想,正在由其忠实工具拼命实现。从政治观点看,第10 
军的战斗实践,只
不过稍早一点撕掉了日本军阀,政客们欲掀还挂着的遮羞布,具体、实在地
将其狼子野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从军事的观点看,日本军


队抓住时机、争取主动的作战方式,无疑为其尽速实现作战目标,创造了有
利条件。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对危难重重的中国都是不利的,而肩负重任、
艰难作战的漱沪战场上的中国军队,首先承受了这一行动所带来的后果。

乍—平—嘉线被突破后,右翼作战军余部,即向南浔镇。青镇、长安、
海宁一线转移,因为战斗力极弱,根本无法阻止日军追击,太湖之吴兴方向
顿受威胁。正当此时,适逢第
7 
军奉命赶到,军长周祖晃中将于13 
日命第
172 
师分驻吴兴、长兴,构筑工事。16 
日19 
时,第170 
师师长徐启明中将,
派一部兵力赶赴升山市,对嘉兴、平望镇方面警戒。17 
日,张发奎奉命指挥

7 
军在吴兴。长兴间作战。此时,日军第
6 
师团(配属冈崎支队)、第18
师团各以一部,向南浔镇、青镇、长安之线,发动猛烈攻击。19 
日晚,第10
集团军一部败退,随即向南转移。

由于敌已显露进逼吴兴,歼灭华军于太湖附近之企图,吴兴前方战事惊
动了密切注意这一地区战况的最高统帅部。19 
日晨蒋介石亲自电令第
7 
军军
长周祖晃和已调任第
7 
战区司令长官的刘湘:

(一)吴兴前方战况紧急,原在长兴、宜兴担任太湖警戒之第
7 
军向吴
兴推进。

(二)刘湘司令长官所部(第23 
集团军,辖第144、第145、第146、
第147、第148 
师,均为川军),以主力在广德,一部在溧阳间集结,并以1
个师以上之兵力,接替长兴、宜兴间太湖之警戒。


7 
军奉命后,当即以第170 
师向升山市急进,第172 
师向吴兴急进,
两师于当晚到达阵地,构筑工事,准备拒敌。

20 
日,日军第
6 
师团猛攻旧馆市附近阵地,第170 
师的
1 
个团伤亡过重,
当夜退入升山市。张发奎即日赶至吴兴城,划定第
7 
军与第10 
集团军之作战
地境为安吉、新市镇、石湾镇之线,线上由第10 
集团军负责。同时命令第
10 
集团军确保杭县,第
7 
军固守升山市。21 
日,第
7 
军并列部署第170 
师与
第17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