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由市场国家-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巳跤锏姆耄颐歉Χ茫豢赡艿汲稣庋桓錾缁岣@苁沟酶鋈说募壑当泶锍隼矗徊⑶沂共煌母鋈思壑蛋雌淠谠诘囊恢滦耘帕衅鹄础0⒙薜恼街っ髡谟谌妨⒘宋颐巧鲜稣飧黾偕琛5牵」苋嗣枪惴旱亟邮芰税⒙薜闹っ鳎醚Ъ颐侨约绦ú⑶艺诩绦牛┰擞蒙缁岣@魑桓龉ぞ呃次娣缎缘呐卸咸峁┗ N裁凑庵中卸岢中饷闯さ氖奔洌课裁此两袢匀淮嬖冢课裁淳醚Ъ颐窃谑抵噬鲜窃谥匦乱胗胄в弥饕逭咚霉募壑蹬卸瞎滔嗤某绦颍业闭庵旨壑蹬卸铣绦蚩蠢匆咽浅沟撞豢煽恐比嗣嵌运拐饷慈戎裕恳残恚辽偎遣糠值厥怯捎谙爰庇谖缁嵛侍馓峁┛蠢词且恢帧翱蒲У摹苯饩龇绞健K瞧笸及垂こ萄纤堑难跬琶撬玫姆绞嚼创邮律缁嵛侍獾难芯俊<词拐庑┚醚Ъ以诳谕飞铣腥希卸嗌俑錾缁岢稍保突嵊卸嗌俑錾缁岣@腔故窃谛卸霞绦擞闷眯蛄械慕峁埂>」苷庵峙κ峭嚼臀薰Φ模坏庵肿龇ǹ蠢词拐庑┚醚Ъ业玫搅寺悖窃诓淮嬖诠こ萄Х独闹橇Q笊瞎ナ恰⑾衷谌匀皇怯兄兜摹U窃谡飧隽煊蚰冢桥Φ靥剿髯拧�
    基本工程学方面的迫切要求在现代经济学家中间的第二个也是完全不同的反应也有必要在这里作一番简单的考察。在某种实践的层次上,这种表达方式会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潭之中。一些经济学家完全承认,对于分配状况不可能存在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并且承认,是现存的分配状况决定着效率的尺度,但是,他们恰恰正是运用这种尺度作为一种政策规范。这就好比是说,一张写有值“1美元”的标语有一美元的价值,要说的全部东西都装在事先的假定之中了,而不管分配的后果如何!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几十年内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以成本效益分析为中心的应用经济学全都可以归入这类经济学。正是在这种方法论的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倾注了许多时间。请注意、应用福利经济学,与理论福利经济学一样,当它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的变量是可以被定义并且被赋之以符号时,所采纳的正是准效用主义者的步骤。根据这里讨论的标题范围而进行的研究中、这个步骤是直接了当的。个人都被假定为是追求净财富的极大化,而集体被假定为是追求总体净财富的极大化,这种净财富是可以按货币价值来进行衡量的。靠着这样一种随手可用的衡量器,经济学家们确实变成了“社会工程师”。 

    四   精英心理 
    对上面所描述的两类研究项目作过研究的经济学家们或正在作研究的经济学家们曾经是并且仍然是高度老练的分析家。为什么这些人仍然会如此勉强地承认如此脆弱的认识论基础呢?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仍然是效用主义者;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企图扮演工程师的角色。但是,同样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一种我称之为是精英心理的东西。这一点不但可以用来描述经济学家们,而且适用于现代学术界的所有成员,包括广义上的知识界。精英们普遍不愿意放弃效用主义。经济学家们以及与他们地位相当的文化人都不能够摒弃看来是由古典效用主义所带来的规范知识。他们仍然认为自己在常规的智慧上高于普通人,普通人不具有必备的分析技能。
    在这里,我没有直接考察精英们更为粗暴的方式,他们对大多数卑贱者表现出来的家长统治式的或以思人自居的态度正是学术界一知识界已经根深蒂固的态度。经济学家们在采纳这种方式时,并没有像他们的学术界别的学科的同僚们那样臭名昭著。我想要加以识别并加以讨论的精英心理是比较细微的,我要想讨论的是这样的学者,他的精英态度并不需要一种自我意识,并不自觉认识到自己是任何标准含义上的精英。实际上,我的术语也许也被认为是一种误解;因为我所讨论的是一种政治的一般特征,这种政治过程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过程。
    只要集体活动的目的,即“政治”的目的被视为是去发现“真理”,即使这种看法是不自觉的,那么,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政治过程中积极参与的人,尤其是那些以智力上的探究为活动方式参与政治过程的人,总是在这样或那样的程度上比那些在行为方式与反应方式上保持消极的人更为“接近于”“将要被发现的事物”。这就好像是参与‘政治”的人是“科学家”,而那些没有直接参与的人则是“非科学家”.这就好比是俗人总是有别于科学家,这种区别是在所有对待科学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同样,不参与政治的人“应该”有别于那些参与政治的人,尽管后者的参与只是以在政治问题上发表演说的方式进行的。
    把自己的行为构想成与科学家的行为一样的经济学家,必然会自信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肯定会得到一种正的报酬。如果确实存在着一个“最有效”的社会结构状态集,而如何达到这种有效状态还有待于通过经济学研究来加以发现,那么,经济学家肯定会比那些自认没有超群知识的人更有能力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革建议,使社会朝着这种迫切希望达到的方向发生转变。
    为了使现代政治经济学排除这种根植内心的“科学”意识,就需要抛弃效用主义以及更多的东西,因上述“科学的”意识在细微之处上是不同于已讨论过的较为简单的工程学要求的。需要的是从根本上重新形成整个“政治学”的研究项目,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只是这个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而已。

    五  自发的秩序的原则 
    我指出过,只有当政治经济学抛弃了新古典正统学说中的三个互有联系的思想观点之后,政治经济学才有可能在社会哲学中被置于一种合适的位置。这些观点在那些处于这一学科之内的人的心灵深处是根深蒂固的。我还指出,在本世纪后半叶以来出现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研究的发展已经允许我  们把政治经济学置于合适的地位上了。为了捍卫我的这个论  点,我有责任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大纲是什么,并且指出政治经济学将怎样对内容更为广宽与正在讨论的问题作出贡献。
    正如我在以前已经指出的那样,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则仍没有被人触及。这个原则说明。在一种法律一政府制度使所有权与契约得到实施的环境中,通过。种相互联系的市场结构,个人的分离的行动可以被协调起来。这个原则对于社会哲学的含义是直截了当的。只要个人行动可以由分散的自然发生的市场机构进行协调,则政治协调的必要性与/或政治调解的必要性就会减少。只要市场能够起作用,就不需要国家来插手。只要国家提供了保护伞,市场就会允许一个人与别人之间相互发生作用,在这种场合,自由与秩序是结合在一起的。
    请注意,在这种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则的表达式中,并不需要对于个人的效用函数或偏好函数中的变量加以任何识别,也不需要按某种统一的社会量纳来对个人价值给以加总。个人之间通过协调各自的努力,可以各自得到好处,因为他们都会各自定义这种好处。重要的是,对于个人来说,根本用不着明确地或隐晦地就资源配置或分配状况达成协议。这种协议与一致是作为交易过程的一种结果而出现的,个人的偏好并不是对这种最终结局的特征而发出的,而是相反地对于每个个人各自的价值标准的主观定义的目标而发出的,而这种个人价值标准本身只有当交易发生时才会出现。市场允许每个交易的参加者去寻找‘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在既定的契约关系下,“A想要得到的东西”不需要与“B想要得到的东西”一致。事实上,市场过程的有效性正在于它使不同的偏好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市场过程的自发的秩序的原则主要依赖于某些明确的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在任何制度的哲学论述中都是不容忽略的。处于一种法律秩序保护伞下的市场机构协调各个独立的个人行动、并不需要对效用函数中的变量规定特定的含义,但这种协调过程要求把个人本身定义为是初始禀赋、权利、所有权或某种特征的集合体。
    什么是个人?什么是一个人?什么是一个潜在的市场交易参与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也许会第一眼就发现,回答它们是与回答经典的效用主义者的问题是不同的:什么是一个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呢?
    然而,在上述两个场合之间,存在着认识论要求上的数量差别。效用主义者在对个人偏好函数中的变量进行定义时假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心理知识,而这种心理知识程度是内在的;而一个非效用主义者则除了要求对行动的主体的感性识别之外不要求技何超验的东西。个人或“从事潜在交易的实体”在概念上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合法的结构,正是这种合法的结构对个人与实体的行为规定了限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是一个选择行动的单位,他会自愿交易地的合法的财产、权力与要求,包括那种出卖个人自身的才能(工作)而与别人的某种互惠性的给予(货币、别的要求,在一种共同的冒险中的别的投入)进行交易的人。
    但是,这里的论点意味着,一种法律一政府秩序,在其所允许的可实施的限度内,是包含着某种特定含义的个人之间的权力与所有关系的分配的,这种由法律一政府秩序所包含的分配关系是在逻辑上先于任何一种有意义的发生于个人相互关系中的市场过程的讨论的。请注意。法律保护的权力分  配在逻辑上的这种先决性并不意味着,政府本身是任意有权去改变这种分配关系的。
    在任何一种被观察到或想像到的权利与所有权的分配关系下,政治经济学的这一核心原则都是成立的。只要个人是分别被赋予任何一种有法律保障的权利与所有权,并且是在这种分散的权利与所有权被付诸实施的前提下,个人自愿地从事有契约的交易的、那么,在这种由他们最初的分配关系所描绘的约束边界内,所发生的交易安排就会导致使个人价值极大化的结果。这个原则对于苏联人在小园子里从事的商品生产,以及对这些商品进行销售,到最后进行分配的全过程来说。是适用的;同样,它对于西方国家所允许进行的远为广泛的商品与劳务的生产、销售与最终分配来说,也是适用的。
    这个原则的规范性的延伸主要取决于两个先决假定,一个是经验性的,另一个则是伦理上的。经验性的先决假定是说,人类从一种有意义的以及可观察的角度上说是一些分散的单位。这即是说,如同我们可以分别谈论分散的狗、猫。或树木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分离的个人看作是独立存在的生物单位。这个先决假定只是要唤起大家对于我们称之为人种当中的“自然可分性”的基本的事实的注意。而论理上的先决假定则是认为,“ 自然人”是最终的价值源泉,显然,这个假定与经验上的假定相比较;会招致更多的争议。但是,如果个人不被看作是价值的源泉,则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则就没有什么规范含义了。如果假定存在着某种外在的、超个人的价值标准,则交易网产生的协调过程就不会产生出与这种外在的价值标准相一致的有意义的关系。或者说,如果某些个人的价值是高于另一些人的价值功,那么,在市场均衡中就不会隐含着价值的估价过程。
    然而,即使接受了上述两个先决假定,也会存在着小于无穷大的关于个人之间的权利与所有权的种种分配形式。某种描述现状的特定的分配形式,从某种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任意给定的。给定任一种这样的分配形式,市场这种分散的机制或交易秩序就会使个体参与者的价值得到增进,而不论这类价值有多大。但是,下列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的.政治经济学究竟能否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与所有权的分配提供任何一种规范的指导呢?

    六 关于制度改革的维克塞尔准则 
    由于抛弃了效用主义者的价值标准,由于接受了个人是价值的源泉这个先决的假定,因此;政治经济学家们就无法对不同的制度结构按照任何非个人的价值准则来排列顺序了。只有当他采取了我们在前头指出过的准效用主义者的步骤,他才能运用某种“有效”的准则。
    正是在这一点上,由克努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所提出的契约主义者的框架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的。②政治经济学家可以唤起他本人的特殊才能去分离出和识别出制度上的变化,在维克塞尔的术语中,这种制度变革是符合帕累托更高级的检验标准的。在个人具有某种既定的权力分配状况之后,政治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种假设,在社舍中的所有人都  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推算与估价;通过一种提出来的关于制度秩序的变化来改进自己的状况。这个假设可以接着接受检验;如果这种假设是可以制订出方案的,以致于社会中的全体成员都会同意采取这种变革措施,则就通过了检验;从而,上述假设就得到了证实。如果检验的结果失败了,则政治经济学家们就重返他的制图板上,寻求另一种变革社会的方案,或者到最后,他什么也找不到,于是就得出结论;他所发现的方案是帕累托一维克塞尔意义上最佳的方案。③
    然而在这里必须注意不能从维克塞尔结构所提供的逃脱困境的途径中为契约主义者要求太多的东西。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是这样的,即使有人建议对某种制度实行改革,也很少能够通过维克塞尔一致性的检验。事实上,我们也许会说,对于立宪决策规则这一根本的水平来说;维克塞尔检验本身可能不会是维克塞尔有效的。④那么,这会把那些至今不愿采取准效用主义者步骤的政治经济学家置于什么位置?如果他不能在实际上进行维克塞尔检验,又不能观察到结果,则他就会只得到一种概念上的一致观念。批评家已经指出,企图要对那种“人们也许会同意”的变革进行定义,如果检验是可能的,则这种定义的企图会与对个人效用函数中的变量进行定义并赋之符号的企图完全相似。
    但是;比起正统的福利经济学的准效用主义者的框架来说维克塞尔的契约主义框架要优越些,其原因在于,维克塞尔契约主义框架更加允许把价值增加与分配方式上的变化两者从概念上鲜明地区分开来。当然,对规范经济学来说。维克塞尔的分析方法是交易联系的一种直接延伸。在进行必要的和解时,为了使大家对一种关于制度变化的建议达到普遍的一致,对支付、交易以及许多方面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个体的参加者实际上是在交换构成他们的矢量的要素,而这些矢量刻画了整个交易过程。只要这种和解妥协是可能的,我们就可以假定,最后能促进的变化是可以增进价值的。但是,维克塞尔的过程决定了。以效用作为量纲定义的纯粹的再分配不可能伴随着所有各方的一致通过而出现。而从效用主义者的论述的应用中,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效用主义的论证过程是规范讨论中出现许多混乱的根源
    七 公正与现状 
    因为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关于权利与所有权在人们之间的分配的不同状态的规范讨论有所贡献——这种讨论是关于纯粹的分配问题的讨论——因此,我们可以说,政治经济学在社会哲学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要社会哲学是集中于考虑分配问题或社会公正问题,那么,政治经济学又到哪里去发挥用处呢?然而,一旦我们认识到,哲学家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讨论是如此之少,而且这种对社会公正的讨论与任何一种最终选择相距如此之远,我们就会感到,把政治经济学在社会哲学中的地位降到次要的地位,这可能是为时太早了。我们时常听到或看到,社会哲学家们总是过多地隐喻式地假定,他们关于我们栖居于其中的社会世界的理想的公正原则的讨论是适合于现实的。但是,这个假定却存在着两个相关的缺点。首先,没有一个人、一个机构或一个集体会在不同的权力与要求的分配形式之间进行选择。其次,我们是生活在一种历史时间与空间之中,并且是在这种历史时空中相互发生关系的。我们不可能跳出我们的历史而重新开始。
    我曾经一再指出,每当我们开始讨论体制变化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是从这里出发,并且,这早定义了空间与时间。伴随着由历史决定的规则以及由这些规则决定的对于交易的限制总是存在着一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权力、禀赋与要求的分配关系,而历史决定的规则则决定着权力交易的边界。分配是一种现存的现实。它是现存的,客观存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